人体出现这几个症状可能提示免疫力下降
发布时间:2022-11-18 16:40:06 作者:众妙之门 点击:296 【 字体:大 中 小 】
生活中,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体质较差,总是三天两头生病。
一旦生病,还很难痊愈,这很有可能是免疫力降低的表现。
出现这几种症状,需要重视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机体对抗外界致病因素的能力,体现了身体素质的好坏。
免疫力低下极易招致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久而久之还可能诱发重大疾病。
01伤口恢复慢,易发炎
不小心被划伤后,普通人体内的免疫力会迅速反应,促进凝血,白细胞聚集对抗人体外的病菌,避免出现炎症。
但是免疫力比较差的人,就可能出现伤口愈合比较慢,两三天还是没有结痂的情况,还有人会出现伤口发炎、溃烂等问题。
02容易莫名地出虚汗
和其他人相比,不管是什么天气都容易出虚汗的人,或许免疫力也比较差。
而且这类人还容易出现盗汗以及睡眠质量不佳等问题。
03容易腹泻,肠胃不适
人体肠胃黏膜也是免疫系统的一道防线。
同样是出去吃饭,饭菜可能确实不太卫生,有人吃完没事,但是有人就会上吐下泻,这也说明免疫力比较弱。
04频繁生病,反复不断
隔三差五就感冒、发烧、咽喉不适,并且在生病后需要很长时间来康复,也能说明自身免疫力可能比较差。
05无精打采,总觉得累
当人体免疫系统不够健全时,人体就容易出现疲劳、精神不振等问题。
06经常出现口腔溃疡
07频发炎症
经常咳嗽,且容易引发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这些行为会“削弱”免疫力。
免疫力与生俱来,但也受到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
下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降低人体免疫力的重要因素。
01缺少睡眠
长时间的睡眠不足且质量差可抑制免疫反应,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
02不爱运动
运动能够刺激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久坐不动则会导致身体素质的全面下降。
即使每天只运动半个小时,免疫功能也会出现良好的变化,只是维持时间相对较短。
一般来说,保证每天20~40分钟的规律运动,就可以全面调动人体的免疫力,并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良好的免疫状态。
03过度劳累
不间断地劳作,机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会对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造成免疫力下降。
04不爱喝水
充分饮水能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使感冒病毒难以迅速繁殖,增强免疫。
05被动吸烟
被动吸烟与吸烟一样有害全身健康,降低免疫。
06营养不良
免疫细胞产生和发挥功能需要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物,当营养物质不足时,免疫器官受损,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生成减少,导致免疫力减弱。
07压抑情绪
不良的情绪会扰乱大脑功能,引起机体内环境的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08滥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有可能破坏肠道先天免疫力,这也是引起耐抗生素细菌感染的原因。
提高免疫力,中医有招
《黄帝内经》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里也说:”然必内有所伤,然后外邪得以入之。
意思是,如果你本身正气虚弱,才是外邪得以入侵的基础,一个人的正气充足,那外邪就不能侵犯。
想要拥有好的免疫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顺应天时
一是要随着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调整生活。
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调理起居时间,规律饮食,按时睡眠。
二是要结合一日十二时辰脏腑循行规律养生。
《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
调节情绪
七情过度,容易导致人体的气机郁滞、气血不调,甚至脏腑机能失常。
过喜、过惊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度思虑则伤脾,过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
中医认为,情绪问题和人体脏腑的“心”息息相关。
《黄帝内经》指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是说心具有接受外来事物的作用。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
张景岳在《类经》中也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
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
”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
可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的仍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节制饮食
中医学自古就有“饮食有节,节食益寿”的理论。
《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饮食自倍,胃肠乃伤……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意思是,饮食过量伤及胃肠道,饮食不节制会导致肥胖,饮食油腻会出现腹泻。
所谓“饮食有节”,可以从节制、节律、节气三个方面来解读。
节制
可以理解为食量的节制,中医古籍中曾有“贪食,食多不消”的记载,表达了食物不可过量的饮食养生原则。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中,论宿食为病,或用硝黄下之,或用瓜蒂吐之,这些内容也间接说明,饮食过量会伤害身体。
节律
宋代张杲《医说》中所载“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与现代营养学主张的“少食多餐”不谋而合。
孙思邈《千金要方》中“饮食以时,饥饱得中。
每食不重用”,说明吃饭要有规律,定时定量,食不过量,这对维持胃肠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节律性十分重要。
节气
我国古代养生学家非常注重饮食宜忌。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详细记载,比如什么食物不可食之、什么食物不可同时食之、什么时间不可食何物等。
张仲景还根据天人相应理论,指出了每月所食宜忌,如“正月勿食生葱”“三月勿食小蒜……”“十一月、十二月勿食燕”;一日中“夜食生菜不利人”“夜食诸姜、蒜、葱等,伤人心”等。
虽然有些观点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可以看出古代医学大家已经认识到饮食应因时而异,应季而为,不分时间的食用某物,不仅对人体无益,反而会损伤人体。
坚持锻炼
运动方式有很多种,有的人喜欢跑步和跳绳,有的女性喜欢瑜伽和跳舞,还有的男性喜欢去健身房练器械,那肯定会有人问:到底哪种运动更有益健康呢?其实你的身体会悄悄告诉你答案,当做完运动,身心感觉放松舒展并能长期坚持做的运动,都是对健康有益的。
古人将运动称为导引,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都是老少皆宜的导引方式。
给自己定一个运动小目标,常年积累坚持下来,身体得到锻炼,免疫力自然就能提高。
要强调的是,中医锻炼的目标并不是减肥以保持身材,更多的是追求身心的愉悦平衡。
在锻炼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相结合,比如很多功法的起势要朝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开始,象征着生命一天的开始。
锻炼的同时要注重吐纳(呼吸)和身心的放松,精气神的锻炼才是最重要的。
坚持泡脚
泡脚又称足浴,是日常常用的养生保健方法之一。
人体足部分布有很多穴位,以足部六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为主。
足浴之功效,除了局部吸收药物外,更重要的是刺激局部穴位,达到平肝潜阳、引火归元、养心安神之效果,尤其适合高血压、失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
艾灸调理
艾灸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常用于防治各类寒邪侵袭的颈肩腰腿痛。
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可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提高免疫力的目的。
艾灸主要靠对人体局部的温热刺激,能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起到作用。
艾灸产生的温度或者是传统艾灸的烟对人体的刺激产生一种特定的应激状态,调动激发人体潜能,激活免疫系统,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
《扁鹊心书》中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艾灸既具有良好的养身保健作用,又便于居家自我操作,每次灸10~20分钟即可,一次选1个穴位,第二天再换个穴位。
灸前后喝温水,饭后或运动后大汗以及洗澡后都不宜直接进行艾灸。
若要治疗疾病还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自我按摩
自我按摩也是很好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每天做十分钟,长期坚持,会有不错的效果。
下面从脏腑的角度介绍几个自我按摩的特效穴:。
①内关穴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
②太溪穴
其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常用于防治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关节炎、风湿痛等。
③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
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可用拇指按揉或按摩棒点按,也可配合艾灸,因为小腿肌肉丰厚,可适当较前面两穴力量加强,注意按压感受酸痛时配合呼吸。
④合谷穴
在手背,第
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各种痛症都可以用来应急镇痛,此外晕车、恶心等症状也可应急运用。
⑤关元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适合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配合艾灸保健效果更佳
⑥中脘穴
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饭后半小时按摩效果更好,力度不宜过大,以免出现恶心或者疼痛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