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天气总是乍寒乍暖,而这样的天气如果不注意保暖,就非常容易感冒。所以,乍寒乍暖要注意春捂哦。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春捂怎么捂,更不知道这么做有什么益处。下面小编就来为您介绍春捂的部位及3大好处。赶紧来看看吧。
乍寒乍暖要注意春捂 春捂的部位及3大好处
春捂
“捂”的部位:
1、腹部
肚脐和腹部的其余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肚脐受凉后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2、背部
背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阳气不足。
3、脚部
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因此,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暖和点。
春季养生
“捂”之外也要注意锻炼:
“捂”再好,也还是被动防御。“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想防疾,还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比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爬山等。
同时,还要讲究科学饮食和起居。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甘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可以多吃菠菜、韭菜、芹菜、油菜和胡萝卜等;果品如红枣、枸杞和菠萝、草莓等。
“捂一捂”究竟有哪些好处?
1、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若过早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2、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3、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1、老人保护好关键部位
老年人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应注意“春捂”
因为这部分人群多数有基础疾病的存在,致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对外界气温的敏感性降低,不能及时做出反应,进而导致疾病产生,所以老年人群一定要注意“春捂秋冻”,适时增加衣物
尤其有些老年人群代谢率低下,即使是在三伏天,仍着棉衣、盖棉被,还觉手足寒凉,这类人群更不可早脱棉衣
如果有慢性脑供血不足、脑卒中等脑部疾病的老人,平时就有头重、头晕、行走不稳的情况,应注意头部保暖,避免冷风直接吹向头部,引起血管收缩加重病情
对于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应注意前胸后背的保暖,防止诱发旧病
对于有糖尿病足和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以及痛风病患者要保证足部温暖
如果中医辨证属虚寒性体质人群,可适当进食温补性食物,如大枣、桂圆、韭菜、牛羊肉等
2、小儿适时判断及时增减
对于学龄前儿童,可以按“春捂秋冻”和“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的原则来做,但由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代谢旺盛,应根据小儿适时情况做出判断
例如,常常感知一下小儿的手脚温度、鼻尖温度和用手摸摸小儿背部是否温暖、有无出汗
如果背后出汗,说明小儿穿多了,或者小儿正在运动,要减少衣服穿着;如手脚冰冷,则说明小儿穿少了
总之,小儿以偏凉好养,过热易导致小儿的抵抗力下降
但对于体质偏弱易感冒的儿童,或总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进而诱发复发性哮喘的儿童,要注意受寒后抵抗力下降诱发旧病
对于该类儿童,不应过早脱冬装
此外,春天是儿童流行性疾病高发季节,所以更要注意避风寒
3、女性尤其注意下半身保暖
现在很多女孩子喜欢穿露脐装、低腰裤,这样容易使小腹部、腰骶部着凉,导致血行不畅、手足冰冷、面部长斑等
女性生殖系统是最怕冷的,所以下半身着凉容易导致痛经、性欲淡薄、宫寒不孕、白带增多、盆腔炎症、腰骶酸痛等病症
有些女性非常怕冷,但又爱美,所以要兼顾好,春天不要过早脱衣展示身材,保护好自己的腰骶部、膝部、小腹部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地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病菌乘虚而入,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那么,捂多久最好?怎么捂才能防病?哪个部位最该捂呢?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1 保暖衣装不可骤减民间有个养生说法,就是“春捂秋冻”
简单地说,就是早春的时候不要急着脱掉冬装换春装,预防倒春寒
最近寒冷的天气真让人感受到了古人的睿智
专家表示,天气忽冷忽热,身体的适应力难以跟上,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容易受到寒邪的入侵
而这几天温度下降得厉害,一定不要骤减衣物,在早春可以沿用冬天的保温方法,穿羽绒服、盖棉被、烤暖气等,预防寒邪入侵生病
外出应多着衣,特别要注重头部和足部的保暖,女性朋友不要为了美丽而过早换上裙装
气温低时,外出最好还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
另外,冬春交替,气候不稳定,最好每天要注意天气预报,关注天气变化,提前知道第二天甚至第三天的天气情况
尤其是冷空气来临时,最好提早做准备,如果出了门才知道变天了,就晚了
还需注意的是,每次天气变化、冷空气过后,应再“捂”两天,让身体适应一下,不要立刻减衣
2 天冷应避室外锻炼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万物生长,人体也如植物般慢慢“舒展”开来,以适应新的气候
而一年之计在于春,身体经过了一冬的“藏”,在春季应该逐渐增加活动
春季养阳主要是通过锻炼加强心肺脏腑的活动能力,但在“倒春寒”的时候,不建议进行积极的锻炼抑或进行室外的高强度锻炼,特别是老年人更应该注意寒冷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专家表示,人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当天气变化太大,气温过低时,没必要在低温中坚持锻炼以强迫人体去抵抗难以适应的温度变化,这不但不能强身健体反而容易损伤正气
此时应该尽量避免到室外活动,可稍微做一些室内运动
等温度回升,天气稍好的时候再到室外锻炼运动
3 春捂到底“捂”多久春语秋冻,“捂”多久最好呢?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
这是因为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
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4 怎样判断是否“捂”“捂”的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
首先看温度
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
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
其次凭感觉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
如果“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最后还要注意昼夜温差
这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
早春时节,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
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就该小心防寒了
5 “捂”也要因人而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综合科刘宗莲主任提醒读者,当下季节交替之时,虽然气温回升,也应适当多穿衣服预防外感疾病,但春捂秋冻也要因人而异
所谓“春捂”,是指气温刚刚转暖,却乍暖还寒,温度变化大,人们不应过早地脱下棉衣
一旦气温下降,身体难以适应,容易患上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和春季传染病
北方春季多风、多燥,风邪是春季外感疾病的主要因素,可能引发感冒、扁桃体炎、肺炎等疾病
刘宗莲表示,出门时注意颈部保暖很重要
尤其是女性,出门要护住脖子,咽喉是人体与外界接触的“门户”,是预防外感疾病、气管炎、咳嗽要保护的地方
不要过早地穿低领衣服,如果没有领子可系上围巾
另外,春季风沙大,也是过敏性疾病的多发期
皮炎、荨麻疹、风疹、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在门诊已日渐增多
随着气温转暖,春暖花开,花粉过敏患者需更加注意
一方面远离过敏源,尽量不去植物开花传播花粉的地方游玩,出门戴上纱巾和口罩
对于部分偏头痛患者来说,受风之后会加重头疼,出门也要做好防风工作
春捂要特别重视对头、脚、颈、手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及手套,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
“捂”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
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
6 身体哪些部位最该“捂”“春捂秋冻”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部分
那么,春捂最应该“捂”哪些重要部位呢?手腕: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神门**,而原**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能够强化脏腑的功能
神门**位置: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内侧
腰眼:人体阳气的根在肾,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肾俞**位置:取**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肚脐:中医称肚脐为神阙**,温暖这个**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
小腿:有些人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这种表现属于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和阳辅**
足临泣**位置: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方法是将手指从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
阳辅**位置: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7 别“捂”过了头“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
另外,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
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
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
一般来说,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
8 穿衣需“下厚上薄”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老恒言》也有“春冻未泮,**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说,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
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
春季穿衣首要照顾好“首足”两头,以防风寒侵袭,不要过快穿上衣袂飘飘的春装和单鞋
比如,不少女孩一到春季就开始穿短裙单鞋,这对身体很不好:脚和小腿是人体三阴经和三阳经的总汇,小腿内侧为肝、脾、肾三阴经,外侧为胆、胃、膀胱三阳经,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保暖
纵然偶尔升温,也应从上身递减衣物,这样可避免关节炎、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
人的阳气根于肾,春季随着阳气回升,肾中阳气也会逐渐升发,而肾居腰府,阳气从此向全身散布
一旦有风寒入侵,阳气就会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出现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等症状
因此初春时节,人们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谨记“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即**的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而上身略减则无大妨碍
(综合自京华时报、南京日报)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