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节的养生都有需要遵守的原则,只有你这样做了,才有可能保证你这个时节的健康。那么,每年惊蛰节气养生原则是什么呢?因为惊蛰是春季节气,而春季要注意养肝,此外,该时节有可能会出现倒春寒,所以要注意保暖。以下惊蛰时节6原则需遵守。
惊蛰节气养生原则 惊蛰时节6原则需遵守
惊蛰养生
1、养肝是是首要
蛰时,保养肝气十分重要。中医认为春季属肝,肝脏与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胆经脉也在春季最为活跃。如果在春季没养好肝气,肝脏功能或会失常,导致身体气血运行紊乱,进而影响到其他脏腑器官。
因此,惊蛰要尤其注意对肝脏的养护。日常生活中,合理休息就能达到养肝的效果。例如吃完饭后休息10-30分钟,再去做其他事。中医师解释,这是由于饭后身体内的血液都集中在消化道,参与食物消化,如果行走、运动的话,流入肝脏内的血液就会不足,影响其新陈代谢活动。
2、乍暖还寒,注意保暖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温不稳定,建议大家不必过早脱去御寒衣服,否则容易着凉感冒。在天气回暖时,大家要适当地减少衣被,当天气转寒时,则要适当地增加衣被,不要怕麻烦。
3、饮食应清温平淡
惊蛰时节,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同时,惊蛰时节应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惊蛰节气养生原则
4、春困袭来,早睡早起
虽说春节万物复苏,但此时人们往往也很容易出现困倦、乏力的症状,无论怎么睡都睡不够,这种现象被人称为“春困”。对待春困,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5、外出运动,恢复“元气”
《黄帝内经》写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春天来临,人体余寒未尽,但外面阳气升发,多出去走走有助于保持体内生机,恢复身体元气,增强身体免疫力与抗病能力。
6、心情愉悦,怡然自得
肝属木,与春季相应,人在养生上应注重肝的养护。由于肝脏的生理特性为“喜条达而恶抑郁”,因此惊蛰养生,情绪上要乐观,不宜抑郁或发怒,不要过分劳累,要使自身的精神、情志如春日一般舒展畅达。
1、惊蛰节气养生要注意:饮食宜清淡 惊蛰前后,天气明显变暖,饮食上应由冬季的浓郁厚味转变为清温平淡,可多食用新鲜蔬菜以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油腻食物以及动物脂肪类食物尽量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等也应少吃
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有收敛的特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这时要多吃甜,少吃酸,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
2、惊蛰节气养生要注意:保肝防病毒 惊蛰时,保养肝气十分重要
中医认为春季属肝,肝脏与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胆经脉也在春季最为活跃
如果在春季没养好肝气,肝脏功能或会失常,导致身体气血运行紊乱,进而影响到其他脏腑器官
“春季肝风、肝火妄动,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高血压病,肝炎、肝硬化等肝病常会在春季复发或加重
”因此,惊蛰要尤其注意对肝脏的养护
日常生活中,合理休息就能达到养肝的效果
例如吃完饭后静坐休息10~30分钟,再去做其他事
中医师解释,这是由于饭后身体内的血液都集中在消化道,参与食物消化,如果行走、运动的话,流入肝脏内的血液就会不足,影响其新陈代谢活动
3、惊蛰节气养生要注意:吃梨可润燥 惊蛰时气候仍然比较干燥,人们很容易口干舌燥,出现感冒、咳嗽、咳痰等情况
这时不妨多吃些梨,可达到清热养阴、润肺止咳、生津化痰的效果
梨的吃法很多,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川贝炖梨对咳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梨性质寒凉,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否则会反伤脾胃;对于脾胃虚寒或血糖偏高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春雷响,万物长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这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惊蛰节气天气回暖,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各种传染病也开始流行
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惊蛰节气的食物及养生原则,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惊蛰吃什么食物
芋头
赣南闽西一带的客家人,在惊蛰这天要在热水中煮带毛的芋子、炒黄豆(代表消灭多种虫害)
炒黄豆就免啦,我们煮芋头沾糖吃,做法简单,还算是粗粮,好吃又健康
梨子
惊蛰节气这个时候气温还是偏低的,它是春天的节气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多吃一些润喉的食物
梨性寒味甘,可以润肺止咳
在民间有惊蛰吃梨的说法,意为与害虫别离,并且梨子的吃法有很多,可生食、可蒸煮,也可以榨汁
韭菜馅饼
很多人在惊蛰的时候会出韭菜馅饼,是因为韭菜性辛微酸,含有的挥发性物质可以帮助人体散疲活血,能帮助人体消毒
我们将韭菜汁外用的的话可以去除蛇蝎恶虫之毒,如果有虫子爬入人的耳朵里,用韭菜汁灌人耳就可将虫子赶出
炒豆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惊蛰这一天会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寓意就是使用生烟熏死害虫
不过在陕西的一些地区人们就要吃炒豆了
这一天人们会将黄豆用盐水泡过之后爆炒,发出噼啪之声,也是象征着害虫在锅中被炒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县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蛋
除了吃梨,民间还有惊蛰吃蛋的说法,据说是因为惊蛰这一天要祭祀白虎,而白虎通常獠牙张嘴,只有以蛋喂食,饱食后它就不会伤人了
而经过演变,当初喂给白虎的鸡蛋,如今变成了喂给人们自己啦
玉米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县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吃蝎子毒
陕西凤翔煮食元宵,称为蛟蝎子;陕西临渔年初所制的干饼在此时拿出分给众人,称为咬蝎尾;江苏沛县将炒黄豆加糖给小孩子吃,以免蝎哲,称作吃蝎子爪
这些习俗,都意在让人们注重防范蝎子为害
我国北方,蝎子多,因此关于蝎子的习俗颇为流行
西北边区如新疆吐鲁番等处也是这样
当地蝎子为害极大,民间还流传着蝎子精的故事
惊蛰节气养生原则
早睡早起去“春困”
惊蛰要早睡早起,以去春困
“春困”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惊蛰要遵循自然规律
早睡早起,睡前用热水泡脚,并按摩足底涌泉穴,以促进睡眠
晨起可站在阳台或窗前,充分舒展身体,微睁双眼,凝视屋顶,然后双眼微闭,将双手搓热,捂在双眼上片刻,反复21次,可以保养眼睛,防止春天眼睛干涩
白天多到户外晒太阳进行日光浴,可以养人体之阳气,预防春困
附:《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
”
“春捂”保暖防感冒
惊蛰节气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由于北方冷空气仍较强,气候变化大,且早晚与中午的温差很大,冷暖变幻无常,因而“春捂”尤为重要,不宜过早脱去御寒的衣物,感冒往往是在气温上升或出汗时脱去过多的衣服,突然着凉时被感染的
在天气回暖时,要适当地减少衣被,天气转寒时则要适当地增加衣被,不要怕麻烦
应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加减衣服,可以早晚穿披肩,避免风寒湿气的侵袭,预防感冒
穿衣要下厚上薄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时暖时寒,而人体腠理也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便会减弱,所以,春天尤其是初春时节不宜过早除去厚衣
《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
预防疾病莫大意
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不但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在内的微生物也开始生长繁殖,各种传染病也开始流行
因此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流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应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
预防干燥可吃梨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
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
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情志戒怒忌抑郁
情志要戒怒忌郁
按五行学说,春属木,与肝相应
因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点,故肝也属“木”
肝,恶抑郁而喜调达
人们在春季一定要力戒暴怒,更忌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平和
出门谨防虫叮咬
惊蛰时节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虫类的苏醒和活动,外出踏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草丛、树丛间的虫类动物,以免不小心触碰到损害皮肤甚至对身体造成其他更大的伤害
外出踏青最好带一些碱性肥皂和抗过敏的外用药物,万一被被昆虫咬伤后,首先用碱性液体冲洗伤口,再涂抹抗过敏的药膏以消除疼痛
另外,在野外旅游,特别是在林区和山区时,应注意自我保护,要穿长袖衣和长裤
如果发现有虫叮咬或皮肤有红斑,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千万不要麻痹大意
惊蛰节气注意事项
一:及时增减衣物
惊蛰天气虽有回升,但是冷空气依旧很强,所以出行不要急着脱去大衣,“春捂”一阵可以预防感冒,而且昼夜温差大,夜间寒凉注意及时添衣保暖
二:养护肝脏
惊蛰时节是养护肝脏最好的时候,如果自己的肝脏不是很好,这个时候养肝比平时事半功倍,而且能有效促进自己身体的新陈代谢
这个时节也正是流感和各种病毒活跃的时候,所以需要提高警惕,以防病毒缠身
三:饮食清淡
惊蛰天气变暖,饮食方面应该往清淡温和方面烹饪,可以多吃一些富含植物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其中梨就是最好的惊蛰食物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