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之后,我国南方将遇上“倒春寒”天气,而面对突如其来的降温,我们一定要注意调养保健。那么倒春寒养生注意什么呢?保暖和饮食上我们该怎么做?专家表示:春意保暖饮食调节是关键!
倒春寒养生注意什么 春意保暖饮食调节是关键
倒春寒调养
春季天气多变,忽冷忽热,遇上气温骤降,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容易产生不适,甚至是引发感冒等疾病。
应对“倒春寒”带来的不利影响,关键是要做好身体保暖。不仅要注重躯干的保暖,多添衣物,尤其还要注重腿、脚部的保暖。如果在低温天贪凉,腿部受寒,还可能会出现一些自身免疫性炎症。随着年龄增长,未来会增加老寒腿的发生概率。
不过春捂也要讲究度,要做到躯干和腿脚部不再感到寒冷,但不能稍一运动就会出汗。
除了穿衣保暖,饮食调节也很关键。春天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补充人体阳气,有助于增强抵抗力,抗御外邪对人体的侵袭。
此外,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适当适时增加运动,将有助于阳气生发,可以选择放风筝、踏青、爬山等。
倒春寒谨防以下疾病:
呼吸内科:春季感冒、哮喘发威
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如果不及时增添衣物,老人、孩子这些免疫力低的人很容易感冒。冷空气刺激后,会导致气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损,继而令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因此气温骤降时,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容易病情反复或加重。每个人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不一样,有家族史、体质敏感的人会严重一些。
专家支招:体质弱的人寒冷天气最好减少出门,出门时可以戴口罩,增加衣服,重视头部、胸背和足部保暖,以免着凉。
心内科:气温骤降,心脏很受伤
由于早晚温差较大,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病人明显增多。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敏感性很高,特别是寒冷天气。突然的寒冷刺激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天气寒冷时,应减少户外活动,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诱发心梗。气温骤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另外,呼吸道感染多发易诱发肺炎,这也会造成心脏负荷过重,成为心梗的重要诱因。
专家支招:老人要注意保暖,合理用药控制血压。如果有胸闷、隐痛或心慌等情况,即使发作时间很短,也要格外重视。
消化内科:倒春寒,老胃病易发作
气温较低时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因为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
专家支招:本身有胃病的人到了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保暖,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腹部受凉。在饮食上要注意暖胃养胃,多喝热水,少吃冷食,按时吃饭。运动要适量,不宜大量运动出汗太多。起居规律,切记不要熬夜,也不要思虑过度。
神经内科:初春时节脑梗挺可怕
春季是脑梗高发季节,特别是许多老人是晚上上厕所或早上一起来就发生中风了。这段时间也是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刻,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悬殊,低气压、高湿度,都容易刺激体内控制血管活动的神经,造成小动脉血管的持续痉挛,使得血压骤然上升,卒中意外也接踵而至。在晚上睡眠时,人处于静止状态,血液黏稠度增加,这也是中风高发于这个时段的重要原因。
专家支招:一旦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楚、眩晕伴呕吐等症状,必须高度警惕,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中风急救分秒必争做到三早:早识别、早求救、早溶栓。
倒春寒在春季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初春的时候,更是容易出现倒春寒的情况,一旦出现了倒春寒的情况,那么,对于我们正常的生活和身体的健康都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所以我们大家在倒春寒期间必须要多做一些保健和养生的工作,那么倒春寒期间应该如何养生?下面我们来看看
1、多吃健脾胃的食物
倒春寒期间很多朋友都有脾胃虚弱的情况,这是因为春季肝火旺所造成的,所以在倒春寒的时候我们要多吃一些养脾胃的食物,比如鸡肉、鸭肉、鸡蛋以及春季应季的蔬菜、水果
倒春寒期间因为天气寒冷,很多朋友都把门窗紧紧的关着,但是这样会造成室内空气不流通,容易让抵抗力差的人感染上疾病,所以我们大家在倒春寒期间,必须要适当的做一些预防疾病的工作,尤其是对于预防感冒、哮喘、冠心病等这些疾病的工作更是需要多注意的,另外,就是需要保养好自己的肠胃
2、做好自我保健工作
春季的到来让很多老太太、老爷子都早早起床锻炼,但是,倒春寒时期并不适合太早晨练,因为这个时候的早晨不仅气温低,而且空气中的雾气也很大,老人们最好选在午后有阳光的时候锻炼,我们大家要知道,在倒春寒期间,我们大家的运动和锻炼的方法也是非常的有讲究的,我们必须要在正确的时间去运动和锻炼,不然也是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的
上面我们就倒春寒期间如何养生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在倒春寒期间,我们大家养生和保健的方法也是非常的有讲究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多注意自己的饮食健康,多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另外,我们在生活中还需要注意锻炼和运动,这样可以很好的促进身体的健康
倒春寒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暖,不然是很容易导致风寒感冒的
不少人困惑,倒春寒如何养生呢?关于,倒春寒如何养生?倒春寒养生需注意五点
我来为您一一解答!
倒春寒如何养生 1、脚底保暖,增强生理期抵抗力:
你是否春天一到就想早早穿上漂亮的单鞋,即使在最怕冷的生理期也不例外?但中医认为人的脚底不能受凉,因为脚底脂肪少,而且许多穴位与人的内脏相对应,脚部受凉就会引起许多脏腑不适
倒春寒时,记得在家时或沐浴后不要穿凉拖哦,特别是生理期期间要各位注意保暖,尽量到晚春时节再换上单鞋,平时要注意脚底锻炼
2、每天清晨含一片姜:
古人说:早上吃姜,胜过参汤
中医认为,清晨含姜,既可以活血、驱散体内外的寒气,又能杀菌防病,增强抵抗力
注意:口含姜片最好用自制生姜片
3、每天3次开窗通风:
虽然天气转暖了,但倒春寒还是会让不少人为了暖和而把门窗关得紧紧的,不注意换气,这样特别容易滋生细菌、病菌,白天应该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清新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
4、乍暖还寒,“春捂”不能太过分:
中医提倡“春捂秋冻”,不要因为天气转暖就马上脱掉冬服
因为冬天人们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功能与冬季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随便减少衣服会破坏这种平衡
一旦气温下降身体的抵抗力就下降,会引发各种疾病
5、晚睡早起,流感远离我:
倒春寒这种冷暖空气相互交换的天气变化,导致气温多次降落、回升,有利于各种细菌、病菌的繁殖,而且春天风多且大,人体吸入细菌、病菌的几率也增大了
因此,春天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因为人的休息和睡眠会直接影响抵抗力水平
但并不是睡眠越多越好,一般以7.5~8.5个小时为宜
而且春季提倡晚睡早起,养生要顺天然,春天白天变长,夜晚变短,人的睡眠时间也要随之变化才能养阳气
注意哦,这里的“晚”是指晚上10点半左右入睡,“早”是指早上6点左右起床
倒春寒养生需注意五点 1、春捂“捂”到恰好:
雨水节气是最容易出现“倒春寒”的节气,因为这个时期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如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
预防“倒春寒”首先想到春捂,但是春捂也要捂的“捂”要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健康
专家介绍,春捂主要的意思是,初春时节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
比如日最高气温超过22℃的时候,不要急着只穿单衣,但也不能被厚厚的棉衣一直捂着,以防捂过头使人上火、血压升高
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就需要捂,得知冷空气即将到来,就提前一两天先增添衣物捂起来
具体的春捂原则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
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此外,老百姓们有句保健俗语叫“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春捂要使足部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地暖和起来
2、雨水节气注意调养脾胃:
雨水时节,养生应该着重强调“调养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
据养生专家介绍,五行学说中对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解释是: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因此“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
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
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
两者都是肝木克脾土
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3、老年体弱者不宜用冷水:
按中国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
尽管养生道上有种说法,称常年用冷水洗脸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
但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若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很容易侵入关节,加之没有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在手上,就容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在头上就容易出现疼痛等症状
另外,在春季时期,湿冷犹存,洗头后应该及时用风筒吹干
否则,水湿留于发际再变凉,很容易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
尤其是洗完头就赶着出去,毛发未干又被冷风吹过,很容易出现“偏头风”的症状
4、日常出行做到顺应自然:
雨水过后,在起居方面也要做到顺应自然,早睡早起
随着气温回升,人们应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
春季健身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不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否则会消耗津液、损伤阳气、易受风寒
同时由于气候仍然干燥,运动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万木吐翠的春天,也是是采纳自然阳气养肝的好时机,各人应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
清晨、傍晚及节假日,可漫步于芳草小径,舞拳弄剑于河畔林间,或去郊外踏青问柳,游山戏水,赏花行歌,登高望远,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人天合一,无形之中增强了心身健康
5、雨水节气推拿按摩三穴位:
(1)揉“足三里”养脾胃:
常按揉足三里穴,可以起到调虚、养脾胃的作用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强壮身心的大穴
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现代医学认为,按足三里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可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
按压时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边按边揉,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
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
每天可按摩2—3次,每次15分钟即可
(2)推搓两肋疏肝气:
年初工作比较繁忙,对于压力较大的工薪阶层而言,难免会有肝气郁结的时候
怎么办呢?试试疏肝的运动——推搓两肋法
即双手按腋下,顺肋骨间隙推搓至胸前两手接触时返回,来回推搓30次
以双肋部位有温热感为佳
(3)暖暖腰部活肾脏:
中医养生讲究天人相应,到了雨水的节气,也应该注重肾水(中医认为肾主水)的调养
只有活动的“水”,才更有利于健康
怎么通过运动来健肾呢?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要护肾千万别忘了护腰
大家有空的时候,先将两手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在腰部两侧,手掌贴着皮肤,上下按摩腰部,直到有温热感为止,每次约200下左右
呼气时,加做缩肛运动,吸气时放松,反复进行30次左右,都能起到健肾的效果
倒春防寒保暖要学会捂 原则1、穿衣下厚上薄”:
在乍暖还寒的三月,应当注重对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脚的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原则2、把握好时机捂”好宝宝:
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是春捂最佳时机,许多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妈妈在冷空气来临的前一两天就要适当给宝宝增添衣物了
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一捂了
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但是,在气温回升后不能立即脱掉,最好再捂7天左右,而免疫力弱的小宝宝,最好捂14天以上,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得到调节,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原则3、根据气温高低及时加减衣服:
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
随着气温的回升,不能减衣太快,待气温持续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应持续14天为妥当,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得到调节,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原则4、三暖二凉”很重要:
一是背暖:背部保持适度温暖利于孩子体内阳气生发,可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的机会
二是肚暖:腹部保暖,最好给孩子戴个棉肚兜,既能维护孩子胃肠道的功能,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因受凉而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是脚暖:脚部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又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差
足底的神经末梢非常丰富,对外界寒冷最为敏感
双脚受寒后,就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
因此,注意脚的保暖,孩子的小脚暖和了,才能保证一身温暖,抵御寒冷,防病保健康
二凉是指头部和心胸要凉: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的,如果头部捂的过热,容易引起头晕头昏、烦躁不安
所以,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
心胸凉,是指给孩子上身穿的衣服不要过于厚重臃肿,以免胸部受压,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