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天气乍暖还寒如何养生

时间: 2023-01-05 21:22:20

天气乍暖还寒如何养生

3月之后,我国各地气温开始有明显的回升,但其实这样的回暖并不稳定,因为冷空气活跃,所以很有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降温,让我们措手不及。那么,天气乍暖还寒如何养生比较好呢?首先要从生活起居下手,以下春季忽冷忽热养生4原则一定要了解。

天气乍暖还寒如何养生 春季忽冷忽热养生4原则

天气乍寒乍暖养生

衣:春捂秋冻注意保暖

惊蛰时节尽管天气回暖,但气温变化比较大,尤其是晚上和中午的温差相当大,在穿着上要注意保暖,以“捂”为主。如果过早穿上单薄的裙装,暴露在外的肢体易受风寒湿气侵袭而出现麻木、酸痛、行动不灵等不适。

食:清温平淡适当进补

饮食宜清淡,少吃辣椒、葱蒜、胡椒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所以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等。另外,这个时节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可多吃生津润肺的食物。

住:早睡早起赶走“春困”

进入春天,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专家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常常散步缓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舒展阳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愉悦精神,增强体质,保持身体健康。

行:运动不宜过于激烈

春季是运动健身的最佳季节,但不宜太过激烈。可选择瑜伽、健走、慢跑、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伸懒腰、散步可以消除疲劳,有助于健康。散步时可配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有利于人体疏通气血,生发阳气。

同时,外出踏青、登山、郊游、放风筝都是不错的选择,不仅能呼吸到室外的新鲜空气,消除眼睛疲劳,还能保持颈椎、脊柱的肌张力,保持韧带的弹性和椎关节的灵活性。

  早春“春捂”有必要:

春季养生

1、衣服要递减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2、“春捂”应“下厚上薄”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老恒言》也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说,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所以,春天还是以遵循“下厚上薄”为好。

3、“春捂”要有度“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也就是说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由于春风比冬风柔和很多,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宽松的款式,既挡风,又透气。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一般来说,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15℃就要脱掉棉衣,否则就会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对健康不利。特别是对婴幼儿来说,过度春捂容易使婴幼儿出现“过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腹泻、吐奶,严重者可能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这是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产热量高,如果“捂”过了头,就易诱发中暑。

4、春捂要看当地气象指数。春季何时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一般说,春季早晚气温较低,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便可适当减衣。只有当白昼气温达到20℃以上,且比较稳定,这时,肌体经过数周的调节,已经逐步适应了节气的变化,即便穿得单薄些也不至于患病。

5、春捂重在下半身。初春季节,因着凉而患病的人很多,其祸根皆因“冷落”了下半身,而引发季节病或旧病复发,尤其是妇科,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患者明显增多。每年冬去春来因爱美而受凉致病的女性急剧增加;下腹胀痛、月经不调、出血淋漓不尽者大有人在。这都是要“风度”不要“温度”而造成的恶果。所以,为了您的健康,春天还是捂住下身为好。

6、春捂也要锻炼。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春捂只是被动防御。要想防疾健身,还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讲究科学饮食和起居。饮食上要注意调养肝气去春火,应该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有菠菜、韭菜、芹菜、油菜和胡萝卜等;果品有栗子、红枣、枸杞和菠萝等。除了春捂有度与药食调理外,还需调养精神,制怒养肝,以防春火萌动。

乍暖还寒时节 专家支招养生从护肝健脾开始

目前,气温回升、降水增多,但依旧“乍暖还寒”,当下时节我们该如何 养生 ?又要注意哪些?本报邀请市中医院名中医、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杨振斌为大家支招

饮食 养肝护脾脏是关键 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 养生 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

在“惊蛰”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

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应当着重养护脾脏

杨振斌建议,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

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等

他还为大家推荐这些 美食

砂仁鲫鱼汤 配方:鲜鲫鱼150克,砂仁3克,陈皮6克,生姜、葱、精盐各适量

做法:将鲜鲫鱼刮去鳞、鳃,剖腹去内脏,洗净,将砂仁放入鱼腹中,然后与陈皮共同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用大火烧开,放入生姜、葱、精盐,煮至汤浓味香即可

功效:醒脾开胃利湿

玫瑰花糕 配方:糯米粉1500克,黏米粉3500克,核桃肉250克,大枣500克,白糖300克,玫瑰花60克

做法:将大枣、核桃肉洗净,切成小丁备用

把糯米粉、黏米粉放在盆内,加适量水,放入白糖、大枣、核桃肉、玫瑰花,用500毫升水拌匀,揉成面团,做成糕状,然后将糕上笼蒸约25分钟即成

功效:疏肝理气、健脾暖胃 银耳粥 配方:银耳3克,大米50-100克,冰糖(或白糖)适量

做法:摘净洗好银耳,淘洗干净大米,放入锅内同煮粥,熟时加入冰糖(或白糖),每天一次

功效:补脾养胃、益气生津 穿衣 “春捂”防“倒春寒” 进入“惊蛰”节气之后,尤其要注意“倒春寒”现象,要注重“春捂”防寒

不过春捂也要恰到好处,捂得适当能减少疾病,捂得太过反而会危害 健康

杨振斌建议,原则上,要注重“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肢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容易受风寒侵袭,所以应格外注重双脚的保暖

另外,头颈、背、腹部也要防寒,背部保暖,防寒气入侵,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专家提醒,“春捂”并不是说衣服要穿得多、穿得厚,而是说在换衣、脱衣的时候,要循序递减,衣物增减要根据自身体能、天气变化来决定噢

运动 天人合一宜缓慢 进入“惊蛰”节气后,在起居方面也要做到顺应自然,早睡早起,也是采纳自然阳气养肝的好时机

“随着气温回升,人们应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

”杨振斌建议,春季健身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不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否则会消耗津液、损伤阳气、易受风寒

睡眠 早起+午睡更精神 初春季节,很容易出现“春困”的现象,也就是不管前一天晚上是否睡好,第二天都容易感觉困乏

杨振斌建议,不妨试着把饭后午睡改为饭前午睡

饭后午睡,如果吃得太饱,难以入睡,影响午睡质量,醒来后反而觉得头昏脑涨,四肢乏力,越睡越累

“在春季,饭前午睡半小时,比饭后午睡2小时更能有效消除疲劳和困乏

午睡时间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在午休前,可以对眼部进行穴位按摩,能舒缓眼部疲劳,改变午后哈欠连天的窘境

同时,晚上睡前,即21:00-23:00也应该对头脑进行适当穴位按摩,来舒缓一天的压力与疲劳,有助于快速入眠

” 董娟 丁云 (扬州日报-扬州网)

春季怎样养生?

春季养生主张早起,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不佩戴任何饰物,如手镯、项链、耳环、腰带等,以免影响身体的气血循行

出门到空气新鲜的庭院、草地、树林里漫步,放松心情,放慢脚步,深深缓缓地呼吸,细心体会大自然寂静的音籁,品味环境的美丽,感受自身体内生理的韵律、蓬勃的生机! 由于经过寒冷的冬季,衣着厚重,吃香喝辣,再加上春节时期的大鱼大肉,活动量又少,体内很容易有积滞,而发生头昏体热、横隔拉紧、喉中痰涎增多,咳嗽、四肢困倦、腰脚无力等症状,这是去年冬天及春节累积下来的症候群,要在春季里从饮食调养方面来改善 春天应该少吃刺激性食物及不好消化的食品,如糯米、面团等,多吃清淡之品

如果有胸闷、痰涎气噎,喉咙不适,头晕眼花的现象,可用菊花、陈皮、牛蒡子、甘草、少许盐泡水代茶饮,可清肝明目,消除食积,并保持排便通畅 从立春至春分,人体的经气分别运行于肝胆脾胃,如果以上脏腑素有旧疾,则可能在春季复发,所以可以常常做下列保健操来健体: 一、一脚或前或后,轻轻踮起脚跟,再轻轻放下脚跟着地,一脚做了几次,再换另一脚,做了几分钟以后,觉头目舒适既可

二、两脚张开,约与肩同宽,脚趾稍向外张,觉身体舒适的角度为原则,右手上举,位于耳旁,手掌向上,右肩稍向前或向后活动,觉右胁部有热气冲出来为度,如果没有这种感觉也一样可以做此动作,几秒钟后,右手放松下垂,如此重复几次,然后换左手重复以上动作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