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糖尿病女性患者也有想当妈妈的梦想,但是很多人说有糖尿病最好是不要怀孕,就算怀上了宝宝也会对孩子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其实,患有糖尿病的女性是可以怀孕的,有些女性在怀孕期间也患了妊娠糖尿病,也是可以继续妊娠的。那么,糖尿病到底可不可以生孩子?。
1、糖尿病可以怀孕
虽然妊娠期间高血压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但是如果准备充分,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好血糖水平,做好孕期检查和风险分析,在情况许可的情况下是可以受孕的。
2、妊娠期间要控制好血糖
糖尿病孕妇在妊娠期间要进行密切监护,积极控制好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6.16-7.84mmol/L之间。
3、糖尿病妊娠期用药注意
女性糖尿病人怀孕期间同样要注意控制血糖,但是对于用药稳定血糖肯定与其他人是有区别的,因为,大部分的降血糖药物是孕妇禁用的,如降糖灵、优降糖等降糖药不宜使用。因此在选择血糖药物的时候,孕妇要格外的注意到这一点,仔细的阅读产品的说明书,在医生指导下健康用药。
4、什么情况下不宜怀孕
如果糖尿病女性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肾功能减退或者眼底有增生性视网膜炎等病变的,应该避孕而不要怀孕,一旦怀孕也应该及早终止妊娠。
5、如何积极控制血糖
①合理饮食:遵循个体化原则,即使肥胖的孕妇在妊娠期也不应过分限制饮食,否则易产生饥饿性酮症。少量多餐,每日分5~6餐,早餐量不宜过多,占全天总热量的2/18,午餐和晚餐各占全天总热量的5/18,其他为上、下午及睡前加餐,多摄入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品。
②适当运动:在没有内科或产科禁忌证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运动,尤其是肥胖孕妇更应该在餐后进行一定的锻炼,运动量不宜过大,一般使心率保持在120次/分钟以内,运动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运动项目以散步等有节奏运动为佳,禁止剧烈运动,有先兆流产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并发症者不适宜运动。
③胰岛素治疗:根据血糖的高低,选用短效人胰岛素和中效人胰岛素治疗,尽可能使空腹血糖控制在3.3~5.6mmol/L,夜间血糖在4.4~6.7mmol/L,餐前血糖在3_3~5.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4.4~6.7mmol/L。
谁说糖尿病不能生孩子?当然可以啊!血糖控制稳定三个月后可以要小孩,只是不用吃药了要用胰岛素治疗的,饮食方面也要多注意。
但是糖尿病是有遗传的。糖尿病病人的子女肯定比非糖尿病人的子女容易得糖尿病。如果父母双亲都是糖尿病病人,那么子女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大。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均有遗传倾向,它们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使这些人比一般人容易得糖尿病。与Ⅰ型相比,Ⅱ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加明显。但这并不是说,糖尿病人的子女就一定得糖尿病。研究表明,即使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病人,其子女的糖尿病患病率也不超过10.0%。
糖尿病之所以影响广泛,是因为血糖升高会加速血管以及神经病变,而人的身体分布着错综复杂的血管及神经,许多脏器会在这些部位受损伤后功能下降,因此要了解血糖控制技巧,远离糖尿病困扰。已经患病的人积极配合治疗很关键,否则疾病会不断加重,甚至让多种并发症同时来袭。那么,出现糖尿病后还能否生孩子呢?
对于想要生育的人来说避孕工作应该做好,各项指标保持稳定,在健康状态下再去怀孕,可以避免孕期出现不良症状或疾病威胁到胎儿健康。有很多人十分担忧,害怕自己有糖尿病无法正常怀孕。
其实,有糖尿病的女性依然能怀孕,但在怀孕前需要稳定控制好血糖,通过多方面调节,合理治疗让指标稳定,当然,在孕期检查工作要做好,才能调整治疗方案,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生下健康宝宝。
孕期需注意什么?
1、控制好饮食
糖尿病患者孕期要注意许多问题,例如科学饮食,很多人的血糖波动原因是饮食不恰当,会让血糖变化的食物类型多,包括高糖食物,高脂肪食物,能量获取却没有及时消耗掉,体重超标,血糖变化风险大。
另外,很多人怀孕后胃口大增,可能会经常吃宵夜,每顿饭还摄入很多食物,都容易营养过剩。应该懂得饮食节制,不要吃太饱,三餐规律饮食即可,当然,那些热量丰富的食物远离。
2、产检工作做好
孕期检查工作不能落下,定期产检可以了解胎儿健康情况,已经自身有疾病在发展,或多或少会对胎儿带来影响,此时要告知医生自己有糖尿病,医生才会根据患者健康程度制定孕期保养计划,积极调节血糖。如果隐瞒,检查工作没有做好,疾病失去控制不仅伤害孕妇,胎儿也无法保持健康。
3、适当运动
女性在孕期可不能一点运动量都没有,很多人觉得怀孕后胎儿逐渐成长,身体负担重不宜过多活动,却不知道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方式。在适当活动后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强代谢,也能让部分能量消耗掉。
体重控制得好,血糖会稳定下来,否则获取的热量多,但没有通过其他途径消耗掉,原本有糖尿病这种情况更难控制。由此可见,运动是孕期必要的,掌握运动技巧可以收获好处。
4、定期测量血糖
孕期还要多检查血糖,通过血糖测量来了解指标变化情况。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血糖升高还是降低不得而知,对后续指标控制不方便。如果可以定期测量,血糖过高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才能让糖尿病带来的影响减轻。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