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胃下垂吃面可以吗,,,胃下垂的注意事项

时间: 2023-07-16 19:11:08

一、胃下垂是否可以吃面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面对的生活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也给现在的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患有胃下垂的疾病尤其对于现在很多中老年朋友容易患有胃下垂这种疾病抱着胃下垂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对于胃下垂的患者饮食要少量多餐,使用一些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下,胃下垂可以吃面吗?

1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胃下垂可以吃面吗?对于胃下垂的患者是可以吃面的,在饮食上应该要做到少食多餐,可以使用一些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少食用一些肉类蛋类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一定要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2其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胃下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导致胃下垂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对于胃下垂的患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对于严重的胃下垂,患者应该尽早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

3最后,尤其对于现在很多中老年朋友容易患有胃下垂的疾病,对于胃下垂的患者应该要多加注意,对于老年朋友还要警惕胃下垂疾病的发生,应该要避免延误病情的治疗,严重的胃下垂应该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注意事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胃下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对于胃下垂的患者饮食应该要做到少食多餐可以使用一些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少食用一些肉类蛋类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二、预防胃下垂的措施有什么

预防胃下垂需要做哪些健身运动呢?如今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加快,导致胃部出现不适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避免胃部带来的不适,去了解下胃下垂该怎么预防吧!

预防胃下垂的方法

1、摆腿练习

仰卧,双腿并拢伸直并抬高约45度,先向左侧摆动,还原后再向右侧摆动,重复10次为1组。

2、抬腿练习

仰卧,双腿并拢伸直,抬高约45度,维持10秒钟,还原。重复进行,10次1组。

3、腹式呼吸练习

仰卧位,双手交叉置于腹部,体会呼吸时腹部的起伏运动,也可在腹部隆起时双手施加阻力,或在腹部放置沙袋,进行抵抗阻力的练习,增加训练效果。

4、仰卧起坐练习

仰卧位,两臂伸展过头或双手抱头,用力收腹,前屈身体尽量靠近大腿10次1组。

三、胃下垂的保养须知

胃下垂怎么保养好呢?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患上胃下垂的人越来越多,那么知道如何去保养胃的人是不是也更多了呢?让专家为你讲解胃下垂如何保养好。

首先

胃下垂受体位影响大,平躺时感觉稍好,一旦站立或取坐姿时,上、中腹部隐痛明显,腹胀感加重。人在站立位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下,称为胃下垂。

在进行上消化道影像检查的万人中,年轻女性几乎每10人中就有1人患胃下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并为保持体型实行错误的减肥方法、进食不规律,是导致20岁左右女青年患胃下垂的主要原因。

其次

一般食物在胃里需要5~6小时的时间,使食物和胃酸、消化酶等充分混合,形成半糊状的食糜,才有利于小肠对营养物的吸收。胃下垂的病人,如果饭后马上走动,则会加重食物对胃及小肠的损害,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腹痛。

四、胃下垂检查方法

胃下垂在生活种无处不见,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

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器官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常伴有十二指肠球部位置的改变。正常人的胃在腹腔的左上方,直立时的最低点不应超过脐下2横指,其位置相对固定,对于维持胃的正常功能有一定作用。

在日常不妨经常去给自己的身体做个小检查,以免扰乱自己的生活节奏,胃下垂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胃下垂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1、超声波检查:

饮水使胃腔充盈后,超声波测出胃下缘下移入盆腔。

2、上腹固定检查:

上腹压痛不固定,可随体位改变,某些患者触诊时可听到脐下振水声,也有少数下垂明显者同时有肝、右肾及结肠下垂征象。

3、x线钡餐检查:

为胃下垂最可靠诊断方法。胃下垂程度以胃小弯切迹低于髂脊连线水平1~5厘米为轻度,6-10厘米为中度,11厘米以上为重度。

胃下垂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胃下垂的病因病机5胃下垂的诊断6胃下垂的辨证分型7胃下垂的治疗 7.1疗效标准7.2辨证治疗 7.2.1脾虚气陷 7.2.1.1症状7.2.1.2方药治疗 7.2.1.2.1治法7.2.1.2.2处方 7.2.1.3推拿疗法 7.2.2胃阴不足7.2.3脾胃不和 7.2.3.1症状7.2.3.2推拿治疗 7.2.3.2.1选穴7.2.3.2.2操作方法 7.3专方治疗 7.3.1行气整肠汤7.3.2升提冲剂7.3.3升胃含剂7.3.4启根丸7.3.5枳实饮 7.4老中医经验7.5用药规律7.6针灸 7.6.1芒针7.6.2电针7.6.3体针 7.6.3.1方一7.6.3.2方二 7.6.4穴位敷贴7.6.5艾灸 7.7推拿疗法 7.7.1方一7.7.2方二7.7.3注意事项 7.8气功疗法7.9医案 8胃下垂患者日常保健9参考资料附:1治疗胃下垂的穴位2治疗胃下垂的方剂3治疗胃下垂的中成药4胃下垂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胃下垂 1拼音 wèi xià chuí

2英文参考 gastroptosi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gastroptosis

ptosis of the stomach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bathygastria

bathygastry

descensus ventriculi

gastrokateixiagastroptosia

gastroptosis

ventroptosia

ventroptosis [朗道汉英字典]

3概述 胃下垂为病症名。指胃下降到不正常的位置。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嗳气”“嗜杂”等范畴。多由胃膈韧带、肝胃韧带及腹肌松弛无力,不能使胃固托于原来的位置上所致[1]。胃下垂属胃无力症,多见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及无力型体质者,直接影响消化功能。临床表现为上腹胀满、食欲不振、胃痛、消瘦、乏力、嗳气、恶心、呕吐、肠鸣、胃下坠感,或伴有便秘、腹泻、气短、眩晕、,心悸、失眠、多梦等。

胃下垂是指以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为主要体征的一种病症。以3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症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型、饮食等因素有关。现代西医学除对症治疗外,尚无特效疗法。

胃下垂相当于中医学的“胃缓”,这一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篇云:“脾应肉,……肉胴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明确指出肌肉瘦弱与身形不相称的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的则胃缓。《金匮要略方论》中所述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颇类似本病的症状。历代医籍中,虽未将胃缓作为专门病症加以讨论,但不少有关脾胃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载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症状,如腹胀、痞满、嗳气等。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早期的报道以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气功为主。自60年代初开始,出现一定样本的中医药辨治的临床资料,并日趋增多。从总体情况看,中医学治疗胃下垂的文献中,以中医药和针灸为主,且各有特点。

由于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在六七十年代,多数医家都认为本病症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一般主张补中益气为治疗大法。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对此说已有异议,本病症所表现的脾胃脏腑功能失调虽属虚证,但亦有气机阻滞一面,应属中虚气滞,虚中夹实。特别是病程日久,加之胃本身形态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牵引及压迫血管,使胃壁静脉回流障碍等,可发生血流瘀滞,故又有瘀血停滞的一面。认识的深入,使治法趋于多样,疗效有所提高。

针灸早期以单一毫针刺为主,70年代起不仅各种穴位 *** 法如芒针、头针、穴位注射、耳针等用于本病症,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80年代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和总结。目前比较认识一致的是:应用综合 *** 方法,特别是运用芒针进行透穴及提拉手法等,有助于提高疗效。与此同时,应用气功和推拿法治疗胃下垂,近年来报道也不断增加。

不论中医药或针灸,目前总有效率在85%左右,但治愈率仍 在40%上下。所以,要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采取多种疗法的有机结合,如针药结合,药物与气功结合等,可能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4胃下垂的病因病机 综合古今医家的意见,胃下垂的病因分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因素为禀赋薄弱,体质亏虚;后天则可归纳为饮食失调,久病或产育过多,七情违和等。其病位在脾胃,主要病机可概括为虚、瘀二字,而以虚为主。

气(阳)虚 或因禀赋素亏,思虑伤脾,致脾虚气陷,健运失司,肌肉不坚,胃腑失固而下垂,或因素体阴虚,嗜茶多饮伤陌,过食寒凉伤脾,致中焦升降失司,水津停滞,化为痰饮,气血无生,经筋失养而下垂。

阴虚 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多产育伤及阴血,五志气火内燔,致胃阴不足,胃之筋脉失于濡润,缓纵不收,造成胃下垂。

血瘀 多因气虚日久,运血无力,或久病入络,血脉不通,而变生瘀血。

血瘀是近年来引起人们重视的病机之一,有人曾系统调查过67例胃下垂患者,发现其中有血瘀舌象者占44.8%,有血瘀脉象者占35.8%。另外,光纤胃镜也发现有胃粘膜充血或粘膜苍白、静脉显露的瘀血现象。临床上也证实,用常规升提之法未见效者,加用活血化瘀之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5胃下垂的诊断 胃下垂的诊断要点:

①瘦长体型;脘腹胀痛,食后较甚,平卧减轻;嘈杂暖气、恶心呕吐;大便不调,时秘时溏[1]。

②体检:晨起空腹时胃部有振水声,上腹部可扪及腹主动脉搏动[1]。

③胃肠钡餐检查:胃小弯弧线低于髂嵴连线下。[1]

6胃下垂的辨证分型 据近年来的多数临床报道,可归纳为二型。

1.脾虚气陷 面色萎黄,不思饮食,食后脘腹胀闷,暧气不舒,困乏无力,形体瘦削,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象缓弱。夹有痰饮,则水走肠间,漉漉有声;夕口为虚寒,隐痛绵绵,喜温喜按,泛吐清涎;女口挟瘀血,舌质略紫,可见瘀斑瘀点;如兼肝郁,脘闷胁胀,嗳气呕逆。

2.胃阴不足 面色略红,胃脘或胀或痛,胃中灼热,口燥咽干,烦渴思饮,饥不欲食,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无苔,脉细数或细涩;兼有瘀血,舌质紫红,舌下静脉显露,不欲饮水;兼气滞,脘腹堕胀,气虚,乏力神疲。

胃下垂症情较复杂,多有兼症,要注意辨别。血瘀分见于上述二型,应注意的是,胃下垂之血瘀多虚中夹实,往往无刺痛或固定痛点的见症。另外尚有较简便的腹诊计量法,可作辨证时参考。

7胃下垂的治疗

7.1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至正常位置。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4厘米以上。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1厘米以上;或临床症状显著减轻,但x线复查未见改变。

无效:症状略有改善或无改善,体征无改变。

7.2辨证治疗

7.2.1脾虚气陷7.2.1.1症状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不适,食后加重,平卧减轻,常伴有嗳气或泛吐痰涎,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7.2.1.2方药治疗7.2.1.2.1治法 补脾健胃,益气升陷。

7.2.1.2.2处方 黄芪15克,柴胡12克,升麻9克,郁金12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甘草6克,枳实壳各12克,陈皮9克,大枣10枚,山药15克,山楂、鸡内金各10克。

加减:血瘀酌加莪术、桃仨、红花;月千郁酌加川楝子、白芍;阳虚加淡附片、焦艾叶、炮姜;痰饮加茯苓、半夏。

用法:每日1剂,首次加水约500毫升(先将药浸泡),煎至200毫升。同法再煎1次,将2次药液混合,分早晚2次等量服用。

疗效:以上法或类似上方治疗430例,其中表明疗效情况的341例,临床痊愈166例,显效88例,有效7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5.3%。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

7.2.1.3推拿疗法 选穴:中脘、鸠尾、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胃俞[2]。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其右侧,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揉法在腹部及鸠尾、中脘穴处重点治疗。然后循序往下至腹部及少腹部,以脐周围及天枢、气海、关元为重点治疗,约10分钟。用托法,即医生将4指并拢,以罗纹着力,根据胃下垂的不同程度,从胃下缘自下而上循逆时针方向托之。同时可以用指振法在中脘穴,掌振法在上腹振动。用摩法在腹部以逆时针方向操作治疗,约15分钟。患者坐位,再用插法(右手4指并拢,掌心向后上,指间由左肩胛骨内下缘,向斜上方插入肩胛骨与肋骨间约2~3寸,同时左手掌顶住患者左肩部,两手呈合拢之势)治疗,每次持续时间约1~2分钟,患者有胃上提之感。随后缓缓将右手收回,插2~3次。然后再用同法左手插入右肩胛内下缘。[2]

7.2.2胃阴不足 治法:濡养胃阴。

处方: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党参10克,麦芽15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血瘀加桃仁、红花;气滞加枳实或加重枳壳之量;气虚加黄芪、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日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方加减治疗32例胃阴不足兼血瘀者,临床痊愈14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

常用成方:益胃汤合一贯煎等。

7.2.3脾胃不和7.2.3.1症状 胃脘胀闷不适,食入难以消化,嗳气,甚者恶心呕吐,大便时干时稀,舌淡红,苔白或厚,脉缓[2]。

7.2.3.2推拿治疗7.2.3.2.1选穴 脾俞、胃俞、肝俞、气海俞、关元俞[2]。

7.2.3.2.2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施于背部两侧膀胱经,往返治疗约5分钟。然后按揉肝俞、脾俞、胃俞、气海俞、关元俞,每穴约1分钟。擦两胁肋部,以微微透热为度。[2]

7.3专方治疗

7.3.1行气整肠汤 组成:木香30克,厚朴30克,大腹皮30克,槟榔片30克,莱菔子30克,枳壳3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2000毫升,文火浓煎至250~300毫升,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24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停药2天。

疗效:以本法治疗200例,服用2个疗程后,显效145例,有效5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5%。对照组42例,服用补中益气汤,总有效率为63.5%,二者疗效有显著差异,表明用前方治疗效果较好。

7.3.2升提冲剂 组成:党参、黄芪、白术、升麻、枸桔梨。

用法:将上药加工成冲剂,每日2次,每次1包,重度胃下垂 者,每日3次,每次1包,于饭后用温开水冲服,每30天为一疗程,连服2月为一总疗程。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患者96例,结果:显效62例,有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8%。本方无明显毒副作用,偶有胃轻度不适、恶心、腹泻,但不需作特殊处理。

7.3.3升胃含剂 组成:升麻、枳壳各15克。

加减:虚寒加理中汤;气虚加四君子汤;气滞加香附、陈皮;阴虚加玉竹、石斛;湿阻加苍术、川朴;郁热加左金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疔效:共治疗50例,痊愈10例,显效9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

7.3.4启根丸 组成:制附片50克,肉桂60克,红参15克,黄芪60克,白术40克,升麻30克,柴胡35克,枳壳40克,葛根65克,枸杞子50克,山萸肉50克,芍药60克。

用法:将上药研极细末,上好白蜜55、0克炼后,共捣匀和丸,每丸重10克。每日2次,每次1丸,空腹服。

疗效:本方主要用于脾虚气陷之阳虚者,共治疗21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

7.3.5枳实饮 组成:枳实。

用法:先加2倍重量水浸泡24小时,再据大小,一个枳实剪成2~4块,重新置于浸泡液中煮沸1.5小时,滤出药液,滤渣另加水(全部浸泡水中)再煮。共煮3次,每次1.5小时。将3次煮得之药汁过滤后,微火浓缩成66%和132%不同浓度之煎剂。每日3次,每次服10~20毫升,饭前半小时服,15~60天为一疗程,如服用60天无效,则改用他法。

疗效:共治21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2%。

7.4老中医经验

李斯炽医案

王××,女。1972年10月19日初诊。患者有胃下垂史,大便溏薄而少,解便时必须努责,而始见少许清粪,遇月经来潮及感冒时反而大便通畅。食欲欠佳,胃部膨满,矢气嗳气频作,子宫下坠。一 脉弱舌淡。此中气不足之证,治当补中健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党参18克,当归9克,黄芪12克,白术9克,陈皮9克,升麻3克,柴胡6克,生姜2片,枳壳9克,木香6克,大枣3枚,甘草6克。

服上方3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得缓解。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胃部下垂膨满,子宫下坠,脉弱舌淡,显系中气不足之象。肠胃气虚,不但饮食难化,大便溏稀,且推动无力,排便不爽。脾虚气滞于中,则嗳气矢气。月经来潮时,体内气血流动加速,感冒时正气鼓邪,故反而大便通常。方用补中益气汤,旨在补益中气,加枳壳、木香以行滞气。药证相应,故得显效。

7.5用药规律

我们共收集有关中医药治疗胃下垂的专方共21首,将其主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归纳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500 ≥15 升麻、黄芪、党参、白术。 401~500 10~16 柴胡、炙甘革。 251~400 5~9 当归、陈皮、茯苓、枳实、枳壳。 150~250 3~7 内金、山楂、山药、半夏、木香、附子。 101~149 3~5 红花、桃仁、山茱萸、葛根、厚朴、莪术、三棱、郁金、麦芽、神曲、大枣。 31~100 1~3 大腹皮、莱菔子、槟榔、玉竹、生地、麦冬、干姜、苏梗、仙灵脾、金樱子、川楝子、防风、桔梗、枸桔梨、肉桂、龙骨、牡蛎、枸杞子、旋复花、代赭石、知母、沙参。从上表共50味药中发现,在胃下垂的治疗中,目前用得最多的仍是补中益气类药物,表明补中益气汤仍为本病治疗之主方。温阳理气的药物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滋阴润燥之药临床应用不少,但在使用频度上尚不高,可能与胃阴不足型在本病中较之脾虚气陷型少见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活血化瘀之药,已引起人们重视,不少文章反映,在辨治的方药中,加人活血化瘀之品,往往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7.6针灸

用胃穴(剑突下2寸,腹部正中线右侧旁开0.5寸)透下垂穴(脐下2.0~2.5寸)并向一个方向捻转,针尖被组织缠绕后再向上提,医者以左手按胃下界,待胃脘部隆起,患者自觉胃脘饱满时取针,隔日1次。或灸百会、气海、中脘、胃俞,每穴用艾条熏灸10~15分钟,隔日1次。[1]

7.6.1芒针 取穴: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配穴:承满(右)、鸠尾。

操作:一般仅取主穴,如效不显,改用配穴。每次选一穴。芒针选用28~32号7~8寸长之毫针。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沿皮下直刺至左肓俞穴。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度角慢慢上提,以术者感针尖沉重,患者感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提针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钟,以后可缩短至3分钟。剑突下1寸刺法:先与皮肤成30度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0.5寸处,待出现上述针感后,改为15度角,不作捻转,缓提40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右承满透针至左侧天枢。鸠尾穴透针至脐左下方之明显压痛点,亦采用上述提拉、抖动手法。针后平卧2~3小时,20天左右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047例,痊愈302例,显效为231例,有效428例,无效86例,总有效率为91.8%。

7.6.2电针 取穴:主穴:中脘、胃上、提胃、气海。配穴:足三里、内关、脾俞。

提胃穴位置:中脘穴旁开4寸。

操作:每次取2~3个主穴,酌加配穴。气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接通间动电疗机,负极接中脘,正极分五叉,分别接双胃上,双提胃及气海,用疏密波,通电量以病人腹肌出现收缩和能耐受为宜。每次持续 *** 20~3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7天。

疗效:共治251例,痊愈75例,显效86例,有效46例,无效44例,总有效率为82.5%。部分病例尚配合穴位注射。

7.6.3体针7.6.3.1方一 取穴:主穴:建里、中脘、天枢、气海、是三里。配穴:上脘、内关、梁门、公孙、脾俞、胃俞。

操作: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2~3穴。针腹部穴采取仰卧位。建里穴宜单针直刺至得气,天枢用4寸毫针呈15度角刺向气海穴。一律采用由浅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针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术,至得气;再针至8分左右,用同样手法,促使酸胀感强烈并向上、下腹部扩散;然后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觉胃体有酸胀紧缩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转3~4下,稍停半分钟,再捻转1次,针感强烈后出针。针背部穴,取俯卧位,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进针1~1.5寸,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四肢穴直刺,用补法,亦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后平卧1~2小时。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疗效:共治疗453例,痊愈157例,显效149例,有效126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5.4%。

7.6.3.2方二 用胃穴(剑突下2寸,腹部正中线右侧旁开0.5寸)透下垂穴(脐下2.0~2.5寸)并向一个方向捻转,针尖被组织缠绕后再向上提,医者以左手按胃下界,待胃脘部隆起,患者自觉胃脘饱满时取针,隔日1次。[1]

7.6.4穴位敷贴 取穴:百会。

操作:药物分二组。甲组:蓖麻子仁10克,升麻粉2克;乙组:蓖麻子仁9.8克,五倍子末0.2克。先将蓖麻子仁打烂如泥,拌人升麻粉或五倍子末,制成直径2~3厘米,厚1厘米的药饼。将百会穴剃去药饼大一片头发,任取一种药饼贴于上,用绷带固定,令病人取水平仰卧位,放松裤带,用盛有80℃左右的热水的盐水瓶熨烫药饼,每日3次,每次10~30分钟。每块药饼可连续使用5天。治疗在饭后2小时进行为宜。有心脏病、高血压及咯血者、孕妇均不宜用。

疗效:共治329例,痊愈105例,显效98例,有效96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90.88%。

7.6.5艾灸 灸百会、气海、中脘、胃俞,每穴用艾条熏灸10~15分钟,隔日1次[1]。

7.7推拿疗法

7.7.1方一 操作:①俯卧式:于脊椎两侧沿膀胱经推、按、拨、揉,重点 *** 脾俞、胃俞、胃仓;②仰卧式:医者立于患者右侧,揉摩腹部任脉穴,重点为建里、上脘、中脘、气海;再揉按天枢、关元;再推唯气海、关元、天枢、大横,并提拿拨动腹直肌,和以小鱼际托胃。最后按足三里,拿委中、承山。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疗效:共治疗201例,痊愈66例,显效72例,有效5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3.6%。

7.7.2方二 以下方法对胃下垂之胃痛、恶心、腹胀、嗳气者有效[3]:

①两手掌相叠,自神阙向左上腹推抹100次。

②中间三指并拢,用指腹按揉腹部气海1分钟。

③用双手拇指用力按压胃俞20次。

④用拇指按压两侧足三里各1分钟。

7.7.3注意事项 治疗胃下垂病人的推拿手法,宜和缓从容、轻快熟练,力量由轻到重,同时,要注意解剖位置的变化,使手法治疗准确无误[2]。

7.8气功疗法

操作:①内功:姿势从仰卧→侧卧→坐式,据体质状况而定。呼吸宜在自然柔和呼吸的基础上进行腹式呼吸c在放松的基础上,以注意脐中为主,腹胀者可配合逆呼吸,大便溏薄配合提肛呼吸。②外功:保健功常规或太极拳,每日1~2次。腹胀时加摩腹100~300次,腰酸时可加强揉腰100~300次。

疗效:共治252例,痊愈44例,显效99例,有效109例,总有效率达100%。

7.9医案

王某,女,44岁。于2000年感到胃部不适,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且症状日渐加重。食欲不振,进食后胃部胀痛,服用中药约150剂均无效,身体瘦弱,心悸失眠。于2006年钡餐摄片为胃下界在髂嵴连线下10cm。用推拿疗法1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医者停止治疗。患者坚持每日2次做胃下垂体操,注意休息和营养,3个月后重返工作岗位。于2007年5月摄片复查,胃下界在髂嵴连线下4cm,半年后随访一切正常。[2]

8胃下垂患者日常保健 1.严重的胃下垂应该综合治疗,平素应加强胸、腹部肌肉的锻炼,提高肌肉、韧带的强度,改善症状[2]。必要时可加放胃托。

2.宜少食多餐,餐后平卧20分钟。应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热量。注意饮食调养,以易于消化的食物为宜,进餐要有规律,每餐不可以太饱,应禁食 *** 性强的食物[2]。

3.平时要精神放松,心情舒畅,不可以用脑过度[2]。

9

胃下垂怎么办

现在胃下垂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经常会导致人们出现下腹部有坠胀感的情况,很多人非常重视这种疾病,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胃下垂该怎么办。
1. 方法一,加强锻炼,增强腹肌张力,并少吃多餐,纠正不良的习惯性体位。增加营养,并给以助消化剂,必要时给蛋白合成制剂及胰岛素等以增加腹腔内脂肪,加强腹肌张力。 对症治疗:对无力型胃可用促胃动力药,胃痛者可用镇痛药,便秘者可用润滑剂。?


2. 方法二,可试用加兰他敏氢溴酸盐10mg,3次/d,口服或25mg,1次/d,肌内注射。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20~40天为一疗程,视患者病情而定,经1~2个疗程后,病情仍未改善,应停用。?


3. 方法三,治疗胃下垂可以选择中医方面的推拿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对于治疗胃下垂效果还是非常好的,而且对于人体没有什么副作用。


注意事项
出现胃下垂这种情况之后一定要避免暴饮暴食的情况出现,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不要喝含气的饮料,胃下垂这种疾病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

胃下垂怎么治疗最好?

胃下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胃病,生活中很多人患胃下垂,胃下垂引发的原因有很多,用西医的说法,一般饭后运动易导致胃下垂,但是中医认为胃下垂是气虚导致的,因为承载五脏的就是身体的气。那么,胃下垂怎么治疗最好?注意治疗胃下垂有哪些办法?
1、胃下垂治疗
1、脾虚气陷型
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语言低微,气短乏力,食少纳呆,脘腹重坠,胀满,嗳气不舒,食后加重,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脉象缓弱。治以补气升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少食纳呆可加鸡内金6g,炒稻芽、麦芽各12g,恶心呕吐加半夏10g或合用旋覆代赭汤。
2、虚实夹饮型
脘腹坠胀不适,食后尤甚,喜暖喜按,必下悸动,水走肠间漉漉有声,恶心,呕吐清水痰涎,便溏,舌淡苔白滑。脉象沉细小滑。治以温阳化饮、和胃降逆,方用苓桂术甘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半夏10g,代赭石15g,或加黄连3g、吴萸6g。
3、肝胃不和型
两胁胀而不适,脘腹胀满,呃逆,嗳气,嘈杂噫酸,善太息,苔薄腻,脉弦小。治以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或四逆散与逍遥散加减化裁。
4、胃阴不足型
面色略红,唇红而干,脘腹胀满,灼热不适,口干苦,口渴思饮,嗳气,恶心呕吐,大便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治以濡养胃阴,方用益胃汤合一贯煎加鸡内金6g,炒麦芽15g,莱服子12g。如呕吐较著,可养胃降逆,方用麦门冬汤合竹茹汤。
5、胃络瘀滞型
胸膈痞满,脘腹胀坠,脐上刺痛,按之濡软,恶心,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脉象沉细或涩。治以疏肝养血化瘀,方用血府遂瘀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化裁或用柴胡疏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化裁。
2、胃下垂吃什么
1、黄芪膏
材料:黄芪500克,炼蜜适量。
做法:将黄芪加水煎煮2次,过滤去渣后取其汁液浓缩,如炼蜜收膏即可,每次服用15-20克,每日2次。
功效:可以健脾益气举陷,适用于改善胃下垂脾气下陷所导致的脘腹坠胀疼痛,食后更甚,气短乏力,头晕,便溏等症状。
2、举胃猪肚散
材料:猪肚1个,白术200克,升麻100克,石榴皮30克。
做法:将猪肚整治洗净,三味药用清水洗净、浸透,装入猪肚内,两端扎紧,放入大沙锅内,加水浸没,慢火煨至猪肚烂透,捞出取出药物晒干研末,猪肚切丝。药末以米汤或温开水送服,每次5-10克,每日3次,肚丝佐餐适量食之。
功效:可以健脾益胃,升举中气,可适用于胃下垂脾胃气虚下陷,脘腹坠胀,食后尤甚,头晕乏力,饮食不香,大便不实的人群服食。
3、升举粥
材料:红参6克,小茴香、升麻、石榴皮各10克,粳米60克。
材料:红参研成末备用。小茴香、升麻、石榴皮用水煎煮,去渣取药液,加粳米煮粥,待粥熟时,加入人参粉,搅匀即可。温食,每日2次,隔日1次。
功效:有益气升举的功效,适用于胃下垂脾气下陷,脘腹坠胀疼痛,腹泻脱肛,纳少,体瘦乏力的人群服食。
4、黄芪陈皮猪肚
材料:猪肚1只,黄芪200克,陈皮30克。
做法:将猪肚去脂膜,里外洗净,把黄芪、陈皮用纱布包好放入猪肚中,用麻线扎紧,加水文火炖煮,熟后去掉药包。趁热食肚饮汤,可分4-6次食完。
功效:可以益气健脾,升提举陷,适用于胃下垂脾气下陷,脘腹胀痛,食后益甚,腹泻纳少,体倦乏力的人群服食。
5、羊肚白术汤
材料:羊肚1具,白术100克。
做法:将羊肚洗净,切细,与白术共煮,以羊肚烂熟为度。服汤食肚,每日1剂,分3吃服食。
功效:可以温中补虚,适用于胃下垂脾胃虚寒,脘腹胀痛,得温则舒,食后加重,或泛
吐清水,大便溏泻的人群服食。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