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高原反应耳朵烫吗,,,高原反应的应对措施

时间: 2023-07-16 23:50:20

一、高原反应耳朵烫的原因

初入高原旅游,有一部分人可能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包括头痛、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口唇紫绀,失眠,多梦,血压亦可能升高。这些症状第一、二天明显,以后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但也有极少数人因劳累、受寒和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因,症状可能逐渐加重,发展成为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

高原反应,即高原病,指未经适应训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当然,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还有恶劣天气如风、雨、雪、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等;都可以加剧高原不适 应并引发不同的高原适应不全症。

机体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通气量增加,以便使组织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加快心脏速率、加大心脏泵血能力,以使每分钟心脏搏出血量增加,改善缺氧状况;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以增加携氧能力来保证肌体的氧气供应等。但是,一部分人对空气中氧分压低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差,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机能代谢变化的高原适应不全症,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国外将此分成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山病,中国分成急、慢性高原病。对于个体来说,发病常常是混合性的难以分清,整个发病过程中,在某个阶段中以一种表现比较突出。

指导意见:

久居高原,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是一种代偿功能。海拔愈高,居留时间愈久,其红细胞也愈多。红细胞增多,则引起血液粘稠度增高。由于全血比粘度增高,而致循环阻力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和组织缺氧,产生一系列症状。在移居拉萨的汉族人中,患病率达13%。据研究提示在缺氧刺激后,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又查明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参与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诊断标准一般红细胞超过7×1012/L,血红蛋白超过170g/L,血细胞比容高达80%。静脉放血300一400ml可使症状暂时缓解,故以转低地治疗为宜。

二、高原反应的临床表现分析

高原反应,包括急性和慢性高原反应。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机体在短时期发生的一系列缺氧表现称为急性高原反应。慢性高原反应为有些人通过长期不断的调节过程仍不能适应,以致形成一种高原机能失调的现象,呈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慢性高原反应又称为“机体机能失调”。一般认为凡进入高原三个月后,仍有部分或全部高原反应症状,可视为慢性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的症状一般表现为:痛、心慌、气促、食欲减退、倦怠、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胸闷痛、失眠、眼花、嗜睡、眩晕、手足麻木、抽搐等。体征为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血压轻度异常、颜面或四肢水肿,口唇紫绀等。慢性高原反应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可以是上述表现的部分,也可以是其大部分或全部,症状时隐时现,返回平低海拔地区后一般可消失,与急性高原反应的临床表现有较多的相似之处。

高原红,高原红是一种高原人群中的普遍现象,是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面部呈现红色的片状或团块斑,主要是因为皮肤角质层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表现出红血丝的症状。中医归入“斑”的范畴。

高原红说白了就是皮肤比较敏感而产生红血丝,但是这种敏感是因为长期受地域环境影响而造成的,而不是天生。高原红多发生在海拔高的地区,主要是因为空气稀薄、氧含量低、皮肤细胞缺氧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多的缘故。再加上温差大、风沙大、空气干燥,紫外线强等原因造成面部角质层长期受损变薄敏感。高原地区冬天寒冷易冻伤面部皮肤,血液不流畅,造成毛细血管瘀堵,有的甚至发展到皮下,而面部角质层又因为长期受环境等物理损害敏感变薄,反映在面部就表现为网状、片状、团状的高原红。

三、高原反应的治疗措施

头痛用一般止痛片就很有效,对胃刺激小。阿斯匹林也行,但对胃刺激大,总之大多数止痛药均可原反应血压太高,用减压灵(治早期高血压的药),再用一点小剂量的利尿片。

浮肿:受重力影响比较大的部位,如眼睛、下肢等处易浮肿。皮肤出现比较浅的坑,是轻度浮肿,可用氨茶碱治疗,有利尿和扩张血管作用,效果不错。若浮肿程度严重,可用双氢克尿塞,100毫克/片,1片就行,一天1~3次,五六小时后可见效。用利尿片,25毫克/片,1片就行了,剂量要小,而速尿片的副作用较大,故不推荐使用。

高原肺水肿

高原肺水肿是常见的重性高原病,发病率在3%左右。一般在4000米以上发生,常在登山后3-48小时急速发病,迟者在3-10天发病。重要的诱因是寒冷、劳累、抵抗力下降造成呼吸道感染。当出现头疼、胸闷、不同程度地咳嗽(初起干咳,以后有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咯粉红色泡末样痰,抢救者将耳朵贴近患者胸壁可听到肺部水泡样呼吸声(医学称湿罗音)。此时病人惊恐不安、心慌、口唇面部紫绀,严重者血尿或逐渐神志不清。严重的肺水肿病情可迅速恶化,数小时内病人昏迷、死亡。

肺水肿的现场急救措施是绝对半卧位休息,两腿下垂,立即充分吸氧,最好是含有50%~70%酒精的氧气,流量6~8升/分;立刻口服呋塞米(速尿)40毫克/日。使用速尿可能会出现轻微恶心、腹泻、药疹、视力模糊、直立性眩晕、肌肉痉挛、口渴等,注意开始用量不要过大,根据情况可加至80毫克,2次/日。硝苯地平减少肺水肿。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可用抗生素加地塞米松4毫克(仅口服一次)。烦躁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剂。注意保暖,严禁大量饮水。经初步急救,病情稳定后,迅速转移至海拔较低处。一旦呼吸、心跳骤停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四、预防高原反应的方式

如何避免或减轻高原反应?

大部分人初到高原,都有或轻或重的高原反应,一般什么样的人会有高原反应没有规律可循,避免或减轻高原反应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它,许多的反应症状都是心理作用或有心理作用而引起的,比如:对高原有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和战胜高原决心的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机会就多。建议初到高原地区,不可疾速行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也不能做体力劳动,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负担,不要饮酒和吸烟,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维生素的食品,适量饮水,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凉感冒和耗体力。不要一开始就吸氧,尽量要自身适应它,否则,你可能在高原永远都离不开吸氧了(依赖性非常强)。

高原反应的轻重程度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年轻人要好过中老年人和儿童、青少年。对于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诸如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员而言,初次上高原,海拔2000米以上就会有轻微的高原反应前兆比如易饿、头痛、失眠等等,此时就需要注意尽量不要让自己感冒。当海拔超过3000米时,很多人会出现明显的高原反应,比如喘气、嘴唇发紫等等。长期从事身体锻炼、体质较好的人可以坚持到4400米左右。不过为保险起见,初上高原,目的地在3000米以上的,建议事先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如果时间充裕,建议海拔上得不要太急,在3500米左右休息一至三天,适应之后再进入更高海拔的地区,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高原反应的强度。

高原反应症状及处理方法是什么?

人员初次进入海拔在3000m以上地区,将引发一系列高原不适症状,这种不适症状称为高原反应,严重者会出现系列症状和机能代谢变化的高原适应不全症,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并非要攀爬七八千米的雪山时才会发生,任何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徒步、远足或观光都有可能会患上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有三种类型,最后两种最可能致命:

急性高山病(AMS)是最温和、最常见的一种 高海拔脑水肿(HACE)是指大脑开始肿胀 高海拔肺水肿(HAPE)是指肺部开始充满液体 ▍高原反应的成因

当你感到有高原反应时,你的身体会从比平时更稀薄的空气中获得更少的氧气。那么为什么空气会更稀薄呢?

气压和氧含量:气压取决于你头顶空气的重量,这就是为什么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这种较低的压力意味着那里空气的所有分子数量,包括氧分子都减少了。

环境适应:通常8000英尺就被认为是氧气摄入量减少会导致高原反应的海拔。同样对高原反应起决定作用的是你生活的海拔,因为你的身体已经适应了那里的氧气水平。

因此,在8000英尺的海拔高度,海平面城镇的居民可能会比丘陵地区的居民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高原反应的症状和治疗

尽管症状和进展各不相同,但比较统一的应对方法就是——将患者带到较低海拔处——是所有这些症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另一个肯定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的反应是,继续向上攀登“挺过去”。

急性高山病的症状

无论是持续的还是突发的,头痛都是患上AMS的信号。患者还会有一种或多种类似宿醉的症状:恶心/呕吐、疲劳、昏睡、食欲不振、难以入睡。

治疗:好消息是身体可以自行治愈。不过,你必须给它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更高的海拔吗,首先下降到一个没有任何症状,可以安然入睡的海拔,然后休息直到你感良好。

高海拔脑水肿的症状

HACE最初表现为中度到重度的AMS。大脑肿胀开始的迹象是混乱和平衡受损。看看这些迹象:从膝盖到脚趾,不能走直线、单脚站立不稳

治疗:确诊为HACE的患者需要立即被护送到较低的海拔。单纯通过下撤到低海拔来完全缓解症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您应该考虑如何在怀疑患上HACE时尽快联系医疗帮助。

高海拔肺水肿的症状

在患上HAPE之前可能患有AMS或HACE,也可能没有。最初的症状是呼吸短促并伴有干咳。肺部继续充满液体的迹象包括:呼吸急促变得更严重、意外的疲劳和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出现湿性的咯咯咳嗽

治疗:为了防止肺部增加压力,HAPE患者应立即被护送到较低的海拔。如果不及时治疗,HAPE可能会导致昏厥和死亡。如果症状持续,打电话给医疗专家。

高原反应治疗药物

非处方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和阿司匹林——都有助于缓解AMS和HACE引起的头痛。在服用这些药物后,头痛持续也并不罕见。此外,头痛通常会在你下降或者你给身体时间适应更高的海拔后自行缓解。具体的还是要咨询医生哦!

▍预防高原反应

(1) 进入高原前严格体检,严重贫血、高血压、明显心、肝、肺、肾等疾病者,不宜进入高原。肥胖者由于耗氧量较高,出现高山病的机会一般大于较瘦者。

(2)初入高原,要尽量减少体力活动来保护心脏,所以要严格掌握运动强度。

(3)在进入高原前两天开始至进入高原后三天内,预防性地口服一些药物可减轻高原反应症状。

(4)每天至少喝3-4升水来保证机体水分充足,血液稀释后可以减轻心脏的负荷,减少高原反应症状。水分补充合理与否,以尿量充分、尿液清澈为准,并注意电解质平衡。

(5)初入高原出现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难以入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等症状,稍严重者应及时进入高压氧舱救治,并听从医生安排。

如何应对高原反应

趁着国庆放假是不是很多小伙伴选择着了川藏这条旅游路线呢,说实话最美的风景真的就在四川和西藏,不过美是美,这个海拔也是有点高。有报道说,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发病率达50%。这说明高度越高,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高。既然决定出去玩,我们还是要先来了解下高原反应。
何为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高度愈高,空气愈稀薄,气压就愈低,因此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但是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仍然不变,为使血液中维持人体所需之含氧量,故必须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但人体自动增加红血球之含量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刚进入山区时,会因为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形,高度愈高,过渡时间愈短,产生的反应就愈剧烈,这种生理反应一般称为“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的症状
高原反应的症状有:呕吐、耳鸣、头痛、呼吸急迫、食欲不振、发烧、睡意蒙眬,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也可能发生浮肿、休克或痉挛等现象。
高原反应的预防办法
预防的方法有:登山上升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调平稳,并配合呼吸,同时要视坡度的急缓而调整,使运动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避免急促的呼吸。上升的高度应逐渐增加,每天攀爬的高度应控制,以适应高山气压低,空气稀薄的环境。行程不宜太紧迫,睡眠、饮食要充足正常,经常性地作短时间的休息,休息时以柔软操及深呼吸来加强循环功能及高度适应,平常应多作体能训练以加摄氧功能。

初上高原,该如何应对高原反应

应对高原反应的方法:

1、去之前一周要水泡服红景天。

2、到到高原的方式最好选择火车,这样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如果自己开车会增大人体耗氧量,而飞的话人猛然间到达高原身体会突然不适应。

3、如果是去旅行的话建议先到青海或甘孜地区适应下,那里海拔已经抬升,但不算太高,在那适应下玩几天再进藏也是条不错的旅行线路。

4、进入高原前切记不要劳累饮酒,这都会增加耗氧量

5、到达高原后有的人不会马上出现反应,一般在8——12小时后才会出现,所以千万不要大意,以为自己没事就乱跑。所以要先休息,轻举慢动小声说话,保证睡眠,人在睡眠时耗氧量是比较低的,所以尽量让自己在睡眠中适应高原。

6、到高原后千万不要让自己感冒,会非常危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急性高原病的国家。远在328年汉成帝大将军杜钦向当时的丞相王风上书,建议不派专使去克什米尔及阿富汗等地。因为去这些地方要穿过皮山山脉(今喀喇昆仑山口)的大头痛山和小头痛山,会引起剧烈的头痛、头晕及呕吐。这些症状同现代急性高原病的表现一致,足见当时已对高原病有了认识。

症状: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但各作者所报告的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发生率各有差异。

体征:急性高原病无特殊体征。通常可口唇、指趾甲床发绀。心率可速可缓,但多数作者报告,有心跳加快或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并偶尔有期前收缩。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