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症肌无力的原因分析
这是一种自我免疫系统的紊乱,它会阻碍抗体的循环,阻塞乙酰胆素感受体在突触后神经肌的接合点。临床主要特征是局部或全身横纹肌于活动时易于疲劳无力,经休息或用抗胆硷酯酶药物后可以缓解。也可累及心肌与平滑肌,表现出相应的内脏症状。
为什么会得重症肌无力?
1、遗传因素:此病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家族中有此病史者当提高警惕。
2、病毒感染:本病与免疫功能低下及感染胸腺慢病毒有关,因此要加强身体锻炼,避免感冒。
3、精神紧张,过度劳累:一些患者常由于长时间的玩麻将,玩电脑游戏后发病的,因此要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4、食物污染与中毒: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是吃了不洁食用油炸的油条,被化学品污染的劣质饮料而发病的。也有患者因吃了蘑菇而引起的。
5、营养因素:很多患者家庭条件都比较贫困,外地患者多,北京患者少,可能与长期营养不足、劳累有关。
二、重症肌无力的日常护理分析
重症肌无力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因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均发病于不同年龄,但是儿童会uodyu青少年,女性会比男性多。那么重症肌无力的饮食是什么呢?就让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一、饮食指导
患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病情,适当照顾饮食习惯,作好饮食指导,出院时给重症肌无力病人饮食指导处方,使患者能自觉地配合饮食治疗。
二、重症肌无力的饮食之饮食烹调方法
结合饮食性质,选择蒸、煮、浆、烧、烩、焖、煨、炒、煎等不同的烹调方法。饭菜宜色、香、味、形俱佳,美味可口,品种多样化,以利增进食欲,有助于消化吸收。同时注意符合季节的变换。
三、特殊饮食要求
凡因症肌无力治疗或检查需要严格控制热能时,重症肌无力的饮食原则是饮食要称重,并嘱重症肌无力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发生低血糖等。
三、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症状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导障碍所引起的自体免疫性疾病,特点是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性。
患者轻则眼睑下垂,复视或斜视,眼球转动不灵活;重则四肢无力,全身疲倦,呼吸气短,颈软头倾,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咀嚼乏力,语言构音不清,生活不能自理,使患者丧失劳动力;严重的会引起呼吸困难,发生危象,危及生命。
重症肌无力的平均年发病率约为7.40/百万人(女性7.14/百万人,男性7.66/百万人),患病率约为1/5000,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发病率呈现双峰现象,在40岁之前女性发病高于男性(男:女为3:7),在40~50岁之间男女发病率相当,在50岁之后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男:女为3:2)。
临床症状
1、眼皮下垂、视力模糊、复视、斜视、眼球转动不灵活;
2、讲话大舌头,鼻音重,声音沙哑,构音不清;
3、咀嚼无力,无法搅拌食物,食物吞咽困难;
4、喝水饮呛,或从鼻孔流出;
5、无力咳痰,呼吸困难,发生窒息;
6、抬头无力,举臂无力,走路无力,难以跑跳,无法完成重复性的动作;
7、举臂困难,走路困难,下蹲、爬楼、上车、蹬高困难。
重症肌无力是目前各种自体免疫性疾病中研究得最为清楚的病种之一,抗原、抗体最为明确,免疫学发病机制相对较为清楚,有可能成为攻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突破口。病情具有可逆性,只要及时、恰当治疗,较易达到“临床痊愈”或临床近期痊愈。
四、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方式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近有关重症肌无力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此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年发病率为8人/10万人,终生患病率高达10人/10万人。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乙酸胆碱受体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受体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受累肌肉极易疲劳,经休息后可部分恢复。全身肌肉均可受累,以眼肌为主。呼吸肌受累则出现肌无力危象,甚至危及生命。中医历代医著对重症肌无力虽未见较完备而系统的记载,但从本病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来看,应属中医的虚损证。
虚损证不同一般的虚证,它有虚弱与损坏的双重含义。虚弱着眼于功能,损坏着眼于形体,故虚损是对各种慢性疾病发展到形体与功能都受到严重损害的概括。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性受体病,临床上既有功能性障碍也有实质性损害,病程长且易反复,具有虚损证的特点。因此,重症肌无力不是一般的虚证,其实质应是虚损性疾患。
祖国医学对虚损证早在公元一二世纪就已有所认识。《难经・十四难》就有“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报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康不能起于床”的记载。历代医家对于虚损的认识也十分详尽。根据祖国医学的虚损理论,结合脾胃学说脾主肌肉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运用,重症肌无力的中医病名诊断应是脾胃虚损。根据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及分型,具体又可分为睑废、痿证和大气下陷。
眼睑下垂为重症肌无力的常见症状,《北史》有“睑垂覆目不得视”的记载。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唯目侯》中称“唯目”亦名“侵风”。《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称“眼睑垂缓”,清・黄庭镜《目经大成》称为“睑废”,后世称为“上胞下垂”。
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征是一部分或全身骨骼肌异常地容易疲劳,晚期病例的骨骼肌可以发生萎缩。《素问・层论》根据痿证的病因、部位、临床表现及五脏所主,有皮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五痿之分,其中的肉痿与重症肌无力的症状有类似之处。《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这一论述强调四肢不用、痿软乏力乃脾病所致,脾不为胃行其津液,气血不充而引起肌肉病变,与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颇为吻合,现代的临床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
重症肌无力可出现面肌无力,说话声音逐渐减低,讲话不清、吃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声音嘶哑,中医称为“音喑”。重症肌无力之声音嘶哑,乃因脾虚气陷,肺气虚衰,肾虚无根,致使气机无力鼓动声门而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中医责之肾。咽为胃之系,上接口腔,下贯胃腑,是胃接纳水谷之门户,脾胃虚衰,则摄纳运化无权;又肾为胃关,胃肾亏损,则吞咽困难。
呼吸困难,是肌无力危象。中医称之为“大气下陷”。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疾病症状:重症肌无力典型的临床特点是受累骨骼肌活动后疲劳无力,眼部受累最常见,经休息或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缓解。其典型的症状包括:一只眼或双眼眼皮下垂(耷拉眼皮)、斜视或复视、发音障碍、吞咽困难、咀嚼困难、面部表情匮乏、肢体近端无力(如不能抬肩、提不起手等)、呼吸急促和咳嗽无力,等等。
小儿重症肌无力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每型又有其各自不同的表现。
1.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是新生儿的一过性肌无力,其母亲多患有重症肌无力。孩子出生后数小时至3天内出现肌无力,可表现为哭声低弱、吸吮能力下降、吞咽及呼吸困难、面肌无力、主动运动减少等。半数患儿全身性肌张力低下,通常无眼肌麻痹的表现。
此型患儿多数症状不显著,有些可自行缓解。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5周,一般半个月后病情可缓解。但病情严重者也可死于呼吸衰竭。
2.先天性重症肌无力:此型与遗传有关,但母亲不一定患有重症肌无力。多数患儿胎动即弱,出生后以对称、持续存在、不完全眼外肌无力和上睑下垂为特点。新生儿期主要表现为哭声低弱、喂养困难。病程一般较长,少数患儿可自行缓解。
3.少年型重症肌无力:此型最常见,多为后天致病因素导致。多数患儿于10岁以前发病,发病可为隐匿性,也可以急性起病,常为急性发热性疾病所诱发。分为眼肌型、全身型和脑干型。
不同患儿之间的症状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可能只有眼肌局部无力,而有的则可能全身肌肉都有影响。当频繁使用某一肌肉群时,会加重症状,待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再次使用又会加重,如此来回反复。然而,多数患儿的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通常在发病几年内达到很严重的程度。
本病与多种疾病症状相似,需要加以鉴别。比如:急性肌无力需与周期性瘫痪、脊髓炎、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相鉴别;慢性肌无力需与动眼神经麻痹、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线粒体肌病、糖原累积病、癌性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等相鉴别。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