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如何养生?清明节就要来了,又到了上香祭祖的时候,医院专家提醒我们在这个时间段我们要注意身体的保养和防病工作。清明时节很多疾病很容易侵蚀我们的身体,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这些清明防病的具体措施。
清明时节专家提醒
据五邑中医院科教科科长唐兴荣介绍,情感波动起伏过大,不利健康,因为“思则伤脾”、“思则伤气结”。伤脾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呕吐等症状的出现。伤气结则使得人的情志不畅,影响人的睡眠。“情绪波动过大,很容易引起旧病复发。”唐科长说。
春季花粉漫天飘,这时是花粉过敏症的高发期。很多有过敏性疾病史者很容易在这个季节“拈花惹草”,导致鼻塞、打喷嚏、流涕流泪、全身发痒等症状的出现,因此,唐科长提醒,有过敏病史者在拜山祭祖时最好穿着长衫长裤。另外,陈皮、生姜淡盐水是一个很好的预防方子,具有驱风的功效。有过敏性病史者可以在外出前喝一碗,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春季也是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有心血管疾病者在清明时节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劳累。”唐科长指出,因为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血压偏高的人如果过度伤心或者过度劳累,会导致血压升高,引起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因此,家里如果有高血压病患者参与拜山祭祖时,要带上驱风油、救心丹等急救药品。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去祭祖前最好将身体调节到一个好的状态。”唐科长说,因为,如果自身状态不佳,再加上劳累和情绪波动,疾病“一触即发”。
1
运动:宜动宜静,避免剧烈运动
清明节气,人体的经气分别运行于肝胆脾胃,容易导致相关脏腑疾病的发生和加重。此时,可以做一些有益于疏肝健脾、安神降压、消滞开胃的保健操。
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尤其是已经患有高血压的人,避免参加竞技性活动,以免情绪激动,动中有静的太极拳等是最为合适的锻炼方式;同时还应该避免做负重性活动,以免屏气而引起血压升高等。
2
起居:开窗通风晒太阳,祛除潮寒保健康
在此时节,暖湿气流活跃,冷空气活动也比较频繁,阴雨天气较多。因此,要趁着天气晴朗、阳光充足的时候,开窗通风、晾晒衣被,保持居室空气清新,并去除室内和衣被上的潮寒之气,有利于预防身体不适和疾病侵袭。
还可以选择天气好的时候,给居室做大扫除,或是将居室的布置、装饰做些小小的改变。 比如,换上温馨亮色的窗帘,让家居环境显得温和舒畅;给餐厅做些色彩搭配,换一套漂亮的餐具,既能唤起人的食欲,又能给家人增添一份好心情;给阳台和客厅增加几盆植物,营造一个空气清新、赏心悦目的小环境,闲时浇浇花、看看草,也可以解除疲劳、安心怡神。要知道,居家环境安排得井然有序、温馨舒适,对身心健康也很有益处。
3
早起早睡以养肝
清明时节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非常重要,熬夜伤肝,早睡早起才是养生之道,此时节应保证睡眠,以养脏气。
保健小贴士
1
防高血压
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在此节气中心脏会过于旺盛,所以这一段时间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应引起重视。
2
防呼吸系统疾病
天气回暖虽然不用再去感受寒冷之气,但是一些细菌、病毒也开始活跃了起来。旺木伤金,金为脾,所以这一节气对呼吸系统疾病也要予以高度重视。
3
保暖不可忽视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降雨就会降温,所以,清明节的气候还是会有一些微凉,尤其是北方,早晚的温差很大,稍不留神,就会感染风寒,所以,保暖非常的重要,建议女性不要过早的穿上裙子,保护腿部和脚部的温暖非常关键。
无论是扫墓还是踏青,都应做好保暖工作,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外邪的入侵。对于孕妇、老人和身体虚弱的人在扫墓时更要注意保暖,还要注意不可过度的劳累,注意休息。
4
注意情绪调节,不宜过度悲伤
清明节是踏青扫墓、追悼先人、悲痛伤感的祭祀节日。在凭吊先人的同时,应该注意自己的健康。
清明节是对亲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是一次宣泄哀伤的机会,有利于消除不良情绪,同时也利于心理健康。 但是在这段时期,对于失去至亲的人,清明节很容易触景伤情,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容易伤肝。因此大家悲伤、抑郁的情绪,不宜持续得过久。
另外这段时期是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高发期。有此类疾病的患者不宜过度伤心,要注意情绪的调节,需要找亲人、朋友陪伴,缓解负面情绪的影响。
清明,如何强身健体、防病长寿
1
吃,“两多一少”很重要
01. 多吃“柔肝”的食物
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02. 多吃“祛湿”的食物
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等。
03. 慎吃“生发”的食物
中医认为,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竹笋、咸菜、鸡、海鱼等“发物”。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2
喝,两种养生茶可以常喝
中老年保健养生专家特意推荐了两款清明养生茶,大家不妨多喝一喝。
01. 黄芩茶
做法: 黄芩6克,绿茶3克,将黄芩用200毫升水煮沸,然后用它来冲泡绿茶,5~10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 具有清热燥湿、泻肺火、解毒、利尿、降压、镇静等功效。
02. 桂圆红枣茶
做法: 桂圆红枣各5颗,用沸水冲泡。最好将红枣划开。
功效: 具有补心脾、益气血、安神、润肺等功效,主治倦怠无力、失眠健忘。
3
穿,宜宽袍大袖,不穿白色
中医建议清明时节宜“被发缓形”。
“被发”就是指该生发时就不要有约束。要做类似于不把头发扎起来,而随其披散着的事情,以此适应生发之机。
“缓形”就是在形体上也不要有约束,穿着宽松的衣服。
此外,春天是主肝的季节,肝对应的颜色是青绿,春天的打扮也应该向蓝和绿靠拢,可以稍微带点红,但别穿白。
4
住,夜卧早起,7-9点好吉利
春天重在生发,不能总睡觉来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应从起卧时间上做起,尽量做到夜卧早起。
当然,这里说的晚睡,并不是让人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鸡早”,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适当地晚睡早起能让人神清气爽。
早晨7点—9点是辰时,胃经最旺,可以在此时起床并进食。
5
行,多动少静,春练别赶早
清明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要多“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
另外,外出踏青,“动”宜适度。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不要逞强登山。
6
玩,宜放风筝
中医认为,只有春天最适合放风筝,因为春季天地的气都往上走,这时候放风筝,顺应了天地之气,最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那么清明是怎么来的呢?清明如何养生呢?快来了解一下吧。
一、清明的由来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节,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二、清明节气分为哪三个物候
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与除、盂、九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扫墓为何选清明】清明是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季节,人的心情也会舒展而愉快。此时扫墓祭祖,能让人于生中不忘死,不致得意忘形。“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就是指重视死亡这件事,去思考其意义;追远,就是追寻过去和未来,不目光短浅地拘泥于当下。
【清明又称踏青节】清明时节是一年养生的重要时期,机体生长在于春季,吐纳调息法有益于人体阳气。建议穿比较宽松的衣服到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锻炼。
【清明第一候:桐始华】此时桐树开始开花。
【清明第二候:田鼠化为鴽】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田鼠为至阴之物,鴽鸟为至阳之物。田鼠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清明第三候:虹始见】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三、清明推荐八款传统美食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除了祭祖、扫墓和踏青,品尝时令美味也是一大特色,特殊时节品味独特美食,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息,更多的是对先辈的缅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传颂了千年的诗,总是诠释着自古不断的情。好像每年的清明都要下起雨,尽管清明的雨与节气有关,可我更相信清明时的雨是那伤心的雨,是我们对逝者追忆的泪。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除了祭祖、扫墓和踏青,品尝时令美味也是一大特色,特殊时节品味独特美食,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息,更多的是对先辈的缅怀。清明时节,青团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南方自古就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绿飘香,艾叶的独特香气,那是一种怎样的味道,青涩,却又带点忧伤,微甜的馅,翠绿的皮又有点淡淡的青草味,由于各地饮食风俗不同,除了青团还有什么呢?接下来带大家一起品尝专属于清明的味道—清明节8大应季美食。
一、油炸撒子——绵延2640年历史的寒食节“寒具”美食
推荐理由: 油炸撒子最早起源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县,洪洞县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曾经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所以,现在南北各地都有撒子的制作。“撒子”古为寒食节的“寒具”,是著名时令美食。由于寒食节禁火,寒食节的前一日就称之为“炊熟”,人们在这一天会准备各式各样可供冷食的食物,留待后面几天吃,直到清明结束。
小吃特色: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说:“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见馓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与之媲美的了。
二、子推蒸饼——距今有2500年历史的寒食节传统小吃
推荐理由: 子推蒸饼,俗称蒸饼,是山西地方的传统食品,据说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子推蒸饼相传是寒食节流传下来的一种熟食,人们为了纪念忠诚坚贞的介子推,就在他死的这一天,不举烟火,也不进热食,所以这一天便被称为寒食节了。那么这一天人们吃什么呢,都是事先做好一些食品,在寒食节冷食。这些食品主要的就是蒸饼,因为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所以又称为子推蒸饼。
小吃特色: 子推蒸饼以精粉、猪板油、大葱、香油、花椒粉、碱为原料,经过和面、发酵、上碱、揉面、擀面、加料、揪剂、压形、笼蒸等诸多工序制成。喧软美味,老幼皆宜!
三、清明燕——以忠孝为主题的山西面食
推荐理由:“ 清明燕”是山西人清明必做的面塑之一。用面粉捏成燕子的形状,用山西的酸枣树或者杨柳条窜连起来,挂在门楣上,用来表达对先贤的“留念”。这样的习俗在山西绵延2500年,至今依然栩栩如生、生机勃勃的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用来展示以“忠孝”为主题的内涵思想。小假期闲暇之余,可以尝试下这道有趣的面食,不仅仅是纪念介子推的忠孝,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多抽时间回家看看,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时再空伤悲。
小吃特色:“ 清明燕”就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做,故也叫“子推燕”。清明燕可以制作一只,可以制作三只,堆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品”字形,寓意介子推高尚的品格。
四、印花清明团子——最经典的一款清明果
推荐理由: Q糯的口感,青绿飘香,艾叶的独特香气,是其他各种青菜汁无法替代的,吃在嘴里,满是清明的味道。接下来与大家分享最经典的一款清明果—印花清明团子,小长假闲暇之余,可以小试一把,与亲人一起品味别致的味道,缅怀逝去的亲人,同时也感激当下能陪在身边的亲人们。
小吃特色: 那是一种怎样的味道?青涩却又带点忧伤,微甜的馅,翠绿的皮又有点淡淡的青草味,翠绿的颜色,春天的气息,清明的味道。
五、清明团子——具有江南气息的清明团
推荐理由: 江南人把春天里第一次吃青团子叫做“尝春”,品尝春天的味道。从古到今,大家习惯用清明团子来祭祖。除用作祭祀之外,清明之季,江南坊间还流行吃“清明团”,其实就是青团子。因为“清明”与“聪明”谐音,于是又有此日生子最聪明的说法。许多人家抱着婴儿向邻里乞讨“清明团(青团子)”,谓之为“讨聪明”。青团子在这儿又起着讨口彩的作用。
小吃特色: 只有这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这种团子,才能体现这样独特的清明味道,清香、清涩而清甜。
六、懒人版青团——直接用艾草粉就可以做青团
推荐理由: 虽然清明时节流行吃青团,但是有些地域没有艾叶,怎么办呢?如何在这特殊的节日做出有纪念意义的小点心呢,直接艾草粉,就可以轻松做出青团勒,而且比用艾叶更简单哦,懒人的福音,哈哈!做出的成品呢,无论颜色还是味道都很映衬清明这个节气,一丝清苦~~~~~
小吃特色: 咬上一口,慢慢品味,甜糯中带着一丝丝清苦,有点忆苦思甜的感觉,生活中有苦有甜,能认真的过好每一天,就是幸福。
七、菜汁版青团——用蔬菜汁演绎青团做法
推荐理由: 做菜如生活,只要去想总会有办法的,犹如青团,并不一定非要用艾草,没有艾叶、也没有艾草粉的人们就用最最常见的蔬菜汁吧,各种绿色的蔬菜汁都可以用的,看着一抹青绿,也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息,三天小长假,有兴趣的朋友也来试试这道极具特色的节令食品吧~
小吃特色: 甜糯的'口感带着一丝蔬菜的清香,虽然没有艾草的清苦,但鲜艳的绿色依然令人欣慰,美食吃的不仅仅是味道,品出其中的韵味才是真谛,缅怀祖先,珍惜当下,希望每时每刻都顺心如意!无论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用心去做,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八、酱爆螺蛳——清明螺,顶只鹅
推荐理由: 民间向来有“清明螺,肥似鹅”和“清明螺,顶只鹅”的说法。这个说法来源于过去穷,买不起鹅的人家,每到清明前后就下河塘摸盆螺蛳,用清水养两天,然后夹去尾端,放点葱姜辣椒煮熟,肥美的螺蛳也能抵得上鹅肉的鲜美。酱爆螺蛳,螺蛳最家常却最经典的做法,豆瓣酱的香味把螺蛳肉的肥美鲜嫩衬托的淋漓尽致,那真的是打嘴巴也舍不得丢的美味啊!
小吃特色: 让人看着都流口水啊,香辣的口感,鲜美的螺肉,老酒喝喝,螺蛳唆唆,很惬意!过去生活清苦,清明前后吃海螺,都觉得比鹅肉还鲜美,我们能有幸活在丰衣足食的当下,应该感激先辈们的拼搏奋斗,才换得今天的美好生活!
除了吃一些特色的应季美食之外,清明节正是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春风拂面、百花齐放、杨柳泛青,清明的时节最适合出游赏春踏青,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携带家人或者邀上三五个好友,一起去感受春天的鸟语花香,呼吸着大自然最淳朴的气息,感受着大自然馈赠的美好生活,一切都那么惬意。
四、清明养生六招保肝护胃
随着清明假日的到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拉开帷幕。专家提醒,市民在缅怀亲人、欣赏春光的同时,注意保护好自身健康。
多变天气,平肝保暖不放松
最近一段时间,时而风,时而雨,临近清明节,天气似乎也变得多愁善感。风多、雨多是清明节前后的气候特征,但人们扫墓踏青,户外活动增多,如果不加留心就容易受到风邪的侵犯。无论是扫墓还是踏青,都应做好保暖工作,最好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防止外邪的入侵”。孕妇、老人和身体虚弱的人扫墓时更要注意保暖和休息。
清明时节,风比较干燥,加上人体内肝火旺盛,内外相结合,就容易出现口干、鼻干等症状,在外出时,除了保暖,还要多饮水。饮食方面,以平肝补肾润肺为主,以健脾扶阳祛湿为食养原则,姜、葱、韭菜宜适度进食,要避免吃燥性、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辣椒等,多吃新鲜上市的果蔬。
外出踏青,着重护肤和胃
“春季的野菜种类比较多,扫墓踏青后挖些或买些野菜带回家,成为不少人的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营养室主任陈永春说,“如果是在市郊挖的野菜,最好回家长时间浸泡,清洗一下野菜上的污染物。”
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振鲁提醒,现在进入了植物性日光皮炎易发季节,绝大多数野菜含有光敏性物质,容易引发皮炎。光敏性强的野菜有马齿苋、芥菜、灰菜、马兰头和红花草等。“如本身就有光敏性疾病,或曾被晒伤,以及有红斑狼疮的患者,外出踏青时最好不要过多食入野菜。”李振鲁说,“如食入较多野菜,最好不要晒太阳,否则皮肤会像暴晒过一样,满脸通红、火辣辣地痛,甚至会起大水疱。”“从清明节开始,虫类的活动开始活跃,到野外应避免深入草丛,最好穿着长袖衣裤及长靴,束紧袖领及裤脚口,避免皮肤暴露。”李伯群提醒,春季也是花粉过敏症高发期,有过敏体质的人到野外扫墓应戴好口罩、墨镜,应选择花草树木上风方行走,必要时还应带上防过敏的药物。
春天,风和日丽,柳丝吐芽,经过冬寒季节,人们只能让情趣生发,切不可扼杀。应多做户外活动,到山清水秀的郊外春游,助其畅达,赏心怡情,心胸开阔。对养生保健大有益处。
外出踏青,尤其是带孩子出行的,注意不要随意采摘食用不认识的野菜、蘑菇。出现眩晕、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时,应及时喝一些温水,人工催吐,并尽快到附近医院就医。
扫墓凭吊,注意心理保健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许多人难免睹物思人,悲痛万分。“清明节期间,心理保健十分重要,尤其是本身就有心理隐患和疾病的人,不要过度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不能自拔。”郑州福斯特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心理咨询师蔡劲林说,“对于焦虑症患者,有可能在扫墓时,更易产生时间紧迫感,出现自责、愧疚的情绪。”
清明节,悲伤、抑郁的情绪,不宜持续得过久。有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偏高的人,更要注意不要劳累或伤心,要多提醒自己稳定情绪,扫墓时最好有亲人陪伴。李伯群提醒,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心情应保持舒畅,通过踏青、散步等活动,可调节心情,让身心达到愉悦的目的。
防春瘟
春季万物苏醒,富有生机,各种病毒、细菌亦易传播,一有风吹草动,即可引发疾病,所以各种病疫多见,如流感、流脑、百日咳、麻疹、白喉、流行性腮腺炎等。此时,要适应气候的变化,注意防寒保暖和锻炼身体,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早春时节,或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或阴雨连绵、冷风阵阵、寒气袭人,春季湿热邪毒开始活动,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开始活跃,因此在春季疾病的高发季节,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对我们的健康大有禆益。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在春季容易流传,其潜伏期为7~14天,本病起初的病状是全身疲倦,口渴,烦燥不安,有时高热可达39℃,突出表现是以耳垂为中心,周围红肿、头痛、张口或食酸性饮食时疼痛加重,病程1~2周。
该病是通过唾液飞沫进入口腔黏膜及鼻黏膜繁殖,所以要减少孩子到人多的电影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去,居室要做到常开窗通风。
腮腺炎病人要被隔离3周时间,病后应卧床休息,饮食清淡,每天用2%盐水漱口,内服板蓝根冲剂或抗病毒口服液,外服如意金黄散,该病毒对紫外线极敏感,故对病人衣服、被褥要日晒消毒。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