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栗”风劲扫日韩
[提要] 韩国人喜欢吃酱汤,日本人喜欢吃芥末,虽然一个爱酱汤一个爱芥末,但他们也共同都爱着一样食品:板栗。业内人士表示,在中国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栗源能够把自己的板栗产品远销海外,对树立中国食品的品牌形象,建立中国食品的美誉度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韩国人喜欢吃酱汤,日本人喜欢吃芥末,虽然一个爱酱汤一个爱芥末,但他们也共同都爱着一样食品:板栗。
板栗是中国栽培最早的果树之一,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史记》中就有对于板栗的记载,《苏秦传》中有“秦说燕文侯日: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细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也”之说,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种植并食用板栗了。而韩国与日本长期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在饮食上很向中国靠拢,“贪食板栗”也成为了一种传统。
以日本为例,横滨和东京圈对板栗的需求量之大令人吃惊,虽然日本本国也种植有大量板栗树,但其产量与质量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要。为此日本每年都从中国进口大量板栗,但日本农林水产省对我国输日板栗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检测极其严格。在这样的严苛要求下,河北栗源食品有限公司的板栗却能凭借高品质杀入日本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在中国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栗源能够把自己的板栗产品远销海外,对树立中国食品的品牌形象,建立中国食品的美誉度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板栗的作用
营养价值
板栗又叫栗子,是一种补养治病的保健品板栗
。中医学认为,栗子性味甘温,有养胃健脾、补肾壮腰、强筋活血、止血消肿等功效。
栗子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栗子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老年人常食栗子,对抗老防衰、延年益寿大有好处。
栗子的用法很多,可用来加水熬汤食用,用于病后体虚、四肢酸软;可用栗子煮粥加白糖食用,具有补肾气、壮筋骨的功效;可每日早晚食用风干栗子数颗,也可用鲜栗子煨熟食用,用于老人肾虚;跌打损伤、淤血肿痛时,可用生栗子肉碾成泥状,涂于患处。须注意的是,栗子生食难于消化,熟食时易滞气,故不可食用太多,且消化不良、温热甚者不宜食用。
其他价值
板栗全身是宝,可以加工制做栗干、栗粉、栗酱、栗浆、糕点、罐头等食品,栗子羹则是老幼皆宜,营养丰富的糖果。板栗树材质坚硬,纹理通直,防腐耐湿,是制造军工、车船、家具等良好材料;枝叶、树皮、刺苞富含单宁,可提取烤胶;花是很好的蜜源。板栗各部分均可入药,板栗能健脾益气、消除湿热,果壳治反胃称做收敛剂,树皮煎汤洗丹毒,根可治偏肾气等症。
三、板栗的作法
1.首推的当然是最最方便快捷的炒板栗啦,这也是基础的吃法,因为还没去壳,哈哈。
我的懒人做法是板栗洗一下之后剁一道或者两道口子,然后放进高压锅里,加一点水,盖上盖子,上汽了之后火开小,焖十几分钟,这其实要经常去摇动一下高压锅,免的焦了。水一点点就够了哦~十几分钟之后打开再翻腾个几下,咧着大口子的板栗就炒好了。
2.还有就是用板栗煮粥,跟大米一起下锅,煮到黏稠就可以了哦~这样白粥就带了板栗的甜味。
3.还有可以单用板栗做甜品,这在台州一带很常见,可以就单用板栗加水煮,也可以加枸杞,糖桂花,这样味道更丰富。
4.板栗也可以入咸味的汤里煲汤,骨头汤也好,鸡汤也好,有了甜甜的板栗加入,你会很期待哦~
5.先把剥好的板栗下油锅里炒,等到板栗的外皮变的有点焦黄了,盛出。
先炒一下板栗是为了防止板栗在煮的时候碎掉。
接下来就是做红烧肉的步骤了。
锅里倒上油,再放两大勺白糖入锅炒,直到把白糖炒成了糖浆,表面开始气泡。
炒糖浆的过程一定要不停的翻炒,防止粘锅。
还有,等到糖浆表面开始泛泡沫了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把肉放进去翻炒,让每一块肉的均匀着色。
然后,放入料酒,姜片,焖上几分钟,再倒入一碗水没过肉转小火慢炖。
待到红烧肉7分熟时倒入炒过的板栗和核桃仁,继续煮。
煮到汤汁收干,最后几分钟不停的翻炒,肉颜色变的很漂亮就可以出锅了。
四、吃板栗的禁忌
虽然栗子是老少皆宜的食物,但是食用栗子也是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由于生吃栗子不容易被消化,所以如果自己的肠胃不好的话,则最好不要生吃,以免发生滞气等现象。另外,新鲜的栗子容易变质腐烂,当吃下这些变质腐烂的栗子之后就会出现中毒的现象,所以在生吃栗子之前,应该注意栗子是否出现了变质。最后,患有小儿疳积、肠躁便秘、食欲不振、急性感冒、发烧、炎症不退的儿童也不宜食用栗子。
老人吃板栗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不过每天一般吃几颗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个人体质等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多吃还是少吃。一般老人的肠胃消化机能较弱,所以板栗不宜生吃,最好是炖煮变软后再吃。通常板栗与鸡肉、瘦肉、鸭肉、白菜等食品一起烹饪食用都比较好。
在烹饪过程中一定要禁忌,板栗不能和牛排,羊肉杏仁、牛腩以及牛肉。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