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会得神经症
1、心理学因素:能导致神经症发生的心理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工作学习负担过重,由于长期工作或学习负担过重,以致工作时间过长,或常熬夜睡眠不足,或工作和学习任务超过实际工作能力难以完成,造成持续的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导致神经功能紊乱。 ②急性精神刺激,突然出现的强烈精神刺激,如亲人亡故、夫妻离异、车祸、重大经济损失、意外事件引起惊恐等。常为某些神经症的直接诱因。③暗示和自我暗示,在以躯体为主要表现的癔症病因中常起重要作用,对疑病性神经症和神经衰弱的发生和发展,自我暗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2、,具有易病素质的人,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较易发病。神经症常见于情绪不稳定和内向性人格的人,这类人具有多愁善感、焦虑不安、古板、严肃、悲观、保守、孤僻和安静等特特点。
①遗传,多数的家系调查均发现神经症的血缘亲属中患神经症的比率高于一
般居民,但这样的结果,也可以用家庭环境和教养因素解释。
②易病素质和人格类型
③躯体状况,临床观察资料表明,疲劳、分娩、感染、外伤和躯体疾病成为神经症发病的诱因。
④性别与年龄,神经症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约 90%的神经症患者,发病年龄在16 ~ 35岁之间,另有部分患者发病于更年期。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明发达的程度不同,本类障碍的发病率、患病率和症状类型亦会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人群中,神经症的患病率和表现形式也可能有很大差别。农村和城市比较,神经衰弱、强迫症和恐怖症的患病率农村低于城市。与西方国家比较,中国人患视经症时较多诉述躯体症状,如头痛、失眠、肌肉疼痛等,因而首先往往就诊于综合性医院内科;而西方人则常心境不佳、焦虑、紧张、惊恐等精神症状。在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中,迷信观念,错误传说,不恰当的卫生宣传等,则可成癔症、疑病症和恐怖的发病诱因,而在文化程度较高、脑力劳动者之中,神经衰弱和强迫症患病率较高。
二、神经症的症状有哪些
1.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2.焦虑性神经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3.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而是病人不愿意想的,明知是不合理,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与其本人的人格格格不入。
4.抑郁性神经症:又称神经症性抑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但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情症状,生活不受严重影响,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而无明显的运动性抑郁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本症国际上通称为“心境恶劣”。
三、神经症怎么治疗好
1.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情绪开朗可以延年益寿,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烦恼苦闷的情绪,会损害健康,导致神经症的发生。传说中的伍子胥过关,一夜愁白了头发,可以说是很典型的例子。重大的事件是如此,日常细小的生活琐事也是一样。例如一个刚退休下来的人,如果生活安排不当,心情郁闷、精神无所寄托,终日茫茫然,势必度日如年抑郁症就很可能发生;相反能够妥善安排、豁达开朗,必然会使身健体康、延年益寿。
2.培养稳定的心态、防止反应过激。一个人在适度稳定的环境中一般能正常地生活、工作和学习,并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但在特殊的、突发的和变动较剧烈的环境中,是否能一如既往,则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反应。有的人能很快适应如常,有的人则难以适应并出现反常,这就会引起心身紊乱而导致神经症的发生。稳定的心理状态,必定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能适应各种环境,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有丰富的创造活力和健全的躯体。因此,日常注意培养自己对各种环境事件的正确认识,不回避困难,不因循守旧,改变脆弱的性格,锻炼坚强的意志,以形成积级向上的稳定的心理状态,是预防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方面。
3.锻炼坚毅顽强的性格、接受各种应激事件的冲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有的完整建全、有的欠缺不足,有的坚强、有的脆弱,有的敏感、有的稳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好坏、完整与残缺、能否接受各种应激事件的冲击,继续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与一个人的性格锻炼有关。一个人即使有最好的先天条件,但后天也决不是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反之,虽有先天不足,但能执意刻苦学习培养,仍能造就出坚毅顽强的性格。
四、神经症的食疗方法
桑椹汁:原料有鲜桑椹1000克,糖适量。制做方法是水煎30分钟取出煎液,再加水适量,共取出2次煎汁,混合起来,再用小火熬至浓稠,加糖适量,煮沸,待冷却后装瓶备用。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l汤匙,温开水冲服。功效是调节神经,安神健脑。
功效是鸡肉含丰富蛋白质,味道鲜美,易为人体吸收。猴头菇含有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以及多肽、多糖和脂肪族的酰胺物质,可治神经官能症。身体虚弱,特别是伴有胃及十二指溃疡的患者食用更佳。
豆豉炒猪心:原料有猪心一个,豆豉20克,调料适量。制做方法是将猪心洗净,切片备用。将豆豉入锅,加入清水煮约20分钟,再加入猪心,待猪心熟时捞出,加入调料拌匀即可食用。功效是补心安神。适于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惊悸忧烦等症。
猴头菇鸡肉汤:原料有鸡肉300克,猴头菇100克。制做方法是将鸡肉切成块状,猴头菇洗净切片,共煮汤,调入调料食用,连服数天 。
红枣枸杞煮鸡蛋:原料有红枣7枚,枸杞子20克,鸡蛋2个。制做方法是三者同煮,蛋熟去壳再煮片刻,吃蛋喝汤,连续服用。功效是健脑益智,适合失眠、健忘者食用。
神经衰弱
目前国际趋向取消神经衰弱作为独立的诊断单元,但亚洲部分国家仍在使用。我国尚保留其作为神经症诊断之一。神经衰弱以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伴有情绪烦恼和躯体性体诉及症状,无相应器质性病变基础。国内1982年调查神经衰弱患病率约为1.3%。
[临床特点]
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患者自觉联想和回忆增多而且杂乱,注意力不集中,感觉过敏.
2.脑力易疲劳,多想的同时感到没有精力,脑力迟钝,记忆力减退。
3.体力易疲劳,即使是轻微劳动,也易感体力不支、衰弱而要求休息。
4.情绪症状明显,表现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
5.不伴有欲望和动机的减退,苦于“心有余力不足”,有紧迫感、负担感、效率下降感。
6.睡眠障碍,患者白天嗜睡,自觉脑子不清楚,夜眠不深,不易入睡、梦多,为此烦躁不安,辗转反侧,恶性循环。
7.紧张性头痛,或头部不适感可持续存在较长时间。
8.轻度或重度内脏功能障碍,往往只限于个别器官。
〔诊断要点〕
1.以脑功能衰弱症状为主要临床相,至少有下列症状中的3项:
(1).衰弱症状 脑力易疲劳,感到没有精神,自觉脑子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能持久,记忆力差,效率下降,体力亦易疲劳。
(2)情绪症状 烦恼,心情紧张而不能松弛,易激惹等,可有轻度焦虑或抑郁,但在病程中只占很少一部分时间。
(3)兴奋症状 感到精神易兴奋,表现为回忆和联想增多且控制不住,伴有不快感,但没有言语运动增多。
(4)肌肉紧张疼痛 紧张性头痛,肢体肌肉酸痛。
(5)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多梦,睡后感不解乏,睡眠感消失,睡眠觉醒节律紊乱。
2.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3.妨碍工作、学习、生活或社交;或感到痛苦而主动求医。
4.不符合任何一种神经症诊断;非器质性疾病伴发疲劳综合症;非重性精神病性障碍伴发神经衰弱症状群。
抑郁症
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疾病或心境障碍的一个类型,也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临床上以情绪低落、兴趣和愉快感缺乏为主要特征的抑郁发作。据国外报道,抑郁症时点患病率成年男性为2%~3%,成年女性为5%~9%。一生中患病危险概率男性5%~12%,女性10%~25%。抑郁症患病率与民族、文化水平、收入、婚姻状况关系不大。
〔临床特点〕
1.女性抑郁症患病比利时男性的2倍。好发年龄在25~44岁。65岁后首次抑郁发病者较为少见。
2.约15%重性抑郁症自杀死亡。55岁以上的重性抑郁症的自杀死亡率增加4倍,达60%。发病后第一年的自杀死亡率明显增高。
3.部分重性抑郁症患者因疼痛、躯体疾病、生理和社会角色功能下降而就诊于综合性医院。
4.10%~25%患者早期表现为心境恶劣,每年约10%的 心境恶劣者出现重性抑郁发作。
5.一级亲属中的同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5~3倍。
6.情绪低落、兴趣或愉快感缺失为抑郁症最突出、最典型的症状。且至少持续2星期。
7.情绪低落的特点是患者感到抑郁、悲伤、绝望、失去信心或神情沮丧。可以从患者的脸部表情、动作行为观察得到。多数患者伴有焦虑。
8.部分患者诉说没有感觉,或整天担忧,或易激性增高。还有部分患者以躯体不适为突出主诉,如躯体疼痛等(旧称隐匿性抑郁症)。
9.兴趣和愉快感缺失主要表现为对习惯的兴趣爱好及娱乐活动缺乏动力。给人一种脱离社会、封闭自己的印象。部分患者性欲望、性活动明显减少。
10.食欲减退是常见的症状,患者为生存而强迫自己进食,但没有饥饿感。体重下降明显。个别患者为食欲增加,体重增加。
11.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早醒是抑郁症的特点。其他睡眠障碍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于入睡、彻底不眠。个别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度。
12.可出现精神运动性迟滞,如言语、思维、动作缓慢,严重者达木僵程度。或者表现为激越,如坐立不安等。
13.患者经常感到能力下降、精力不足、躯体易疲劳。
14.自责或无用感、“废人感”也是常见的症状。患者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或不足,严重者可达妄想程度,如自罪妄想。
15.多数患者体验到思维能力、注意力、决策能力明显受损,并常常归咎于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16.厌世感、自杀观念、自杀企图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也是最危险的症状。自杀观念、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与抑郁症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自杀常难以预料。
17.少数患者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通常与抑郁情绪一致,但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2星期。
18.其他伴随的精神障碍有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惊恐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
19.临床上按抑郁症状的频数和严重程度分成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
20.首次抑郁发作后,60%~70%的患者会再次抑郁发作。其中约70%再次发作患者会有第三次抑郁发作。约90%3次发作者会有第四次抑郁发作。
21.5%~10%单次抑郁发作的患者以后会有躁狂发作,发展成双相。
22.约66.7%的抑郁症患者会完全缓解,33.3%的患者为部分缓解或持续发病。通常发作次数越多、年龄越大、病程持续时间越长,缓解期相应缩短。
23.抑郁发作前就有心境恶劣,则提示预后不佳。
24.抑郁症自然病史随访1年后,约40%患者仍有抑郁症状,且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约20%患者有抑郁症状,但不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余40%无抑郁症状。
25.首次抑郁发作的严重程度有助于预测抑郁是否持续发作。
26.首次抑郁发作通常在严重的精神应激下发生,如恋人或配偶的死亡、离婚等。心理社会事件对最初的抑郁发作起到“扳机”的作用。
27.慢性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可以加重抑郁病情,延长抑郁病程。
28.急性起病的重度抑郁症,尤其是伴精神病性症状,或精神运动性迟滞者,多数发展为双相情感性障碍。
29.青年人首次抑郁发作后,不一定都发展为双相情感性障碍。
30.部分重性抑郁症患者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阳性,睡眠脑电图检查异常有助于诊断。
31.抑郁发作病程一般约6个月,少数长达1~2年。病程长短与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发作次数有关。
〔诊断〕
1.以情绪(心镜)低落为主要特征。
2.病程持续至少2星期。
3.至少伴有下列4项症状: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劳。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之念,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体重明显下降。或食欲增加,体重明显增加。
(9)性欲明显减退。
4.社会功能受损,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癔症
癔症,又名歇斯底里。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短暂的精神异常。检查未能发现有相应的器质性改变。这类症状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据美国报道,与癔症有关疾患的患病率为0.01%~0.3%。据国内报道,患病率约为2%,女性远高于男性。
〔临床特点〕
1.起病与精神因素有关,由精神创伤引起较强烈的情感反应,常为第一次发病的诱因,以后发病可以在第一次起病相似情况下,因触景生情,产生联想或自我暗示,激起旧的情感体验而再次发病。
2.癔症发作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情绪,获得别人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补偿。所谓继发性获益是使症状持续化的重要因素。
3.多数患者有癔症性人格特点,即高度情感性,情感反应强烈鲜明,但肤浅不稳,暗示性强,自我中心,言语行为夸张性强,富于幻想。
4.临床上根据以精神障碍为主或以感觉、运动障碍为主的不同而分为癔症性精神障碍和癔症性躯体障碍。
5.癔症性精神障碍又名分离性障碍,有以下主要临床表现:
(1)癔症性朦胧发作 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
(2)情感爆发 具有发泄特征,行为幼稚,情感夸张做作,言语内容与精神创伤有关。
(3)癔症性遗忘症 突然忘记某阶段和某事有关系的经历,称为界限性遗忘;有的忘记自己所有的经历,包括自己的姓名和年龄一并忘记;期间,患者意识清晰,认知和适应功能良好。
(4)癔症性漫游 突然离家外游,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尚能进行较复杂的活动。时期可为数小时、数日或更长,发作后不能完全回忆。
(5)癔症性假性痴呆 为突发性类痴呆状态,又称童样痴呆或甘瑟综合症。
(6)癔症性多重人格 为突发性身份改变,两种或多种身份相互交替,包括神魂附体。
6.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性障碍,可表现为以下形式:
(1)感觉障碍 包括癔症性黑蒙、癔症性失聪、癔症性疼痛、癔症球或梅核气等。
(2)运动障碍 包括癔症性大发作、癔症性瘫痪、癔症性失音、癔症性震颤等。
7.癔症患者躯体症状与神经分布和检查结果不符,其症状表现反映着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即临床表现是患者想象中的疾病。
8.癔症患者,特别是表现为躯体症状者,对自己的症状显得并不关心,即所谓泰然漠视。部分患者则有一定程度的焦虑体验。
〔诊断要点〕
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
2.表现有下述情况之一:
(1)分离性遗忘症(癔症性遗忘)。
(2)分离性漫游症(癔症性漫游)。
(3)分离性身份障碍(癔症性双重或多重人格)。
(4)癔症性情感爆发(癔症性精神病)。
(5)转换性运动和感觉障碍(转换性癔症)。
(6)其他癔症形式。
3.症状妨碍社会功能。
4.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或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性神经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两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患病率报道国内外差距较大。据美国报道,终身患病率为2%~3%,国内调查终身患病率为0.01%。
〔临床特点〕
1.多数患者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起病,1/3以上的患者起病前有心理社会方面的因素和躯体方面的问题。
2.多具有强迫性格特征,表现墨守成规,优柔寡断,过分仔细,刻求完美,注重细节,力求准确。但也有16%~36%的患者没有强迫性格。
3.强迫思维是本症的核心症状,最为常见。如不断思考并无实际意义的问题的强迫性穷思竭虑或强迫性思考;以无必要的疑虑为内容的强迫性怀疑;反复呈现形象性内容或以往经历的强迫性表象和强迫性回忆;表现为强有力内在驱使,但患者从不真正付之行动的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
4.强迫行为,常为继发。可以是满足强迫思维的屈从性强迫行为;也可以是对抗强迫思维、冲动或表象的控制性或对抗性强迫行为。可表现为简单的动作、检查、洗涤之类,也可为复杂的有固定格式的、组合性的强迫性仪式行为。后者为患者必须按照仪式的程序操作,稍有差错便从头开始。
5.患者对强迫症状有一定自知力,知道这类思维或行为是不合理的或不必要的,即试图控制,又未能成功。
6.由于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的尖锐冲突,可发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
7.常因强迫症状而影响其社会功能,但多数并不严重。
8.少数患者伴有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症状。
9.强迫性洗濯者,常发生皮肤并发症。
10.病程一般呈慢性,症状可有波动,约15%患者呈进行性加重;约5%患者病程呈发作性,间歇期症状完全缓解。
11.患者血缘家族中有较高比例的强迫性格者或本症患者。
〔诊断要点〕
1.以强迫症状为主的临床相,表现下述形式之一或混合。
(1)以强迫思维为主的临床相,包括强迫观念,强迫回忆,强迫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意向。(2)以强迫行为为主的临床相,表现为反复洗涤,反复核对检查,反复询问,或其他反复的仪式化动作等。
2.因强迫症状存在,妨碍工作、学习、生活或社交,或者无法摆脱精神痛苦而主动求医。
3.症状存在持续至少3个月。
4.排除各种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障碍所伴发的强迫症状。
恐怖性神经症
恐怖性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对某些特殊处境、物体或在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避反应。明知不合理,但在上述场合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如心悸、出汗、呼吸困难等。据美国报道,社交恐怖症年患病率为1.5%~3.5%,终身患病率为3%~13%。特殊恐怖症终身患病率为10%~11.3%。据国内调查,恐怖症占心理咨询门诊的20%。女性多见。
〔临床特点〕
1.大多能追溯到病前的社会心理因素。
2.病前性格特征多为胆小、羞怯、被动、依赖、容易紧张、焦虑等。
3.诱发焦虑、恐惧的对象往往容易识别,并且是一些实际上并无危险或多数人不感到害怕的情境或物体。
4.根据恐怖对象不同,常分为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和特殊恐怖症。
5.广场恐怖是对公共场所(如商店、餐厅、剧场、火车、公共汽车等)或空旷场所的恐怖。共同特征为担心在公共场所中昏倒或失去控制,又无法迅速离开。
6.社交恐怖是对人际交往恐惧。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怕被他人端详,怕自己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
7.特殊恐怖症是对某种特殊物体或场景的恐惧,如昆虫、鼠、蛇、高空、黑暗、雷电等。
8 .恐怖症情绪反应可以从一般性焦虑紧张到极度害怕、恐惧,甚至惊恐发作不等。
9.对于恐怖对象有明确的回避行为。即尽量避开恐怖对象,如社交恐怖者避免社交等。
10.发作时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心悸、出汗、呼吸困难、恶心、尿频等。
11.明知恐怖是过分或没有必要的,但无法控制。或者知道他人在同样情境中不感到有危险或威胁也不能减轻焦虑、恐惧感。
〔诊断要点〕
1.以恐怖为主要临床相,符合以下各点:
(1)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怖,恐怖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发作时伴有自主神经症状。
(3)有回避行为。
(4)知道恐怖过分,不合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2.因上述症状,造成至少下述情况之一:
(1)妨碍工作、学习、生活或社交。
(2)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以致主动求医。
3.症状持续存在至少3个月。
4.已排除下述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等。
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性神经症,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者惊恐状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不安等,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事件很不相称。该症较为常见。据美国有关资料报道,认为人群中终身患病率为5%。其中惊恐障碍终身患病率为1.5%~3.5%。据国内报道,患病率为0.02%~0.7%。本症女性较男性多见。
〔临床特点〕
1.病前常有心理或躯体方面诱因。
2.病前性格常具有易紧张、焦虑,对困难估计过分,有不安全感,自信心不足等特点。
3.精神性焦虑是本症核心症状,表现为担忧、紧张、焦虑不安和害怕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4.易激惹,注意力集中困难,对声光敏感。因注意力无法集中,患者自觉记忆力减退。
5.焦虑呈自由浮动式,即无确定对象又无具体内容的不安和害怕。可为反复呈现不祥预感或期待性焦虑。担忧可能与现实有一定联系,但在内容和严重程度上远远超过了正常范围。
6.患者外观表情紧张、双眉紧锁、姿态僵硬而不自然。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加,不能静坐,反复徘徊,搓手顿足。
7.躯体性焦虑,主要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症状涉及许多系统,入口干、胸闷、过度换气、心悸、尿频、耳鸣等。有时是患者就诊时的最初主诉。
8.肌肉紧张可致全身绷紧感,甚至疼痛和僵硬感,部分患者有震颤,无法进行精细动作,影响工作效率。
9.常有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甚者有梦魇或彻夜不眠。梦魇时患者常为突然醒来,大汗淋漓,极端恐惧。
10.脑电图可出现α波减少,β波增多;血浆皮质素及肾上腺素增加。血气分析可查出因过度换气所致的呼吸性碱中毒。
11.病程可长可短,但总的预后较好,大部分患者不会丧失劳动能力。
〔诊断要点〕
本症有两种主要的临床形式: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
1.惊恐障碍
(1)一段时间极度害怕或不舒服,有下列4种以上症状突然发生,并在短时间内达到顶峰,就是一次惊恐发作。(1)心悸、心慌或心律增快。(2)出汗。(3)颤抖。(4)觉得气短或气闷。(5)窒息感。(6)胸痛或不舒服。(7)恶心或腹部难受。(8)感到头昏、站不稳、头重脚轻或晕倒。(9)现实解体(非现实感)或人格解体(感到并非自己)。(10)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11)害怕即将死亡。(12)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感)。(13)寒颤或潮热。
(2)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者首次典型发作后继之以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3)在没有任何客观危险的环境下发作,或者发作无明显而固定的诱因,以致发作不可预测。
(4)2次发作中的间歇期,除了害怕再发作外,没有明显症状。
(5)发作突然,10min内达到高峰,一般不超过1h,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发作的经过。
(6)发作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要求治疗。
(7)应排除下列疾病(1)恐怖症、抑郁症等继发的惊恐发作。(2)二尖瓣脱垂、低血糖症、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躯体疾病。(3)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伴发的类惊恐发作症状。(4)癔症伴发类惊恐发作。
2.广泛性焦虑症
(1)以持续的焦虑症状为原发和主要的临床相。焦虑症状的表现符合以下两项:(1)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2)伴有植物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2)持续病程至少3个月。
(3)因上述症状妨碍了患者工作、学习、生活或社交;或者有无法摆脱精神痛苦,以致主动求医。
(4)排除下列疾病(1)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2)药物中毒或其他物质所致焦虑反应。 (3)恐怖症、疑病症等其他神经症继发焦虑症状。(4)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5)适应障碍。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神经官能症的治疗主要有心理和药物治疗等。
神经官能症的治疗
1、神经官能症的心理治疗
神经官能症患者需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治疗,找出病因并走出误区,正确认识压力源,消除不良情绪,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家人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给患者一定的安慰、支持和理解。
2、神经官能症的药物治疗
服用治疗神经官能症的药物是对心理治疗很好的辅助,治疗的关键在于药物的选择,西药对症状控制快但副作用相对也是比较大的,中药是从整体来进行治疗,疗效稳定,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一些,但可以达到根治服用3个月可以临床治愈的,常用如:百合清脑静神汤剂。
3、改变压力环境治疗神经官能症
神经官能症的发生可能与压力和应激性事件有关,所以远离压力环境或者刺激源可以有效地缓解神经官能症,平时学习和工作中要注意劳逸结合。
4、多参加集体活动治疗神经官能症
多参加集体活动可以塑造更加健康和积极的人格,还有利于减轻压力,交往更多的朋友,这些都可以给自己很大的心理支撑对抗负面情绪。
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复杂多样,有的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有的则有心悸、胸闷、恐怖感等。其特点是症状的出现与变化与精神因素有关。如有的胃肠神经官能症患者,每当情绪紧张时出现腹泻。
1.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症状
(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表现为联想回忆增多,脑力劳动率下降,体力衰弱,疲劳感等。
(2)情绪症状表现为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等。
(3)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
(4)头部不适,感紧张性头痛,头部重压感、紧束感等。
(5)内脏功能紊乱胃胀、肠鸣、便秘或腹泻;心悸、胸闷、气短、肢体瘫软、乏力、濒死感;低热;皮肤划痕征阳性;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阳痿等。
2.心脏、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症状
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又称心脏神经症,是一种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中介下,受精神因素影响的综合征。临床以心前区疼痛、心悸、气短或换气过度、濒死感为主要症状,此外尚有乏力、头晕、多汗、失眠等症状。
治疗
神经官能症属于心因性疾病,应以精神治疗为主,辅以药物及其他物理治疗。患者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地对症治疗,消除病因,增强体质,促进康复。必要时可用抗焦虑和抑郁药治疗。
神经衰弱是一种心理的病症,在生理上也会有一些相对的反应,导致神经衰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而引起的,那么神经衰弱的症状是怎样的呢?神经衰弱怎么治疗呢?一起来看看吧。
神经衰弱怎么治疗?其实,患者可以选择一些自我疗法,并且应当注意自身内外的环境因素等其他影响,随时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
神经衰弱的自我治疗
1、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
缓解自身的病症,首先应对自己做个详细的了解,正确地认识看待自己,如自己有怎样的素质、知识才能、社会适应力等方面。
在清楚自身情况的前提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就不会因从事不适合自身的活动而造成疲劳,神经衰弱。
2、培养豁达个性,积极乐观
一个人性格的个性可能在形成之后就不是那么容易再进行改变的,毕竟这是一朝一夕的生活习惯累积下来的。
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难也要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性格,试着让自己变得豁达一些,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经常注意提醒自己,长期坚持如此,便能有所改变。
3、生活工作中顾全大局
很多时候,导致神经衰弱的症状和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的不顺意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平常生活工作中,尽量地做大顾全大局。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宽容待人,严于律己,多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将家庭、邻里、上下级关系疏通处理好,能消除很多烦忧。
4、学会自我调节,做到有张有弛
如今很多的都市人生活工作都非常的繁忙,人们经常都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繁忙的工作、学业导致了现代人的负担是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
面对这样的症状,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缓解各方面的压力。注意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劳逸结合,会放松自己才有助提高工作效率。
5、专业治疗
如果在进行自我治疗的时候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的话,那么应该及时地向专业的医务人员求助,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不要讳疾忌医或者是乱投医,以免耽误病情。
6、学会自我减压
几乎每个人在面临学业,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时候都会感觉到力不从心,或者压力过大,但是一定要学会自我减压,自我疏导,不要过度的担心。
事实证明我们过度焦虑是没有必要的,你所担心的事情往往不会发生,另外,将你认为不可能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目标,也可以有效的减轻压力。
坚持体育锻炼++。失眠主要是神经系统活动紊乱,而坚持体育锻炼则可以使身体的各个机能能够很好地工作和配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而且运动所产生的疲劳感会使你很快入眠。
7、尝试中医中药
神经衰弱其实并不难治,推荐患者尝试中医中药,找医院的神经科,大夫给你诊脉之后会根据病情给你开几方中药。基本上喝完就会好转的。所以不用太担心。
8、心胸宽广
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一般的小事不要往心里去,得失不要过于计较,顺其自然,大度宽容,这样的人不仅生活的简单快乐,人缘好,而且一般很少生病的。
神经衰弱的症状
(一)症状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症状为主,特征是持续和令人苦恼的脑力易疲劳(如感到没有精神,自感脑子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持久,记忆力差,思考效率下降)和体力易疲劳,经过休息或娱乐不能恢复,并至少有下列几项。
(1)情感症状,如烦恼、心情紧张、易激惹等,常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有关,感到困难重重,难以对付。可有焦虑或抑郁,但不占主导地位。
(2)兴奋症状,如感到精神易兴奋,回忆和联想增多,主要是对指向性思维感到费力,而非指向性思维却很活跃,因难以控制而感到痛苦和不快,但无言语运动增多。有时对声光很敏感。
(3)肌肉紧张性疼痛(如紧张性头痛、肢体肌肉酸痛)或头晕。
(4)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醒后感到不解乏,睡眠感丧失,睡眠觉醒节律紊乱。
(5)其他心理生理障碍,如头晕眼花、耳鸣、心慌、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或月经紊乱等。
(二)严重标准
患者因明显感到脑和躯体功能衰弱,影响其社会功能,为此感到痛苦或主动求治。
(三)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四)排除标准
1.排除以上任何一种神经症亚型。
2.排除分裂症、抑郁症。
鉴别诊断
1.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早期和缓解期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但患者对其疾病抱无所谓态度无迫切求治要求并有相应的精神病性症状可资鉴别。
2.抑郁症
鉴别诊断常很困难,特别是轻度抑郁症患者,常被误诊为神经衰弱。因为抑郁症患者常有失眠、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缺乏和各种躯体不适感。
两类症状类似,躯体检查均无相应阳性体征,如忽视检查患者抑郁情绪往往导致误诊。因此临床上诊断神经衰弱时必须排除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对日常生活兴趣丧失,自责,自罪,常萌生消极自杀的意念。患者的症状可呈现晨重夜轻的节律性波动。早醒是抑郁症睡眠障碍的特点。抑郁症病程可有周期性缓解。
3.慢性疲劳综合征
是一组以疲劳为主要表现的不能以休息解决的障碍。持续半年以上的综合症且未发现引起疲劳的内科或精神科疾病。
常伴低热、咽喉痛、淋巴结疼痛、肌无力、肌肉痛、关节痛、头胀痛、持久性疲劳精神心理症状(如易激惹、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困难、抑郁等)、睡眠障碍(表现为睡眠过多或失眠)。
体格检查发现有低热(37.6℃-38.6℃)、非渗出性咽炎及颈前后部或咽峡部淋巴结肿大触痛。由于有低热、咽喉痛、淋巴结增大及触痛等客观体征因而有助于与神经衰弱鉴别。
导致神经衰弱的原因
1、从遗传角度看
家庭中两系三代成员中有神经症者易思神经症。这里谈到的遗传,并不是说神经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而是说易感素质可以遗传,至于是否发病,还受很多后天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谈的精神素质因素。
2、从成长环境看
缺乏母爱、缺乏安全感,经受过重大分离性焦虑者易患神经症。家庭关系松散、危机四伏、缺少亲情,甚至家庭破裂的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易患神经症。因为在上述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出现人格问题,表现为内倾型性格。
3、从年龄阶段看
青春期、婚恋期或涉及升学、恋爱、升迁、人际关系紧张等生活环境或处于重大转折时期易患神经症。科学资料显示过于激烈的外界刺激会严重打击人们的心理,加之各种性格缺陷,会诱发诸多心理障碍类疾病。
4、从职业特点看
从事高度紧张工作、心理压力较大的职业的人和脑力劳动者易患神经症,这是患者长期的心理压力无法合理疏泄造成的。
神经衰弱导致失眠的原因
原因一:睡眠工具
无论是南方的床,还是北方的炕,在安放或修造时,都应南北顺向,人睡时头北脚南,使机体不受地磁的干扰。铺的硬度宜适中,过硬的铺会使人因受其刺激而不得不时常翻身,难以安睡,睡后周身酸痛;枕高一般以睡者的一肩为宜,过低易造成颈椎生理骨刺。枕头要经常翻晒,免让病菌进入口鼻,肺系疾病增多。
原因二:睡眠姿势
有心脏疾患的人,最好多右侧卧,以免造成心脏受压而增加发病机率;脑部因血压高而疼痛者,应适当垫高枕位;肺系病人除垫高枕外,还要经常改换睡侧,以利痰涎排出,胃见胀满和肝胆系疾病者,以右侧位睡眠为宜;四肢有疼痛处者,应力避压迫痛处而卧。总之,选择舒适、有利于病情的睡位,有助于安睡。
原因三:睡眠时间
睡眠时间一般应维持7至8小时,但不一定强求,应视个体差异而定。入睡快而睡眠深、一般无梦或少梦者,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生理节奏,在睡眠早晚的安排上要因人而异。
原因四:睡眠环境
睡眠的好坏,与睡眠环境关系密切。在15至24度的温度中,可获得安睡。冬季关门闭窗后吸烟留下的烟雾,以及逸漏的燃烧不全的煤气,也会使人不能安睡。在发射高频电离电磁辐射源附近居住、长期睡眠不好而非自身疾病所致者,最好迁徙远处居住。
结语: 看到这里,我希望大家通过上文的阅读可以对神经衰弱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有一些新的认识,同时对于神经衰弱的症状也能够多一些了解,并在生活中时刻的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