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可能会经常发生头晕恶心呕吐手心发热等症状,其实这些症状都是人体不健康的表现,如果不能找出病因及时解决,可能会使人体出现更严重的病变,所以说头晕恶心呕吐手心发热应理性对待,以免给身体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头晕恶心呕吐手心发热的基本造成原因。其实造成头晕恶心呕吐手心发热的原因是非常多的,它主要是分为生理原因和病理原因,生理原因主要是由于自身心理、生活不规律所引起的,这类原因所造成的头晕恶心呕吐手心发热症状是不需要采取药物治疗,只要调整好心态和生活饮食即可,其病理原因就是由疾病原因所造成的,这是属于疾病的范畴应理性采取药物以及手术手段进行治疗,比如说患有肝病、肺炎、肺气肿、囊肿现象等等,都应该理性的对待。
头晕恶心呕吐手心发热其实与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规律密不可分,这时候我们应该及时调整好日常生活规律问题,平时不要经常熬夜工作,因为长期的失眠以及压力也会造成头晕恶心呕吐手心发热等症状的形成,应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使身体不容易患有其它疾病,这样才能抵抗住外界病症的侵入。
其实除了以上两点以外,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手心发热等症状,小编建议大家不妨使用中药的方式进行调理,可以使用山药、枸杞子、莲子、地参各少许,然后将以上药材在熬粥期间适量放入一些,由于以上药材具有理气补血的功效,所以对于治疗头晕恶心呕吐手心发热症状是非常明显的,大家不妨试用一下。
以上就是今天我们所要了解的头晕恶心呕吐手心发热等症状的应急护理常识,如果出现此类病症应立即带病人到专业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可盲目的用药,特别是抗生素以及头孢类药物,只有确定好病因以后,才是治疗头晕恶心呕吐手心发热的关键。
健康人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口腔(舌下)温度保持在37℃左右,肛门内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5℃,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2~0.4℃。人的体温早上稍低,下午稍高,相差不超过1℃。
一般体温(以口腔温度为准)超过39℃以上为高热。高热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它明显增加身体的消耗,损害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甚至意识不清、惊厥等一系列症状。这对于危重病人,无异于雪上加霜,需要小心给予治疗和护理。
(一) 发高烧的病因
1?感染性疾病 由细菌、病毒、原虫感染而引起,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如感冒、肺炎、支气管炎、疟疾等。
2?非感染性疾病 中暑、肿瘤、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病等。
(二) 高烧的诊断
(1) 高烧伴有全身发冷、寒战者,多为细菌或原虫感染,如败血症、疟疾、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等。
(2) 高热伴全身皮疹者,常见于发疹性传染病。皮疹在发热后1~6天出现,依次为水痘、猩红热、麻疹、伤寒等。
(3) 高烧伴剧烈头痛、呕吐者,多见于脑膜炎、脑炎。
(4) 高烧伴胸痛、咳嗽、气促者,见于呼吸系统病变,如肺炎、气管炎、胸膜炎。
(5) 高烧伴腹痛,右上腹痛可能为肝炎、肝脓肿、胆囊炎;满腹痛可能为腹膜炎。
(6) 高烧三周以上,多见于恶性肿瘤、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
高烧病人必须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高烧才能好转,则单纯用退烧药只能临时起作用,药效过后依然高烧不退。
(三) 高热的表现
高烧时面色潮红,皮肤烫手,口渴咽干,精神不振,饮食不佳,呼吸和脉搏加快(从37℃开始计算,每升高1℃,脉搏加快10次)。病人开始嗜睡,重者出现昏迷、抽搐(惊厥)。
(四) 救护措施
(1) 在高热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皮肤血管强烈地收缩,病人可能出现寒战,此时不应急于采取退烧措施,而是注意保暖。寒战后体温迅速上升,再及时采取以下退烧措施。
(2) 卧床休息,多饮水,每日2000毫升左右,气温较高时更应多饮水。最好不用含糖多的饮料。
(3) 物理降温方法: 冰袋:能减轻脑的充血水肿,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具体方法是,从冰箱中取出冰块放入冷水中冲去棱角再装入热水袋中,连水带冰装1/2袋即可,排出空气盖紧盖口,查无漏水,放置病人前额,或枕部、颈部、双侧腋窝等处,每放置20分钟交换一下位置,以免发生冻伤。酒精擦浴: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利用酒精的蒸发作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目的。用于物理降温的酒精浓度为30%左右。用70%~95%酒精加水1∶1~1∶2,也可用白酒配制。擦浴的部位为颈部、后枕部、双腋下、肘窝、大腿根部、踝窝等等,但不要擦拭胸部、腹部、手心、脚心等处,以免产生不良后果。酒精擦浴动作应轻柔,以皮肤微红为度,薄薄擦一层即可。如病人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应立即停止擦浴,盖上被子保暖,饮一点糖水。
(4) 在体温过高时使用药物降温。要避免用药过量和在短期内反复用药。退热药有大量出汗加强散热的作用,易发生虚脱,常用的退烧药有复方阿司匹林(APC)、扑热息痛、安痛定、柴胡注射液等。有胃肠疾病的病人还可选用消炎痛栓剂,每次1/2枚塞入肛门,退烧效果也很好。长期高热不退者还可以给予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口服和静滴清开灵注射液等等。
(5) 加强护理,保证营养。高热病人常常食欲不振,出汗多,消耗大,应设法让病人多进富含高维生素等营养的易消化的消淡流质饮食,包括新鲜的菜汁、果汁等等,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另外,高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加上缺乏维生素,常有口舌干燥,舌炎及口腔溃烂,故需加强口腔护理,每日用淡盐水漱口2~3次,并配合服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B_2$等药物,口腔溃破可用冰硼散外涂,口唇裂口涂以凡士林软膏,效果均很好。
(6) 为防止惊厥,保证休息,以尽快退烧,尤其对小儿高烧病人,可适当使用镇静药,如安定和苯巴比妥、冬眠灵等药。但对老年人,神志不清的病人慎用或禁用,以免加重病情。
(7) 定时测量体温,观察病情变化。在服用退热药或物理降温后半小时、1小时、2小时分别测体温一次,其他时间4~8小时一次,并记录下来,观察体温的变化情况。如体温持续不下降,应及时将病人送医院诊治,采取其他进一步的措施。测体温的正确方法:家庭一般以测量腋下温度较为方便,测得数加0.5℃即为口腔温度(实际人体温度)。测腋下温度前应将腋汗擦干,测量时间5~10分钟。如手边无体温表,可通过测病人的呼吸、脉搏来判断是否发烧。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呼吸每分钟12~16次,脉搏每分钟70~80次。按体温每升高1℃,呼吸每分钟增加3~4次,脉搏增加10次左右,那么,体温在39℃以上的高烧病人,呼吸可加快到每分钟24次,脉搏每分钟可达100次左右,借此来初步判断病人的发烧程度。
(8) 病因治疗。高烧只是某些疾病的一个症状,单纯退烧有时效果不好,药效一过体温又复升高。所以,高烧时应重视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烧,经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病情好转自然就会退烧了。
头晕和视力模糊是两个症状,头晕的时候也会伴有视力模糊,如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或者脑缺血性疾病,导致眼压增高,患者会伴有头晕,同时会伴有视力模糊或者视野缺损。如果视力出现问题,如果是眼球出现问题,也会引起头晕,如眼科常见的青光眼,患者就会出现眼胀疼、视力模糊,也会伴有头部的疼痛,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所以如果患者头晕、视力模糊,
颈椎病问题也会引起,伴有头晕、视力下降、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
建议尽快去医院检查身体,首先要判断以头部的症状为主,还是以视力模糊为主,也就是判断是颅内病变引起,还是眼球病变引起,要到神经内科和眼科进行诊断,才能进行对症处理。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根据你说的这种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结论,还是考虑跟颈椎有关系,下面就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咱们都知道,颈椎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开始危害到男女老少,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高 科技 产品的大众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低头族,也让颈椎病走进了千家万户。
颈椎病分为好多类型,比如说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环枕筋膜挛缩型,颈型颈椎病,虽然各有各的症状,但是危害都是非常大的。
就像你说的这种现象,主要考虑椎动脉型颈椎病,以及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长期颈椎处于高度紧张,肌肉韧带筋膜持续牵拉刺激,颈椎平衡失处于稳状态,劳损粘连挛缩结疤,最终的结局就是压迫椎动脉,以及交感神经,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交感神经兴奋,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头昏脑胀,颈椎酸疼不适,后脑勺胀痛发木,耳鸣,视物模糊,眼睛干涩胀痛,血压升高,胸闷气短,咽喉不适等等。
其实好多人的脑供血不足,都跟颈椎有很大的关系,毕竟颈椎是连接心脑供血的唯一一条通路,一旦出现堵塞,必然影响心脑血液循环,出现心脑血管疾病也是顺理成章。
所以说,保护好自己的颈椎,真的可以避免好多疾病的发生,也不会再出现那么多脑梗的病人了。平时多做做颈椎保健操,选择一个比较好的颈椎枕,减少低头的时间,还给颈椎一个舒适 健康 的空间!
经常有头痛和头晕有几个症状的现象。要根据身体体质不同的要点,其中必有病因。一是身体虚弱引起的头痛和头晕。二是血的运行不足之处和血的运行中受到某血管的障碍原因。另外还要根据病症实际情况找论证方法,才能有了真实的案例。提供参考
经常头疼头晕四肢无力,有时视力模糊是怎么回事?
这里要排查很多方面,比如年龄,年纪大了,可能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再就是有没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
如果都排查了,没有问题,则考虑是不是焦虑引起的,自己评判一下自己的性格,是不是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所有这些症状,是焦虑导致的躯体症状。
人体内有很多不受人支配的植物神经,也叫自主神经,人焦虑紧张的时候,这些神经会不由自主的紊乱,造成躯体症状,常见的有胸闷气短,心慌心悸,头痛头晕,尿频尿急,全身疼痛等,但每个人症状不一样,这个和第一次发作出现什么症状有关,也和自己关注哪里有关,一般关注哪里,哪里症状就重。视力模糊往往是焦虑很高的时候出现的症状。
焦虑是担心害怕,向往自己担心什么,这些真的有必要担心吗,就是改变不合理认知,培养自信,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症状就会慢慢消失。
原因很多,都可能导致四肢无力,视力模糊,很有可能是身体缺钾,缺钾就会四肢无力,头晕眼花,香蕉钾成份多,你可以连续吃几根香蕉看看能不能缓解,不行就早点去医院做个全身检查
查查血压和血糖。
去医院而不是网上找答案,要是医院查不出问题所在,再来寻求帮助。华佗还得望闻问切,只凭你三两句就能判断出病情的大神估计都忙到上不了网。
这个要去医院检查一下,找到头晕头痛,四肢无力的病因,具体是什么导致的,这样才能对症治疗。
生活道公益 健康 认为,经常头疼,和视力不好,这两点和肝阴不足关系比较大,有时候头疼还会和中焦痰湿阻滞后,清气无法上升到头面,可能也会出现头疼的,有时候出现了血瘀可能也会出现头疼的。四肢乏力和气虚关系比较大, 尤其是脾气虚,就说可能脾胃不好,气血化生不足,造成了肝阴不足,可能会出现这个症状的。建议最好去医院看看,化验一下肝功,照个脑CT等,这样可以排除一下脑病变,然后再看看中医辨证施治。
饮食,营长不良。疾病,身藏疾病。工作,工作辛苦,力不从身。休息,当负睡眠。
盗汗在中医来说是阴虚引起的,具体的症状是入睡后身体局部或者全身出汗,如果是平时清醒的时候,在没有运动的情况下流汗,中医叫自汗,是阳虚(也叫气虚)引起的。
睡眠中出汗为什么称盗汗,有何表现?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寝”是指睡觉,有个成语叫“废寝忘食”,是说顾不得睡觉并忘了吃饭。很显然“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证。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些名,迄至现今不论是医生还是干其他行业的人都知道盗汗是一种什么样的病证。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怎样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有时弄得家长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二)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小儿盗汗如何防治?
小儿出现盗汗,首先要及时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对于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导致高热的因素。此如,孩子睡前活动量过大,或饱餐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夜间出汗,就应该对小儿睡前的活动量和进食量给予控制,这样也有利于睡眠和控制小儿肥胖,有益于小儿的身心健康。有的小儿的夜间大汗,是由于室温过高,或是盖的被子过厚所致。冬季卧室温度以24℃~28℃为宜;被子的厚薄应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一般说来,若家长注意到上述几种容易引起产热增多的诱因,并给予克服,出现盗汗的机会会自然减少。即使小儿偶尔有一二次大盗汗,也不必过分担心,盗汗所丢失的主要是水份和盐份,通过每日的合理饮食是完全可以补充的。
对于病理性盗汗的小儿,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磷、维生素D等,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多接触日光,包括户外光线及反射的光线。可在户外活动,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
(2)大力提倡母奶喂养。
(3)早产儿、双胎,经常腹泻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儿应注意加用维生素D。
(4)北方农村或寒冷的地区要按计划地采取“夏天晒太阳,冬天吃D剂”的预防佝偻病措施。
对于结核病引起的盗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盗汗,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及时换衣服,要动作轻快,避免小儿受凉感冒。注意及时补充水份和盐份。可以补充口服补液盐,简称“ORS”,或白开水加点食盐、糖,糖可以促进水和盐的吸收。被褥也要经常晾晒,日光的作用不仅在于加热干燥,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此外,对易于盗汗的小儿,应进行有计划的体质锻炼,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体质增强了,盗汗随之而止,这将胜过任何灵丹妙药。
怎样用脐疗法治疗盗汗?
运用脐疗的方法治疗盗汗,在古今医学文献中介绍的很多,并且有着非常显著的疗效,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经常用脐疗的方法治疗盗汗,实践证明疗效确实肯定,尤其是对小儿盗汗症,收效更为满意。下面介绍几则治盗汗的脐疗方:
(1)五砂散:五倍子5份,辰砂1份。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散0.5~1克,用温水调成糊状,于患者临睡前敷于肚脐,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翌日晨起时取下,如无效可重复使用,一般连用3天即可凑效。本方适用于各种证型的盗汗,对因肺结核引起盗汗,也有比较显著的疗效。
(2)五味敷剂:五倍子、赤石脂、没食子、煅龙骨、煅牡蛎各20克,辰砂1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于临睡前取药粉1克,用凉开水、食醋各半调匀,敷入脐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翌晨去掉。每日一次,3~5天为一疗程。据《陕西中医》1985年第5期介绍,用本方治疗小儿顽固性盗汗118例,连敷3次,盗汗即止者48例;5次汗止者31例;6次汗止者21例;无效 6例(其中结核病患者3例)。愈后再次复发盗汗,使用本方有效者9例,无效者3例。本方无毒性,无副作用,具有较强的敛汗功能,各型盗汗均可使用。
以上二方,均安全有效,盗汗者不妨一试。
盗汗病人应怎样自我养护?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凉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5)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