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糖有什么症状表现
血糖升高,尿糖增多,可引发渗透性利尿,从而引起多尿的症状;血糖升高、大量水分丢失,血渗透压也会相应升高,高血渗可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从而引起口渴、多饮的症状;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的缺乏,导致体内葡萄糖不能被利用,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多,从而引起乏力、体重减轻;为了补偿损失的糖分,维持机体活动,需要多进食;这就形成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病人的多饮、多尿症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吃得越多,血糖就越高,尿中失糖也越多,饥饿感也就越厉害,最终导致了恶性循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以少吃为好,但不能少于每日150克主食。但如果糖尿病未缓解,病人的食欲突然降低,此时应注意是否合并感染、酮症及其他并发症。
(1)尿多,皮肤乾燥,脱水
(2)极度口渴
(3)恶心,呕吐,腹部不适
(4)厌食,体重减轻,虚弱无力
(5)心跳快速,呼吸缓而深
(6)血糖测试值升高
(7)尿糖测试呈阳性反应。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即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然而,我们发现目前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糖尿病病人,因为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延误了病情。
二、高血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偶然的高血糖。血糖检查前如果食用大量的甜食,当然会出现血糖高的结果。所以检查出是高血糖,不要过于担心。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看看血糖结果。
二: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喜欢肯德基一类的快餐,不喜蔬菜和水果,长久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血糖偏高。空气负离子是存在于空气中的自然因子,能有效降低高血糖,但环境的污染,导致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剧减,人体摄取的负氧离子不足,这也是导致高血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糖。冠心病等与高血糖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一旦确诊是高血糖,应该尽量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高血糖,这样才能对症治疗,才能做好预防和治疗高血糖的工作。
四:在排除了以上的引起高血糖的诱因之后,那么高血糖就极有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目前糖尿病患病人群已经越来越年轻,甚至出现儿童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知道的是,高血糖要及早治疗。
五:遗传等原因也可以导致高血糖。
三、高血糖怎么治疗好
严格控制血糖。早期有效地控制感染。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控制血糖、纠正酸中毒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和消除。感染时除胰岛素用时加大外,口服降糖药的病人应改用胰岛素,感染控制后再改回口服药。对高血糖患者感染应予以足够的认识和处理。
致力于自然医学研究的专家介绍,高血糖的治疗要选用无毒副作用发生的自然疗法——负离子疗法。空气负离子又称负氧离子,是指获得1个或1个以上的电子带负电荷的氧气离子。常被称为“长寿素”、“空气维生素”。空气负离子是存在于大自然的一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自然因子。下雨过后、森林绿化带、瀑布海边等地方都富含空气负离子,这也就是为什么身处这些地方,空气清新、精神振奋;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疗养胜地在山上或海边的原因。也可以通过一些天然降糖物质来降低血糖,目前有一种青钱柳降糖茶可以辅助性的降糖。
四、高血糖有什么危害
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通过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这两大调节系统确保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保持平衡,使血糖维持在一定水平。但是在遗传因素(如糖尿病家族史)与环境因素(如不合理的膳食、肥胖等)的共同作用下,两大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就会出现血糖水平的升高。那么,高血糖究竟有哪些危害呢?
高血糖的危害短时间、一次性的高血糖对人体无严重损害。比如在应激状态下或情绪激动、高度紧张时,可出现短暂的高血糖;一次进食大量的糖类,也可出现短暂高血糖;随后,血糖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然而长期的高血糖会使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导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如胰腺功能衰竭、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抵抗力下降、肾功能受损、神经病变、眼底病变等。控制高血糖势在必行。
人类的健康生活,与外环境(如空气、水源)和内环境(如血液、组织液)的稳定密切相关。血糖过高正是破坏了人体的内环境,引起一系列生化病理改变,影响了各个脏器的功能。由此可见,糖友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将血糖稳定在正常水平,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水平增高,但运动量却逐年下降,导致很多中年人患上了三高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危害。血糖高是三高之一,那血糖高有什么症状和治疗方法呢?
1、症状分析
(1)高血糖作为三高之一,一般人在空腹情况下血糖含量在6.1mmol/L以下,在用餐后血液内血糖的含量会上升到7.8mmol/L以下,高于这个水平在临床上称之为血糖过高,正常肌体在激素和神经调节下,体内的血糖含量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如果肌体出现了病变导致血糖高,危害性较大。
(2)当肌体出现了血糖高时会出现的体症为:极度口渴、厌食、心跳快速、尿多、体重减轻、腹部不适、虚弱无力,做检测时会出现血糖测试值升高和尿糖呈阳性等反应。如果在生活中出现了这些体症可考虑是不是患有高血糖,及时的检查治疗对于病情的治疗康复意义大。
2、主要危害
(1)导致机体脱水及高渗状态:高血糖致使大量葡萄糖随尿排泄,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机体脱水,脱水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水分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引起细胞内失水,脑细胞失水可引起脑功能紊乱直至昏迷,临床上称之为“高渗性昏迷”。
(2)疲乏无力:由于胰岛素缺乏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正常地进入细胞中燃烧产生能量,细胞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而且细胞又不能很好地将葡萄糖转化为其它物质储存起来,当血糖超过肾闭值时,糖由尿中排出,造成体内能源的浪费,故全身疲乏无力。
(3)抵抗力降低:高血糖状态下,葡萄糖不能够够非常好地被机体吸收利用而是从尿中大量丢失,机体通过分解脂肪、蛋白质来提供能量,结果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4)代谢紊乱:高血糖时,体内的蛋白质、脂肪均出现代谢紊乱,可引起各种并发症。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高渗性昏迷主要因血糖过高所致,有时可达500—600mg/d1,它可引起脑细胞和其它组织细胞脱水,导致昏迷。
(5)导致各种血管、神经慢性伴随症状:糖尿病病人长期高血糖会伤害血管及神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坏死等慢性伴随症状的发生与发展。
(6)水、电解质紊乱:因为纯葡萄糖是固体物质,必须溶于水中才能经肾随尿排出体外,因此高血糖患者葡萄糖经肾排出时必然带走——定量的水分,尿中糖越多、从体内带走的水分就越多,多尿能带走体内的电解质,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7)β细胞功能衰竭:长期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不断刺激,使其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更少。
(8)渗透压增高:高血糖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流动,导致细胞内失水。当脑细胞失水时,可引起脑功能紊乱,临床上称高渗性昏迷。
(9)视力减退:血糖升高时,眼睛视力往往减退。
(10)电解质紊乱:高血糖时大量排尿,从尿带走电解质,使电解质紊乱。
3、治疗方法
(1)下顿饭少吃点儿、去掉一次零食或改吃血糖生成指数(GI)较低的食物由于对于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只需让自己的体重减轻5~10%,就能够显著地改善血糖情况。所以,只要适当地减少热量摄入,就可以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
(2)增加活动量或进行更多的运动锻炼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即使是很简单的运动,如每天步行20分钟,只要能坚持下去,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体重。研究证实,经过合理的运动锻炼,糖尿病患者确实可以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甚至可以完全脱离药物治疗。
(3)调整用药(增加药量、增加服药次数或加用另一种降糖药)尽管运动和调整饮食的方法很经济而且副作用很少,但是当这些做法不能使血糖达到理想的水平时,就提示我们有必要调整用药了。与前两种方法相比,药物的确可以更快地、更有效地治疗高血糖。如果您正在接受小剂量的口服药治疗,医生可能会建议您增加剂量或是让您把本来一天吃一次的药分为早一次晚一次来服用,如果药量已经很大了,医生就可能会给您另外增加一种降糖药物。
(4)自我放松与情绪调节放松运动(如深呼吸、配合着轻松舒缓的音乐来松弛肌肉等等)可以帮助缓解压力,使降糖治疗更有效。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从而克服患病后的恐惧、消极等不良心态,同样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5)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如感冒、感染等)感冒、感染等问题都会引起体内肾上腺素的增多,这将会导致血糖的升高。尽管这种变化是机体对抗疾病的一种生理反应,但却不利于您的血糖控制。
(6)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及进行其他检测血糖超过了医生为您制定的血糖范围时,您就需要每两小时测一次血糖,直到血糖降至正常为止。这样做可以帮助您调整治疗来更快地将血糖降至正常。不要等到下顿饭前或去看医生时再测,那样将会延误治疗。
(7)增加无糖液体的摄入脱水也会引起血糖的升高,人(不论是否患有糖尿病)每天都应该摄入大约2~3升的无糖液体(水、饮料、汤等)。当血糖升高时,喝水除了可以冲淡血糖还可以避免食物的过多摄入。
血糖高的症状最典型的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喝的多、吃的多、尿的多,体重反而是减轻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反而大部分的糖尿病的病人是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的,那么很多人是因为体检发现血糖升高。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比如有病人觉着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手脚麻木,那么还有的病人是觉得双下肢无力、走路没有劲、睡眠不好,那么在女性病人有可能是没有原因的出现阴道炎,反复到妇科就诊,可能会出现是霉菌性阴道炎,那么男性病人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龟头炎,外阴明显的肿胀,这些都可能是血糖高的不典型的表现。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