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渴病痹症中西医诊断分类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诊断
参照2007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3.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4.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黏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黏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
5.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痿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二、消渴病痹症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治疗。
痹症 治法:益气和血通痹 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15g 芍药15g 桂枝15g 生姜15g 大枣12枚 中成药制剂:自制剂坎坤胶囊、芪黄胶囊。 中成药注射剂: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二)耳穴特色疗法
耳与经络的联系相当密切,《灵枢.素问》篇说:“耳为宗脉之所聚”。耳与脏腑的联系亦相当密切《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者矣”;《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证治准绳》有“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由此来看,耳不单纯 是个听觉器官,它是人体整体的一部分,分布在耳部上的穴位,可以作为刺激点治疗各种病症。多年来,采用耳穴压豆疗法,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常用穴位:胰、内分泌、三焦。
辅穴:胃、心、肝。
配穴:便秘、腹泻:直肠;
尿频、尿急:尿道;
自主神经紊乱、心绞痛:交感;
失眠、多梦、高血压、神经衰弱:神门、肾;
操作规程:取穴宜少,一般每次选穴3—5穴,可以每次贴单侧耳,每周1次,留至5-7天,下次贴另一侧,也可以两侧同贴,一般10-12次为1个疗程。找准穴点,用王不留行籽压豆,用胶布固定。每天应早、中、晚分3次按揉耳豆,每次约5-10分钟,每次按揉至耳穴局部疼痛,继则耳部局部或全部发热,胀痛,为得气现象,以达到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提高疗效的目的。
(三)基础治疗。
1.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07年)的血糖控制方案。
2.营养神经、改善麻木症状:可予维生素B族、甲钴胺、腺苷钴胺、a-硫锌酸、依帕司他治疗。
3.缓解疼痛:可选用常规止痛药治疗。
三、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常规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常规 消渴病痹症是消渴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消渴病病程日久,淤血阻滞络脉所致。
1.护理评估
(1)评估足部感觉减退、麻木、刺痛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皮肤是否干燥等。
(2)病程长短,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
2.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
(1)按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冬季注意保暖。避免使用热水袋保暖,电热器等直接暖足,谨防烫伤皮肤而引起感染。
(3)每天适度运动,如散步、起坐等;勤按摩足部,以促进血液循环 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观察双足有无感觉异常及疼痛,夜间是否加重及有无肌肉无力和萎缩等情况,发现异常报告医师。
(2)观察患者四肢远端有无呈手套、袜套样感觉等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3)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发现异常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
遵医嘱服用,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
4.饮食护理
1.气虚血瘀证:宜食益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等。
2.阴虚血瘀证:宜食滋阴化瘀的食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黑芝麻等。
3.寒凝血瘀证:宜食温经通络的食品,如肉桂、茴香、花椒等。
4.痰瘀阻络证:宜食化痰活血的食品。如山楂、陈皮、金橘等。 5.肝肾亏虚证:宜食滋补肝肾的食品,如枸杞子、甲鱼、老鸭、银耳等。
5.情志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辨证施护
气虚血瘀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观察肤色和肢端感觉情况,局部用活血化瘀、通络舒筋之中药汤剂泡洗,配合穴位按摩。
阴虚血瘀证:烦渴多饮可用鲜芦根花粉等泡水代茶饮,以生津止渴。
寒凝血瘀证:注意保暖,可进行中药熏洗。
痰瘀阻络证:胸部憋闷时,给予吸氧,半卧位。
肝肾亏虚证:注意休息,不可过劳,节房事,勤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褥疮发生。
四、消渴病痹症日常如何养护
健康指导
1.顺应四时及时增减衣物,慎起居、避风寒。
2.避免劳累,戒烟限酒。
3.教育患者及其家属重视足部自查及保护。每天自查内容:观察双足l~2次,注意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改变;检查趾间、趾甲、足底皮肤有无水肿、鸡眼、红肿、甲沟炎、溃疡、坏死等;评估足部感觉减退、麻木、刺痛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皮肤是否干燥等。
4.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经常按摩足部;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冬天注意保暖,避免使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直接暖足,谨防烫伤皮肤而引起感染。
5.选择宽松的鞋袜,大小适中,鞋子轻巧,鞋底较厚而鞋内较柔软,透气良好,不建议穿皮鞋;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
6.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勤换鞋袜。每日用中性皂水或温水泡脚,水温38~40℃(用水温计试水温,勿直接用脚试温),时间15~20分钟,洗净后用清洁、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注意擦干趾间;干燥皮肤可以使用油膏类护肤品。趾甲修剪不宜过短,不随意自行剔除胼胝。
7.预防外伤:指导患者不要赤脚或穿拖鞋走路,以防扎伤;穿鞋前先检查鞋内有无异物或异常;足部疾患应及时治疗。 8.定期足部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地机、涌泉等穴。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