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过后,意味着天气真的凉下来了。在这秋凉时节,气温变化多端,考验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关节疼痛、慢性胃病的朋友尤其要当心。
“秋凉病”之一:老胃病易加重饮食以温、软、淡、素、鲜为宜都知道胃病要“三分治,七分养”,所以秋凉之后,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更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及时添加衣服,夜晚睡觉应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另外,胃病患者“秋冻”一定要适度,不要因挨冻而冻出病来。
中医内科专家、主任医师蔡云海提醒说,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黏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此外,人的情绪、心态与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要注意自我调整心态,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按压摩腹有助于预防胃病立秋后,受到冷空气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可能会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也随之降低。传统医学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严重者还会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大家可以尝试一下下面两种保健按摩方法:
1.按压:双手呈叉腰状,两手大拇指贴于背后(或其余四指贴到背后),用掌根在背腰部八穴(位于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左右共八穴)做按压法数次,直到发热为止,每日2-3次。
2.摩腹:坐位,饭后一小时,用双手掌在肚脐周围沿顺时针方向推摩15次。“秋凉病”之二:颈椎、腰椎疼痛注意背部保暖,外出时围围巾市回族医院院长、颈肩腰腿痛专家、主任医师张剑赤提醒说,大多数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疾病、骨关节病等,而秋冬季节寒冷的天气容易使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从而肌肉容易受到损伤,导致颈椎、腰椎等部位旧疾的复发。因此,保暖是预防疾病发生或复发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患有颈椎病的人,最好比别人早一点穿上高领衣服,外出时要围围巾,注意颈部的保暖;患慢性病的老人及体质虚弱者要注意背部的保暖。中医认为,当背部保暖不良时,则风寒容易从背部入侵而损伤阳气,令人生病,或使旧病复发加重。因此,“背宜常暖”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十分有益。张剑赤建议,天凉后,老年人平时穿上一件贴身的棉、毛背心,晚上睡觉时更要注意腰背保暖,半夜起床时要注意披上一件厚衣服,防止因受凉而使腰痛加重。
“苏东坡操”可防颈椎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是办公一族的通病。洪昭光指出,这些病与缺乏运动有关。每天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次花上5~10分钟,做做“苏东坡操”就能改善。
苏东坡不仅是个大文学家,他发明的健身法也造福后代,后人把他的健身法归纳成两句话:你拍一,我拍一,一直拍到七十七;深呼吸,下蹲起,十点十分去看戏。
“你拍一,我拍一,一直拍到七十七”有助打开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从而预防颈椎病。用双手交替拍另外一侧的颈肩部,就是左手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一边拍一边数数,直到拍够七十七下。当然量可多可少,重点是拍得有力才有效。
第二句话是“深呼吸,下蹲起,十点十分去看戏”。深呼吸,特别是腹式呼吸,除了能增加氧气吸入量外,还可以锻炼横膈肌,使胃、肝、脾、肠等得到温和的按摩,对改善肠胃功能,保护内脏都有帮助。
“下蹲起”主要针对的是睡眠不好的人,每天坚持做,先是八次十次,以后再慢慢增加。
“十点十分去看戏”对颈椎也特别好。双臂向身体两侧伸开,和地面平行,类似钟表九点一刻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然后双臂同时向十点十分的位置抬起,再回落到九点一刻的位置。重复这个动作,连续做20~30次,腰肌、背肌、胸肌、颈部肌肉都能得到锻炼。
什么叫“去看戏”呢?小时候在农村,墙很矮,隔壁在演戏,你想看戏的话就得把脚踮起来,伸长脖子。保持这个姿势几秒钟,之后再反复去做,你会发现,肩部、上肘、颈部、脚部肌肉都能得到锻炼。
注意膝关节的保健,运动方式要得当天凉后,“老寒腿”的毛病很可能会悄悄来到你的身边。
主任医师说,人的膝关节活动范围很大,几乎承受着全身的重量。人到老年以后,膝关节由于长年的磨损,是最容易老化的。老化后的膝关节往往容易发生骨性关节炎,造成行动不便。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气候也有密切关系,天气一变化,就容易复发。因此,老人到了秋季应特别当心,不要忽视膝关节的防寒保暖;还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慢跑、做体操等,活动量以身体舒服、微有汗出为度,贵在持之以恒。
有些老年人经常以半蹲姿势,做膝关节前后左右摇晃动作进行锻炼。因半蹲时髌面压力最大,摇晃则更会加重磨损,致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所以,这种锻炼方式是不可取的。
防治老寒腿的3个新认识l 新认识1:“老寒腿”并非全为老年人老年人患老寒腿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但是目前老寒腿的发病率日趋年轻化,尤其一些年轻女性,寒冷时节依然短裙飘飘,虽美丽却“冻”人,老寒腿就会主动找上门来。所以在此提醒那些爱美却忽视了健康的女性朋友,一定要注意保暖和适当的锻炼,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美丽,让老寒腿钻了空子。
l新认识2:“老寒腿”治好了并非不会再犯老寒腿是一种“环境病”,一旦遇上诱发此病的气象环境——阴湿寒冷,很容易反复发作。所以提醒广大患者:即使经过治疗,病情好转,甚至症状完全消失,仍然要注意做好腿部(膝关节最重要)的保暖。
l新认识3:“老寒腿”并非哪儿疼就锻炼哪儿老寒腿的主要症状,多为膝关节疼痛,所以有些患者就把锻炼目标瞄准膝关节,经常以半蹲姿势作膝关节的前后左右摇晃动作。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因为半蹲时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最大,摇晃反而加重磨损致使疼痛加重。老寒腿是一种慢性病,适度的体育锻炼可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腿部肌肉的力量。如打太极拳、慢跑以及做体操等,活动量以身体舒服、微有汗出为度,贵在持之以恒。
“秋凉病”之四:下肢发凉莫忽视注意下肢保暖,有症状要及时治疗随着气温的降低,发生下肢动脉缺血的患者逐渐增多。下肢动脉缺血主要表现为下肢发凉、麻木,行走一定距离后下肢疼痛明显,需要休息一定时间方能继续行走(即通常所说的间歇性跛行)。周围血管病专家秦前刚提醒,下肢动脉缺血的病人如不进行有效的治疗,后期可出现溃疡形成,下肢发黑坏死而导致截肢。下肢动脉缺血一般分为急性缺血和慢性缺血。
秦前刚说,引起下肢发凉的疾病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急性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硬化闭塞症伴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糖尿病足。在自我防护上,第一就是不要让下肢受凉,也勿热敷,宜温水洗浴,以免加重缺血;第二是适度的下肢运动,可促进侧循环的建立,但不能过度,以免加重缺血;第三是如发生下肢动脉急性缺血,需及时治疗。另外,还要注意忌辛辣饮食,禁烟酒。
长期手脚冰凉警惕患癌据《健康报》报道,手脚冰凉,没有人会把这与癌症挂上钩。但如果常年手脚冰凉,平时还老觉得疲劳怕冷、打不起精神、唇色较淡、性欲减退,男性经常遗精,女性白带清稀,则需要提高警惕。
“这类人属于寒性体质,也就是阳虚体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肿瘤科专家介绍,肿瘤的发生和人体的正气密切相关,长期脾胃虚弱、正气不足的人更容易被“邪气”侵犯,有可能发生癌变。正所谓“脾胃虚弱,多有积聚”。因此,有上述困扰的人最好尽早去看医生。特别是出现了咳血、黑便等癌症的早期信号,更应及时就医。
天津市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科副主任吴雄志则提醒,那些偏离正常的体质就好比肿瘤的温床,时间越久,“培植”肿瘤的风险就越高。阳虚体质的人平时可以多吃些山药、枸杞、桑葚、核桃等补益食品,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可以鼓舞阳气。此外还要注意,不良的情绪是肿瘤的“催化剂”,保持乐观、宽容、豁达的心态也非常重要。
“秋凉病”之五:秋凉谨防伤风感冒伤风感冒时需对症用药中秋过后,一场连绵不断的秋雨让气温骤降,使得伤风感冒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抵抗力比较弱的老人和孩子。不少人图省事,感冒后直接到药店买些药自己治疗。该如何给自己选择感冒药呢?河北医大三院急诊科主任董士民给市民提出了建议。
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轻度感冒者,只要注意休息,饮食清淡,多饮水,多在5~7天左右就可恢复健康。而病情严重,症状明显的感冒患者则需药物干预,以免病情加重而出现并发症。对于感冒的治疗,绝大多数所采取的是“对症治疗”,简单讲就是视患者的症状来用药,目的是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常用的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止咳剂、减轻鼻黏膜充血和化痰剂等。如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可先用解热镇痛药,鼻塞流涕可选用减轻鼻充血药,过敏者可选用抗组胺药,咽痛可选用消炎喉片。还可以采用中西药结合金感欣治疗感冒,在快速解决感冒困扰的同时减少了西药成分对身体产生的毒副作用。原则上治疗流感使用抗生素是没有用的,除非老年人和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出现了继发性细菌感染的并发症时,才需要给予抗生素治疗。 要避免药物“累计”。有些患者会同时服用几种感冒药,应特别注意药物的累计量。以扑热息痛为例,一般感冒患者,每天使用扑热息痛总药量不应超过两克;如果病情严重,对成年人而言,建议24小时内不超过4克。避免自己所服用的扑热息痛过量而导致肝损害。不要连续5天服用含扑热息痛的感冒药,或在感冒时空腹大剂量服用。
值得提醒的是,12岁以下儿童,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哮喘、青光眼以及排尿困难的前列腺肥大的感冒病人,应慎用含抗组胺药和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更应避免同时使用多种感冒药。 为了预防秋季感冒,专家建议要注意保持居室的温度和湿度,多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饮食上,适当地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另外,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增强人的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当秋季气温降低时,不要骤增或骤减衣物,这样有利于提高身体对气温转冷的适应力。
霜降使得寒风凌冽,保护膝盖关节才是重中之重,霜降是一个有着寒气的节气,但是带来的不仅有寒冷,还有四面八方的亲人温馨祝福,注意保暖才是最为重要的,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2022霜降的黑板报祝福语,欢迎大家进行查阅。
2022霜降的黑板报祝福语
1、今日霜降,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候由凉转寒,秋高气爽,让人心旷神怡。
2、我将祝福捻成线,织成衣,披在肩,送到你身边,让我的祝福温暖着你,包裹着你,让我的心陪伴你渡过霜降之际!
3、雾汹涌,寒风起,霜降节气又登场;气温降,添衣裳,朋友祝福莫要忘;日三餐,加营养,身体健康放心上。霜降快乐!
4、寒冬将至清秋去,天气转冷寒霜降,防寒保暖应注意,早晚莫忘添衣裳。
5、生活平平淡淡,日子简简单单,惦记时时刻刻,祝福长长久久,添衣厚厚薄薄,霜降将至,温馨问候一声。愿身体健康,愿望成真!
6、雨是云的情怀,云是风的追求,风是水的温柔,水是梦的流淌,梦是心的呼唤,心是我的问候。霜降快乐!
7、霜降来临,好运降临。霜降时节,好事成双。霜降到了,秋收硕果。祝霜降快乐,收获幸福,收获喜悦,名利双收,福寿双全!
8、秋风秋雨秋将去,冬雪冬梅冬声近,抢在冬天到来之前,在今天霜降日我偷偷给你通风报信来了:冬天快到了,多生点火暖和暖和。
9、霜降时节,天气转冷,短信来送,祝福成双:愿亲爱的你“霜”喜临门、“雪”业有成!虽然还没有下雪,也不要忘了注意保暖哦!
10、霜降来临了,送你一条围巾遮住领口的温度,送你一件大衣捆住你身体温暖,送你一双棉靴捂热你的双脚,礼物是假的,祝福你懂得!
11、霜降来临,气温骤降,防寒保暖,小心着凉,身体要紧,手机铃响,信息到,问候到,愿你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12、霜降来临,一句平安,一分快乐,一分幸运,一声问候,一条短信,愿你永远快乐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13、今日霜降,请把我埋在这床温暖的被子里一床会呼吸的羊毛被,带你邂逅一场好睡眠。
14、古人云:霜降到,要添衣;亲人间,多问候;朋友间,常联系;常见面,不容易;短信至,祝福真;霜降到啦,祝幸福安康!
15、凉风吹起,细雨飘起,一把雨伞,一件外衣,防寒避雨要谨记。秋意浓时问候你:快乐健康在一起。愿霜降快乐!开心每一天!
16、霜降来临,幸福降临。财源从天而降,滚滚流入你家。健康降临你身,从此身体棒棒。爱神降临祝福,从此爱情甜甜美美。
17、因为思念,深刻了友情,因为关怀,知晓了友谊,因为问候,铭记着情谊,因为霜降,我的短信再次来袭,愿你添衣保暖,身强体健。
18、乘着歌声的翅膀,呼吸菊花的幽香。在霜降的清新中声中,愿你精神百倍,健康加倍,在幸福中陶醉!
19、霜降来临,气温骤降:降下好事成双,降下福寿双全,降下财运双至,让霜降得更猛烈些吧!
20、霜降到,防感冒;添衣,添被,添温暖;增福,增寿,增健康;霜降来临,祝你全身暖烘烘!
21、万般真诚似黄金,千份温暖抵霜寒,百声问候送温馨,十分牵挂在心中,一条短信最关心。霜降到,愿我的祝福像春日般温暖!
22、花儿香,鸟儿唱,霜降时节叶儿黄;一阵秋雨一阵凉,一丝秋风携芬芳;霜降到,要注意季节冷暖,及时添加衣裳。
23、霜降,霜降,气温骤降。天渐渐凉,夜慢慢长,秋色连波寒烟翠,我做信使祝福忙。祝你金秋快乐!霜降天天好心情!
24、冷霜,是天空的精灵,从天而降;问候,是暖暖的祝福,源于内心;今日霜降,愿你精神百倍,健康加倍,每日在幸福中陶醉!
25、你在意或不在意,霜降都在那不曾离去,你在或不在我身边,我的祝福始终围绕在你身边。天气转凉了,要记得多穿点衣服。
26、霜降节气到了,愿老天降下的霜化成片片快乐、带着丝丝幸福、融于整整好运,落于你的头上,赐予你一生安康。
27、用秋天的斜阳,为你点缀风景;用秋天的花香,为你装饰生活;用霜降的冰霜,为你增添美丽。霜降到来,惟愿远方的你一切顺利!
28、宝贝霜霜喜降临,美乐悠悠你我他!增添衣赏暖心窝,快快乐乐把寒送!亲们,霜降到,请加衣!开开心心把冬过!
29、霜降节气到,温馨送祝福。幸福缠着你,平安裹着你。吉祥罩着你,如意守着你。好运抱着你,快乐赖着你。温暖恋着你,祝福跟定你。
30、把霜降的寒风,冰霜,雪雨搅成一锅汤;用快乐的光芒升温,用顺利的汤勺盛进吉祥的碗里,送给你喝下;祝你霜降快乐,事业高涨!
31、祝福随着霜降到,一愿你笑口常开;二愿你轻松自在;三愿朋友这颗诚挚的心,帮你驱散即将到来的严寒!
32、白露为霜到霜降,天气转凉易感冒。早晚定要添衣裳,睡眠盖被关好窗。饮食清淡多喝汤,快快乐乐保健康。祝霜降健康快乐!
33、霜降是秋雨的相思,秋雨是霜降的情怀,美梦是心灵的呼唤,心灵是美梦的港湾。霜降来临,愿你快乐幸福!暖暖生活!
34、霜降来了,我衷心祝愿你,好心情天天降,好运气时时降;霜降切记添衣裳,遮风挡雨身体暖。祝愿你平安健康,喜度霜降!
35、今日霜降,环湖一周。人生几度秋凉,转眼又见衰草黄,远方还在更远方。
36、霜降了,天气虽然转凉了,但我们可以用温暖的心去关心和帮助有需要的人!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和谐!
37、雾汹涌,寒风起,霜降节气又登场;气温降,添衣裳,朋友祝福莫要忘;日三餐,加营养,身体健康放心上。
38、今日霜降,泡小青柑。醇润柔甘,去燥降寒。温情脉脉,茶意绵绵。
39、霜降到,关心到。天气凉,多添衣;勤锻炼,身体棒;疾病少,心情好。愿我的祝福陪伴你度过这个美好的秋天!
40、兰花香,菊花香,霜降时节秋叶黄;花上露,叶上霜,一阵秋雨一层凉,一夜秋风一片寒,早晚天凉了,注意保暖哦!
2022霜降的朋友圈祝福语
1、凉风吹起,细雨飘起,一把雨伞,一件外衣,防寒避雨要谨记。秋意浓时问候你:快乐健康在一起。愿霜降快乐!开心每一天!
2、寒风到来,把温暖给爸妈,愿他们身体健康,北风吹来,把祝福给朋友,愿他们健康快乐,霜降到来,把问候给亲爱的你,愿你保重身体,健康快乐。
3、霜降时节天转凉,短信提醒你保健康:关节炎者要保暖,以免复发伤身体;没事多做慢运动,活血化瘀防痉挛;饮食注意多润肺,鸭梨多食解咳喘。
秋分过后,虽气温在逐渐下降,但许多人并没有及时增添衣物,只因一句老话“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以下是生活百科栏目我为您整理春捂秋冻怎么“冻”才科学,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许多人会错误的理解‘秋冻’为‘遇冷不穿衣’,这样不仅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反复感冒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将使免疫复合物大量蓄积在肾脏中,从而损害肾脏。”石伟说道,秋冻要因人而异。
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人体动态与大自然规律要保持一致。大自然的阳气是随季节而循环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内经》有“阴阳制约”的原则,相对于人体内部阳气来说,周围的秋凉气候就是阴,阴自然要制约阳。“外界阴气越盛,就是气候越冷,对制约人体内部阳气向外散发的作用越强,一定程度上的‘外冷内热’有助于在秋季聚藏人体阳气。”
“秋冻”的实质即加强阴气制约人体内部阳气散发的作用。秋季气温下降,厚衣服要晚些穿,多经受寒冷的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但“秋冻”也因人而异,气虚、阳虚体质的人群、老人和孩子都不太适合,因为这类体质的人遇冷抵抗力下降,可能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不可盲目“秋冻”。此外,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不宜进行“秋冻”,寒冷刺激会使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导致患者旧病复发。”
秋分时节气温降低,这时人体阳气由夏季向外宣发转变为向内收敛,随着天气的转冷,人体皮肤排出的汗液和毒素减少,相比夏季肾脏负担较大,更应注意在“冻”的同时补养肾气。
《难经·八难》中记载:“气者,人之根本也”。 《黄帝内经》中有曰:肾藏精,精又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要封藏,不可挥霍;后天之精可以补益,温补肾阳。肾气不足,不仅会早衰损寿,还会引发各种病症。当然,补肾气也要讲方法,否则对我们的健康极其不利。
“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石伟说道,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中医养生防病,一向主张以调养为主。”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经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
“秋冻”要灵活,秋分过后气温变化明显,风多干燥,应适当增添衣物,注重预防感冒,适量饮水,保持室内空气的湿润。石伟建议秋季人们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以补养肾气,保持健康的生活规律和充足的睡眠,并进行适当的锻炼以增强抵抗力。
“秋冻”适合老年人吗?
“秋冻”并非适合所有人,对于患有一些慢性病的中老年人,不但不宜秋冻,还应注意秋季保暖。
能不能“冻”要看体质
生活中,个别中老年人不服老,坚持“春天要捂得住,秋天要挺得住”,结果导致旧病复发。近几日,成都天气忽冷忽热,导致很多老年朋友旧病复发,或受凉感冒入院,得不偿失。
“ 秋冻 不适合体弱多病的老年人。”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然而,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期,有此类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同时,年老体弱者者,或是怕冷、阳虚的中老年人也不适宜“秋冻”。
当然,能抗“冻”的人也应该有度,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周勇也提醒广大老年朋友,要注意脚部不要受冻,同时腰部、背部也需注意别受凉。燥为秋季主气,称“秋燥”,养生重点在于养阴防燥,以生津润燥、益肺养阴为主要养生原则。
几类慢性病 不合适“秋冻”
专家表示,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而言,如果一味坚持“秋冻”,将是十分危险的举动。
心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身体调节功能已较差的年老体衰者,是不适宜“秋冻”。深秋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不宜秋冻,也不要长时间逆风行走。
慢性肺病患者
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 -20 时,不必穿得太厚,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就要及时添衣。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身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胃肠病患者
患有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病的老人,还应小心对待“秋冻”。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所以,秋凉时节,有胃病的老人应注意保暖,一旦有疾病复发的征兆,应及时服药治疗。中老年人秋季注意腰腹保暖,能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
糖尿病患者
秋季温差变化大,“秋冻”容易感冒,同时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此外,患者受到冷空气刺激,发生血管痉挛,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因此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应该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加减衣服,以感觉不过于寒冷为准。
关节病患者
中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关节类疾病,注意“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同时,要加强一些重要部位的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背心与心肺相通,背心一旦受凉就会导致肺寒,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建议中老年人出门时穿件背心,以防背心受寒。膝主筋,预防风湿性关节炎,反而需要多“捂”,必要时中老年人可以套上护膝以加强保暖。
“秋冻”适不适合宝宝?
虽说“二八月,乱穿衣”,可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宝宝可不能“乱穿衣”。人们讲究“春捂秋冻”,对于宝宝来说,“秋冻”适用吗?到底该怎么“冻”才合适?
【宝妈纠结】“二八月”宝宝应该穿什么
宝妈疑问,“都白露了,要不要给宝宝穿袜子啊?”她说,听家里老人说,过了白露,就不要再“暴露”了,小区里有宝宝穿上了袜子,她也给两岁的女儿穿了,可热得她一会儿又脱了下来,“穿穿脱脱,让我纠结了一天。”
一边是怕热,一边是怕冷。
专家说,宝宝对气温的变化较敏感,就像前几天,一场小雨下来,医院里感冒的小孩立刻扎堆儿。“因为家长没有及时添加衣服,让宝宝受凉了。”
【穿衣法则】天热时比妈妈少一件,天冷时比妈妈多一件
其实对于宝宝来说,并没有严格的“秋冻”一说,建议穿衣还是参照大人的标准。
当天气反复无常,气温突然下降时,如果妈妈们仍然坚持“秋冻”,不给孩子增加衣服,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受凉感冒,身体差的孩子还会发生呼吸道感染或者肺炎。聪明的辣妈们基本上遵守“天热时,宝宝比妈妈少穿一件,天冷时,宝宝比妈妈多穿一件”这样一个原则就可以了。
另外,出门在外时,记得多带一件衣服,以防天气突然转冷。出门回家后,不能看到宝宝出汗就立刻脱外套。秋天的天气常常是外面闷热而室内凉爽,宝宝一穿一脱很容易着凉感冒。
千万不要过度保暖
也不能盲目给宝宝穿得过多。有时“秋老虎”依旧凶猛,宝宝捂得一身汗,长痱子、疹子的不在少数。
对婴儿来说,入秋后只需要一些单衣单被就可以了,妈妈们不要把小宝宝包得太紧,穿衣要宽松一些,被子要选择轻柔的。如果室温降到20℃以下,可以增加衣服,更换厚一些的被子。相同环境下,宝宝要比大人少一层衣被,因为宝宝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比大人产热量多一些。
对于2~3岁幼儿来说,秋天宜穿纯棉贴身衣裤,容易吸汗。3岁以上幼儿喜欢运动,在秋季更不能穿厚衣、高领上衣,运动时可穿单薄的运动服。总之,秋季不要给孩子穿得过多,过度保暖的衣服反而让宝宝容易出汗,那样更容易着凉感冒。
根据宝宝体质判断,所有的“穿衣法则”,都比不上家长对孩子体质的观察。
宝宝的体质才是秋天穿衣最重要的因素。比如有先心病及其他先天性疾病、贫血、发育不良,反复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慢性胃肠疾病的幼儿,以及那些免疫力低下的宝宝,对气温变化就特别敏感,需要及早加衣。一些特别活泼好动,本身就不怕冷的宝宝,就不用太过担心。
【宝妈疑问】立秋就要穿袜子?
经常会有家长怕宝宝冻到脚,会早早给宝宝穿上袜子。其实这也没必要,最关键还是根据天气,至于说的“穿上袜子就不要再脱掉,否则容易感冒”之类的,也没有依据。
什么时候戴帽子?
按照传言中“秋冻”的做法,宝宝最好晚点戴帽子。陈社菊说,秋季和冬季不同,是否戴帽子主要看是不是大风天气,如果风比较大,建议还是戴上帽子,平时就不用。只需满足“不让头顶着风”就好。
【提醒宝亲】穿合适的衣服 让宝宝多运动
多运动,也能让宝宝增强抵抗力。“经常看到有些孩子穿得太多,活像个小绒球;或者虽然衣服很漂亮,但不太适合运动,这些都会使孩子活动起来十分不便,在客观上会减少孩子锻炼的机会。”如果穿着适宜,孩子活动自如,运动量也会增加,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他们身体的抗病能力,增强体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