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冷处理”,养生之道,人人都应该看一看

时间: 2023-07-17 14:18:26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太多的矛盾。如夫妻不和、邻里不睦、同事不谐等,这时候,可以用“冷处理”的方法,把正在闪射的“火星”冷却。“冷处理”,不仅是人们处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同时还是一种养生之道。

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于解脱,极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诸如使儿茶酚胺类物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过量分泌,引起体内一系列劣性生理化学改变,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等,并可伴有头昏脑胀、失眠多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烦意乱等症候。紧张心理的刺激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贻害身心健康。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有好处,它可以有效防止事态扩大,矛盾加剧,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大量事实证明,不会宽容别人,亦会殃及自身。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

由此,学会“冷处理”,你就会冷静地调整,面对各种复杂的变化从容不迫,处逆境而不乱,受打击而不惊,化险为夷,转忧为喜。生活中的每个人,总有避免不了的“缺陷”,在人与人之间,我们要“将心比心”,不能一味地去指责他人的缺欠而忘了自己其实也不够完美。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尤其是有些事情一时想不通,不要去钻牛角尖,应暂时把它放一放,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避开烦恼,寻找乐趣,遇事多一分冷静,化干戈为玉帛,减少对大脑和神经的刺激,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夏至如何养生

夏至如何养生:

夏季天气炎热,人易疲倦,人体胃肠也易受暑热的刺激,功能相对减弱,食欲欠佳.

夏季人体对睡眠的需求不同于冬春,适宜晚睡早起,午餐后安排40分钟左右午休,同时注意防蚊虫叮咬。盛夏紫外线强度大,进行室外工作和活动时,尽量避开烈日炽热的正午,携带一些凉茶、藿香正气液等清凉解暑物品,以防不慎中暑。出行提前半小时涂好防晒品,接触阳光时戴上太阳镜、撑防晒伞以免紫外线灼伤。

同时,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氧耗量大,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并且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运动过程中及运动结束后可多饮淡盐开水、绿豆汤,禁大量冷饮,以免胃肠道痉挛。运动后应稍事休息再用温水洗澡,切忌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以免体表扩张的血管骤然收缩损伤心脑血管系统。冷水刺激扩张的毛孔骤然收缩,身体的热量散发不出,也易致中暑。

夏季出汗多,饮水也多,胃酸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再加上贪吃生冷食物,以至消化功能减弱,食欲不佳,因此夏季饮食宜清淡,多温热熟食、少冷饮生食。天热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必须加强蛋白质的补充,不可贪吃凉菜、蔬果而偏废谷物、肉食、牛奶、禽蛋类的摄入。

此外,一年四季均应适当吃些苦味的食物,而夏季尤为适宜,尤其是夏至过后,盛夏来临之际。

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夏季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但要适量,否则伤胃。

如芹菜,性味甘苦,微寒,具有清热利湿、平肝凉血的作用。经常食用,对咳嗽多痰、牙痛、眼肿者具有较好的辅助疗效。此外,芹菜还具有降低胆固醇和血压的作用。

如丝瓜,性味甘苦,有通经络、行血脉、凉血解毒的功效。丝瓜清凉微寒,瓜肉鲜嫩,做汤或炒肉均可,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

如莴笋,具有清热化痰、泻火解毒、利气宽胸的作用,对儿童来说,还能起到帮助长牙、换牙的作用。

营养专家还提醒说,夏季人们出汗较多,不妨喝点带苦味的饮料,啤酒、绿茶、苦丁茶都是不错的选择。

养生专家提醒说,为防止“中暑”,要保持乐观情绪,注意戒躁戒怒,做到心静;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食物;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居室要通风,要有充足的睡眠;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冷处理,以消除苦闷,维护良好的情绪。

中年人的养生之道

中年人的养生原则是: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节欲保精、避邪防病、恬淡虚无。

编辑

《中年》

郑 谷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此诗的意思是,云烟密布的秦地长安,当前正是淡淡的高天,随着这新年景象的到来,我也进入了中年。多情的我最恨的是花儿不会说话,欲要破除愁闷时,方才知道美酒最有发言权。寻找故第,只见苔色满墙,斑驳难认,连夜的雨声,又触发起我忆念家乡的农田。我自欣喜衰老来得迟缓,因此又增添了写诗的雅兴,再把以前的诗稿拿来,反复推敲,修改数联。

编辑

《中年》诗中“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由此可知,诗人之所以衰老来得迟,主要是因为他懂得如何 养生保健 。他的养生方法之一,就是坚持创作,手脑并用,读诗写诗。写诗能借景借物抒情,以诗言志,是种潜移默化的养生方法。

由此可见,养生应该贯穿在人的一生,尤其是中年人,更应该加强养生保健意识。事实证明,老年时的许多疾病都是从中年开始的。因此,中年养生是老年身体健康的铺垫,也是长寿的最重要环节。

人到中年要“大修”

中年一般指45~59岁这一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中年前期与中年后期两个阶段。中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也是健康养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由壮年向老年转化期,身体各系统的功能结构呈渐进性的衰退,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如能处理好这个时期的养生,对于强身健体、延缓衰老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年前期,人体从生理功能方面来说,生长发育达到完善地步,气血强盛,筋骨隆坚,肌肉满壮,处于生命的鼎盛时期,因此说“四十曰强”。然而正如《老子》中说“物壮则老”,强壮到了顶点,就意味着衰弱的开始。尤其是进入中年后期,人体机能明显地由盛转衰,疾病开始滋生,相应地在中年养生上也有一些不同的要求。不可自特表面上的身强体壮,过于相信和依赖自身的抵抗能力,忽略养生保健,对轻微的病症不以为然,而大意失荆州。

明代医学家 张景岳 的《中兴论》一文中,专门倡导中年养生。他提出了“中年修理”的主张,说“故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然再振根基,尚余强半”,认为如果能在中年的时候开始注重养生,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对于维护健康与延缓衰老来说,仍然是一个复兴的关键时机。

中年人的养生之道

中年人的养生原则是: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节欲保精、避邪防病、恬淡虚无。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年人要合理安排生活节奏,保证充足的睡眠,性生活适度,学会在繁忙紧张之中求得休息和调整,劳逸结合,防止积劳成疾。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使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不吸烟、不嗜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证合理的营养需求 合理的 饮食 营养是维持中年人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病和 癌症 。饮食内容要多样化,每天要有足够的蛋白质摄入,以获得营养素的平衡。适当增加维生素和钙、磷、锌、铁等。多吃一些鱼类、奶类、豆类、新鲜蔬菜瓜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饭量要根据体力消耗情况适当控制,少吃盐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甜食也要适当控制。

自我控制情绪? 中医 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为了达到养心,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排遣忧郁,调适情志。情绪是许多疾病的促发因素,对中年健康有明显影响,因此要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转移。正确对待已发生的心理冲突,培养稳定乐观的情绪,寻找事业上的精神支柱,改变急躁、好强、易冲动的性格。

正确对待疾病 人到中年必须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掌握一定的疾病防治知识。发现身体不适或有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有条件者还应坚持定期的健康检查。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 收、藏?之道,广义的是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这才是 :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下面我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

黄帝内经养生

道家始祖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纳气、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天时应象运气学说等。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治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内容,涉及四季养生方法、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而且,还将一如继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 ,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

民以食为天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健康也是密切相关的。饮食养生,就是通过合理地摄取饮食,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是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所谓?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随着物质生活的迅速发展,人类的饮食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繁杂,饮食文化和理念也越来越多元化,了解饮食养生的基本道理和原则,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强壮和预防疾病是非常必要的。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中医学认为肾是先天之本,禀受于父母;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怎么讲呢?

《阴阳应象大论》说:?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中医学采用的是取类比象的方法,也就是打比方。

它说肠胃就像大海一样蕴蓄着丰富的物质,而人体的经络就像大地上的河川一样,将肠胃产生的营养物质输送到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而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

那么胃肠产生的营养物质有时从哪里来的呢?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来源也就是人们吃的五谷杂粮。饮食经过脾胃的消磨变化成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这些精微物质再被运输到全身,或濡润脏腑,或滋养四肢百骸,身体得养,所以脏腑安宁,身体轻健,精神充沛。

饮食不仅仅提供给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条件,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对于养生和治病也非常重要。

饮食疗法

在治疗的方面,中医提倡在知道疾病的原因后,先用食物的方法治疗,饮食疗法治疗不愈者,再采用药物治疗。而在治疗的过程中,疾病减轻缓解以后,也应该采用饮食调理的方法。

我国著名的老年病学家岳美中老先生治疗老年或者虚人感冒喜用的一个小方?神仙汤?就是这样的例子,药取七片生姜、七个葱头、一把粳米,米熟汤成后加醋兑服,确实有解表散寒而又不伤正气的特点。

可见,饮食不仅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之一,对保持身体健康、防病治病都是一样重要的。

五字总原则??杂、少、淡、温、忌。

从《黄帝内经》中我们可以提炼出饮食养生的五字总原则,那就是:一?杂?、二?少?、三?淡?、四?温?、五?忌?。

黄帝内经的体质养生法

体质由四个方面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这四个方面可以高度概括为:形和神。形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态结构的物质部分,比如肌肉、骨骼、五脏、五官、皮肤、毛发、血脉等。神指的是人的功能活动、物质代谢过程以及性格心理精神,比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排泄、性格特点、精神活动、情绪反应、睡眠等。形神兼具就形成生命,形神和谐人就健康,形神不和人就生病,形神消失人就死亡。

人的一生中,体质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正因为体质是可变、可调的,所以才能通过养生使人的体质向好的方面转化。应该说明的是,养生并不是针对原本的体质,跟它抗衡,而是顺应体质的稳定性,放大它的优点,改善它的缺点。体质决定了人的健康情况,决定了人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了人生病之后的反应以及治疗效果,所以体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的内容博大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仔细研读的医学知识手册。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在疾病出现苗头之前,就从根源上断绝它的产生。这也是道医的治病理念,而这个?根源?就是我们俗说的体质。

有些人喝凉水也长膘,而有些人整天喝油都不肥,有的人动不动就生病,而有的人好像百病不侵。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其实多半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差异造成的。现代人都讲究养生,但铺天盖地的养生专家、养生书籍、养生节目却让人头昏眼花,失去方向。究竟应该听谁的?到底哪种养生方法适合我?我是应该补阴,还是应该补阳?是应该多运动,还是应该多休息?是食疗好,还是穴位按摩好?其实,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只要弄清自己属于什么体质,自然就知道应该怎样去养生了。那么,什么是体质?体质一般分为几种?一个人的体质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如何养护自己的体质?

在《黄帝内经?灵枢?通天》中,按人的性格、心理、精神在生理范围内的偏阴偏阳,认为?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这里把人的体质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和阴阳平和等五种类型,现在看来,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体质按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的不同,可以分为阴虚、阳虚、气虚、湿热、痰湿、血瘀、血虚、气郁、寒湿、风质10种体质。体质不同的人,在生活习惯、脾气秉性、生病状况都是不同的,中医一向讲究辨证治疗,就是不同的人,同一种病,治疗的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对症下药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病患者的体质。不然,不但不会治病,反而会加重病情。

疾病只是生命中不和谐的音符,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就是从不好的体质、偏颇的体质中来。只有从体质着手,才能彻底了解病源,治标又治本。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