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粤去年近7万人患上结核病仅3%居民了解传染途径

时间: 2023-07-17 20:06:09

今天是第2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你我共同参与,依法防控结核——发现、治疗并治愈每一位患者”。据专家介绍,广东省去年新发现6.7万名结核病患者,其中33%是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患病者的35%,防治任务沉重,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但与此同时,广东居民关于结核病核心信息的总知晓率仅为63.91%,只有3%的居民知道结核病的全部传染途径。“广东的结核病保持高发现率与高治愈率”2013年全球估计新发结核病患者900万人,但报告的新发患者仅570万人。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主任周琳介绍,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不断加大对结核病防治的投入和工作力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作为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的现状并没有改变,目前我国结核病疫情依然严峻。据2000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结核病感染率高达45%。肺结核始终位居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前列。全国约有肺结核患者499万,人数为全球第二;每年新发病人约为100万人,发病数占高负担国家总数的13.2%,占全球发病总数的10.9%,其中5.7%为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根据201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估算广东约有17.1万结核病人。2014年,广东新发现6.7万名结核病患者,其中广州有1.1万,与前几年相比略有下降。这些患者中有4.9%为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广东的结核病保持着高发现率与高治愈率。”周琳介绍,广东省在2005年前达到了世卫组织70%发现率的要求,结核病人93%能够被治愈。据介绍,广东有134个结核病防治专科服务体系,结核病防治队伍有5000人,占全国防治力量的1/5至1/4。不仅如此,广东承担起了很大部分的流动人口肺结核防控工作,在每年新发现的6万多名结核病患者中,有33%为流动人口,占全国总流动人口发病者的35%。仅3%居民知道结核病的全部传染途径广东省健康教育中心2014年在我省4个地市的8个街道(乡镇),对800名15岁—69岁常住居民进行了防治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率调查。该项调查结果显示,对“肺结核病人的治疗,国家免费提供抗结核药物”的正确知晓率为71.01%;在“哪些情况下,结核病人可能会将结核病传染给他人”的问题中,三种情况完全答对(“打喷嚏”“咳嗽”“大声说话”)的只有3.01%;对结核病核心信息的总知晓率为63.91%。居民对“肺结核检查和免费治疗”“大多数结核病能治愈”的知晓率分别仅为36.72%、52.26%,从职业群体来看,农民和工人的结核病知晓率最低,达不到六成。广东省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汤捷表示,根据《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防治目标,全民防治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率应达到85%。目前我省仍需进一步加强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特别要关注农村居民、工人、中老年人和低文化程度者等结核病防控的脆弱人群。

肺结核别傻傻当感冒!胸腔科医师解析肺结核症状与治疗

编按: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的疾病,是一全球性的慢性传染病,在未开发及开发中国家尤其盛行。在台湾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男性发生率比女性高,老年人发生率比年轻人高。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肺结核(Tubercullosis)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最常影响肺脏,是一种可治愈也可预防的疾病。肺结核是世界十大死因之一,2017年共有一千万人感染肺结核、16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也是HIV(人类免疫病毒)检测阳性的人的主要死因之一。 结核病、结核杆菌介绍 结核菌是一种好氧性的抗酸性细菌,进入人体后,不会立即产生反应,大约95%的病患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时,会因为身体免疫力所以不会直接发病(称为潜伏结核感染),但是日后可能因为再次感染而发病,只有5%的病患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时,结核杆菌会透过血液与淋巴液造成肺结核或肺外结核(例如结核性脑膜炎)。

肺结核卫教影片:潜伏结核感染不传染

肺结核传染途径 结核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飞沫与空气传染。主要是因为带菌的结核病患者常在吐痰、咳嗽、讲话、唱歌或大笑时,产生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如果不小心吸入患者产生的飞沫,就有可能感染。结核病不会经由衣服或食器传染。另如果飞沫黏在空气中的小尘埃中,即使飞沫干燥后,飞沫残核仍然可能造成感染,因此即使离开感染源甚远,如果不小心吸入患者产生的飞沫残核,仍然有可能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空气感染。结核病的传染途径通常发生在与病患同住一室的家人或亲近接触的人,与病患的接触时间长短、是否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也是影响被传染机会的重要因素。资料来源/卫福部疾病管制署网站 肺结核高风险族群95%的结核病例、死亡案例发生在开发中国家。HIV检测阳性者,罹患开放性结核病的风险会增加20~30倍。此外免疫力较低者也是肺结核高风险族群。吸菸患者的结核病罹患及死亡风险较高,全球结核病死亡案例中有7.9%与吸菸有关。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资料指出,结核病症状会视感染部位而定,其中肺结核最为常见。 肺结核症状包括: 超过3周以上的严重咳嗽胸痛 咳血、咳痰虚弱、疲劳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感觉发冷或发烧夜间盗汗 参考资料: 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uberculosiscdc.gov/tb/topic/basics/signsandsymptoms 编按: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的疾病,是一全球性的慢性传染病,在未开发及开发中国家尤其盛行。在台湾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男性发生率比女性高,老年人发生率比年轻人高。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肺结核(Tubercullosis)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最常影响肺脏,是一种可治愈也可预防的疾病。肺结核是世界十大死因之一,2017年共有一千万人感染肺结核、16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也是HIV(人类免疫病毒)检测阳性的人的主要死因之一。 结核病、结核杆菌介绍 结核菌是一种好氧性的抗酸性细菌,进入人体后,不会立即产生反应,大约95%的病患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时,会因为身体免疫力所以不会直接发病(称为潜伏结核感染),但是日后可能因为再次感染而发病,只有5%的病患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时,结核杆菌会透过血液与淋巴液造成肺结核或肺外结核(例如结核性脑膜炎)。

肺结核卫教影片:潜伏结核感染不传染

肺结核传染途径 结核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飞沫与空气传染。主要是因为带菌的结核病患者常在吐痰、咳嗽、讲话、唱歌或大笑时,产生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如果不小心吸入患者产生的飞沫,就有可能感染。结核病不会经由衣服或食器传染。另如果飞沫黏在空气中的小尘埃中,即使飞沫干燥后,飞沫残核仍然可能造成感染,因此即使离开感染源甚远,如果不小心吸入患者产生的飞沫残核,仍然有可能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空气感染。结核病的传染途径通常发生在与病患同住一室的家人或亲近接触的人,与病患的接触时间长短、是否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也是影响被传染机会的重要因素。

肺结核健康教育知识

导语: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下面,是肺结核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容,欢迎阅读!

肺结核健康教育知识肺结核在本世纪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也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主要疾病之一。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约20亿)曾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继发性肺结核的患者。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是随着痰液排出体外而播散,因而痰里查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患者才有传染性。传染性的大小取决于痰内菌量的多少。

传染途径:主要经过咳嗽、喷嚏、大笑、大声谈话等方式把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滴排到空气中而传播。飞沫传播是肺结核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婴幼儿、老年人、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慢性疾病患者等都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

临床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全身症状:发热、倦怠乏力、月经不调、体重减轻、食欲减退、盗汗。

就诊须知: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行痰液检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

治疗原则:早期、联合、足量、正规、全程、督导治 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咯血患者应做到“头低位、患侧卧位”,咯血时头部比胸部位置要低,使血液可以从口腔流出,预防窒息,睡觉时采取将患病一侧肺处在下方的体位侧卧,以预防血流流向并堵塞好的一侧肺。

特别医嘱:

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一般休息3—6个月, 避免受凉,预防感冒。

增加营养,如进食动、植物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等。禁烟、忌酒。糖尿病患者按糖尿病饮食。

患病期间尽可能和家人分食、分房,自觉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不在人前咳嗽,避免到人口密集的集体场所活动。居室常开窗通风,被褥等物品,应常在阳光下曝晒。

注意服用抗结核药品的副反应发生。如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全身出现皮疹、口唇发麻、耳鸣、视力模糊等症状时应及时报告经治医生,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治疗,或更换或停用某种药物。

儿童都需要接种卡介苗。 ?定期到医院复诊,对主要的影像、痰检查和抗结核药物实行免费。

肺结核病人的.健康宣教 一、 传播途径:

结核病的主要传染原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痰液查到结核杆菌)。即正值 ?传染高峰期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将结核菌波及到周围人群中,增加了发病率。咳嗽是传播结核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当咳嗽、打喷嚏或将痰吐于地面时,把带有结核菌的飞沫、痰液喷洒出来,被易感人群吸入后致病。因此患者不要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应轻捂口鼻,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

二、 饮食起居及行为指导:

除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有饮食禁忌外,没有其它禁忌。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都是结核病人需要的。特别是蛋白质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有增殖、修复细胞作用。宜多食鱼、瘦肉、蛋、牛奶、豆制品等高蛋白食品

饮食应注意:

(1)结核病人应减少辛辣、过咸、刺激性食物,减少呼吸道刺激,防止诱发咳嗽。

(2)结核病有高热的病人,应鼓励病人多饮水,给高热量半流或流质饮食。

(3)结核病合并胸膜炎病人,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

(4)肺结核合并咯血病人,饮水、饮食注意温度不可过高。

休息应注意:

(1)休息是治疗肺结核的方法之一,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以前,不少肺结核病人就是得到充分的休息而使结核病治愈的。

(2)休息可以减少体力消耗,减少肺脏的活动,有利于延长药物在病变部位存留的时间,以利于病灶组织的修复,促使疾病治愈。

(3)休息程度依病情而定,急性进展期、中毒症状明显或合并咯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轻、症状少时也应注意休息,每天不应少于10小时睡眠,生活要有规律,否则病情易复发。

(4)总原则:要规律休息,适量活动,不可过度活动。

行为生活应注意:

(1)卧床期间不宜过多读书看报,减少脑力消耗;症状减轻后可适当起床活动;症状消失、病情明显好转后,可适当室内活动、散步,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2)室外活动要注意天气变化,冬季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3)常开窗通风,勤换洗内衣。病人的被褥等物品应在阳光下暴晒。

(4)不要到拥挤、人多、有灰尘、废气的公共场所活动,防刺激呼吸道,加重症状或引起呼吸道并发症。

(5)结核病人严禁吸烟。,影响肺结核治愈,使病程迁延。

(6)禁忌饮酒。酒能加重药物对肝脏损伤,扩张血管,有诱发咯血的可能。

(7)咳嗽,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或手捂住口鼻,不要和婴幼儿并头睡在一起。

(8)餐具要注意卫生,经常消毒。最好实行分餐制,专人专用。

三、 治疗用药指导:

(1) 按医嘱坚持全疗程(一般需9个月)规律服药。何时停药应由医生根据病情、胸片、痰菌检查结果而定

(2)抗结核药物主张一日一次顿服;利福平最好于清晨空腹时服用。

(3) 服利福平后小便呈桔红色属正常现象,若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肝区不适,耳鸣,重听,口周发麻,视觉异常等,应及时告知医生。

(4) 抗结核药的副反应: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对氨水杨酸等对肝脏有一定毒性;吡嗪酰胺可引起关节痛,胃肠道反应;乙胺丁醇可引起视力障碍;

(5) ?观察药物副反应:在使用中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及时反映情况,按照医生意见对发生的副反应予以及时有效处理,保证完成治疗,达到治愈。切忌随便停药或改变药量。

(6) ?结核病化疗原则:即“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全程”。

四、 隔离知识:

病人症状在未控制期间不互访病房,尽量不外出公 共场所。肺结核为呼吸道传播,每天打开门窗通风2~3次,每次30 min,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内每日两次紫外线照射消毒1 h,告病人不要随地吐痰,被褥要经常暴晒,因为结核菌在日光下2~4 h即可杀死。对痰中结核菌阳性的患者,应配置专用用具,并定时消毒。。应让患者单独居住,没有条件的要做到分床,禁止同床共枕,对15岁以下的儿童及70岁以上的老人均应做到与患者分室居住。尽量做到患者不与家人同桌共餐。

照顾患者者应戴口罩,且口罩需要每天浸泡消毒,定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若患者出现午后低热、周身乏力、胸闷、咳嗽、 ?食欲减退、盗汗、消瘦等症状时,及时就诊。向患者宣传痰液对本病的重要性。首先,指导其正确留取痰标本,留标本时应在早晨起床后先漱口,再深呼吸,用力咳嗽,咳出气道深部的痰液,而不要将唾液、漱口水等混入。

五、 ?急救知识:

病人如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立即取半卧位,有 氧气在床旁时立即吸氧。咯血时取头低足高位,将积血尽量轻轻咳出,不要屏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立即用床头呼叫器呼叫医护人员。要保持大便通畅,自发性气胸、咯血及心脏疾病患者,大便时禁止用力,以免大咯血或心脏猝死等。

六、 ?接种卡介苗:

卡介苗是一种无致病力的活菌苗,接种可使受 结核菌感染者获得对结核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保护率约为80%,可维持5—10年,因而隔数年后对结核菌素试验转阴者还需复种。

七、 出院指导:

除做好病人心理、饮食、环境等方面的宣教外,还 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指导:

(1)用药方面:肺结核病人出院后要按时按量服药,这是疾病治的关键, 药物剂量不足或漏服,都达不到治疗效果,还可产生耐药和复发,随意增加剂量,可引起严重的药物中毒反应,因此,要严格按医嘱服药。

(2) 定期复查:病人必须按医生的要求按时来院复查,如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不适、皮肤瘙痒等,应及时回院复查。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