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
起床轻微活动1、卯时(5:00-7:00)见晨光即披衣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以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然后去室外打太极拳或练其他导引术。2、辰时(7:00-9:00)起床健身后,饮一杯白开水,用木梳梳发百余遍,有醒脑明目的作用。洗脸漱口,早餐。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饱。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以手摩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3、巳时(9:00-11:00)此时或读书、或理家,或种菜养花。疲倦时即闭目静坐养神,或叩齿咽津数十口。不宜高声与人长谈,因为说话耗气,老年人本来气弱,所以须“寡言语以养气”。午餐要求食物暖软4、午时(11:00-13:00)午餐应美食,不是指山珍海味,而是要求食物暖软,不要吃生冷坚硬的食物。只吃八分饱。食后用茶漱口,涤去油腻,然后午休。5、未时(13:00-15:00)此时或午眠或练气功,或邀友弈棋,或浏览时事(相当于现代人看报),或做家务。6、申时(15:00-17:00)此时或读名人诗文,或练书法,或去田园绿地,或观落霞。7、酉时(17:00-19:00)晚餐宜早,宜少,可饮酒一小杯,不可至醉。用热水洗脚,有降火、活血、除湿之功效。晚漱口,涤去饮食之毒气残物,以利口齿。自然入睡8、戌时(19:00-21:00)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睡如弓”。先睡心,后睡眠,即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入睡。9、亥子(21:00-1:00)安睡以养元气,环境宜静,排除干扰。“睡不厌蹴,觉不厌舒”。即睡时可屈膝而卧,醒时宜伸脚舒体,使气血流通,不要只固定一种姿势。10、丑寅(1:00-5:00)此时为精气发生之时,人以精为宝,宜节制房事,但也不宜强制,60岁以后可20日或一个月一次。
二、立夏时节中医养生方法
五月五日是立夏节气,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更是;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唐山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 王清贤介绍:立夏节气,此时天气逐渐炎热,万物繁茂,人们的生理状态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夏季与心气相通,夏季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顺四时是养生的首要原则,因此,要顺应节气的变化,注意养心脏。应重视立夏养生,平和过渡到夏季。立夏养生立夏时节中医养生方法起居养生立夏时节,虽说夏季到来了,天气逐渐炎热,温度明显升高,但此时早晚仍比较凉,日夜温差仍较大,早晚要适当添衣。另外进入立夏后,昼长夜短更明显,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方面也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精神养生立夏养生还应重视的一点就是重视“静养”。立夏后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立夏养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还可多做静一些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运动养生立夏后,随着气温升高,人们容易汗出,“汗”为心之液,立夏时节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立夏时节,选的运动不要过于剧烈,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饮食养生立夏时节,时值乾卦,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此时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粗粮。平时可多吃鱼、鸡、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即通客户端报道
三、七夕节中医养生之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七月七日是七夕,七夕佳节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许多趣味盎然的七夕风俗,深深地浸润了祖国的中医药文化。配方治病防病七夕佳节有配药的习俗,人们常用松柏等入药配方,甚至还主张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并称它们为长生不老的仙药。中医认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玉楸药解》谓其“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海药本草》说它“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清宫还将松子列为御膳食品。柏子香气浓郁,能养心安神、止汗润肠;《本草备要》载,“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荷叶能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滇南本草》说它“上清头目之风热,止眩晕,清痰,泄气,止呕、头闷疼”。七夕时还常选用一些比较实用的药方治病。如晒槐汁治痔,将槐树枝切成小段,煎煮至药液呈绿色,先熏后洗痔疮处,有清热凉血、清肝泻火的作用,疗效很好;煎苦瓜治眼,苦瓜能清暑涤热,可治赤眼疼痛,《生生编》载其“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摘瓜蒂治下痢,瓜蒂被《本经》列为上品,《别录》云,“生嵩高平泽,七月七日采”,“治疟,无问新久”。七夕,闽西客家人习惯用仙人草冬瓜块和水熬煮,再用洁净的瓦坛密封贮存,以治疗发热、头痛、中暑、惊风。这是有医学根据的,《本草求原》说仙人草能“清暑热,解脏腑结热毒,治酒风”,《本草再新》说冬瓜“除心火,泻脾火,利湿祛风,消肿止渴,解暑化热。”巧果储水辟邪防病七夕储水的习俗由来已久。雍正《广东通志》载,“家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浆,曰圣水”,光绪《惠州府志·风俗》亦记曰:“七夕,男女晨起担水贮之,谓‘七夕水’,饮之可以治疾明目”。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取回水后用新瓮盛起来储存,用于治疗疮疖,除去湿毒,医治多种热证。中医认为,井内之水,多喝能消热解毒,利于小便赤热、艰涩不畅、烧酒醉死等。《本草纲目》说,“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不同,主治酒后热痢,洗目中肤翳”。《濒湖集简方》记载一解烧酒醉死方:“急以新汲井华水,细细灌之,至苏乃已。”七夕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说它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用它给小孩煎药杀虫效果好。中医认为,露水可以入药,可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煎汤洗发护发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湖南《攸县志》记载,“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原籍浙江的台湾作家琦君,在《髻》中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在七夕沐发。还有些地区的未婚女子,喜欢在节日时用皂角树等树的液浆或枝叶汁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这当中除了女性祈愿仙子佑护之外,也有一定的医学道理。如皂角树枝叶煎汤沐发,能够清热化湿、祛除多余脂肪、通畅毛囊,对防脱发和乌发效果颇佳,不会刺激头皮。再如黑骨木树浆黑发功效也是极佳。吃节令食物强身健体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五子的药用价值很高。桂圆有开胃益气、养血健脾、补心安神、补虚长智之功效;红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榛子有“坚果之王”的美称,《开宝本草》说它“主益气力,宽肠胃,令人不饥,健行”;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之为“长生果”;瓜子据《本草纲目》及各大中药辞典记载,具有清肺化痰、润肠通便等功效。七夕节这一天还要吃“巧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巧果的主要成分是小麦面。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安神,益气除热,除烦止渴,和五脏,调经络,利小便之功效。用使君子、石榴驱虫防疫相传北宋景佑元年,闽南一带瘟疫流行,人们因患虫病面黄肌瘦,名医吴夲七夕那天倡导大家购食使君子、石榴驱虫,很多人吃后效果显著。吴夲后被闽台人誉称为“大道公”、“真仙师”,至今感念不已。这也形成了一种节俗沿传至今。使君子是著名的驱虫药,《本草纲目》说它“味甘气温,既能杀虫,又益脾胃,所以能敛虚热而止泻痢,为小儿诸病要药”。石榴果皮中含有碱性物质,有驱虫功效;果实营养丰富,能健胃提神、增强食欲、益寿延年;石榴花则有止血功能,用石榴花泡水洗眼,还有明目的作用。
四、中医专家冬藏养生6建议
一、冬天养生为什么要“藏”?冬藏养生既是大自然植物与动物的生长规律,也是人类一条养生的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天人相应”的中医原理。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内经》中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明确指出,人若不知冬季养藏之道,冬令依然精液频泄,那么身体必然日趋虚弱。二、冬藏养生补肾固原为本肾主水,《内经》有“肾者水脏,主津液”,指肾主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促使津液的生成和排泄。津液代谢通过脾胃运化生成水谷之精,以输布滋养全身;代谢后的水液,则化为汗、尿和气排出体外。三、关弘波教授关于冬藏养生的五个建议1.保暖避寒,即潜阳中医认为: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雹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人体将会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三九、四九,关门缩手。”关教授说人们在冬天就应当保暖避寒,护藏阳气。尤其现在年轻人总是穿得很薄,这是不合适的,应该多穿点,以免为将来埋下病根。腿脚、腰背都是保暖的重点部位。冬天一定要多多晒太阳,晒太阳的时候又可以重点晒晒背部。手脚冰凉的人可多喝生姜红糖水,生姜最好是自己切几片新鲜的。2.保肝养肾肾为先天之本,属水,肝属木,冬天养肾,肾好了,水生木,肝的生发功能就会得到滋养,春天才有生发之力。不过冬天保护的阳气,不仅仅是指肾阳。(1)少喝酒,如果要喝,每天以半两为限,这样才能养生防寒不伤身。(2)早睡早起。(3)性生活要节制。(4)不要生气。3.适当运动“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特别要注意的是晨练不要太早,有太阳的天气,等阳光出来再去晨练也不迟。太极拳、养生气功、慢跑等都是很好的方法。4.适当进补中国历来有“补冬”的习俗,有老话说“冬季一进补,来春打老虎”。冬季应当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冬要温补: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胡桃、栗子、花生、红小豆等。要提醒大家的是:养生因人、因地而异,吃什么,做什么,都要适合而止,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养生原理。5.适当吃点养生膏方膏方在明清的时候最为盛行。关弘波教授的爷爷关月波曾经为清宫调制膏方,她父亲关幼波又是中央首长的保健医,经常使用膏方。以膏方来养生治病,可谓是关氏三代相传的秘方。关教授说市面上有枇杷膏、龟苓膏、益母草膏等千人一方的药膏,大家可以酌情食用。不过,她个人还是主张大家去医院找专家配置适合自己的膏方,也就是一人一方。如秋梨膏是润肺的,腹泻、脾阳虚的人就不宜吃。6.注意情志冬季情志养生的核心是“内敛宁静”。肝住疏泄,肝如果有郁滞,就会生出很多病,所以有气生百病一说。人在冬天,情志上也要潜藏,不要轻易动肝火。一个人抑郁也不行,长期情志不畅就可能导致癌症。上面说的不生气其实就是情志养生的第一步要做到的。
编者按: 10月底,中医药领域频发大事,迎来密集“把脉开方”。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离不开一大批中医药人才。红网时刻新闻即日起推出《 中医药传承人 》系列报道,聚焦中医药领域的优秀人才,听他们讲述用中医药救死扶伤的故事,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方式方法,传承中医药的宝贵经验。
几十元中草药看好急性病;腰椎间盘突出症7剂获痊愈;几乎被医院判死刑的肾肿瘤病人,3次诊疗已3年安好……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医16岁开始行医的娄底中医师刘斌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擅长中医内科、儿科、妇科等疾病的诊治,20多年来治过无数疑难杂症。
现在,刘斌雄打算治另外一种病,这种病在医学经典中没有类似医案可做参考,也没有系统理论可供学习,治疗时不但没有诊费,有时还要自掏腰包倒贴。这是一种什么病?这种病叫“中医人不自信病”。
立志帮助中医人提高医术和自信
对中医药理论有疑虑,认为中医药疗效慢,担心中医药疗效不好被投诉……这些“症状”在目前很多中医师身上表现明显。他们尽管系统学的是中医,却在临床治病中普遍使用西医。对中医药不自信到如此地步,让同为中医人的刘斌雄心里不是滋味。
已过不惑之年的刘斌雄,决定治一治中医人身上的这种不自信病。这种不自信的“软骨病”,急需补思想上的钙。如何补,还得从根上找原因。
国粹中医,博大精深,几千来护航着炎黄子孙身体 健康 和生息繁衍。近代以来,由于落后挨打,被列强侵略,很多国人迷信西方的一切,对中医药等传统文化开始不自信起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力迎来前所未有的强盛,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中医药等传统文化也有了复兴时机。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他觉得作为一名中医人在用中医药治病救人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医药发扬光大。振兴中医药,中医人是关键。如果中医人自信心不够,医术不行,便无法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自信心和医术,是互为因果的。医术越好,信心越强,同时又会通过不断学习和钻研,促进医术提高。那些医术精湛的老郎中,在医治病人时,望闻问切、开方抓药,无不显示出足够的自信。
刘斌雄说,不自信的中医人以青年中医生为主,他们既系统学过中医,也学过西医。由于存在偏见和不自信,一般中医没有西医学得好,于是在给病人治病时,他们习惯于用西医诊疗,很少用中医。然而,中西医各有优势,不能厚此薄彼,应该统筹使用。
事实上,对于人类 健康 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对“未病”、慢性病,乃至肿瘤等严重威胁人类 健康 的重大疾病,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而且,中医药治病,不依赖各种复杂仪器设备,成本相对低廉,能更好地解决基层群众的医疗问题。
打造传承班让中医人既学医术又学医德
中医是一门注重经验积累和临床实战的学科,要提高青年中医人医术,需靠治病有方的老郎中现身说法,口传亲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湖南中医药大学和湖南杏园教育平台承办的国医大师、名老中医领衔授课的中医临床传承班,便是刘斌雄联合有志中医人打造着眼于提高青年中医师临床医术水平的传承培训,他们积极组织学术活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为推动中医药传承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传承班课堂上,国医大师熊继柏、名老中医教授谢凤瑛、湖南中医附一医院姚欣艳教授等名家名师进行教学,国医大师熊继柏在讲台上对病人实时诊病,同时口传心授教学。
熊继柏在授课过程中引经据典辨治疾病,针对病人和学员答疑解惑,立体真实地呈现了中医临证运用理、法、方、药的全过程。不管是急症还是慢性病,歧黄之术总有法子对治。上届传承班上讲台的病人,到了下届传承班学习时再上讲台已基本康复,这一个个奇迹震撼了每一位学员。谢凤瑛等名老中医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讲解经典及名家医案,让理论和实践互参互证。
中医药的治病能力不逊色于任何一种医术,是参加传承班学习的青年医生获得的最大体会。有学员说,以前不敢用中医药治病,只是因为自己学艺不精而已,和中医药本身没任何关系。
截至目前,三届传承班,已经让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师受益。娄底市中医院的颜医生参加传承班学习后,重拾中医药自信,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大胆使用中医手段治病,大量患者因此受益。
传承班虽然办出了成效,让学员学到了真本领,但因运营成本过高,有时不得不亏本运营。刘斌雄便从自掏腰包拿钱补贴,他不想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传承班停办。2018年11月,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传承培训班走进娄底,从筹备到邀请专家等,刘斌雄停掉自己门诊,3个多月他几乎不眠不休,人憔悴了,头发也白了不少,自己还垫了不少钱。
在积极帮助中医师提升医术的同时,刘斌雄自己也在不断学习精进。他平时工作日在家坐诊,周末去长沙跟着国医大师熊继柏传承学习。去年3月,他拜国医大师李佃贵为师学习浊毒理论治疗脾胃及其余疑难病。今年9月,他还去甘肃拜国家级名老中医何天有教授为师,学习针灸及何老特色药灸。在临床中,他从检查到治疗,都会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努力为患者节省费用,令广大患者深受感动。他深知病人疾苦,特别关照贫困患者,经常免费给人治病,有时还倒拿钱给贫困患者。他还经常捐赠涟源市和安化县的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温暖。
刘斌雄说,在向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学医术的同时,还要学他们医者仁心的医德。视医德为生命,待患者如亲人。“医德是中医药历久弥新的传家宝,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不能丢了。”
靠的是传承,并且还在不断失传。中医讲究五行和阴阳,这些东西说实话我们??人都不了解,甚至不理解,都是越活越迷糊,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类诞生后,或者进化成真正的人的漫长的时间里,包括历史学里讲的旧、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时代等,难道他们就不会生病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用现在的知识很难解释,这说明它不属于我们现代人。看来只能理解它是来自于上古时代了。
古人生活原始,但他们的第六感官却异常强大,而且智商很高,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以为古人智商低下。我们今天的智商是打折扣的,我们的知见是历史智慧的积累。或者在皮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变化等情况。如《灵枢·背腧》篇记载:“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就是说内脏有病按压体表某部位出现反应点后病痛会随即缓解。
有人认为是天生异禀的真人有第三只眼睛(两眉之间的眉心处,松果体,被认为是人类第三只眼睛的所在地)。这第三只眼睛能看到凡人所不能看到的东西,所以他们就能看到人的五脏六腑和经络。如很疼或很酸,反复按摩很舒服。为了增加对这些穴位的刺激,同时发明了艾灸和针灸等等。中医就是一们实践的学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络穴位的治病原理,有待现代医学研究去探索。
但自从认识了李宝兰老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因为她能感知到经络的走向!我来上个图,这是她老人家感知到的然后画出来给我的,我来提供一条经络给大伙看看,给喜欢经络的朋友提供一点帮助。但是只能贡献一张,因为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