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的饮食禁忌有哪些,,其治疗方法有哪些

时间: 2023-07-18 04:27:25

一、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会有风险吗

可能会有。在安静状态下,成年人正常心率为每分钟60次至100次,低于60次被称为心动过缓,超过100次被称为心动过速。此前,医学界一直少有对心动过缓是否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美国韦克福里斯特浸礼会医疗中心研究人员在最新《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跟踪和研究6700多名年龄介于45岁至84岁的志愿者。这些人在参与研究时没有罹患心血管疾病,但部分人经常服用调节心率以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研究人员在跟踪调查志愿者约10年后发现,无论志愿者是否服用了心率调节药物,心率低于每分钟50次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增加之间没有关联。

研究负责人阿贾伊·达罗德在一份声明中说:“绝大多数心率在每分钟40多次或50多次且没有症状的人,预后情况都很好。我们的结论对那些被诊断为无症状心动过缓的人应该是一种安慰。”

不过,这项研究也发现,心动过缓与服用心率调节药物的志愿者死亡率增加则有潜在的关联。

达罗德解释说,对于服用药物降低心率的人来说,心动过缓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这种关联是由心率还是服用药物引起。

二、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一、饮食适宜:1、宜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2、宜食用易消化的食物;3、宜多吃水果蔬菜。

二、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

燕麦。燕麦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并且含的糖分很低,从而能够持续地给机体补充能量,并能够使人产生长久的饱满感,故现在已经成了一种减肥瘦身的流行食物。除此之外,它还能够软化血管,所以对于防治心脏病也是身手不凡。在食用燕麦时,最好再同时吃一些葡萄干、苹果以及蜂蜜等食品,这样既能够增添一些风味,又能添加一些营养素,更增强了心脏的功能。

沙丁鱼。含有大量的OMEGA—3脂肪酸,以及丰富的钙质与烟酸。这些成分不但能强壮心脏,而且还能够预防心脏病的发生。既可以煎着吃,也可以炸着吃,还可以吃沙丁鱼罐头。

豆腐。能够降低LDL(坏)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可以炒、炖食用。

三、饮食禁忌:1、忌食用过硬不消化的食物;2、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四、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

冷饮。可导致胃部负担加重,刺激迷走神经,增加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风险。凉菜、辣椒、花椒、蒜、芥末等都不要食用为好。

小麻椒。常吃这些食物,容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不利于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病情。酱菜、腌制食品、奶油、蛋黄、螃蟹、鱼子等也少吃为好。

三、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的内外原因是什么

窦性心律慢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其他原因为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低温以及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药物。在器质性心脏病中,窦性心动过缓可见。

1.心内因素

(1)迷走神经兴奋 大多通过神经(主要为迷走神经兴奋)、体液机制经心脏外神经而起作用,或是直接作用于窦房结而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2)窦房结功能受损 指由窦房结受损(如炎症、缺血、中毒或退行性变的损害等)而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此外,可见于心肌受损如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硬化等。也可能为一过性的窦房结炎症、缺血及中毒性损害所致。

(3)急性心肌梗死 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为20%~40%,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发生率最高(特别是下壁梗死)

2.心外因素

心外因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绝大多数伴有迷走神经亢进现象,是神经性的,心率不甚稳定。当自主神经张力改变时,如深呼吸、运动、注射阿托品等后常有心率的变化,P-R间期可略有延长。

四、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怎么治疗

(1)对窦性心动过缓者均应注意寻找病因,大多数窦性心动过缓无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必治疗。

(2)在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率很慢可使心排血量明显下降而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症状明显,此时应使用阿托品(注射或口服),甚至可用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以提高心率。亦可口服氨茶碱。

(3)对窦房结功能受损所致的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心率很慢、症状明显,甚至有晕厥发生、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需要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以防突然出现窦性停搏。

(4)对器质心脏病伴发窦性心动过缓又合并窦性停搏或较持久反复发作窦房阻滞而又不出现逸搏心律、发生过晕厥或阿-斯综合征、药物治疗无效者,应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5)由颅内压增高、药物、胆管阻塞等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应首先治疗病因,结合心率缓慢程度以及是否引起心排血量的减少等情况。适当采用提高心率的药物。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