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是人的天性,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呼吸系统便开始启动了,一直到死亡呼吸才会停止。人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一旦停止就会丧命,一天之中,一个人大概要呼吸二万余次,所以呼吸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尽管这样,一般人却通常不太注意,或者说是不懂得呼吸对于健康的影响。中华养生经——《黄帝内经》中就阐明了呼吸对人健康的重要性,而且还提出呼吸是生命力的根本来源的说法,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呼吸要懂得技巧,只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帮助养生,正确的呼吸有助于改变我们的体质、增强我们的免疫力。英语breath原义是生命或生命力,有呼吸才有生命。《黄帝内经》中说呼吸精气,即呼吸是可以摄取生命的基础物质。一个人身体的强弱取决于气血的旺衰,而气血的物质基础就是呼吸,所以如此看来,呼吸是生命力的根本来源。
人过了四十岁,下半身就会开始缩水,而下半身肌肉一旦衰退,人的体力就会下降,容易出现诸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病症。所以强化下半身的肌力是使人摆脱很多疾病的首要秘诀。早在几千年前,《黄帝内经》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警告:气的性质本来是上升的,四十岁过后有下半身的正气衰退,所以气自然会飘浮上移,从而会影响健康,所以需要通过正确的呼气吐纳来缓解。除此之外,下半身的衰退还会导致腹围过大,腿脚是人的第二心脏,中老年之后,由于下半身的力量不足,所以就容易造成脂肪、水分的累积,继而带来肥胖臃肿的腹部,腹部的肥胖不仅会使得身体的循环、代谢的效率变差,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心肺的负担。腰围过大,腹部的积油、积水造成经脉堵塞,气血停滞,脏腑的污浊之气就没办法外排,严重的还会导致癌症。
《皇帝内经》强调善用呼吸来强化气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认为人体气血调和了,就会百病不侵,《皇帝内经》中还总结了具体的呼吸养生的方法,建议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翻阅一下《黄帝内经》,由于其中的功法乃针对身体的运动及能量的需要设计,所以只要勤练,一定会对健康有好处的。
一 呼吸的奥妙 气法 养生
呼吸陪伴人的一生,在人的生命过程中,重要的不仅是食物,气对我们的生命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现存医学文献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说过:“气者,人之根本也,人得气则生,气滞则病,失气则亡。”气古称“炁(qi)”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机能。人体三宝“精、气、神”是以练“气”入手,通过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调身、调息、调心,改善和加强气在人体内的运行,纳清吐浊,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从“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多层次的分析以生命为核心的养气呼吸观念。《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全书谈的是天人关系,并以阴阳两气为主轴,指出 养生 的总则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那么,我们要透彻的了解呼吸 养生 ,就必须进一步去 探索 阴阳的真正涵义。因为,上至天地的演化,四季的变迁;下至人体的气血旺衰,寿命的长短,皆是阴阳消长的表现。
现今的医学界认为,人体 健康 的关键在于“稳态”的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精神、体力、睡眠和食欲是人体是否 健康 的表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调整人体的稳态,这才是慢性疾病以及人体亚 健康 状态恢复的根本出路。也就是说,生命 健康 的“稳态”关键在于身体内外的阴阳平衡。而生命稳态的适应性调节,所有的医疗手段都不是万能的,真正治好疾病还需靠我们自身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内经》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意思说,阴阳五行必须相互制约,彼此之间才能保持平衡,不可太过,不可不及,否则必生祸害。俗话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如果身体内阴阳二气失衡,人体赖以存活的生命力将凌乱无章,最终损害我们的身体 健康 。
阴阳的性质是什么呢?《黄帝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这是阴阳最基本的属性。先说:阴成形。阴这种能量有变化为物质形体的趋势,天地万物的形体都由阴所化成,当然也包括人的肉体在内。阴主静,阴的基本属性是“固化”,基于阴阳对立的原则,阳主动,阳的基本性质是“气化”,它有变化为空灵能量的趋向。“固化的阴”和“气化的阳”这两者结合,即是静与动的结合,然后产生阴阳平衡的状态。《内经》说:“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阴脾也。”这是阴阳表里相应的道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是性质相反的能量,在我们身体 健康 的状态下,阴阳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处于一种相互平衡的稳态。人赖以生存的精气是由阴阳结合而成,如果阴阳分离,精气的结构平衡被打破,平衡的关系遭到破坏,那么,疾病将会接踵而至。
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 收、藏?之道,广义的是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这才是 :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下面我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
黄帝内经养生
道家始祖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纳气、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天时应象运气学说等。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治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内容,涉及四季养生方法、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而且,还将一如继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 ,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
民以食为天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健康也是密切相关的。饮食养生,就是通过合理地摄取饮食,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是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所谓?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随着物质生活的迅速发展,人类的饮食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繁杂,饮食文化和理念也越来越多元化,了解饮食养生的基本道理和原则,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强壮和预防疾病是非常必要的。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中医学认为肾是先天之本,禀受于父母;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怎么讲呢?
《阴阳应象大论》说:?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中医学采用的是取类比象的方法,也就是打比方。
它说肠胃就像大海一样蕴蓄着丰富的物质,而人体的经络就像大地上的河川一样,将肠胃产生的营养物质输送到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而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
那么胃肠产生的营养物质有时从哪里来的呢?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来源也就是人们吃的五谷杂粮。饮食经过脾胃的消磨变化成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这些精微物质再被运输到全身,或濡润脏腑,或滋养四肢百骸,身体得养,所以脏腑安宁,身体轻健,精神充沛。
饮食不仅仅提供给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条件,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对于养生和治病也非常重要。
饮食疗法
在治疗的方面,中医提倡在知道疾病的原因后,先用食物的方法治疗,饮食疗法治疗不愈者,再采用药物治疗。而在治疗的过程中,疾病减轻缓解以后,也应该采用饮食调理的方法。
我国著名的老年病学家岳美中老先生治疗老年或者虚人感冒喜用的一个小方?神仙汤?就是这样的例子,药取七片生姜、七个葱头、一把粳米,米熟汤成后加醋兑服,确实有解表散寒而又不伤正气的特点。
可见,饮食不仅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之一,对保持身体健康、防病治病都是一样重要的。
五字总原则??杂、少、淡、温、忌。
从《黄帝内经》中我们可以提炼出饮食养生的五字总原则,那就是:一?杂?、二?少?、三?淡?、四?温?、五?忌?。
黄帝内经的体质养生法
体质由四个方面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这四个方面可以高度概括为:形和神。形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态结构的物质部分,比如肌肉、骨骼、五脏、五官、皮肤、毛发、血脉等。神指的是人的功能活动、物质代谢过程以及性格心理精神,比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排泄、性格特点、精神活动、情绪反应、睡眠等。形神兼具就形成生命,形神和谐人就健康,形神不和人就生病,形神消失人就死亡。
人的一生中,体质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正因为体质是可变、可调的,所以才能通过养生使人的体质向好的方面转化。应该说明的是,养生并不是针对原本的体质,跟它抗衡,而是顺应体质的稳定性,放大它的优点,改善它的缺点。体质决定了人的健康情况,决定了人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了人生病之后的反应以及治疗效果,所以体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的内容博大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仔细研读的医学知识手册。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在疾病出现苗头之前,就从根源上断绝它的产生。这也是道医的治病理念,而这个?根源?就是我们俗说的体质。
有些人喝凉水也长膘,而有些人整天喝油都不肥,有的人动不动就生病,而有的人好像百病不侵。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其实多半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差异造成的。现代人都讲究养生,但铺天盖地的养生专家、养生书籍、养生节目却让人头昏眼花,失去方向。究竟应该听谁的?到底哪种养生方法适合我?我是应该补阴,还是应该补阳?是应该多运动,还是应该多休息?是食疗好,还是穴位按摩好?其实,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只要弄清自己属于什么体质,自然就知道应该怎样去养生了。那么,什么是体质?体质一般分为几种?一个人的体质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如何养护自己的体质?
在《黄帝内经?灵枢?通天》中,按人的性格、心理、精神在生理范围内的偏阴偏阳,认为?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这里把人的体质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和阴阳平和等五种类型,现在看来,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体质按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的不同,可以分为阴虚、阳虚、气虚、湿热、痰湿、血瘀、血虚、气郁、寒湿、风质10种体质。体质不同的人,在生活习惯、脾气秉性、生病状况都是不同的,中医一向讲究辨证治疗,就是不同的人,同一种病,治疗的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对症下药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病患者的体质。不然,不但不会治病,反而会加重病情。
疾病只是生命中不和谐的音符,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就是从不好的体质、偏颇的体质中来。只有从体质着手,才能彻底了解病源,治标又治本。
春天是要养“生”,夏天是要养“长”,秋天是要养“收”,冬天是要养“藏”——养的都是不同的气。自然界必须是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才是吉祥的。生发、生长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要有收敛、收藏的阶段,否则事物就不能长久,身体也一样。在做这一步的时候,就要想着下一步该怎么走,这就是中国文化。 《皇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原文节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为什么叫“四气调神”?《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的第二篇。首先讲一下题目,为什么叫“四气调神”而不叫“四季调神”?因为中国古人认为,是节气的变化导致了四季的更替,重要的是节气。而“节”和“气”意思略有不同,“节”是“气”运行的节点,和关键点。《四气调神大论》篇实际上讲了两个大问题:一个是气的问题,一个是调神的问题。 春季发陈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占一年中的前三个月,包含有六个节气,每个月分到两个节气,是阳气一步步生长、壮大的阶段。发陈的“陈”就是指冬天所积累、收藏的东西,这是生发的基础。春天的生发之气源于冬天的藏纳和积累,这是个如环无端的循环运动。所以只有冬天把气养足了,春天的生发之气才正常。在我们人身体里面,冬对应着肾,元气就是从肾里面生发出来的,是由肾精转化的。肾精属于阴,气化出的元气属于阳,我们常说“阴阳”而不说“阳阴”就是根源于此,因为阳是以阴为物质基础的。 春天如何养生机春天如何养生机呢?经文举了三个例子:首先是要夜卧早起,意思是晚睡早起。春天重在生发,不能总睡觉来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所以要适当地少睡点。其次是广步于庭,意思是在庭院里面大踏步地活动,洒脱一些来适应促成生发。“庭”指四方的大院子,表示要有一定的规矩,不能生发得没有约束。第三呢,就是被发缓形。“被发”意味着该生发时就不要有约束。要做类似于不把头发扎起来而随其披散着的事情,以此适应生发之机。“缓形”就是在形体上也不要有约束,穿着宽松的衣服。做到“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这三件事情,就是为了要达到一个目的:以使志生。志是肾所藏的神,要让肾所藏的神能表达出去,憋住了那就没有生机了。前面讲过,志向的大小来源于肾精的充足与否,所以好好保养肾精使其正常地生发变化,就能让自己的志向变得高远,志向高远了就能干成大事。经文后面还提到了夏天要“使志无怒”、秋天要“使志安宁”、冬天要“使志若伏若匿”。都在强调“志”,根本在于肾精。生而勿杀,意思是春天万物都在生发,人体这个小天地也在生发,这个时候不能动任何杀念。比如春天的花开了,不要去折它,要是折了,现在是没事儿,等到了秋天,就会少结一颗果实——影响是后来的。所以在春天,不要有一点杀机,在外面走的时候,你的内心要像春天一样有欣欣向荣的那种气机。予而勿夺,就是只有给予,绝不去剥夺。比如要让种子长得好,就要给它经常浇水、施肥,不能去揠苗助长。赏而勿罚也是同样的意思,感觉上都是刚从冬天苏醒过来,如果“杀了”、“夺了”、“罚了”的话就伤了人和天地的生机。此春气之应:这是春天之气的对应、应象。养生之道也:春天是要养“生”,夏天是要养“长”、秋天是要养“收”、冬天是要养“藏”——养的都是不同的气。春天是生机起来的那个气,所以春天对应要“养生”,如果伤生机,就会导致逆之则伤肝的后果。肝木伤了就不能再生火,进入夏季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夏天属火。出什么问题呢?就叫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古字“奉”是两只手捧着祭品的形象,意思是献给、承送。献给谁的东西少了呢?就是供给夏天“长”的气不够了,因为“长”是以生发为基础的。中国文化、中医实际上就是把世界、生命当做一个活的、运动的过程来看。我们做事业也要搞清楚,不能只想着保持生发和输布这种状态,这是不可能持久的。《周易》“乾卦”里说了:“见群龙无首,吉。”自然界必须是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才是吉祥的。生发、生长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要有收敛、收藏的阶段,否则事务就不能长久,身体也一样。在做这一步的时候,就要想着下一步该怎么走,这就是中国文化。冬天藏精不够,春天就生发不起来。拿“非典”作例子,得“非典”的那些青壮年,都是冬天没养好,所以春天才会发病。秋天腹泻的病人特别多,能简单地说是昨天吃得不好所以今天才腹泻的吗?人能吃什么拉什么啊?有那么块吗?绝不是“昨天”的事儿!实际上秋天拉肚子,是夏天就积累下来的问题,或者甚至是春天遗留下来的问题,要往远了看。西医就爱在人自身上盯着找原因,经常往爹妈身上推诿病因。说很多病都是遗传自父母的。要中医看,绝不是这样的。所谓的遗传病,就是你跟你父母的生活方式太相像了,所造成的身心状态也相近,所以才会跟他们得一样的病。他们是什么情绪你从小都是耳濡目染的:他们老压抑着你,你顺从惯了,长大后还是按父母的形象找“老伴”,继续压制着自己,就这样憋闷着,憋闷就容易得肝癌。你爸受你妈的压制,你爸得了肝癌,这能说是你遗传了你爸的肝癌基因吗?不能那么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造成了自己的病。很多疾病,和家庭密切相关。中医讲阴阳要和谐,如果不和谐就太可怕了。所以要想男人好,一定要先女人好,女人是关键因子,女人是家庭的主妇嘛(男人是一家之主,男人属阳,在外运化,他力量的源泉是阴、女人)!有一些老婆特别不好,把男人欺负得够呛,男人就在外面显得特能干,因为他在家实在是施展不开,所以就出去施展了。这种人身体肯定有病。这种类型的成功男士我见过不少,他们一般都特狂躁,而且家里老婆肯定有子宫肌瘤。因为他老婆也会觉得情感压抑。女人要是有子宫肌瘤这种病,一定要先反省自己的人生,这特别关键,还有乳腺癌病人也是。要先改变自己的习性,下一步才是去求医问药。不改变习性,由情绪造成的气血淤滞还是会经常产生。有些癌症病人,知道自己是癌症了,反倒身心宁静了,什么负担都不往心里存了,去游山玩水,心想反正明天就死,再也不过原来那样的生活了。很长时间过去之后,居然发现癌瘤没有了!这样的例子很多的。在治疗癌症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点,就是要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完全抛弃原先的生活方式,重新活一把,就只当明天就死,只有这样才有救。癌是什么?癌不就是气的结聚吗?只要把这“气结”打开就好了。藏医学、佛教医学说得好,认为人体内正常的是水,病就是冰,西医就是要把冰给切掉;中医和藏医则是要把冰重新化为水,使之成为人体正常的东西。解决了使水结冰的原因。冰化了不就是水吗?我们讲过一天的养生,这里是讲四季的养生。一天的养生是从肝胆起始:子时是胆当令,丑时是肝当令。一年的养生也是从肝胆起始的,春天要护住肝胆的生发之气。中医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做“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意思是体内是一个脏腑(所有的脏腑),全都取决于胆气生发产生的生机。没有这个生机,一切无从谈起。拿做企业为例,最重要的是抓企业的生机、增长点,而不是说只看目前能赚多少钱。赚钱是后续的,是秋天的事(属于收获)。春天的养生,我们花了不少的功夫来讲,因为春天是万事万物的开端,生命的初始,这个阶段弄明白了,以后的夏、秋、冬就好理解了。 夏天一定要出汗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下面讲夏天怎么来“养长”。经文是夏三月,此谓蕃秀。“蕃秀”就是指夏天到了,自然界到处都是如同麦穗开始抽穗了的气象。“蕃秀”词义是茂盛,“秀”在《说文解字》里就是抽穗的形象。天地气交,指夏至,一阴初生,阴阳之气开始交会。夏至就像一天当中的正午时分,阴阳气开始交接。万物华实,“华”在古文里通通是花、花朵的意思;“实”就是果实。开花跟什么有关呢?跟阳气有关;结果跟什么有关呢?果实属阴,结果跟阴气有关。开花是一个放散的功能,像阳一样;结果是一个凝敛的过程,像阴一样。阴主凝聚,阳主开散。 夏天如何养长接下来也是三个例子,来讲在夏天如何“养长”。夜卧早起,夏天的气机也重在生发、生长,所以也要晚睡早起。无厌于日,“厌”在造字之初是吃饱了不能再吃了的意思,理解为满足,太满足了就该讨厌了,所以“不厌”就是不要讨厌。“日”代表太阳、阳气。夏天就该活跃地运动,充分的享受阳光。我们现代人很少能做到这些,比如夏天,我们都喜欢呆在空调房间避暑,这样的话即使秋天不得病,冬天也得得病。人一年四季体内气机的开泄,其实就指着夏天这个时期呢。人在空调房里,身上的毛孔是关闭的,等一到外面,天气热了就会再打开。所以人都会有从空调房进出身体很难受的感觉。因为毛孔不断地开合,会扰乱身体内部的气机,会造病,会造很深的病。所谓的“空调病”就是这么得的。夏天就要“无厌于日”,该热就热,该出汗就出汗,该散就散,道理上就是不要抑制阳气的生发和生长。使志无怒,意思就是,让志向不要憋着、压抑着。使华英成秀,“华”还是花、花朵的意思;“秀”,就是抽穗、结实的意思。就是说要让花朵绽放,以便未来能结出果实。使气得泄,夏天就是要让气能泄得出去。就像做企业,不能说只讲收益不讲投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夏天就相当于你在投资,就是要不断地向外支出。若所爱在外,这是在用打比方来说明什么叫“使气得泄”:就好像外面有特别让你喜欢的东西,你不得不往外跑去追求。往外跑就是气机往外泄,就是让你的生活活跃而富有动感。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天是养长的时候,要遵守自然界和人身的生长之道。逆之则伤心,意思是如果没有保养好生长的气机,就会伤到心。心属火,火被伤了会导致秋为痃疾。“痃疾”就是咳嗽而且上吐下泻。一到秋天就会有不少咳嗽病人来找我,说秋天的过敏症又犯了,整天狂咳嗽,没完没了地打喷嚏,鼻炎也犯了什么的。这其实都是夏天没养好。老呆在空调房里,气机不能得以疏泄,都憋住了,这样到了秋天收敛之气起来的时候,气机更展不开了,那还能没病?其实治疗鼻炎就是用散法,因为鼻炎属于肺金为病,病人自身的气机在夏天没有散好,那就用药给他散,让他别再憋着,效果会非常显著。奉收者少,就是呈献给秋天收敛气机的东西就少了。夏天没养好,秋天的气就少,而且冬至重病,就是到了冬至那天,就会发很大的病。现在有很多人就说了,我身强体壮正当年呢,看我怎么折腾自己也没事吗?那是因为还没到时候呢!到了“冬至”,就是你自身元气凝敛后转而生发的时候(身体内环境的“冬至”),会发现已经没有多少肾精可生发了。因为你夏天没养生长之气,到了秋天自然收获不多,冬天能收藏的东西就没有多少,到了冬至这天,进行来年“预算”的时候可不得“哭穷”啊!这就是“冬至重病”的道理。 秋天“与鸡俱兴”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再看经文是怎么讲“养收”之道的。秋三月,此谓容平,“容”就是容纳,“平”就是平和,意思是秋气是平和而宽容的收纳之气。天气以急,中医认为秋对应燥气,这里的“急”说的是燥气的性质:肃敛、不由分说。燥气就是收敛之气,“燥”从火,就是用火热之气来凝敛。举个例子就好理解了:北京的夏天有很长一段时间叫做“桑拿天”的,这个时期家里的衣服、墙壁、地板都潮乎乎的,可是入秋以后呢,特明显地就能感觉到家里的东西全变干燥了,这就是燥气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抽干水分留下重要的形质。地气以明,说的是地气一上来,就显出干燥的气象,所以我们秋天经常有一个形容词叫“秋高气爽”。为什么能够秋高气爽呢?因为燥气属“金”。“金”又是什么概念呢?燥就是把一切都燥干的意思,而燥干了之后的东西就会很密固,就会收得特别紧,这就叫“金”,金气就是收敛之气。什么叫金属,金属是收敛得最纯粹的东西,收敛之气最足。像金子就特别明澈,而那些水晶之类的结晶品都是非常亮的,都是指这个概念。 秋天如何养收早卧早起,天地的收敛之气开始发挥作用了,人体就应该早睡早起。晚上10点睡觉,11点就能养肝胆之气:不然你的肝胆是死活养不起来的。尤其嗜酒的男人,老喝酒最损肝胆,然后再夜里不睡觉,就更加损坏,所以现代男性的肝病越来越多,都是自己的习惯在造病,别怨别人!别怨爹妈的遗传,跟遗传没关系,是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你要得这种病的。与鸡俱兴,金鸡报晓,早晨太阳一出来,公鸡就打鸣、活跃起来了,人这个时候也应该顺应自然的气机起床开始一天的生活了。属相中讲“酉鸡”。酉时为肾精当令,所以这里的“鸡”代指肾精,“与鸡俱兴”就是人随着肾精的生发而起。如果凌晨3点到5点人经常会醒来,这是生命处于低水平状态的表现,因为这表示你身体的收敛之气没了,收不住阳气,天还没亮,阳气就飘到了体表,准备应对病人一天的耗散了。使志安宁,肾藏志,顺应了秋收之气,就能使肾精不妄动。说句实在话,秋天性生活都要有所收敛。动物交媾都是春天和夏天最疯狂,秋天和冬天就非常少见了,有些动物甚至干脆冬眠了。动物是最遵守自然法则的,要不是因为外来伤害送命的话,绝对都是“尽其天年”的。人呢,现在成了抛开了季节性规律的动物,随时随地就可以耗散自己,耗散了身体就会得病。还是逃不出自然规律(俗称“天命”)。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意思是宁神保养肾精而不妄动,以此来缓解秋天的杀罚之气。“刑”就是行罚,就是杀气。秋天的气机趋向是收敛,就是不再生发了,在往回收,相当于杀生(抹杀生机),杀气是很重的,所以自己应该顺应自然,收敛心神和精气,让杀气尽量平和一些。无外其志,这里又是在反复强调不要外散肾精。使肺气清,肺对应于秋季。肺的功能是宣发和肃降,宣散气血于五脏。肺气清肃则功能正常。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顺应秋天收敛的气机,我们就要做好“养收”。如果悖逆了秋收之气,就会“奉藏者少”,就是没有多少东西去发挥收藏的功能了,因为在秋收的阶段都损耗掉了。脏腑上呢,就会伤到肺,肺是人体收敛功能的代表。冬为飧泄,“飧”是个会意字,夕食,就是晚饭的意思。“飧泄”是个什么样的症状?就是吃过的饭菜还没有经过消化,就拉出去了,中医叫“完谷不化”,说明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都紊乱了。为什么会“飧泄”呢?因为秋天收敛回的精血太少了,肾中就没藏纳和积累多少精气,这样下焦元气不足,固摄不住水谷,所以水谷未经腐熟就下泄而出了。 冬天“无扰乎阳”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天的气机是向内闭藏的。水冰地坼,无扰乎阳,这是在讲天地之象。水都结了冰,地都坼裂了——生机全部回收,藏的气机发展到了极致。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够扰动阳气、做把已经藏纳、回收了的阳气再抽调出来的事儿。现在有一项运动叫冬泳。冬天毛窍都是闭合的时候多,打开的时候少的,阳气全收在内里,可是冬泳的人,就是要强行地调出阳气来,好使自己什么时候都能保持活力。 冬天如何养藏早卧晚起,冬天要顺应收藏之性,保证充足的睡眠。必待日光,说的是一定要等到天地的阳气出现、人身的阳气出现(比如说自然醒),才开始活动、工作。一定要“天人合一”,不能说天地没动呢,自己就任性地先动起来,那不是自取灭亡吗?使志若伏若匿,“若”是好像的意思。“伏”通“浮”,就是“起来”的意思。“匿”意思是藏着。全句的理解为:就好像人的志向若有若无、捉摸不定而不凸现出来。“志”是肾所藏的神,肾精处于收藏的状态,那“志”当然也是伏藏着的。这样说还太简单,下面讲得特别生动: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就好像心里怀着一个小秘密,不愿意出去走,因为怕被人看出来;还像是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不用再耗费心机地营求了。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冬天呢,身体的阳气都潜藏于内里,所以人要保持体温而躲避寒冷。因为呆在寒冷的地方,阳气就不得不被从内里调动出来,用以维持体温了。阳气外出体表的表现是什么?就是微微地出汗,就是“泄皮肤”。冬天穿得少人都会打寒战,那是肌肉在小范围地剧烈收缩来产热。不躲避寒冷而且开泄了皮肤的话,就是违背了冬天内藏的气机,人体的元气就会丧失,而且丧失得很快,“亟夺”就是哗啦一下子就泄掉了的意思。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上面讲到的,就是冬天“养藏”的道理。逆之则伤肾,就是如果没有养好,伤的是五脏六腑中的肾。春为痿厥,就是到了春天,生发之气起来的时候,由于你没有养好肾精,就会出现肌肉痿废这样的病。肌肉属于筋,而肝主筋,肝对应着春季,由于冬天的不藏,春季无法生发元气,所以筋的功能就不正常。“痿”就是全身、手足无力,没有劲。“厥”是什么呢?好多女孩子冬天不好好养生,春天就会出现厥症,不是昏厥,而是手脚冰凉的“厥”。这就是由于基础不足,元气生发不多,只能先保证五脏的供应,四肢元气不够,手脚就冰凉。遇到这样的女孩子来看病就很难办,因为不改变生活方式,她的病就好不了。生活方式改变了,身体自然会好,可以不吃药!我的原则就是要环保,少用药,大家也许不太清楚,种一亩甘草会造成几亩地的沙漠化。国外的甘草素都是要从咱们国内进口的,用着你的资源,让你沙漠化,我自己不种植。所以能不用药就不用,大家都学会养生就好。这就是春、夏、秋、冬的“养生”、“养长”、“养收”、“养藏”——四季养生的原则。下面几段还是对相同的原理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我只简单地讲一下。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这是在讲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本,人肯定也不能例外。所以呢,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如何保养身体?这里说得最明白,就是春夏要养元气的生发之机,秋冬要养元气的敛藏之机。在《易道经》里,春夏养阳,就相当于乾卦#,就是“自强不息”,就是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秋冬养阴呢,就相当于坤卦#,就是“厚德载物”,越厚越好,收敛得越多越好。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就是说顺应了四时、阴阳的规律去生活,那么就能与自然万物同生同在,否则就是在戕伐自己生命的本真。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又在不厌其烦地重复强调了: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这就谈到了“终始”的问题,终始就是死生。生成或者死亡的关键,就是要懂得“因天之序”(春夏秋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就是说,违背生命的规律肆意妄为的话,最终一定会百病丛生,什么疑难杂症都会出现;而遵守自然规律,一定是大病小病都不会得,这样呢,就“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道者,圣人行之——这句话非常有名,“行之”就是必须得遵循规律去做。按照规律去做了,就叫“得道”。愚者佩之,“佩”是通假字,通“悖”,是违背得意思。如果违背了四时阴阳的规律,那么这个人就是愚蠢的人,只会不断地耗散自己,导致“半百而衰”。 不治已病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中医大夫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有人说,这是中医预防医学的内涵,指在没生病之前就可以调养。而更深的意思是不治已经生病了的脏腑,而从没生病的地方开始调治。举个例子,比如说肝病。肝在五行中属木,木能克土,所以肝癌要是转移的话,通常是转移成胃癌,因为脾胃属土啊。再比如,人一生气了,就会吃不下饭,对不对?怒这种情志属于肝,所以生气应该是伤肝的,可实际生活中往往体现的不是肝疼,而是胃痛,或者左肋这儿疼得要命,这就是肝有邪气了,直接就往胃那儿传。很多有胃病的男人,说句实在话,就是要么受上司、领导的气,要么受老婆的气。所以我说女同志啊,你们老公得了胃病,你们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给他气受了。在外面工作上他憋闷,这个可以理解,但如果他真得了胃病,就要很小心了,因为胃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木克土造成的,是由于生气造成的。所以,“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假如已经得了肝病,那肯定就知道邪气要往脾胃这儿传,这个时候,不要去治肝,要先固守住邪气下一步进犯的地方,就是从脾胃开始治疗。把脾胃固守住了,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强了,元气攒足了,反过来就能把肝气给理顺了,这样肝病自然就好了。在这里我警告大家,生活中一定要小心,不要生气。现代社会,很多病都是由于生气造成的,生病能够导致体内气机的不畅快,生长收藏失去节律。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个道理和“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一样的。好比经营一个企业,某个部门出问题了,应该从规章制度上去改进,而不是单单去追究责任人。经典中的这些辞令,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病已经形成了才求医问药,乱子已经引起来了才去关注治理,这都是现实中常见的情况,《黄帝内经》是怎么批评的呢:就好像口渴了才拿起镐头挖井;兵临城下了,才开始铸造枪炮——这不是开玩笑吗?在事情没有发出征兆以前就应该预想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让事情发展得无法控制。就像,如果不生气了,就没有了所谓的肝郁嘛!这都是在讲如何养生(生命)。要做一个君子,在别人不重用你的时候,你不抱怨,也不生气,自己继续积攒实力。古人为什么那么注重道德修养呢?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和《中庸》呢?实际上《大学》和《中庸》才是治病的良方!不要以为治病有奇效的才是良方,千万不要有这种误区。大道无形,道德修养才是让人不得病的良方。药物都只能是起到临时赈灾的作用。已经得了病再去求药,就像是“渴而凿井”一样,已经晚了。试问东西破了,经过无论多精细的修补,还能回到原样吗?事物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本文是中华解读《黄帝内经》第一人曲黎敏所著《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书的节选,要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养生文化,请看曲黎敏教授的书)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