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胀气原打嗝的原因
1、消化不良:胃胀气多是消化不良,胃肠运动慢造成的,胃炎,胃溃疡的人常会胃胀气。进食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暴饮,暴食,饮用烈酒,浓咖啡等,导致胃粘膜炎性病变。我们吃的食物不卫生或者是含有大量的菌类,就会导致我们的消化系统发生细菌感染,又或者是水果蔬菜上有大量的激素残留也会导致肠胃系统失调。
2、胃脘撑胀:外观又有胀满的形态表现的一种病症,可同时伴有胃脘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等临床表现。
3、腹部不适或疼痛:断断续续地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烧心反酸,嗳气等。常因胸闷,早饱感,腹胀等不适而不愿进食或尽量少进食,夜里也不易安睡,睡后常有恶梦。到医院检查,除胃镜下能见到轻型胃炎外,其他检查如B超,X光造影及血液生化检查等,都不能检查出不正常的表现。
4、打嗝:每次在早上起床或者是吃饭的前后,都会有打嗝的情况出现,还会有气体喷出,这样是对我们的身体有比较大的损伤的,身体消瘦,精神不佳。
5、无食欲:吃不下饭、肉、鸡蛋、凉物、米大米、小米粥均不能下咽,身体消瘦。
6、精神不佳:精神抑郁,神经性的头疼和胸闷。食或尽量少进食,夜里也不易安睡,睡后常有恶梦。
7、其他:乳房忽冷忽热。
二、总是胃胀气可以按按这四个穴
太白穴
如果吃饭的时候总觉得刚吃一点就胃胀,甚至还不断打嗝,有想呕吐的感觉,不妨在平时多按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对调理脾气虚弱有好处。它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另外,常按太白穴还能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感。
内关穴
专家介绍内关穴属心包经,除益气安神,还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常按摩内关穴,对缓解胃部胀气有一定作用。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具体来说,就是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除了强壮身体、调节机体免疫力,还有调节脾胃的好处。
此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要缓解胃胀气,按揉此穴的同时,向上方使劲儿,效果会更好。
背部腧穴
其实这是一类穴,即背部的肝、胆、脾、胃腧穴,缓解胃部胀气的效果更明显。不过按摩时,要借助家人的帮忙。
这四个穴位均位于背部,属足太阳膀胱经穴,肝腧,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腧,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腧,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腧,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体穴位不好找的话,可让家人握拳,用掌指关节在患者的背部中间部位来回滚动,这样也可把肝、胆、脾、胃腧穴都很好地按摩到。力度以微感酸痛为宜,大概每个穴位按摩一分钟左右。
另外,胃胀气时还可以伸伸懒腰,牵拉一下胃,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胃部胀气。
三、经常胃胀气打嗝吃什么食物好
1.木瓜
木瓜含有木瓜醇素,有助于分解并加速蛋白质吸收,可缓解消化不良和胃炎,同时木瓜也是健脾胃、治胃痛的好食物。但木瓜性偏寒,不宜空腹、胃寒及体虚者食用。
2.金橘
金橘具有止咳润喉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理气、解郁、化痰、除胀、醒酒的作用。金橘还具有非常有效的促消化以及缓解胃胀气的功效,不管是气滞型腹胀或是食滞型腹胀,金橘都可以有效促进消化,缓解各种不适。
3.菠萝
菠萝中含有的菠萝蛋白酶能帮助消化蛋白质,补充人体内消化酶的不足,增强消化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肯定,菠萝可以健脾胃、固元气。餐后吃些菠萝,能开胃顺气,解油腻,助消化。
4.香蕉
香蕉具有益胃生津、开胃下气、清热除烦、嘈杂反胃等作用,但香蕉性偏寒凉,对脾胃虚寒、脘腹冷痛、便溏腹泻者不宜食用。
5.葡萄柚
葡萄柚中的酸性物质可帮助消化液增加,促进消化功能,营养也易被吸收。
6.橘子
平常有胃胀气,可以在吃完橘子后,将橘子皮留下,放约2到3碗水后加入橘子皮煮滚用小火再煮约10分钟后,依个人喜好放入冰糖,滤渣喝,可以助消化帮助消除胀气。
7.苹果
苹果中含纤维素,可刺激肠蠕动,加速排便,有通便作。
四、教你缓解胃胀打嗝的小秘方
1、细嚼慢咽
吃饭时应细嚼慢咽,不要张开嘴巴咀嚼或边吃边说话,边吃饭边喝汤,它们均容易造成消化问题带来胀气。
2、嚼米汤
米汤及大麦粥对胀气、排气及胃灼热等毛病有效。用5份的水加一份的米(谷子或大麦),煮沸10分钟。盖上锅盖再慢炖50分钟。过滤,冷却后,一天喝数次。
3、喝醋
用一汤匙纯的苹果醋加一杯水,在正餐时啜饮,有助消化。也可以早晨起床时先喝一杯柠檬水,它也有治疗及清血的作用。
4、怎样熏豆子
如果你喜欢吃豆子,又不希望胀气,这里教你一个解决办法。豆类在水中似乎会流失大部分产生气体的物质。
研究显示,浸泡豆子12小时,或用湿纸巾覆盖24小时,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产生气体的化合物含量。用压力锅煮后,再浸泡30分钟,更可以减少90%的此类化合物。
5、远离错误搭配食物
食物搭配不良会带来消化问题,例如蛋白质与淀粉就不是好搭档,蔬菜与水果也是不佳的组合,牛奶不宜与三餐同时用,糖不要与蛋白质或淀粉合用。
6、吃饱后不要马上坐着
吃饱后可以散步或站一会儿,不要马上趴着休息或是坐着,尤其是趴着容易压迫到胃部,造成消化不良、胃胀气甚至胃痛的情形。
打嗝胃胀气不好受,不过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胃胀气打嗝是怎么回事呢?怎么办呢?以下就是我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胃胀气老打嗝的原因:
1、消化不良
胃胀气多是消化不良,胃肠运动慢造成的,胃炎,胃溃疡的人常会胃胀气。进食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暴饮,暴食,饮用烈酒,浓咖啡等,导致胃粘膜炎性病变。
我们吃的食物不卫生或者是含有大量的菌类,就会导致我们的消化系统发生细菌感染,又或者是水果蔬菜上有大量的激素残留也会导致肠胃系统失调。
2、胃脘撑胀
外观又有胀满的形态表现的一种病症,可同时伴有胃脘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等临床表现。
3、腹部不适或疼痛
断断续续地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烧心反酸,嗳气等。常因胸闷,早饱感,腹胀等不适而不愿进食或尽量少进食,夜里也不易安睡,睡后常有恶梦。
胃胀气老打嗝怎么办:
1,保持心情愉快,放松绷紧的神经. 近期因生气,情绪紧张等引发的腹部饱胀,胁肋胀痛,嗳气等可选用一些中成药制剂,如舒肝和胃丸,木香顺气丸等.
2,生活作息规律,进餐时细嚼慢咽,少嚼口香糖.旅行便秘(指由于工作,生活地点环境变动引起的便秘)伴随的胃肠胀气可选用轻泻剂辅助治疗,如乳果糖,福松等.
3,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蔬菜,多饮水,避免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喝碳酸饮料;摄入不易消化的高脂食物后适度补充高纤维食物如蔬菜等可以缩短高脂食物在肠胃里逗留时间.糯米(年糕,汤圆,元宵,粽子),炒豆,硬煎饼,剩米饭等,以及高蛋白,高脂食物如烤肉,甜点等不容易消化,在胃肠里滞留的时间长而产生较多气体.助消化的食物:橘皮,山楂,西红柿,酸奶,菠萝,木瓜等.
4,适当减少产气较多的食物,避免将几种产气食物搭配.产气较多的食物主要是豆类,淀粉类食物,如红薯,大豆,土豆,芋头,萝卜,南瓜及板栗等,而常吃的主食如小麦,大米也是产气食物,应避免过量;蔬菜如白萝卜,洋葱,韭菜,生葱,生蒜,芹菜,甘蓝,卷心菜,花菜等;水果如苹果,葡萄,香蕉,瓜类(如西瓜香瓜),柚子等.避免芋头瘦肉煲,土豆烧牛肉,板栗烧鸡,萝卜炖排骨和南瓜饼,柿子饼或红薯饼等几种产气食物在餐桌上"碰头",特别是一些胃肠功能不好或有胃病的人,食用一定要适量,不宜多吃.如果食后胃肠出现不良反应,可行腹部热敷,促进胃肠蠕动,加速气体排出,同时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乳酸菌素片,以帮助消化;此外,还可以暂时减少进食,让胃肠功能得以休整恢复。
如何预防胃胀气老打嗝发生:
1.少食高纤维食物
高纤维食物如土豆、面食、豆类,以及卷心菜、花菜、洋葱等蔬菜,都易在肠胃部制造气体,最后导致腹胀。
2.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炒豆、硬煎饼等硬性食物不容易消化,在胃肠里滞留的时间也较长,可能产生较多气体引发腹胀。
3.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进食太快,或边走边吃,容易带吞进不少空气;常用吸管喝饮料也会让大量空气潜入胃部,引起腹胀。
4.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解毒的功效,减轻精神压力;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强胃动力的功效。维生素B族能促进消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稳定情绪,减轻精神压力,改善睡眠。因此,胃胀患者可多进食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5.保持良好的心态
焦躁、忧虑、悲伤、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能使消化功能减弱,或刺激胃部制造过多胃酸,其结果是胃气增多,腹胀加剧。
饮食护理:
1、多喝米汤:米汤及大麦粥对胀气、排气及胃灼热等毛病有效。用5份的水加一份的米(谷子或大麦),煮沸10分钟。盖上锅盖再慢炖50分钟。过滤,冷却后,一天喝数次。
2、适量摄取高纤维食品:虽然高纤维食品有利于健康,但有些高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可能会增加排气。如果你想在饮食中增加纤维用量以维持健康,应从少量开始,使肠子逐渐适应,这样可以减少胀气。
3、不宜搭配的食物:食物搭配不良会带来消化问题,例如蛋白质与淀粉就不是好搭档,蔬菜与水果也是不佳的组合,牛奶不宜与三餐同时用,糖不要与蛋白质或淀粉合用。
4、应避免的食物:胀气的主要原因是消化系统无法吸收某类碳水化合物,豆类容易引起胀气,甘蓝菜、绿花椰菜、洋葱、白花椰菜、全麦面粉、白萝卜、香蕉等也容易产生胀气。
5.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避免过饥或过饱。
6.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