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鹿角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
鹿角的功效与作用:
行血,消肿,益肾。治疮疡肿毒,瘀血作痛,虚劳内伤,腰脊疼痛。
①《本经》: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
②《别录》: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伤恶血,益气。
③《千金·食治》:屑服方寸匕,日三,益气力,强骨髓,补绝伤。
④孟诜:妇人梦交者,鹿角末三指撮,和清酒服;女子胞中余血不尽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⑤《日华子本草》:疗患疮痈肿热毒等,醋摩敷;脱精尿血,水摩服;小儿重舌鹅口疮,炙熨之。
鹿角的食疗价值
梅花鹿、马鹿其雄鹿头上已骨化的老角。镑成薄片或研为细末用。
味甘、咸,性温。能补肾阳,活血散瘀。用于肾虚阳痿,腰脊疼痛;阳虚带下;疮肿久不消。如《饮膳正要》治肾虚腰脊痛,或瘀血作痛,不能转侧,以此浸酒饮;《妇人良方》治带下白浊,单用其末,酒送服。一日~9g。
二、鹿角的食用禁忌是什么
适宜人群
一、中老年人。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及体质较差的老年人,食用鹿角可补益气血,强心复脉,化淤生肌,强筋壮骨。
二、怕冷者。怕冷的人往往阳虚,鹿角正是对症的温性滋补品。
三、性功能衰退者。鹿角可恢复并促进精力与性功能,主治肾阳不足,腰酸背痛,遗精滑泄,小便频繁等症。
四、疲劳过度的中青年。鹿角具生精补髓、健脑安神、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适于精血不足、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出虚汗、贫血者。
五、有溃烂者。鹿角具极佳的生肌消炎功效。
六、中年妇女。鹿角能治疗子宫虚冷、崩漏、带下、产后贫血及宫冷不孕等妇科疾病。
不适用人群
中医上诊断为低热、盗汗、手足心发热、口燥咽干、两颧潮红的阴虚体质者,以及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肝肾疾病、各种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均不宜服用鹿角。
有“五心烦热”症状,阴虚的人;
小便黄赤,咽喉干燥或干痛,不时感到烦渴而具有内热症状的人;
经常流鼻血,或女子行经量多,血色鲜红,舌红脉细,表现是血热的人;
正逢伤风感冒,出现头痛鼻塞、发热畏寒、咳嗽多痰等外邪正盛的人;
有高血压症,头晕、走路不稳,脉眩易动怒而肝火旺的人。
三、鹿角的治病偏方是什么
食疗价值
是梅花鹿、马鹿其雄鹿头上已骨化的老角。镑成薄片或研为细末用。
味甘、咸,性温。能补肾阳,活血散瘀。用于肾虚阳痿,腰脊疼痛;阳虚带下;疮肿久不消。如《饮膳正要》治肾虚腰脊痛,或瘀血作痛,不能转侧,以此浸酒饮;《妇人良方》治带下白浊,单用其末,酒送服。一日5~9g。
治奶发,诸痈疽发背
方法
烧鹿角,捣末,以苦酒和涂之。(《补缺肘后方》)
治下注脚疮
方法
鹿角,烧存性,入轻粉同研,油调涂之。(《医林集要》)
治妊娠忽下血,腰痛不可忍
方法
鹿角(锉)100克,当归(锉)50克。上二味作一服,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洪氏集验方》)
治产后下血不尽,烦闷腹痛
方法
鹿角,烧成炭,捣筛,煮豉汁,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稍加至二匕。不能用豉清,煮水作汤用之。(《千金方》)
治胞衣不下
方法
鹿角屑1.5克。为末,姜汤调下。(《产乳集验方》)
治腰痛
方法
鹿角屑,熬令黄赤,研,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产乳集验方》)
治筋骨疼痛
方法
鹿角,烧存性,为末,酒服5克,日二。(《纲目》)
治骨虚极,面肿垢黑,脊痛不能久立
方法
鹿角100克,川牛膝(去芦,酒浸,焙)75克。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送下。(《济生方》鹿角丸)
治妇人白浊,滑数虚冷者
方法
鹿角屑,炒黄,为末,酒服10克。(《妇人良方》)
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
方法
鹿角,炙令焦,末,以酒服2.5克,日二,渐加至方寸匕。(《千金方》)
治溺血久不止,脉细数者
方法
鹿角400克(烧灰),秋石100克(煅灰)。共为末,蜜丸,乌梅汤下15克。(《医略六书》鹿角秋石丸)
四、鹿角的形态特征
马鹿角:
呈分枝状,通常分成4~6枝,全长50~120cm。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盘状,上具不规则瘤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
侧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与主干几成直角或钝角伸出,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习称“坐地分枝”;第二枝与第三枝相距较远。
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具长短不等的断续纵梭,习称“苦瓜棱”。
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具蜂窝状孔。无臭,味微咸。
梅花鹿角:
通常分成3~4枝,全长30~60cm,直径2.5~5cm。侧枝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与第一枝相距较远,主枝末端分成两小枝。
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显骨钉,纵向排成“苦瓜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
鹿角脱盘:
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cm(珍珠盘直径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底面平,蜂窝状,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
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半球形。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类白色。
1、行血消肿。
鹿角具有行血消肿的功能。
2、对骨质疏松的作用。
鹿角胶钙颗粒灌胃,可以降低为甲酸所致的骨质疏松大鼠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清和股骨钙、磷含量,增加大鼠股骨骨密度。
3、抑制乳腺增生。
鹿角对乳腺增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小鼠体内注射鹿花盘或鹿花盘多肽,对雌二醇引起的小鼠乳腺增生有抑制作用。马鹿鹿角提取物皮下注射或灌胃对己烯雌酚引起的乳腺增生的大鼠血中催乳素身高有抑制作用。
扩展资料
鹿角的鉴别:
1、马鹿角:呈分枝状,通常分成4~6枝,全长50~120cm。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盘状,上具不规则瘤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
2、梅花鹿角。通常分成3~4枝,全长30~60cm,直径2.5~5cm。侧枝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与第一枝相距较远,主枝末端分成两小枝。
3、鹿角脱盘: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cm(珍珠盘直径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底面平,蜂窝状,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
-鹿角(中药)
能吃
一、鹿角的形态特征
鹿角多指梅花鹿或马鹿已骨化的老角。
梅花鹿角长30-50cm,呈三权或四杈分枝状,左右对称,主枝稍向后方弯曲,直径为2.5-4.5cm,分枝向两旁伸张,枝端渐细。
基部有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表面黄棕色,枝端浅黄白色,无毛,有光泽。具沈状突起,习称"骨钉",并有纵棱。质硬,断面周围白色,中央灰色,并有细蜂窝状小孔。
马鹿角为3-6权分枝状,全长50-60cm,直径3-6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骨钉不显著, 基部有珍球盘,骨质坚硬,断面外围白色层极厚,中央多为黑色,有的呈微红色,具有粗蜂窝状孔。
二、鹿角的采集
采集的鹿角分为砍角和退角两种。
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问,将鹿扑杀,连头盖骨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
退角:又称"解角"或"掉角",系雄鹿(驯鹿也包括雌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不带头骨,多在3-4月间采收。
三、鹿角的加工
根据药用要求,鹿角可以加工成鹿角胶、鹿角霜、鹿角片和鹿角粉。
(一)鹿角胶的加工 将鹿角洗净后锯成9-10cm长的小段,或切片粉碎,水浸3-4日,去净其中的血液,再加水浸没鹿角。熬24h后,用80-100目的筛子滤过提取液(称头汁)。滤液加明矾少许,沉淀数小时,倾取上层清液,残渣与鹿角合并,再同法提取3次,至角酥易碎时为止,将4次提取液合并浓缩成胶,置于凝胶槽内,厚约2.7cm,12h后即可切成胶片,将胶片平摆在帘子上阴干,隔1日倒一次帘子,约2周即干透,再用白布往胶片擦一层油脂,装人盒中。本品一般为棕红色或棕黄色,半透明胶质。
(二)鹿角霜的加工 把提炼鹿角胶后剩余的变酥的残渣晒干即为鹿角霜。
(三)鹿角片及鹿角粉的加工 将鹿角锯成长段,用热水浸泡,蒸汽软化,取出刨薄片晒干即成鹿角片,取刨片,研成细粉即 鹿角粉。
四、鹿角的质量鉴定
梅花鹿角以质坚、全体有骨钉、顶端有光泽、无虫蛀、无臭味、微咸者为佳。马鹿角以粗壮坚实、无枯朽者为佳。
治肾气不足,虚劳羸瘦,腰痛,阴疽,男子阳痿、滑精,妇女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补血,益精。治肾气不足,虚劳羸瘦,腰痛,阴疽,男子阳痿、滑精,妇女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
②《别录》:"疗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酸疼,多汗,淋露,折跌伤损。"
③《药性论》:"主男子肾藏气衰虚劳捐,能安胎去冷,治漏下赤白,主吐血。"
④《医学入门》:"主咳嗽,吐血,咯血,嗽血,尿血,下血。"
⑤《纲目》:"治劳嗽,尿精,尿血,疮疡肿毒。"
⑥《玉楸药解》:"温肝补肾,滋益精血。治阳痿精滑,跌打损伤。"
⑦《吉林中草药》:"补脑,强心。治大脑水肿。"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