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药王孙思邈活到百岁3个秘诀

时间: 2023-07-18 14:23:55

孙思邈,隋唐时代名医,他活了101岁。孙思邈的养生秘诀可概括为"忌、动、乐"三个字。

忌:指的是生活要注意节制检点,禁忌放纵欲望。孙思邈有一首“四不贪歌”:酒色财权四道墙,人人都在里面藏;有人能跳墙外来,不是神仙便寿长。这首歌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只有清心少欲,才能气血生化,五脏六腑皆能得其养,延年益寿。

动:即生命在于运动。孙思邈有一首“养生歌”: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会用三宝 天地通。意思是说,只要养炼精、气、神,就能长寿。那精、气、神从哪里来呢?从运动中来。孙思邈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非常喜欢练道家的气功。另外,孙思邈 还酷爱书法,练书法时必凝神静气,排除杂念,静中求动,心神合一。练气功与写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讲求入静、心平气和,都能很好调整内脏器官的功能。孙 思邈还经常步行,其全身气血流畅,新陈代谢旺盛。故孙思邈到了迟暮之年还能精神抖擞地行医、著书。

乐:就是说人生于世应快快乐乐。孙思邈一生无忧无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性情乐观,始终把自己看成是孩 童。他认为,人的精神对健康很重要,情感反常,喜怒无度,杂虑太过,牢骚太盛,就会影响脑神经,都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和新陈代谢障碍。孙思邈还善于找乐 子,他有多方面的爱好,像下棋、种花、钓鱼等,这些爱好既能充实生活,又使心情愉快。

无病而终,享尽天年的孙思邈还留给后人一本医学著作《千金方》,其养生方法尽在其中。孙思邈此举,可谓功德无量。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由于养生得法,健康地生活了101岁,因此追求健康长寿的人对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很有兴趣,希望能从孙思邈的理论与实践中汲取对自己的健康长寿有用的东西。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主要阐述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与《千金翼方(养性)》等文章中。本文尝试从这两篇文章中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的内核挖掘出来,供当代对健康长寿有兴趣的人参考。为了便于论述,我们将《备急千金要方(养性)》简称为《要方》,《千金翼方(养性)》简称为《翼方》。

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具体操作方法详见于《要方》一文,而《翼方》是为补《要方》之不足而作。《要方》一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全文共分为八节:1.养性序第一;2.道林养性第二;3.居处法第三;4.按摩法第四;5.调气法第五;6.服食法第六;7.黄帝杂忌第七;8.房中补益第八。通观《要方》全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之道称为养性而不称为养生。由此可见,孙思邈认为,养生的核心是养性。《要方》的第一节“养性序第一”的所谓序第一就是说养生第一位的事情是养性,第二节“道林养性第二”则是介绍养性的方法。在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前题下,从第三节到第八节则介绍了居处法、按摩法、调气法——等各种辅助的养生方法。将养性放在第一位,再配以运动身体,饮食起居,营养药物等辅助的养生方法,就形成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完整系统。

《要方》的第一节“养性序第一”论述了什么叫养性及养性的重要性。什么叫养性孙思邈认为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淡化对名利的追逐,做到“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使自己保持一种“宁静祥和”的心境,这就是养性。关于养性的重要性,孙思邈认为能养性就能够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孙思邈的原话是“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皆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孙思邈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就是说,不重视养性,只在服食药物等各种养生方法上下功夫,绝达不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在第一节“养性序第一”中强调了养性的重要性后,第二节“道林养性”则是介绍养性的具体方法。第二节“道林养性”将作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作为养性的具体方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即十二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即十二多。十二多恰好是十二少的反面,作到了十二少,就等于除掉了十二多,反之除掉了十二多也就等于做到了十二少。孙思邈认为:十二少仍养性之都契也,做不到十二少(也就是除不掉十二多)则必然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孙思邈认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和的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态恰好是恶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但是,当一个人到了中年以后,身体的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也能逐渐体会到身体健康的保持,重于身外的名利与追逐,就能够体会到孙思邈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养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并调养自己的心性,逐渐做到十二少与除去十二多。

孙思邈以嵇康与《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作为自己养生之道的理论依据,他在《要方》中所阐述的养生之道就是对嵇康与《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要方》从嵇康的养生理论与《黄帝内经》中各引用了一段话作为自己将养性作为养生的第一位任务的理论根据:第一段话是,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第二段是,《黄帝内经》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嵇康强调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将心性修养到,去名利,除喜怒,去声色,绝滋味,少思虑,则不求长寿,自然能长寿。如果不能做到这五点,则无论吃何种滋补品,练何种功夫都不可能健康长寿。《黄帝内经》也强调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能保持宁静祥和的心境,将外驰的精神收回来内守自身,真气就会畅通全身,身体就不会受到疾病的侵害。总之,两段话的精神是,要想健康长寿,首先要养性,忽视养性,只重视药物滋补、身体锻炼等养生方法,不可能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为什么养性(即修养自己的心性,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获得健康长寿的效果嵇康认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嵇康《养生论》)。就是说人的精神制约着人的肉体,只要人的精神不躁于中(即只要精神保持祥和宁静),人的肉体(形骸)就不会生病、死亡(丧于外)。

嵇康与孙思邈以养性为主的养生理论,是他们本人的经验直觉,但是一千多年后的现代“身心医学”却以成果证明嵇康与孙思邈的经验直觉是正确的。当代“身心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心理神经免疫学”证明,“祥和宁静”的健康心理能够提升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从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身体保持健康,有力地支持了嵇康与孙思邈的养生首先要养性的养生理论。

孙思邈并不是单打一只讲养性,而是以养性为基础,再配以其它养生方法来养生。《要方》第三至第八节就介绍了养性以外的辅助养生方法,这些方法是居处、按摩、调气、服食、杂忌、房中六项。这六项养生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居处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按摩就是经常对四肢进行按摩;调气就是进行呼吸吐纳的修炼;服食就是注意适当的营养滋补及药物治疗;房中讲性生活要有节制;杂忌讲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可以这样说,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有主有从的较全面的养生之道,完全做到的确很不容易。但是你如果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愿意用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你就首先要时常调养心性,使自己的心境常保持宁静。然后再做到起居饮食有规律,适当的体育运动、适当的营养滋补及服用必要的药物,这样就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了。

《翼方》是对《要方》的补充,强调养性的大要是: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啬神、爱气指要节约神气的消费,是调养精神的具体要求。养形、导引是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和练气的吐纳。言论是慎语言。饮食是讲注意适当的营养,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欲。房室是讲性生活要节制。医药是讲有病要服药治疗,也可以常服用一些保健药品。禁忌讲一切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环境和事物都要避开。一般人都是追名逐利,追求口腹之欲的满足,追求感观的刺激,而孙思邈养生之道恰好相反,淡薄名利,不追求口腹之欲,更不寻求感观的刺激,这些称为反俗。孙思邈以灯用小炷这样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他的养生之道,所谓灯用小炷,是说一盏油灯用细的灯芯,灯油就可以烧很长时间,如果用粗的灯芯,灯油很快就会烧完。养生就像灯用小炷,做到十二少就是节约能量的消耗,就是灯用小炷,就能延长生命,得到健康长寿。《翼方》还讨论了服饵(即服用保健药物),食疗等问题,但是这些内容并不是孙思邈养生之道的核心部分,我们就不作进一步的讨论了。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代表。中国传统养生与当今流行的养生(实即西方的养生)是两种不同的养生之道。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养生是以发泄能量为特征的养生,这种养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特点就是向外发泄自身的能量。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积蓄或收敛能量为特征的养生,养神、调气、导引、少语、少动等,强调的都是一个啬字。啬即节约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孙思邈所讲的灯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统一体,从身与心两个方面来看,西方的养生,强调的是身体的运动与身体的滋补。是一种以养身为特征的养生,虽然名为养生,实为养身。而中国的传统养生,强调心理精神的调理,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养心之道。所以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称为养性,当然中国的传统养生并不是只讲养心或养性,而是在强调养性或养心的同时也讲养身(必要的肢体运动与身体的滋补)。但认为第一位是养心或养性,第二位才是养身。从表面上来看,西方的养生显现出一种向外积极进取的特点,符合人们积极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现代人的青睐。而中国传统养生则显现出一种向内收敛的消极特点,不符合现代人向外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现代人的青睐。的确,正在为自己的事业进行奋斗的人们,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很难接受以消极收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养生之道,我们也不向这部分人推荐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但是过了中年,已经从事业的竞争中逐渐退出来的人,就应该将关注外界的心神收回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发现中国传统养生的确是一种能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学的养生。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就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代表,值得关心养生问题的中老年朋友们研究、学习与实践。

141岁“药王”长寿秘诀:睡前拍打一处,拍掉多种疾病

长寿是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


经络不通百病生 ,补什么都没用。树有根,人有脚。


树木枯朽,一定是根已枯朽;同理,人的衰老,也是从脚开始。


随着生活水平的升高,越来越多人讲究按摩 养生 ,脚底按摩也渐渐流行起来。其实, 人的脚底穴位对人体 健康 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巧用按摩,能够强身健体。



提到 养生 ,就不得不提到141岁高龄的孙思邈老先生的长寿秘法了,他对穴位的研究造诣极深,曾在《千金方·杂病论》中说到: 击一穴无所不治。


而这个穴位就是涌泉穴。



人体黄金点——涌泉

涌泉穴位于脚底中线前三分之一交点处,即当脚屈趾时,脚底前凹陷处。


中医上认为,涌泉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上一个 非常重要的穴位 ,是生命的泉眼。


《黄帝内经》中说: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所以,涌泉穴在 人体 养生 、防病、治病、保健等 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涌泉穴——人体器官的缩影

临床实验证明,人的双脚合并正是 人体器官组织立体分布的缩影。


当体内器官或腺体异常时,其足部反射区就会有结晶沉积而成为痛点,每个痛点触觉反应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颗粒,有些只有肿胀的感觉。


有刺激,自然也会加快排除沉积在 组织周围的毒素和废物 ,而达到治疗效果。


经常按摩涌泉穴,可激发肾经的经气,疏通肾经的经络, 调和肾脏的气血,调整和改善肾脏的功能和机能活动 ,使人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行走有力。



手心拍脚心,5个好处不请自来



01

养神安眠


涌泉穴意为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各处,尤其对 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失眠乏力效果显著。



02

补肾强身


涌泉穴是的第一个穴位。拍打此穴位,让肾经之气能像泉水一样不断地涌出,运送到全身的各个部位,有 强健身体,扶正固本的作用



03

暖宫助孕


肾气是人的生命动力,可以滋养五脏六腑。经常拍打按摩涌泉穴就可以 强肾健体,还能去除卵巢里面的寒气 ,治疗肾虚和宫寒问题引起的不孕不育。



04

降虚火


由于涌泉穴是肾经的起点,而肾经与舌头、膀胱、肾脏及喉咙等是直接相连的。在上火的时候,通过拍打按摩涌泉穴来刺激肾经,能够 调理咽炎和膀胱炎等各种炎症 ,效果非常好。



05

控制血压


经常对涌泉穴进行拍打和按摩,可以活血通络,加快血液的循环,能 防治高血压,降低血脂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一定要长时间地坚持。



手心拍脚心的方法,超简单!


NO.1


采取坐的姿式, 平坐(如同坐椅子)或者单盘 ,双盘均可,根据自身的条件而定。


NO.2


姿式要端正,以舒适为准, 切勿勉强,拘束 ,双目应轻闭,自然的放弃一切念头,周身保持轻松自然的状态,静坐约一刻钟。


NO.3


坐式不变,双目睁开,将右脚放置在左膝上部,右手轻轻捂住右脚内踝骨上部,然后 用左手掌心拍打右脚心的涌泉穴 ,(女士反之,即先用右手打左脚)。


NO.4


拍打时,用力应均匀,轻重要适中,其力度大约与一般鼓掌时的强度差不多,同时要 默数拍打的次数



这个穴位 养生 法,简单易学,随时随地都可以做,您和家人也试试吧,别忘了分享给朋友们哦!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