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的作用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本草纲目》除记载有“白蒿”及“白艾’,外,还记载有“蕲艾”(产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薪州镇),可入药。此系艾的栽培品种cv。qiai,与原种(野生种)的区别在于:栽培品种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气浓烈;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中部叶羽状浅裂,上部叶通常不分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最长可达7-8厘米,宽1.5厘米,叶揉之常成棉絮状;入药,性温、苦、辛、微甘。
【药用】
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艾蒿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蒿。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艾蒿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蒿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蒿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蒿,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食用】
艾蒿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蒿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参见艾糍)。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蒿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蒿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每逢立春时分赣州客家人有采集艾蒿做成艾米果的习俗。形状与饺子有点像,但体积更大内有馅,美味可中可当主食。
【染料】
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蒿染色还具有功能性作用。
【印泥】
印泥的主要原料是朱砂、朱镖、艾绒、蓖麻油、麝香、冰片等调和而成。艾绒必须预先备制。取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而艾绒又有两种,以上法炮制者为粗艾绒,一斤可得六、七两,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过数十日晒,筛拣数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两,变为土黄色者,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于直接灸法,物美价廉,可以选购。细艾绒用放大镜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虫,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质。日本有传承几百年的名牌艾绒商家,如东京“釜屋会社”,釜屋牌艾绒有三百多年历史了。还有“三惠贸易会社”等等,他们的货源多来自中国湖南艾医,釜屋一家一年产艾绒就达十余吨之多。
艾叶有活气血、逐寒湿的功效,能治脚气和部分皮肤疾病。把头一年的干艾点燃后,在火焰上方放一张烧纸,吸收艾叶味道后,贴于皮肤病病人的患处,可以起到止痒治疗的效果。
中医药典籍中,艾草出现的频率不高,也不是什么珍稀药材,但正因其不甚珍奇却可治病,所以才成为普通百姓家中的常备药。我国民间自古就有“五月初五挂艾叶、悬菖蒲、洒雄黄、洗艾浴”的习俗。在许多地区,新生儿及产妇也要用艾叶水洗澡,这些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扩展资料
植物文化
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有关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
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好几处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萧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
武王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由于艾的功用较大,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古人对艾的厚爱。
人民网-艾叶沐浴?强身健体
-艾
今天给各位分享吃艾草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男人吃艾草的功效与作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艾草的功效与作用你知道艾草有什么作用吗2、艾草的功效和作用3、艾草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艾草的功效与作用你知道艾草有什么作用吗1、艾草最大功效为_湿散寒、止血止痛,另外还具有温血活血、健胃强壮等功效。
2、冲任虚寒,月经不调,小腹冷若冰霜痛,日久不孕者,可与香附、吴茱萸、当归、肉桂等配伍,以散寒止痛,养血调经。
3、产后感寒腹痛或老人脐痛腹冷痛者,可用熟艾入布袋兜于脐部。
4、寒湿泻痢不止者,可用艾草与干姜同煎。
5、若痢下赤白、血多、痛不可忍者,则须与黄连、木香、肉豆蔻等同用,以清热行气止痛。
艾草的功效和作用艾草号称“百草之王”,在我国各地都会见到艾草的身影。
其实艾草有淡淡的香味,可以做成枕头,具有助眠的功效。
另外艾草也可以作为草药,温经止血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等作用。
其实艾草还可以用来驱蚊,毕竟艾草有特殊的香味。
详细内容
01
对于众多的小伙伴来说,晚上睡觉的时候点上艾草,它会散发出来的烟雾,可以去除蚊子。
另外有些小伙伴将艾草煮水以后,直接将艾草水涂抹在身上,或者是在房间里面挂上一条阴干的艾草条,这样也能够有效的去除室内的虫子。
02
其实艾草全身上下都是宝,毕竟它不仅仅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人们适当的吃艾草可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增强免疫力,并且能够满足人体的营养的需求。
03
对于众多的小伙伴来说,有些小伙伴利用艾草来抗菌抗病毒。
毕竟艾草对于大多数的病毒和细菌具有抑制和杀伤的作用。
04
不得不说,艾草也可以提取制作成精油,而在生活中有众多的用途。
不过艾草也并不是所有的小伙伴都适合使用,一旦不适合使用的话,可能会产生众多的问题。
艾草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艾草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
艾草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说起艾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艾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草本植物,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体有很多功效。
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一下艾草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感兴趣的朋友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艾草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1
艾草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
1、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根据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艾草具有抗菌以及抗病毒的作用,当出现创伤的时候,用艾草点燃对着伤口需其发出的药力可以作用于伤口,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比较痛,可是很快就能够对局部进行灭菌和消炎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2、具有调经止血的效果
艾草还具有祛寒除湿,调经止血的功效,对于女性月经不调,经痛腹痛都有一定的疗效,女性可以用艾草来泡脚,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泡脚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加速人体的血液循环,改善手脚冰凉痛经等症状,再加之有抗菌的效果,可以起到除脚气的作用。
3、具有缓解皮肤搔痒的作用
不少婴幼儿甚至是成人都会因为湿疹等疾病导致皮肤过敏瘙痒,把新鲜的艾草洗干净,然后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烧开,把艾草取出,将艾草水倒入藻缸泡澡,可以缓解症状。
4、可以制作食品
南方习惯将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照1:2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以及白糖等馅料蒸熟做成艾糍,口感非常的好,另外新鲜的艾草叶子和芽也可以当做蔬菜食用。
5、具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艾草的驱寒除湿抑菌消炎的功效,用它来泡脚或者是泡澡,可以使人的免疫力提高,特别对于伤风感冒有着很好的疗效,另外艾草还有通络经的`效果,作为中草药它需要慢慢的调理,不要看一时没有太大的效果就放弃,患了伤风感冒时可以用艾草跟生姜水喷合在一起,能够起到翻倍的效果。
艾草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2
艾草的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药理研究显示,艾草含有抑菌成分,对于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皮癣真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从而对于各类细菌类疾病有治疗作用。
2、平喘作用
艾叶当中提取的艾叶油对于气管平滑肌还有松弛作用,可以对抗气管收缩现象,从而起到平喘作用。
3、止血作用
研究显示,艾草当中的醇提取物对于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最为突出,因而这也是其在临床上发挥止血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关于吃艾草的功效与作用和男人吃艾草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