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无节制地熬夜、缺少体力活动、过分贪凉饮冷,都是引起寒邪入侵的重要因素。
在中医看来,许多疾病都由“寒”引起。现代人无节制地熬夜、缺少体力活动、过分贪凉饮冷,都是引起寒邪入侵的重要因素。
寒湿是万病之源
中医里有六淫邪气,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其中,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淋雨涉水、汗出当风、贪凉露宿,会使外界环境中的寒邪引入体内;常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可致寒从内生,造成体内阴气过剩,阳气受损,表现为怕冷,易腹泻、感冒、浮肿,身体乏累,口唇色淡,尿频、尿量多,睡眠和食欲都很差等。
寒主收引,其性凝滞。寒邪入侵皮肤表层则表现为风寒感冒,出现恶寒无汗、颈项发紧、周身疼痛等症状;入侵经络关节则导致筋脉拘挛,肢体伸屈困难、疼痛;进一步入侵至脏腑,则伤及阳气。
而且,寒邪容易与湿邪和风邪结伴,形成风寒与寒湿。中医讲“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意为寒湿更伤身体,如风湿性关节痛的主要祸因就是寒湿。
另外,体弱的人更易遭受寒湿的侵袭。中医认为,“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意思是说,体质虚弱的人,阳气不振,难以祛除寒邪,进而湿气侵袭,以致血运不畅。
尤其是久坐不动的上班族,容易出现寒和瘀的双重特征。寒气引起气血瘀滞过久,则形成有形的肿块,表现为肿瘤。
5个部位最易受寒
寒邪伤人由外而入,尤其容易侵袭人体的5个部位。
第一是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突遭雨淋或冬季不戴帽子,寒湿就会侵袭头部,出现头痛、头昏、头部沉重的感觉。晚上洗头后湿着头发睡觉,寒邪也容易侵入,所以一定要擦干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后再入睡。
第二是肩颈背部。
此处受寒日久,可引起颈椎病、肩周炎、背痛等病症。经常按摩大椎穴可振奋阳气。最简便的方法是两掌心搓热捂在大椎穴(低头时颈后突起最高点的凹陷处);或者在洗澡时调高水温,用热水冲大椎穴五六分钟。天冷外出最好戴上围巾,穿个坎肩。
第三是口鼻。
冷饮会把寒气带入胃部,胃寒则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鼻是空气进出的通道,寒气可以随呼吸侵入肺部,导致寒痰咳嗽等症。
第四是前胸和腰腹。
前胸有膻中穴,长期寒瘀可致乳腺结节等症;腰部有命门穴,受寒会引起腰痛;腹部有神阙穴(即肚脐),女性穿衣露脐会导致腹泻、痛经、不孕等病症。
第五是腿脚。
中医常讲,“寒从足下生,病从寒中来”,一些人喜欢光着腿、穿凉鞋,甚至秋冬还不穿袜子,很容易诱发老寒腿、膝关节炎等。建议平时多用热水泡脚,还可以在水中放一些生姜、花椒、干辣椒,以促进腿脚的血液循环。足部特别怕冷的人,睡觉时不妨穿上袜子。
时值秋末冬初,天气渐寒,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寒邪侵犯人体。
1.顺时令。
多吃时令蔬果,如苹果、萝卜、白菜等。一日三餐要有规律,早餐重营养,午餐要吃好、吃饱,晚餐宜清淡、易于消化。
2.晒太阳。
午后太阳当头之时,晒20分钟左右,让阳光温煦头顶中心的百会穴,可起到通畅全身经脉、养脑补阳的作用。傍晚时分则可以背对阳光晒后背,最好是边晒边拍打按摩,有助调理五脏气血。
3.迈开腿。
“动则生阳”,阳气足,寒湿就容易排出。秋冬季节可以选择天气暖和的时候到公园慢跑、散步、骑车等,最好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
4.少熬夜。
熬夜的人大都会有类似的感受:一到凌晨三四点钟,就会手脚冰凉、浑身发冷、脑子不听使唤,这其实就是熬夜内耗气血,寒邪趁虚入侵人体,导致经络阻塞的表现。
因此,冬季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防寒邪伤身。建议作息调整为“早卧晚起”,如果时间允许,躺到阳光照耀时再起床最好,可以躲避寒邪,避免阳气受到扰动。
5.控情欲。
越是冬季越要把控好情绪,用恰当的方式宣泄情绪。特别是中老年人,要高高兴兴,学会宽松待人待事。
最后推荐两种适合秋冬的驱寒养生粥。一是生姜糯米粥:糯米、生姜、葱白、醋一起熬煮,是中医上有名的“神仙粥”。此方源于清朝的《太医院经验神方》:“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防治感冒保安康。”
湿在万病在!湿气是中医列为健康的头号杀手的。万恶源于湿!千寒移除,一湿难去,湿气黏贴,犹如入面。
养生就是一个排毒的过程诺贝尔生理学奖货得者说。而湿气就是我们身体内的毒素:而湿气又会引起很多的疾病。真正导致疾病的原因不是细菌,和病毒。而是体内各种毒素累积形成的毒垢。
【一】湿:遇寒则为寒湿
【二】湿:遇热则为热湿
【三】湿:遇风则为风湿
中医认为 “湿气”是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因为环境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每个人体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湿气。湿气不除,睡再久也睡不够,而且会引发各种疾病。
1800年前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我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湿气五级危在旦夕:什么是湿气五级?下面一图告诉你:
一级寒湿:在表皮
症状:皮肤骚痒,长湿疹
二级寒湿:在肌肉
症状:酸,困,累,乏,如肩颈肥厚,酸困,腰酸乏力,关节酸困
三级寒湿:在骨骼,即是骨寒湿
症状:肩周炎,颈椎病,肩痛 .硬,腰痛,风湿关节炎,变天关节就痛
四级寒湿:在脏腑(子宫、卵巢、睥胃、肺)
冬病夏治,养生最佳的季节是夏季,错过一夏,再等一年
五级寒湿:在身上(肿瘤)
症状:肿瘤,切了又长,长了又切的
当体内"寒湿气"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身体"凝"的现象;"凝"的意思是循环慢和代谢慢;身体容易酸痛。
然后就会发生於堵,"淤"的时间长了,会怎样?
会长瘤,长"瘤"也不可怕,怕的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容易变异形成癌症,这是个很恐怖的事情,那么祛湿就马上是要做的事情了。
为什么人体会有湿气?
一:湿气的内因:
思虑过度,身体劳累,气血亏虚,导致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化为湿浊,或多食油腻、甜腻,嗜酒饮冷等而湿浊内生,此为内湿。
二、湿气的外因:
淋雨下水、居处潮湿、冒受雾露等而形成,如秋冬过早晨练,长期夜晚洗澡游泳,长期水中作业,久居地下室等,此为外湿。
内湿常见于素体肥胖,痰湿过剩之人,或贪食生冷,过食酒肉,损伤脾胃。湿气被称为“万恶之邪”“万病之源”。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人体的湿气过重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湿气过重会对人体造成7大伤害:
1、伤脾胃
身体湿气重的话会伤害我们的脾胃消化功能。湿气重会影响脾胃运转,伤害身体脾阳,身体由此会出现消化不良。
2、伤关节
湿气会阻滞关节,导致关节疼痛,严重时患者甚至会无法屈伸,所以湿气重的患者经常会觉得头困身重,手脚酸楚,很难难移。
3、伤身材
过多的湿气滞留在体内,加重脾运化水湿的负担,有时甚至会影响肾的利尿功能,严重的可继发全身浮肿。
4、伤精神
“湿气如裹”,湿气重会影响细胞间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湿棉被盖在人的身上一样,会让你常常有头沉、无精打采的感觉。
5、伤肾
湿气影响肾气的宣化功能,导致水汽停滞,造成肾积水,影响性功能。
怎么来判断湿气?给你三个方法!
一【油】【黄】【沉】
二:就是看大便!因为湿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黏贴,大便不成形,冲不掉。,擦不干净、等等这都是湿气的症状。
三,洗漱时看舌苔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刷牙恶不恶心
看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恶不恶心?有些人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湿气有会引发那些特征:
1、头发爱出油,面部油亮
2、睡觉流口水、口臭、身体有异味
3、浑身无力,常感到疲倦,精力不集中
4、脸色苍白,原本红润的脸颊不见了
5、机能衰退,对房事不感兴趣质量不高
6、睡觉打呼噜,痰多,咳嗽
7、大便稀黏腥臭,粘稠(不易冲掉)
8、感到累,连说话都懒得说,没劲儿
9、眼袋下垂,肥胖,减肥后反弹
10、阴部潮湿(瘙痒异味)菌类腐败
11、小肚子大(常有胀气),身体浮肿
12、耳内湿(耳禅湿)毛发粗糙,易脱落。
中枪两条以上,说明你正被湿邪缠身!!!
祛湿妙方: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也是目前祛湿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不经消化道,不走肝肾,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祛湿散寒,补虚清热,改善亚健康。你也可能听过,生姜能够祛湿,但是穴位贴敷疗法,效果最好。中央卫视大力宣传也足够证明这个点了。
若常贴中药穴位贴,不但无寒湿、脚气、瘫痪等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寿,贴贴比其他方法祛湿效果要好。
如果坚持每天贴,可使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据统计,贴贴可以防治手脚冰凉、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便秘、风湿……等疾病。
【大方脉夏季养生原则】
健脾除湿。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可以常用健脾利湿脐贴。
常会因为食物酸馊、暑热而引起胃肠型感冒、急性肠胃炎等,需要安胃贴解暑、消炎、杀菌、和胃止呕。
【安胃贴】
【健脾贴】
清热消暑。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气阴两虚,因此常用些具有清心火、益心阴作用的中药养生茶饮。
【养心茶】
补养肺肾。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
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中药脐贴配合推拿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
以清为宜。夏天气温高,人们出汗多,胃口差,吃东西更要讲究卫生,不吃过多的油腻食物,多吃点蔬菜多饮水;但不宜贪凉,多吃冰镇冷冻食品、饮料,以免损伤人体阳气。
大方脉,大健康,时时关爱您的健康!
1 万病之源起于寒“寒症”就是“身体畏寒、手脚冰凉。不止这些,寒症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各不相同。
比如,总是对事物有不安感、视物昏花、记忆力衰退、没有干劲儿等,大部分都是“寒症”导致的。
很多人总是觉得身体不对劲,到医院检查却没有任何疑难杂症。这些人里面,9成以上都是因为有潜在的“寒症”。
不要轻蔑地认为这只是“有点寒症”。寒症是万病之源,是能够动摇人体健康根基的严重疾病。“寒症”不仅是身体的一些症状,更是会危害到心理状态的非常严重的疾病。
最糟糕的是,我们的生殖系统是最怕冷的,体寒会引起宫寒,从而造成不孕不育或影响胎儿发育;宫寒还会引起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严重还会得子宫癌。
人长期处于寒性体质,还会导致肠胃炎、腹泻、便秘等情况,还会有头痛、腰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等各种疼痛症状。
2 体寒的症状
2、容易感冒且感冒恢复期长。
3、生理期经痛严重,腹部有垂坠感。
4、面色暗淡,无血色。
5、易疲劳,关节部位易酸痛。
6、睡眠质量差,睡眠浅。
符合以上3项即可视为轻度体寒。
2、容易便秘,经常觉得肚子涨。
3、生理期紊乱,天冷后易延期或量少。
4、皮肤干燥易干裂。
5、脚后跟易干裂,脚部血液循环差。
6、爱吃水果、冰激凌等冷食。
符合3项或以上,为中度体寒。
2、尿频,尿液不易排出。
3、睡一夜手脚仍冰冷。
4、起床时手脚发麻。
5、经常感到疲倦,四肢发酸,没有精神。
6、经常感到胃胀气。
7、月经总迟到,常有血块,易痛经。
符合3项或以上,为重度体寒患者。
3 引起体寒的原因
如果此时不睡觉,即把阳气之苗一棒子打死了。长此以往,阴盛则阳虚,阳虚则寒。
肩关节、膝关节就不用说了,这都是人体薄弱之地,最受不得沾风寒受凉。
更要命的是颈背和腰腹,小腹为元气的中心,身之重地,腰为肾之府,颈背属于一身阳经之总管——督脉的位置,这些地方露着,不受寒才怪呢。
4 改善体寒怎么做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是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艾灸,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红糖姜茶,可以说是专门针对女性体寒而设计的饮品。
腰带那一圈的位置正好是带脉的所在,在古代,它被称为“玉带环腰”。带脉是比较特殊的经络,属于奇经八脉。
有很多女性别的地方都不胖,唯独腰上堆积了不少的脂肪,远远望去好像腰上别了一个游泳圈。其实这是因为带脉之气不足,收束不住其他经络了。
要多去推揉这条经络,一直推到热透为止,以帮助通畅十二经,消除经络内的寒毒。建议可请专人来操作!
湿气 是中医“六淫邪气”之一,被称为“万病之源”。 分为外湿与内湿 。
外湿 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的湿气侵袭人体所致;
内湿 则是由于脾虚失健、肺失通条,肾失温煦,导致水湿停聚。
因此,防止湿气侵袭人体必须将外湿拒之体外,同时还需防湿内生。
都说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
湿气往往非单一致病,常与风、寒、暑、热、痰、瘀等邪气并存,形成风湿、寒湿、暑湿、湿热、痰湿、湿瘀等病理产物,使病情迁延难愈。
无论内湿或外湿,都具有重浊、黏滞、易伤人体阳气的特性,因此在症状表现上比较接近。
《黄帝内经》说“因于湿,首如裹”,意思是说, 湿邪上扰 可以使头昏沉、不清醒,如同被什么东西包裹住一样,甚至面部浮肿,并伴随有四肢乏力、嗜睡畏冷等症状。另外,
看舌象辨湿邪是最好办法:
晨起漱口后,在自然光线下,若舌苔白腻,则多为单纯水湿或偏寒湿;
现代日常生活中,冬有暖气、夏有空调,人体调节能力下降,抵御病邪能力减低,加之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内湿损伤阳气,久而久之产生各种疾病。
常熬夜、重口味、喜生冷、嗜饮酒、长久坐
常熬夜
中医认为,“熬夜伤脾肾”表现出的乏力无神、肢体困重、腰背酸困等都是脾肾两虚的典型症状。
专家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好的睡眠质量能够很好地恢复体力,保存阳气。
重口味
现在大多数人喜欢吃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的食物,易导致脾胃损伤,湿邪内生,从而造成肠胃闷胀、消化不良等。
因此,专家建议日常应多食清粥小菜以清肠胃,养成清淡饮食的好习惯,有利于身体 健康 。
喜生冷
过食生冷、贪吃寒凉会使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久之寒湿内生、气机受阻,导致腹痛腹泻、女子宫寒、男子阳虚等。
专家建议,烹调时加入葱、姜或蒸煮来减弱蔬菜水果的寒性。
嗜饮酒
很多人喜欢聚会大吃二喝,三五好友凑到推杯换盏,经常酩酊大醉。然而,过量饮酒加重“湿毒”,酒助湿邪,化热伤身,借酒浇愁万不可取。
长久坐
现代办公,电脑前久坐常态。中医认为, “久坐伤肉” ,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颈僵硬和头晕沉重,且加重乏力、失眠、记忆下降等。
专家建议,久坐办公之余应适量起身活动,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有助于阳气升发,运化功能正常,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目的。
综上可见,湿气对人体损伤严重,中医对 “湿气”的诠释较为深入。
我们现代人应重视湿气的危害,避免湿气的产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振奋机体阳气,远离疾病。
文章: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一科 赵怡蕊
配图:网络(侵删)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