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寿听起来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但对于繁忙劳碌的现代人来说,随时随地做一些小运动,也能够有缓解疲劳,有助健康长寿之功效。以下6个小动作符合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原理,且简单易做,如果能长期坚持,必定能看到身体的变化。
远眺
远眺有助于眼肌放松,等同于给眼睛做养生操。具体方法是:在自家阳台或登上山峰,有规律地转动眼球和平视远处的楼顶、塔尖等景物。可以在远眺时转动眼球,眼动头不动,旋转运目10圈。
长寿的人每天都这样做简单易做的养生方法
哈气
早晨起床后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将嘴巴最大限度地张开,向外哈一口气再闭合起来,合嘴时轻轻叩击牙齿。这个动作,可通过面部神经的反射刺激大脑,使大脑尽快清醒。张大嘴巴与闭合嘴巴,能使面部40多块肌肉有节奏地运动,防止中老年人面肌萎缩。
摩耳
耳为肾之外窍,通于脑,是全身经络汇集之处。经常摩耳,可以疏通经络、流通气血、平衡阴阳、增强听力,祛病养生。摩耳的动作包括:拎耳屏,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自内向外提拉。扫外耳,双手把耳朵由后向前扫,听到“擦擦”声。
转颈
长期的不正确姿势易导致相关组织增生、损伤并最终导致颈椎病,老年朋友没事可以多做转颈操。动作很简单,完成颈部前屈、后伸、左旋、右旋等动作,速度尽可能慢,幅度尽可能大。同时配合耸肩,努力让肩部靠近耳朵,然后再放下。
握拳
《诸病源候论》讲,“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意思是指握拳能保护体内正气、抵御外邪。五禽戏的“猿摘”及八段锦的“攒拳怒目”等招式中均有握拳的动作。具体做法是:把大拇指向内横在手心,其余四指包裹大拇指而紧握拳头。同时全身稍稍用力,然后放开,重复进行50~80次。拇指与中指接触的地方是劳宫穴,握拳时正好按压此穴,能起到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咽唾
中医认为,唾液充盈,缓缓咽之,能润五脏,养肌肤,使人长寿。具体方法是,嘴唇微合,全身放松,用舌搅动口齿,一般是围绕上下牙齿运转,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依次轻轻搅动各36次,用力要柔和自然,然后用舌尖顶住上腭部1~2分钟,促使腮腺、舌下腺分泌唾液,待口中唾液满时,鼓腮含漱36次。漱津后,将口中津液分3小口咽下。
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是全国名老中医李济仁给人的第一印象。下面是他自己揣摩总结的一套运动养生保健方法:首推养心五脏之中养心最为重要,每天晚上临睡前按摩手上的劳宫穴(掌心处,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和脚上的涌泉穴(脚心偏上的凹陷处),可起到心肾相交改善睡眠的作用。
注意调肝养肝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保持情绪稳定,平时尽量做到心平气和,如欣赏字画、养花种草、四处旅游等,可以陶冶情操。人卧则血归于肝,定时休息,既能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又能养肝。
重视养肺晨起常做深呼吸,速度放慢,即一呼一吸尽量达到6秒钟。这种方法可以养肺。
注重健脾脾胃为气血生化的来源,后天之本。如每天起床和睡前都各做36次摩腹功,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以顺、逆时针方向用掌各按摩36下,再用手拍打和按摩脐上膻中穴、脐下丹田穴各100下。
不忘补肾肾藏精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经常用一只手在前按摩下丹田、关元穴,另一只手在后按摩命门穴、腰阳穴。因这几个穴位有助于养肾。
当然,世间事物都有两性,在科学养生过程中,应强调个人内在因素,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制订和实施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则,往往会事与愿违。
脚是身体各部位中最接近地表的一个部位,在中医中,脚是阳经之始,且人的脚底有数十个穴位以及数条经络,它们关系着人体各脏器的健康,古人常说“足弱无长寿”,足以见得脚对人的健康有多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些足部疗养来调节脏腑机能和平衡阴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作用。
护脚:强心健脑、延年益寿
手、脚上都有很多经络通过,与大脑、心脏等密切相连。只有双脚健康,经络传导才畅通,气血才能顺利送往各个器官。所以说,做好脚部的护理工作可有效通畅脚部的经络,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功。中医认为,“肝主目,肝开窍于目”,也就是说,肝是主管眼睛的。如果肝不好,眼睛得不到滋养,眼睛会干涩,甚至是疼痛。揉脚趾头缓解眼干,因为肝经起于大脚趾,所以,经常刺激大脚趾可以加强肝经的气血,从而滋养眼睛,缓解不适症状。具体做法是用手抓住双脚的大脚趾做圆周揉搓运动,每次2~3分钟,每天睡前搓揉。
揉脚心:保持大脑年轻
人们进入中年以后,记忆力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很难长时间全神贯注于某一项工作,这是脑衰老的一种表现。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按揉脚心的涌泉穴来增强体质和防病能力。经常按摩对防治中老年常见的腰腿酸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疾病很有帮助。做法是用食指准确的按压脚心,每次3~5分钟,每天睡觉前按压;按压至发热最佳。
结语:足部经络养生时传承了中医千年的智慧,不仅具有调节经络、畅通气血的神奇功效,同时还能及时为身体补充充足的能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只要能坚持每天按摩脚部的经络,就能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功效。以上是给大家推荐的几种足疗养生方式,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