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东部地区的迅速回暖,让很多人脱掉了厚重的外套,别急!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3月8-11日,将有一次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温剧烈!南方部分地区还将伴有雨雪天气!局地最高降温14℃!
回暖后得再捂7天
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专家委员会委员杜婕僡教授指出,现在正是倒春寒的时候,我们得添加衣物御寒,但同时还要注意,即使以后天气回暖了(气温升高到10~15℃),也得再捂上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和老人还要视情况再多捂几天,这样身体才能适应。减得过快有可能会冻出病来。
春捂的时候,要注意护好两头(头颈和双脚),帽子不要摘得过早,衣裤鞋袜也不能马上换成太单薄的。因为人体下半身血液循环比上半身差,本来就很容易受风寒侵袭,如果下面穿少了,寒气和湿气就会悄悄地趁虚而入。孩子和中老年人春捂穿衣更要讲究“下厚上薄”。 此外,我们脱衣服还要学会递减,羽绒服、棉服别急着脱,可以从里面的夹衣慢慢脱起。初春昼夜温差比较大,如果早晨出门前看到天气预报说温差在8℃或者更多,那就要加件衣服。中午暖和了,可以再脱掉。那么,什么时间不用再捂了?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昼夜温差开始小于8℃,而且白天的气温能达到15℃以上,一般来说,15℃就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了。此时,气温已经相对稳定,我们就可以脱掉沉重的冬衣,迎接温暖的春天了。
倒春寒吃“味儿冲的”
“倒春寒”天气可以多吃点味儿冲的食物,可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据了解,“倒春寒”期间医院增多的患者以老人和小孩为主,老年人主要是患有哮喘、支气管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而小孩则主要是起初表现为各种呼吸道感染,进而患上重感冒、支气管炎、鼻炎等疾病的。专家解释,“倒春寒”天气让春季多发传染病的特点和低气温下易致的伤寒感冒碰到了一起。
对此,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高级营养师宋新认为,要想杀菌并防寒,在饮食上可增加吃大蒜、洋葱、芹菜等味儿冲食物的次数,对预防伤寒感冒、春季多发的呼吸道感染、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大有益处。
中医认为,洋葱、姜、蒜、芹菜这些带味儿食物,既可疏风散寒,又能杀菌防病。其中,大蒜含有挥发性辣素,可消除积存在血管中的脂质。洋葱含有前列腺素,有舒张血管及降低血压的功能。其中含有的二烯丙基二硫物及少量硫氨基酸,有促使血凝块溶解的作用。芹菜含有挥发油、甘露醇等,具有降压、镇静、健胃、利尿等作用。
不过,儿童可能会对这些气味儿食物抵触。这时可把芹菜、姜末做饺子馅吃,也可以用碎洋葱做成炒饭。此外,将洋葱、蒜、芹菜等加热时间长一些可减少气味儿,但烹饪越长,气味儿中的健康物质保留越少。为此,市民可根据口感接受程度找到口感和健康兼顾的最佳结合点。
倒春寒米酒泡泡脚
倒春寒往往比冬天更易冻伤身体,尤其是气血较弱的人,倒春寒时更易手脚发凉、腹痛腹泻。这时建议大家睡前泡脚时加点米酒。
具体方法是,在木桶或脚盆里放适量热水和米酒,水和米酒的比例是1∶1的比例,再加几片生姜。用米酒泡脚,会比单纯用热水泡脚更加有利于活血暖身,改善身体怕冷的症状,同时还会有帮助睡眠的作用。另外,通过米酒泡脚暖身,还可以改善体虚的症状,同时还有助于增强抵抗力,甚至对轻度感冒也有一定疗效。此外,预防春寒引起的不适,还可以多吃黑食,如吃黑米、黑枣、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荞麦、紫菜等,可以改善怕冷状况。
降温时哪些人群更需要特殊关注:1.老年人2.孕产妇3.婴幼儿4.慢病患者5.呼吸系统疾病患者6.长时间在户外工作或活动的人群7.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
气温骤降可能诱发哪些疾病?
1、心脑血管疾病
在“倒春寒”天气,人体受到低温刺激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使心脑负荷加重引起血压升高,还使脑部缺血缺氧加速血栓形成。同时,由于春季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多,容易导致血液黏稠、血流减慢。
因此,如果出现中风的早期征兆,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这些征兆包括短暂性视力障碍、眼前出现“黑蒙”、不断打“哈欠”等。
初春时节如何预防脑血管疾病?
注意保暖,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不宜过早脱去冬装。
合理安排饮食,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食品如黑木耳、银耳、蘑菇等。
春天风大、气候干燥,要注意多喝水,最好每天喝两勺蜂蜜,以利于保持人体水分充足及大便通畅。
2、呼吸系统疾病
冷空气可使鼻咽部的局部粘膜变得干燥,以致发生细小破裂,病毒、细菌容易乘虚而入,造成呼吸道疾病高发。气温骤降可以诱发哮喘等疾病的加重。
3、其他疾病
长时间在寒冷地带工作、生活或气温骤降期间长时间在室外工作和活动的人群,容易引起冻伤、使腰腿痛和风湿性疾病病情加重;对孕妇和胎儿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每年一进入3月,就经常能听到关有“倒春寒”的话题。
在一年四季中,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上人备觉“春寒料峭”。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据历史资料显示:北京30年中出现“倒春寒”的几率在57%左右。特别是早春时节,这种气候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3月8日南郊观象台的最高气温已达到15.29℃,而最低气温只有3.3℃,早晚温差比较大。
通常,人们将进入3月作为春天的开始。春季气候的最大的特点是乍暖还寒:一是春季气温日夜温差较大;二是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变化较多。在气象学中,“倒春寒”最早来源于农业,主要指真正的春天,即气候学所说的侯(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超过10℃以后,由于受较强冷空气频繁袭击,气温下降较快,持续时间长达1~2个星期以上的那种前暖后冷,并造成大范围地区农作物受冻害的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倒春寒”发生时,可使正处于返青或拔节生长阶段的冬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可使已经播种尚未出土的棉花、水稻等农作物出现烂种,使已经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冻死。
我国是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冬季受北方来的冬季风控制,气候寒冷而干燥,春季气温变化无常,骤然升降,空气寒冷而干燥。由于天气转暖以后,人们身体的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出现下降,会经受不住突然袭来的冷空气的刺激,直接影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整体下降,容易使人体植物神经中枢系统发生紊乱,导致调节功能减弱。因此,春季是流感、流脑、病毒性肝炎等多种疾病流行或复发的季节。同时,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明显增多,尤其是抵抗能力较低的老人和儿童。如不注意预防,“倒春寒”对人体的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要预防“倒春寒”的袭击,应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注意防寒保暖,适时、适度增减衣物,可遵循“春捂”的规律。“春捂”要看气象指数,根据天气而定。春季早晚气温较低,可适当“捂”。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气温达10℃以上时,便可适当减少衣物。当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时,要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可保证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使人精力充沛,也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还要讲究科学的饮食和起居,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尽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区域逗留,安全度过气候多变的春天。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