鲩鱼
(《本草拾遗》)
【异名】鲒鱼(《尔雅》郭璞注),鲣鱼(《纲目》),混子(《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来源】为鲤科动物草鱼的肉。
【动物形态】草鱼(《纲目》)
体长,躯干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圆,无腹棱。体长可达90厘米以上。口端位,成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眼小,位于头两侧,眼径小于吻长。下咽齿2行,扁平,呈梳形,齿侧具横沟纹,鳞中等大小,侧线鳞39~46。背鳍Ⅲ7,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Ⅲ8。背鳍及臀鳍均无硬刺。体呈茶黄色,腹部灰白色,胸、腹鳍略带灰黄,其它各鳍色较暗。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喜栖于水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处。性较活泼。以草类为食。产卵期4~7月。冬季在湖泊较深处越冬。我国南北各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均有分布。是我国养殖鱼类之一。
本动物的胆(鲩鱼胆)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分】食部每100克含水分77克,蛋白质17.9克,脂肪4.3克,灰分1克;钙36毫克,磷173毫克,铁0.7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7毫克,尼克酸2.2毫克。
【性味】①《本草拾遗》:"无毒。"
②《纲目》:"甘,温,无毒。"
【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胃。"
【功用主治】①《纲目》:"暖胃和中。"
②《医林纂要》:"平肝,祛风,治痹,截疟。治虚劳及风虚头痛,截久疟。其头蒸食尤良。"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