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图片
柴胡图片
白芍。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Bupleurum Chinese DC.和狭叶柴胡(南柴胡)B.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根或全草。味苦、辛,性微寒。入心包络、肝、胆、三焦经。本品味薄气升,功擅透表泄热,为治邪入少阳半表半里所致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之症的要药,也治疟疾的往来寒热,以及外感发热等症;又能疏肝解郁、宣畅气血、散结调经,用于肝气郁结所引起的胸胁胀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以及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包括乳腺增生所致者)等症;柴胡气升为阳,能引清气上行,故可升阳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所导致的气短、乏力、内脏下垂等症。柴胡的主治作用有三:①邪实者驱之,即邪在半表半里,柴胡可引邪外出,令邪还于表,而表邪自散;②正虚者补之,即清阳陷于阴分,当举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气自振;③阳气不宣,木失条达,络通不畅,症见胁肋诸痛,脐腹源胀等症,于处方中少加些柴胡,以佐使而作向导,奏效甚捷。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用法用量:6~15g。mdash;mdash;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
更多白芍的功效与作用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用法用量:3~10g。mdash;mdash;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更多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和血,缓急止痛,清解虚热;柴胡疏肝开郁,和解退热,升举阳气。白芍酸寒收敛,能敛津液而护营血,收阳气而泻邪热,养血以柔肝,缓急而止痛,泻肝之邪热,以补脾阴;柴胡轻清辛散,能引清阳之气从左上升,以疏调少阳之气,而理肝脾、调中宫、消痞满。二药伍用,一散一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故以白芍之酸敛,制柴胡之辛散,用柴胡之辛散,又佐芍药之酸敛,以引药直达少阳之经,而收清胆疏肝,和解表里,升阳敛阴,解郁止痛之效。
①头晕、目眩、胸胁苦满,胁肋胀痛、窜痛,证属肝郁气滞、上下不调,表里不和、络道不畅者;②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肋间神经痛等;③妇人月经不调,经行低热,经痛,经期乳房胀痛、乳房结块、疼痛等症。
白芍10〜15克;柴胡6〜10克。同炒。
柴胡、白芍伍用,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治五郁(木、火、土、金、水)及骨蒸劳热最效。盖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以白芍之酸敛养血柔肝,补肝之体制肝之;以柴胡之辛散补肝之用。二药参合,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体用兼顾,互制其短,而展其长,以达升阳敛阴,调和表里之妙用,故凡肝郁气滞,表里不和诸症均宜使用。柴胡、白芍伍用,其功效重点为疏肝和血,解血分热结,故临床上遇少阳证之寒热者,宜配赤芍。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具有抗菌、抗渗出、抗增生,保护胃黏膜、促进细胞再生作用;白芍总苷具有双向调节免疫、抗炎、抗病毒作用。二药合用,可促进平滑肌收缩,增加幽门括约肌紧张度,加强十二指肠排空,防止十二指肠液的潴留。施师临证处方时,习惯以杭白芍、醋柴胡同炒伍用。白芍醋炒,以增强柔肝止痛之功;柴胡醋炙,以引药入肝,增强散邪解郁之效。治失眠时,白芍用量倍于柴胡,以白芍敛阴为主,柴胡拳阳为辅,开阖双向调节,故可收阳入于阴而收安眠之功。药理研究,二者伍用,在镇静、镇痉方面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柴胡、白芍、枣皮、麦冬、泽泻、白术、陈皮配伍,具有疏肝益脾调心脑肾精气方,调治肝肾阴亏肝郁脾虚症。
疏肝益脾调心脑肾精气方,防治功能性囊括了精神焦虑症,及胃肠系统疾病等的以肾阴亏为主核心的病理变化。临床症状:虚热内扰,腰酸软、头晕耳鸣,性功能下降,行经胸乳胀满,经少或经闭、崩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伴心烦急躁,面色萎黄,饮食减少,神倦乏力,消化不良、饭后腹胀等,病理具有本虚阴亏气郁、痰湿错杂化、阴阳失调为特色综合征。
肾为命门生命之根,肾藏精主骨生髓通脑。枣皮麦冬与泽泻白芍配伍,滋阴养肝肾,稳定肝肾精血同源功能,扶正祛邪。
脾主统血、运化水谷精微,其性主升清,肝藏血主疏泄、主调节免疫性,为五志气机气化大主。柴胡白芍与白术陈皮配伍,具有调畅情志、健脾化痰湿功能性。
此处方可称为叫“调肝脾益心脑肾精方",此方为平和扶正处方。既不温燥又无寒泻特色,实可成为内伤久病,或由年老衰退所致的,以阴精亏虚伴肝脾不适调养方剂。
处方:柴胡、白芍、枣皮、麦冬、泽泻、白术、陈皮,其配伍都具有相须、相使特色,加强其协同作用增强疗法功能。
柴胡配白芍:加强改善疏肝平肝调肝性。
枣皮配麦冬:加强促进滋养肝肾心肺脑精气。
泽泻配白术:加强健脾肾调阴阳、化湿利水的气化生化。
白术配陈皮:加强益气行气,健脾燥湿化痰等升清降浊作用。
白术配白芍:补脾柔肝益气血,加强发挥肝脾合作功能作用性。
别名:芍药、杭芍、毫芍、川芍。
来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多为人工栽培。
产地:
杭白芍,主产于浙江省东阳、临安、余姚等地。
毫白芍,主产于安徽省毫县、涡阳等地。
川白芍,主产于四川省中江、渠县、垫江等地。
此外湖南、山东、河南、河北、湖北、陕西、贵州、云南、甘肃等地均有生产。
主要成分:含白芍素,即芍药甙,又含兴奋子宫的`成分,此外尚含苯甲酸、β-固甾醇、鞣质、挥发油、脂肪油。
功效与作用: 养血、缓急止痛。
其作用为:
1、解痉镇痛。对实验家兔的离体肠管和大鼠在体胃子宫的平滑肌,有降低肌张力和抑制运动的作用。
2、镇静。芍药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3、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有较显著的抑菌作用。
4、抗真菌。对腹股沟表皮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此外,实验还初步证明,白芍能抑制胃液分泌,预防大鼠应激性溃疡病的发生;临床观察白芍还有止汗、利尿等作用。
炮制:横切三毫米片。分清炒、土炒、炒焦、醋炙、酒炙。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入肝、脾、肺三经。
功能:补血敛阴,平肝止痛。
主治:头晕目眩,胸腹胁肋疼痛、四肢孪急、泻痢腹痛,虚汗不止,月经不调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柔肝止痛,养血补阴。
1、用于治疗腹痛,主要是肝旺脾弱、肝胃不和,肝气郁滞引起的腹痛(如溃疡病、肠胃炎时的肠胃痉孪痛,以及肝炎时的肝区疼痛等),白芍能解痉而缓和肝气之“刚悍,使之“柔和”而不引起疼痛,前人称这一作用为“柔肝”,有热者配柴胡清肝解郁,镇痛效果更好,方如四逆散。
对痢疾引起的腹痛和里急后重,用生白芍配木香、槟榔等以理气解痉,再加黄芩、川连等药加强抑菌作用以清热燥湿,方如芍药汤。
2、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崩漏而有小腹不适或疼痛,取其有养血和镇痛作用,配当归、熟地等,对治疗经痛效果更好。临床上在治疗经痛的方剂中,白芍常不可少。
3、用于治疗由血虚引起的四肢肌肉痉孪抽搐,尤其小腿腓肌痉孪,能缓急解痉而镇痛,常配甘草同用,方如芍药甘草汤(实验证明,白芍和甘草的有效成分配合后,有相互增强的协同作用。)
4、用于治疗肝阴不足引起的眩晕、耳鸣等。前人称白芍为“养肝阴之主药”,广泛用于由肝阴不足引起的眩晕、耳鸣、眼花、肢体麻木、肌肉蠕动、舌质淡、脉弦细或弦劲(多见于慢性肝炎、贫血、高血压、动脉硬化),常配其他养阴补血药如麦冬、当归、熟地等,方如补肝汤。
5、用于热病后,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白芍有利尿作用,故常用。又阴虚汗多者也可用白芍。
附:
1、前人有谓产后忌用白芍(因产后宜温,而白芍味苦酸而微寒),但实际上,只要对证,白芍仍可用。例如产后积热,用张完素之芍药汤(白芍、茯苓、黄芩),产后肝火热盛用加味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栀子、龙胆草);
2、当归、白芍配伍后,能加强补血养阴,在补气方剂中,如欲兼顾补血养阴,常加配当归、白芍,方如归芍六君汤、归芍异功散等。
用量:9~12g,利尿需重用。大剂可用至30~45g,但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处方举例:
1、四逆散《伤寒论》:柴胡4.5g、白芍9g、枳实4.5g、炙甘草3g,水煎服。
2、芍药汤《伤寒论》:白芍18g、黄芩9g、川连4.5g、大黄6g(后下)、木香6g(后下)、槟榔6g、当归9g、肉桂1.5g(焗)、甘草3g,水煎服。
3、芍药甘草汤(张洁古):白芍、甘草各12g,水煎服。
注:除上述三种白芍外,陕西省宝鸡地区在人工栽培白芍供应紧缺时,曾发展过野生白芍的生产,缓和了市场的情况。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大量引种白芍,现野生白芍商品少见。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