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中药材

丹参--黄连(辛开苦降 益气化瘀愈胃溃疡)

时间: 2023-01-22 20:38:16

丹参--黄连

丹参

丹参图片

黄连

黄连图片

单用功效作用

丹参。黄连。

丹参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用法用量:10~15g。mdash;mdash;以...

更多丹参的功效与作用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

更多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配伍功能

丹参入走血分,活血祛瘀,化瘀生新,凉血消痈,镇静安神;黄连苦寒,泻心火,清心除烦。二药伍用,清血热安神,泻心火除烦之力益彰。

主治

①神经衰弱,证属心火亢盛,内扰心神之心烦、失眠等;②痈疖疮毒诸症。

常用量

丹参15〜30克。黄连5〜10克。

相关经验

丹参、黄连伍用,为祝师临证经验所得。主要用于失眠诸症,证属心火过旺所致,亦可与炒远志、石菖蒲、生枣仁、生桅仁伍用。

辛开苦降 益气化瘀愈胃溃疡

患者王某,男
45岁,司机,2012年12月3日初诊。
主诉:胃脘胀痛两年余伴恶心反酸乏力2个月。经常服用奥美拉挫、果胶铋等抑酸止痛药,症状时好时坏,饮酒或劳累后加重。在兰州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窦部溃疡A2期,HP(阳性)。B超:慢性胆囊炎。近2月脘腹胀痛加重,食纳不佳,恶心反酸水,乏力,口干口苦,后背胀痛,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边有瘀斑,苔黄腻
脉象弦滑。西医诊断:慢性胃炎合并溃疡A2期,慢性胆囊炎。中医辨证:胃肠湿热,气滞血瘀,肝胃不和。
治宜辛开苦降,佐以活血化瘀
制酸止痛。方用胆胰合症方加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丹参20克,木香6克,草寇6克,大黄6克,黄连6克,元胡10克,川楝子20克,制乳没各6克,干姜6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15克,半夏6克,党参15克,生龙骨10克,生牡蛎、乌贼骨15克。水煎服,7剂,日1剂。嘱其忌食生冷油腻饮食。
二诊(2012年12月10日):服药后胃脘胀痛及恶心反酸减轻,口干口苦,后背胀痛进明显好转。乏力,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胃肠湿热淤滞征象大减,正气不足,上方去蒲公英、败酱草加黄芪30克益气健脾、白蔹20克促进溃疡愈合。连服30剂,诸证悉除。后以此方不断加减调理半年而愈。
按 慢性胃炎合并溃疡以及慢性胆囊炎属于中医之「胃脘痛」「胁痛」范畴。病初胃脘胀痛,恶心反酸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均属于胃肠湿热。口干口苦,后背胀痛乃肝胃不和。长期不愈,病久入络,舌边有瘀斑,胃腕疼痛属血瘀。慢性胃炎,胃肠功能不佳,吸收不良,乏力纳差属脾胃气虚。气虚与血瘀是伴随整个病情的全过程。故在辛开苦降、清热除湿的基础上,加以益气化瘀、制酸收敛,溃疡治愈。
胆胰合症方( 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川芎、香附子、丹参、木香、草寇、大黄、黄连、元胡、川楝子、制乳没、干姜、蒲公英、败酱草)为吾师甘肃省名中医裴正学教授之经验方,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以及肝胆胰腺之肿瘤效果显著。方中柴胡、枳实、香附、木香、川楝子疏肝理气;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助臣药缓急止痛;川芎、元胡、丹参、制乳没、大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消炎抑菌。实验研究表明,黄芩、黄连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抑杀作用;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和胃降逆止呕,同时可防苦寒药伤胃。此四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生龙骨、生牡蛎、乌贼骨、白蔹制酸止痛,促进溃疡愈合;党参、黄芪、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诸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理气健脾、活血化瘀之功。由此可见,清热、和胃、降逆可以调节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溃疡之治愈赢得了良好的胃肠环境,而益气、化瘀、理气、制酸则可修复胃黏膜,促进溃疡向愈,是治疗溃疡之基本法则。

民间偏方:肿瘤白血病白血病的各种治疗方法

白血病
白血病应视为血液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白细胞某一系统的过度增生,并浸润到体内的各种组织和脏器,尤其是肝、脾和淋巴结,且周围血液中经常出现各种幼稚的白细胞,白细胞的总数经常增多,常有严重的贫血与明显的出血倾向,并可危及病人的生命。
本病的发生多与环境因素及机体的遗传、代谢、免疫等有关。中医认为多因七情有过,肝脾损伤而成虚劳,日久气滞血瘀结成痰核而为本虚标实之症。急性白血病以儿童为多见,其发病急,病程短,发热,口腔溃烂,有严重贫血,普遍出血现象,而慢性白血病发病缓慢,起初多无特殊不适,后期表现亦较复杂,多为疲乏无力,饮食减少、消瘦、头晕、头痛、面色苍白无华,或发热出汗,或腹胀腹疼,或颈腋、腹股沟等部位出现包块等,临床常用的偏方、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生石膏30克,生地15克,青黛6克(装入胶囊吞服,不入煎剂),黄连9克,蚤休24克,虎杖、丹参各30克,苦参15克,丹皮、银花各11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清热解毒,凉血消瘀,可用于白血病患者。
[方二]
黄连、芦荟各12克,龙胆草9克,青黛6克(入胶囊吞服),大黄9克,莪术、黄药子、夏枯草各15克,柴胡6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清肝泻火佐以活血化瘀,适用于湿热型白血病。
[方三]
穿山甲15克,土鳖虫10克,昆布、海藻、鳖甲各30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适用于白血病。
[方四]
太子参、麦冬各15克,五味子、半夏、茯苓、陈皮、杏仁各10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河北中医》1987.3期,功能益气养阴,健脾化痰,适用于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方五]
龙胆草、黄芩、栀子、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猪苓、泽泻各10克,鸡血藤、丹参各30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中医杂志》1980.4期,功能清泻肝胆湿热,适用于急性白血病肝胆湿热型。
[方六]
熟地、茯苓、黄芪、白花蛇舌草、龙葵、山豆根、软紫草各30克,山药15克,山萸肉、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人参、麦冬、五味子各10克,当归6克。水煎服,日1剂,连用3-4周为1疗程,休息1周,可继续服用。
本方益气助阳解毒,适用于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此方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9期。
[方七]
当归、丹参、赤芍各20克,川芎1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板蓝根50克,山豆根30克,山慈菇50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期,功能养血活血清热解毒,适用于急性白血病。
[方八]
人参20克,麦冬30克,生地、白芍各20克,枣仁25克,五味子6克,山茱萸30克,黄岑15克,丹皮30克,白花蛇舌草25克,白薇、知母各15克,石膏60克,广角粉5克(冲服)。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中原医刊》1989.5期,功能养阴清热,凉血解毒,适用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方九]
羚羊骨18克,水牛角、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菇各30克,玄参15克,紫草根、细叶蛇泡各30克,土鳖虫12克,青黛末15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奇难杂证》,功能清热凉血解毒,适用于急性粒细胞性淋巴性白血病。
[方十]
马钱子0,9克,大黄、猪殃殃、半枝莲、蛇六合、白花蛇舌草各30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药制剂》,功能清热解毒抗癌,适用于急性白血病。
[方十一]
狗舌草、猪殃殃、白花蛇舌草、龙葵、仙鹤草、北沙参各30克,金银花、丹参各18克,白术15克,制黄芪、当归、补骨脂各12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药制剂》,功能清热解毒,佐以益气养血,适用于急性白血病。
[方十二]
大青叶、板蓝根、紫草、赤芍、丹皮、犀角、蜈蚣、雄黄各90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药制剂》,功能凉血解毒清热、适用于急性白血病。
[方十三]
生大黄、黑元参、生地、大青叶各9克,天花粉6克,蝉蜕、人中黄各4.5克,粉丹皮3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药制剂》,功能养阴清热解毒,适用于急性白血病。
[方十四]
人参10克,沙参30克,党参、生地、天麦冬各15克,五味子6克,当归15克,杭芍20克,云苓、白术、山药各10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生龙牡各20克,炒枣仁15克,浮小麦30克,黄芪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中医肿瘤学》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适用于血虚气亏,心脾两虚型白血病。
[方十五]
生地20克,玄参15克,知母、龟板各10克,鳖甲30克,地骨皮20克,蒲公英30克,银柴胡、大青叶各15克,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克,狗舌草15克,女贞子30克,青黛3克(另包分冲服)。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中医肿瘤学》功能滋阴养血,清热解毒,适用于肝肾阴亏,毒热内蕴型白血病。
[方十六]
沙参30克,人参10克(另煎兑),丹参30克,赤芍15克,归尾、炮山甲各10克,瓜蒌20克,干蟾10克,山慈菇15克,郁金、枳实各10克,徐长卿30克,黄芪20克,山药10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中医肿瘤学》,功能益气活血化痰解毒,适用于气虚血痰,痰凝毒结型白血病。
[方十七]
犀角4克(或水牛角10克),生地、丹皮各20克,早莲草30克,女贞子20克,杭白芍15克,血余炭20克,大小蓟、仙鹤草各30克,地榆炭20克,羊蹄根30克,大青叶20克,露蜂房10克,生黄芪、藕节各30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适用于阴虚血热,迫血妄行型白血病。
[方十八]
玄参12克,牡蛎30克,浙贝12克,甲珠15克,夏枯草、昆布、海藻各30克,清半夏、生南星各12克(先煎二小时),瓜蒌、黄药子各15克,山慈菇20克,半枝莲30克,蚤休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百病良方》,功能清热解毒,软坚散结,适用于热结痰核型白血病。
[方十九]
海浮石15克,全瓜蒌30-60克,蒲公英15克,陈胆星,、枳壳、竹沥半夏各10克,黄连3—10克,土茯苓15-30克,人中黄10克,板蓝根15克,礞石滚痰丸15克(包煎)。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肿瘤的防治》,功能清化痰热解毒散结,适用于痰热型白血病。
[方二十]
黄芪15-30克,肉桂3—10克,党参10-15克,当归,白术、白芍各10克,熟地15克,茯苓12克,鹿角10克,陈皮6克,红枣5个,甘草3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肿瘤的防治》,功能健脾补肾、益气壮阳,适用于阴虚型白血病。
[方二十一]
青蒿30克,鳖甲(醋炒)、银柴胡、生地、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大青叶各30克,沙参、丹皮、知母各20克,紫草15克,三棱、莪术各10克,犀角粉(冲)5克。
本方源于《山东中医杂志》1988.1期,功能养阴凉血,清热解毒,适用于急性颗粒细胞白血病。
[方二十二]
瓜蒌15克,川连10克,清半夏9克,青礞石30克(先煎),沉香6克(后人)大黄6克(后人),黄芩9克,川贝母12克,枳壳5克,菖蒲10克,玄明粉6克(冲)。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福建中医药》,功能清热涤痰,化湿通腑,适用于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方二十三]
白花蛇舌草50克,青黛40克,黄药子、三棱各z克,茯术30克,红参15克,半枝莲20克,杞果30克,狗脊25克,丹参50克,大黄、山萸肉各20克,儿茶10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吉林中医药》1981.3期,功能活血化痰,解毒抗癌,适用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二十四]
潞党参15克,黄芪r8克,当归6克,五味子3克,麦冬6克,大黄9克(后下),地鳖虫6克,桃仁、红花各3克,三棱、莪术各9克,甲珠12克,枳壳6克,煨姜3片。水煎服,日1剂。
本方源于《云南中医杂志》1980.4期,功能补气养血,破瘀消癃,适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二十五]
三棱、莪术、五灵脂、大白、龙骨、牡蛎、海浮石各15克,香附子18克,水红花子、瓦楞子各30克,三七12克,苏木10克,明雄黄9克,山萸6克。水煎服,日l剂。
本方源于《四川中医》1989.4期,功能活血破瘀,软坚化积,利湿解毒,适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二十六]
蜈蚣、全蝎、僵蚕、土鳖各等分。将药共研细末,每服0。3-1.0克,一般用量为0.7克,每日3次。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药制剂》,功能熄风活血,适用于白血病。
[方二十七]
胡黄连9克,川连6克,地丁草、蒲公荚、金银花各15克,皂角刺、皮硝各9克,生军、炙乳没各6克,樟木15克、冰片粉3克,硼砂9克,炉甘石15克。将药煎水5m毫升,用纱布温敷局部,1日3次。
本方为上海著名中医秦亮甫偏方,功能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消肿散结,收敛防腐,适用于白血病并发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分早、中、晚三期:(1)早期仅见皮肤轻度潮红、灼热稍疼痛者单独用此方煎汤湿敷即可。(1)中期 *** 周围有硬块,尚无波动感,硬红,疼痛或轻度糜烂渗出但疮面较浅者,去皮硝煎水湿敷,并在疮面上撒少许生肌散或月白珍珠散。(3)晚期脓肿肿块红痛,有波动感或已溃破,脓肿疮面较深,有较多坏死组织,浓液渗出量多者,先用九一丹药线或纱布条蘸九一丹药粉填入溃破疮口内,另用湿敷方局敷,1日3次,待坏死组织脱落,脓性渗出液减少后改用生肌散或月白珍珠散撒于湿敷纱布上局敷,每日2口3次,直至痊愈。如在外治的同时辨证加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内服效果更好。

提醒您:白血病的各种治疗方法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