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图片
防风图片
荆芥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Scho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带花序的全草或花穗。味辛,性温。入肺、肝经。生用发汗祛风解表,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又能透发麻疹,治麻疹透发不畅诸症。炒用则入血分,可止血祛风,治衄血、便血、崩漏等症。另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防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Sapl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根。味辛、甘,性微温。入膀胱、肝、脾经。本品浮而升,为祛风圣药。既可治风寒之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诸症,又可治风热之感冒,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还能祛风湿而止痛,治风湿痹痛等症。防风炒用,也有止血之功,可用于治疗便血、崩漏等症。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用法用量:5~10g。mdash;mdash;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解表,透疹、祛风...
更多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用法用量:5~10g。mdash;mdash;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解热、镇静、...
更多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荆芥芳香而散,气味轻扬,性温而不燥,以辛为用,以散为功,偏于发散上焦风寒,炒黑入药,又入于血分,可发散血分郁热。防风气味俱升,性温而润(昔谓:“风药之润剂”),善走上焦,以治上焦之风邪,又能走气分,偏于祛周身之风,且能胜湿(凡风药皆能胜湿)。二药伍用,相辅相成,并走于上,发散风寒,祛风胜湿之力增强。
①四时感冒,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声重,头、身疼痛等症;②风疹(类似荨麻疹),皮肤瘙痒症;③疮疡初起,兼见表证者;④便血,月经过多,泄泻,痢疾。⑤痹证,症见筋脉拘急、肢节疼痛、颈项僵硬、转侧不利等症。
荆芥6〜10克;防风6〜10克。
荆芥、防风伍用,名曰荆防散。《本草求真》说:“荆芥……不似防风气不轻扬,驱风之必入人骨肉也,是以宣散风邪,用以防风之必兼用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荆芥发汗散寒之力较强,防风祛风之功较胜。二药参合,既能发散风寒,又能祛经络中之风热,故凡四时感冒,恶寒怕风,发热无汗,全身疼痛之症,均可配伍应用。施老认为,若属外感表证,用麻桂(辛温发表重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辛温发表轻剂)用之最宜。尊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风疹块”、“瘾疹”、“皮肤粟疹。”多为外感风热之邪,郁于肌表,毛窍闭塞,不得宣泄,化热伤及阴血而发为疹。以炒荆芥穗、炒防风疏风止痒,解表透疹。炒荆芥穗入血分,清散血分郁热,引邪外透;防风走气分,为祛风之圣药,散风以止痒。有过敏病史及指征者,与过敏煎(银柴胡、五味子、防风、乌梅、生甘草)伍用,其效更彰。
1、叶子区别
防风的叶有扁长的叶柄,具有宽叶鞘,叶子呈卵形或长圆形,长14到35厘米,宽6到8厘米,有二回或近于三回羽状分裂。
荆芥叶子为卵状或三角状心脏形,长大约2.5到7厘米,宽大约2.1到4.7厘米,先端尖锐,基部呈心形或截形,边缘具有粗圆齿,呈草质。
2、花朵区别
防风复伞形花序多数,顶端的花序梗长2到5厘米,伞幅长3到5厘米,在伞形花序内有4到10朵小花,花瓣呈倒卵形,白色。
荆芥花序为聚伞状,或组成密集的顶生分枝圆锥花序,苞叶叶状,苞片呈钻形,细小。花冠呈白色,下唇长有紫点,外披白色的短柔毛。
荆芥防风粥:配方:荆芥10克,防风12克,薄荷5克,淡豆豉8克,粳米80克,白糖20克。
制法:(1)将荆芥、防风、薄荷、淡豆豉去净灰渣,放入砂锅煎沸6~7分钟,取汁去渣。
(2)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铝锅加清水煮粥,快熟时,倒入药汁,同煮成稀粥,加白糖即成。
功效:可治感冒,适于老幼体弱者服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