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图片
荆芥穗图片
大黄。荆芥穗。
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更多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用法用量:5~10g。mdash;mdash;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可解表,透疹,散...
更多荆芥穗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苦寒,其性重浊,主沉降,力猛善行,为攻下之要药;荆芥穗味辛芳香,性温不燥,气质轻扬,长于升散,入手太阴足厥阴气分,其功用长于发表散邪,祛经络中之风热。大黄以降为主,荆芥穗以升为要。二药伍用,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清升浊降,共收活血化瘀止痛、通淋利窍排浊之功。
①风秘(由于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津液干涸所致。症见大便燥结,排便艰难,多见于老年体弱及素患风病者);②癃闭,大小便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痛;③风热疮疖,咽喉肿痛;④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证属热泄者;⑤前列腺增生,症见小便不畅、排尿困难者。
大黄3〜10克,后下煎服;荆芥穗6〜10克。
大黄、荆芥伍用,《圣济总录》名曰荆芥散。主治:风秘诸症。盖大黄苦寒沉降,攻下通便;荆芥穗辛温升散,疏风清热,二药参合,降中有升,清中有散,表里双解,则风热可除,大便自通矣。大黄、荆芥参合,《赤水玄珠》名曰倒换散。用于治疗癃闭大小便不通,少腹急痛,肛门肿痛。二药混合为末,每服10克。临床运用,且有法度,小便不通者,大黄减半,大便不通者荆芥减半。笔者体会:亦可用于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之小便难、淋漓不畅、尿痛等症。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盖气化之道,莫其妙于升降。荆芥穗轻清升阳,大黄重浊降阴。清阳出上窍,浊阴归下窍,小便畅泄矣。二药为对,活血止痛,和窍通淋,排浊解毒益彰。
根据你说的,应该是 荆芥 ,可以办凉菜和其他的一些东西。夏天吃的很多
荆芥(Nepeta cataria L.),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是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植物。茎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钝四棱形,具浅槽,被白色短柔毛。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鲜嫩芽小儿镇静最佳,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祛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
药用价值
性味
味辛;微苦;性微温。
1、《本经》:味辛,温。
2、《医学启源》:气温,味辛苦
荆芥
。[5]
归经
入肺、肝经。
1、《纲目》:入足厥阴经气分。
2、《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二经。
3、《本草汇言》:足厥阴、少阳、阳明经。[5]
功效主治
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5]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
荆芥
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④《食疗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5]
荆芥
临床应用
1、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治疮疡时毒,肿痛发热,左手脉浮数者:荆芥、防风、人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川芎、甘草各3g。水煎。食远服。[6]
2、荆芥解表汤(时逸入方)治风寒感冒:荆芥、防风、苏叶、白芷、杏仁各6g,赤苓9g,陈皮6g,神曲9g,生姜2片,葱白2段。水煎,日服1剂。[6]
3、荆芥连翘汤(《回春》)治鼻渊:荆芥、柴胡、川芎、当归、生地黄、赤芍药、白芷、防风、薄荷叶、栀子仁、黄芩、桔梗、连翘各1.5g,甘草1g,锉作1服,水煎服。[6]
药理作用
用人工发热的家兔,口服荆芥煎剂与浸剂2克(生药)/公斤,无甚解热作用。在
荆芥 Nepeta cataria
体外,高浓度(1:100)有抗结核杆菌之作用。[5]
附方
1、治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永类钤方》)
2、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每酒服三钱。(《眼科龙木论》)
3、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局方》荆芥汤)
4、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
5、治大便下血:
(1)荆芥,炒,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妇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经验方》)
(2)荆芥二两,槐花一两。炒紫为末。每服三钱,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6、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
荆芥
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7、治小便尿血:荆芥、缩砂,等分。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8、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9、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宜明论方》倒换散)
10、治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11、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四两。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12、治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5]
药物配伍
1)荆芥配防风,加强祛风解表作用。
2)荆芥配薄荷,一气一血,可加强解表发汗之效。
荆芥-中药材
3)荆芥配僵蚕,祛风解表,治湿胜带下等症。
4)荆芥配白矾,祛风化痰之效增强,用治风痰壅盛,小儿惊风。
5)荆芥配石膏,治风热头痛。
6)荆芥配槐花炭,祛风止血,用治肠风下血。
7)荆芥配升麻炭,升清阳,止出血。
8)荆芥配大黄,清热通便。
9、当归荆芥治中风
食用价值
荆芥有强烈香气,主要以鲜嫩的茎叶供作蔬菜食用。荆芥富含芳香油,以叶片含量最
荆芥
高,味鲜美,还可驱虫灭菌,生食熟食均可,但以凉拌为多,一般将嫩尖作夏季调味料,是一种经济效益高、很有发展前途的无公害、保健型辛香蔬菜。[7]
菜谱
清炒荆芥、 荆芥拌黄瓜、荆芥浇汁、荆芥腐竹、荆芥洋葱(俗称老虎菜)等。
6食用禁忌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1、《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荆芥药用图
2、《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3、《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4、《本草经疏》: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匆误入。[5]
倒换法,以金元刘河间(《宣明论方》卷十五)的倒换散为代表方。此方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无问久新。亦属关格之病。《诸病源候论·关格大小便不通候》指出:「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也。由阴阳气不和,荣卫不通故也。」关格是由各种疾病发展到脾肾阳衰,阳不化湿,使水浊内生,浊邪壅塞三焦而发病。倒换散用大黄配荆芥穗,各等分为末,每服10克,温水调下。如小便不通,大黄减半;大便不通,荆芥穗减半。大黄苦寒,其性重浊,主沉降,力猛善行,为攻下之要药;荆芥穗味辛芳香,性温不燥,气质轻扬,长于升散,入手太阴足厥阴气分,其功用长于发散表邪,祛经络中之风热。大黄以降为主,荆芥穗以升为要。《医方考》曰:「用荆芥之轻清者,以升其阳;用大黄之重浊者,以降其阴;清阳既出上窍,则浊阴自归下窍,而小便随泄矣。方名倒换者,小便不通,倍用荆芥;大便不通,倍用大黄,颠倒而用,故曰倒换。」
病案举例
王某,女,51岁。1988年5月7日主因鼻衄15小时,面部及四肢浮肿,精神萎靡,少尿而住院。患者有慢性肾炎病史,常反复发作。刻诊:鼻腔衄血,面色晦滞,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纳谷不进,腰膝酸软,下肢浮肿,大便秘结,舌质紫黯,苔滑腻,脉细弦滑。证属脾肾亏虚,湿浊内停。治宜通腑降浊,温经行血。方用制附子9克,西洋参6克煎汤缓缓送服倒换散10克,1日3次。第一日泻下黑色大便2次,秽臭异常,后为黄色稀便;排小便800毫升。鼻腔仍有少量出血,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精神萎靡减轻,舌苔稍黄腻,脉象同前。效不更方,再进3剂。三诊时鼻衄已止,日尿量基本趋于正常,腹胀消退,黄腻苔已化,能进半流食,脉细。湿浊已化,当治以健脾益肾,利水渗湿之法。以金匮肾气丸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调治善后。1年后随访,病情稳定无复发,并能从事轻微家务劳动。
按:慢性肾功能衰竭与中医学「关格」描述甚为相似。脾阳不足,运化失司,血失统摄;久病必累及于肾,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湿浊之邪充斥壅塞三焦。急则治其标,故用苦寒之大黄,泻下通便燥湿降浊以排毒;荆芥穗味辛芳香,性温不燥,气质轻扬,长于升散,入肝经气分,兼行血分,通利血脉,一降一升,清阳得升,湿浊得降。配附子峻补肾阳,益先天命火以暖脾胃,壮元阳助五脏气化以逐湿浊,扶阳摄血,化气行水;西洋参益气无动血之弊,养阴无留滞之忧,扶助正气以达祛邪之效,湿浊之邪一俟气化,三焦通利,邪祛正复,标证即除。缓则治其本,故改用补肾健脾,已达标本同治之目的。此案未用止血之药,而鼻衄自止,充分说明辨证论治之妙。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