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中药材

生地和熟地的区别

时间: 2023-02-21 15:37:59

生地和熟地的区别

熟地是什么,熟地和生地有哪些区别?生地和熟地都属于地黄,只不过是一生一熟而已,生地是被晒干的药品。

什么是熟地?熟地又名熟地黄,是由生地加工而成的,加工过程是用黄酒拌闷(也可以用酒、砂仁、陈皮)、反复晒蒸生地之后变得柔软,就成了熟地。熟地主要具有滋阴补肾、调经补血的功能。熟地和生地都能起到养阴,消渴等功效。但熟地和生地在药用价值上还是有不少区别的。

那么生地和熟地的区别有哪些呢

我们最熟知的补肾良方六味地黄丸是由生地做成的,而千古著名的四物汤中的一物是熟地做成的。

从形状上来看。

生地为长圆形或块型,不规则,一般是中间大,两端细小;有的是呈长条状。颜色为棕灰色或棕黑色,比较柔韧,不容易折断。生地肉呈棕黑或乌黑,味稍甘。熟地,是生地加工而成的,一般是切成片或小块,染色为乌黑色,有光泽,味道同生地。

归属性质有异。

生地性寒凉,在中医中属于心、肝、肾经。而熟地经过黄酒拌闷、晒蒸等过程,其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寒转为温,归属于肝、肾经。

主要药用价值不同。

生地性寒凉,主要药用价值是清热凉血、止咳、养阴、补肾、止血等功效,经常与其他中草药联用,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肺结核、神经衰弱、慢性肾炎、便秘、小编出血等疾病。非常知名的六味地黄丸中,就有地黄的成分,其补肾疗效显著。

熟地,由寒性变为温性,其功效主要是补血。与其他中草药一起,能治疗贫血等疾病。另外,熟地对存在腰腿酸软、耳鸣耳聋、经常头晕、眼前发黑、少白头的患者,也有不错的作用。

生地和熟地都属于地黄,但因为制作加工不同,所以在性质和药用价值方面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在选用时,还是一定要加以辨别的,主要看病症来取材。

炒熟的生地不能替代熟地

不少人去药店买熟地的时候,会牵强附会的认为生地炒熟就变成了熟地,其实这是个错误的想法。炒熟的生地不能替代熟地,从上面熟地的概念中我们知道熟地是经过酒、陈皮等反复蒸晒而成,药性要由良性转成温性,功效也不同,生地擅长凉血,熟地擅长补血。熟地并非是生地炒熟的,炒熟的生地也不能取代熟地。

生地与熟地的区别

1、颜色不同:

生地也叫生地黄,生地颜色为泥黄色。 熟地也叫熟地黄,熟地颜色为黑色。生地黄:断面棕黑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味微甜。熟地黄:端面乌黑色,有光泽、味甜。

2、适用人群不同:

生地擅长于养心肾之阴,所以适用于血热阴以及阴虚发热者。 熟地主要养血滋阴,所以适用于精髓亏虚者。

3、功效不同:

熟地黄:性温,其功用也发生变化,为补血要药。配伍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汤”,常用于治疗血虚症。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养心,配龙眼肉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但熟地滋腻滞脾,有碍消化,故脾虚者少食,腹满便溏者不宜服用。

4、形状不同: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段稍细,长6~12cm,直径3~6cm,有的较细,长条状,稍扁而弯曲。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粘性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生地   百度百科-熟地

生地和熟地的区别

生地和熟地的区别:前者是黄色的,后者是柔软黑色;前者具有清热凉血,后者是养血滋阴。具体分析两者的区别,如下所示:

一、从外形特征来看

生地:生地呈长圆形或块型。其颜色为黄色,比较柔韧,不易折断。

熟地:熟地一般是切成片或小块。其颜色是柔软黑色,有光泽,味道同生地。

二、从药用价值来看

生地:生地性寒凉,具有清热凉血、止咳、养阴、补肾、止血等功效。

熟地:熟地由寒性变为温性,其功效主要是补血。

三、从服用药材来看

生地:因本药寒滑腻滞,脾虚食少便溏及温滞中满者忌用。

熟地:因本药性质滋腻,易碍消化,在使用时易与健胃药和砂仁、陈皮等同用。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