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中药材

苎麻黄蛱蝶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时间: 2023-11-02 19:36:24

一、发生特点:

1、黄蛱蝶在湖北、湖南、福建等省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麻地以外的枇杷树、桔树、竹林、湖草、蚕豆、杂草丛中、山坡茅草、灌木丛林的树叶背面及背风向阳的土坡裂缝内越冬。

2、成虫飞翔力弱,中午温度高时较为活跃。初孵幼虫群集于麻叶上取食表皮叶肉呈焦枯状,早晨、傍晚群集在茎秆顶部背太阳一边危害,易于捕捉和药杀。

3、早春气温17℃以上时即向麻田迁移。8月份气温在28℃左右,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蛹、成虫、卵生存率高,发生严重。

二、防治方法:

1、草把诱杀。利用幼虫群集趋暖越冬的习性,在幼虫向越冬场所迁移前,在麻田插草把(草把上部捆紧,下部散开,形似牛开的伞),诱集越冬幼虫,然后集中消灭。

2、留麻脚诱杀。在收获头麻、二麻时,每蔸麻留1~2根脚麻,能把幼虫诱集到脚麻上危害,第二天早晨捕杀。也可结合农事活动捕杀幼虫。

3、药剂防治。应在幼虫初龄阶段用药,可用2.5%敌百虫粉剂或1.5%乐果粉剂,每亩1.5~2公斤喷粉,也可用50%对硫磷(1605)乳油或40%久效磷乳油、5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还可喷洒青虫菌菌粉500~1000倍液。

苎麻百科

苎麻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种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苎麻布和细麻绳,距今已有4700余年。中国是苎麻品种变异类型和苎麻属野生种较多的国家,中国苎麻栽培历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苎麻较适应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目录
1.形态特征
2.病害防治
3.地理分布
4.种植技术
1.形态特征
苎麻属半灌木,高1-2米;茎、花序和叶柄密生短或长柔毛。叶互生,宽卵形或近圆形,表面粗糙,背面密生交织的白色柔毛。花雌雄同株,团伞花序集成圆锥状,雌花序位于雄花序之上;雄花花被片4,雄蕊4;雌花花被管状,被细毛。瘦果椭圆形,长约1.5毫米。花果期7-10月。
由地下茎和根系形成强大的根蔸。一般用营养体繁殖的苎麻没有主根,从地下茎上发生许多细根,其中一部分具有副形成层,膨大成萝卜状,表面光滑,它们的次生木质部薄壁细胞中含大量淀粉,有贮藏养分的功能,故称贮藏根。根群大部分分布在30-50cm深的土层中,少数支根可入土深达1m以下。地下茎各分枝的顶芽生长,伸出地面,成为地上茎。地上茎丛生,直立,圆柱形,表面有毛,高1.5-2m左右,基部直径0.8-1.2cm,一般不分枝,绿色或带红色,成熟时皮层木栓化,变褐色。初生纤维在韧皮部中的外侧,经济价值较高,由初生分生组织产生分化而成;一般鲜茎出麻率为4-6%,鲜皮出麻率为10-15%,茎的木质部疏松或空心,容易折断。苎麻单纤维长度为60-250mm,是麻类作物中最长的。直径17-64um,横断面呈多角形、椭圆形。
叶互生,叶片卵圆形、椭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叶片表面粗糙或有皱纹,绿色或黄绿色,背面有银白色毡毛,叶柄、叶身或托叶的主脉绿色或黄绿色,有时带红、紫色。雌雄同株异花。雄花花序在茎的中下部,雌花花序在上部,二者交界处往往同一花序上着生雌雄两种花。雄花花被4片,黄绿色,雄蕊4枚,子房退化,花药黄白色,肾形,2室。雌花花被壶状,有密毛,先端2-4裂、蕾期呈红、黄或绿色。
瘦果很小,扁球形或卵球形,长1-1.3mm,宽约1mm,厚约0.8mm,褐色,千粒重0.05-0.15g,含油量15-34%。
2.病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根腐线虫病Pratylenchuspenetrans、白纹羽病Rosellinianecatrix、立枯病Rhizoctoniasolani、青枯病Pseudomonassolanacearum,此外,还有炭疽病、角斑病、褐斑病、苎麻疫霉病、苎麻茎腐病。
虫害有:夜蛾Cocytodescoerulea、赤蛱蝶Pyrameisindica、黄蛱蝶Parebauesta、天牛Paragleneafortunei。为害苎麻的金龟子,主要有铜绿多龟子、大黑金龟子、黑绒金龟子,此外,还有丑蛱蝶、银纹夜蛾、卷叶虫等。
3.地理分布
产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江西、台湾、浙江、湖北、四川,以及甘肃、陕西、河南的南部广泛栽培。越南、老挝等地。
苎麻是中国特有的以纺织为主要用途的农作物,是中国国宝,中国的苎麻产量约占全世界苎麻产量的90%以上,在国际上称为中国草。
中国主要产地分布在北纬19度至39度之间,南起海南省,北至陕西省均有种植苎麻的历史,一般划分为长江流域麻区(包括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华南麻区(包括广西、广东、福建、云南、台湾等省、自治区)、黄河流域麻区(包括陕西、河南等省及山东省的南部)。其中长江流域麻区是中国的主要产麻区,其栽培面积及产量占全国总栽培面积入总产量的90%以上。
4.种植技术
繁殖方法
苎麻纤维成份是纤维素,光照强度和每天日照时数对纤维产量有很大影响。日照不足,则光全作用减弱,茎秆软弱、麻皮薄、纤维细胞壁薄、工艺成熟延迟、产量降低。但阳光太强,高温干旱也会使麻株生长受到抑制张细胞木质化,降低张品质和产量。
中国苎麻主产区主要采用嫩梢扦插繁殖技术。其要点是剪取苎麻嫩梢,扦插于营养土中,在合适的条件下,发根生长成小苗,炼苗后即可移栽。
在苎田管理方面,古人主要抓了中耕、施肥、灌溉和保护麻兜越冬几个方面。其中防冻,使苎麻安全越冬是个关键环节。多年生苎麻喜暖畏寒,冬季必须保护。冬季降严霜后,地上部冻死,地下茎仍在缓慢生长、孕芽,但地下茎不耐长期的低温,当地温低于3~5℃时,将会受到冻害。麻园冬季培土不但可以防止冻害,而且有利于根和地下茎的生长,为来年头麻的生长奠定基础。切芽繁殖秋季育苗,苗床进行培土加覆盖(稻草或地膜),是有力的防冻越冬措施。三麻纤维成熟期,若温度在17℃以下,对纤维发育不利。
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栽麻一次,可多年收益。有些麻区有盛产一、二百年不衰的麻园。根据生产力等方面的表现,可以将苎麻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幼龄期、壮龄期和老龄期。幼龄期一般只有一、二年,地上部和地下部都在生长,相对而言,地下部增长更快。
如用传统的分蔸繁殖法,栽麻第二年,麻蔸增重6倍,而用湖南农学院研究成功的切芽繁殖法,栽麻第二年,麻蔸增重达800倍以上。这是因为麻蔸具有砍得愈小,发得愈快的特点。壮龄期的苎麻,麻蔸丰满,地下茎和根系都很发达,有效株多,植株高大粗壮,生长整齐,产量高。壮龄期的长短受生态环境及栽培技术水平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山区三、四十年,湖区一、二十年。但生态条件适宜、栽培合理的麻园,壮龄期就长得多了。如永顺县、嘉禾县,分别有230年、150年以上的壮龄麻,湖区沅江县的丘陵地区也有80年的壮龄麻。但也有栽麻后三、五年就衰败的麻园。老龄期苎麻,根和地下茎拥挤,弱蔸、缺蔸较多,麻株细弱,出麻率下降,产量低。根据衰老程度和衰老原因的不同,应该采取更新或翻蔸另栽等不同措施。苎麻一年内收获次数,主要决定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其次与栽培措施也有关系。如菲律宾一般年收五次,改善肥水管理后,二年可收十三次。中国华南一般年收三、四次,开花在后。种子12月初成熟。每季麻当地上部生长的时候,地下部也相应地生长,但是当地上部生长旺盛时,地下部的生长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变慢。反过来,当地上部生长缓慢时,地下部的生长加快,相对生长率达最高峰。三季麻的相对生长曲线分别在5月下旬左右、7月下旬左右和10月上旬左右出现三个高峰。这是苎麻地下部生长加快和纤维积累较多的时期。

棉花苜蓿夜蛾的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及预防和治理方法

棉花苜蓿夜蛾又叫大豆叶夜蛾,在全国众多地区均有分布,偏北方的苜蓿栽培地区是主要为害区。因此,农户们应该提前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该虫害造成的损失。本文将为大家详细总结棉花苜蓿夜蛾的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更好的应对该虫害。
为害特点:
1、2龄幼虫多在叶面取食叶肉,2龄以后常从叶片边缘向内蚕食,形成不规则的缺刻。幼虫也常喜钻蛀寄主植物的花蕾、果实和种子。
发生规律:
1、苜蓿夜蛾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
2、苜蓿夜蛾在成虫羽化后需吸食花蜜作补充营养,并有趋光性。成虫白天在植株间飞翔,取食花蜜,产卵于棉叶背面。卵期约7天。
3、苜蓿夜蛾的幼龄幼虫有吐丝卷叶习性,在内取食,受惊后迅速后退。长大后则不再卷叶,蚕食大量叶片。老熟幼虫受惊后则卷成环形,落地假死。第1代幼虫7月份入土做土茧化蛹,成虫于8月羽化产卵,第2代幼虫除食叶外,并大量蛀食豆荚、棉铃等果实,为害严重,9月份幼虫老熟入土做土茧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苜蓿夜蛾各代幼虫均在地下化蛹,结合其他害虫的防治,对中耕作物加强中耕。一年生豆科作物或其他寄生作物收割后应立即进行耕翻。
2.化学防治在苜蓿夜蛾幼虫发生期,掌握在3龄前喷洒药剂防治。一般广谱性杀虫剂常用浓度均有效。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