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施药是针对病、虫、草、鼠对药材的危害部位和某种特殊的生物行为,利用药剂的触杀、熏蒸和内吸作用、扩散能力以及对害虫的引诱作用,对药用植物体的某个部位或药用作物生长地段的某些区域施药,却能获得全面施药的防治效果。局部施药比全面施药更能减少农药成本、节约施药时间、维护生态平衡,是一种全新的施药方法,值得在种植中药材的地区推广使用。局部施药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注射法
在药用果树树干的适宜位置钻孔深达木质部,再注入药剂。此法多用于药用果树和高大药用树木,按操作方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高压注射法 用机械泵或手压泵产生的压力把药液通过针管强行注入树体。一般在施药后10天药效明显,因药液能迅速均匀地分布到树体的各部位,充分被吸收,利用率高,有效期长,用于治疗药用果树缺素症,药效期可达2~3年。
对于高大的药用果树或珍贵的药用古树,可在近地面暴露的基干上进行注射,或在根区进行,把树根端部切断,切口与输药液管连接,用压力把药液压入根内,直接进入其导管的蒸腾液流中。
各地使用多种树干注入器,这里介绍两种:一种叫XH轻型高压树干注入器,由重庆衡压刷握厂生产。操作时,将药液倒入药箱,用电钻或手摇钻钻一导孔,孔深3~7cm(根据树干胸径大小而定),将针头插入导孔(留1cm深空隙,以防针头堵塞),用柱塞泵产生的压力将药液注入,视树干粗细,一般注药液50~300ml,注射完成后用木塞或泥土堵孔。另一种叫J2~3型手压式树干注射机,由手压泵产生压力,将药液注入树体,压动1次可注液25ml,可连续压动连续注液。如每株树注液50~100ml,仅需2~5分钟。
2、自流注入法 仿照医疗上的输液法,用输液瓶盛药液挂在树上,把针头插入树体的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利用药液自上而下流动的压力,把药液徐徐注入树体内。
3、灌注法 用兽用注射器,将药液徐徐注入树体的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操作时用力不可过大,以防药液溅出污染人体。
4、虫孔注射法 危害药用果树及树木的天牛、吉丁虫等害虫,常蛀食树体,从而形成若干孔洞。可用医用或兽用注射器把药液直接注入有虫的虫孔内,再用泥土封堵孔洞。
5、土壤注射法 将易挥发的液体农药注射到表土层以下,防治土传的病害、线虫以及土壤中的害虫。注射方式有两种:
A、用手动土壤注射器以点施方式进行小面积土壤消毒。
B、拖拉机悬挂式土壤注射机以条施方式进行大面积土壤消毒。
二、包扎法
目前大部分内吸性农药是向顶性输导,即将药剂施在药用植物的任何部位,进入药用植物体后都向顶梢转移,而不能向下转移。包扎法就是利用药剂的这种向顶输导的特性,将药剂用吸水性材料吸收后,包裹在药用树干周围,或把药液涂刷在树干周围,再用防止药液蒸发的材料包扎好,让其通过树皮进入树干内发挥药效。操作时,在树干离地面的1/2处左右,将树干的老翘皮刮去一圈,露出白皮,用脱脂棉、旧棉布或粗纸等吸水性材料敷贴(或包)在白树皮部位,再注入药液,最后用有色塑料布包裹盖住,用绳扎住上下两端。或者把较浓的药液用排笔(或刷子)均匀涂刷在刮后的白树皮上,再用塑料布包裹,扎紧上下两端。
包扎法虽简便易行,但若使用不当,往往易对树干产生药害,因而在使用前一定要先进行少量试验,待有经验后再大量实施。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刮老翘皮的深度不宜过深,以见白皮层为准。刮深了,药液灼伤树皮,会引起腐烂。
第二,涂药包扎的时间,以春季和秋初药用果树和树木生长旺盛季节为好,休眠期树的体液少流动,包扎无效。旱季包扎效果不好,雨季包扎容易引起树皮腐烂。
第三,不是全株性的病虫,只包扎枝梢(可不刮翘皮),主干不用施药。
第四,为防止果实内的农药残留量超标,对结果的果树包扎的时间至少要距采果70天以上,剧毒农药只准用于结果的幼年果树上包扎。
三、涂抹法
涂抹法是将药液涂抹在植物的某一部位上。涂抹用的药液为内吸剂或是能比较牢固地粘附在植株表面的触杀剂,通常需要配加适宜的粘着剂。按涂抹部位划分,涂抹法可分为涂茎法、涂干法和涂花器3种。
1、涂茎法 利用内吸剂的向顶性输导作用,把药液涂抹在药用作物幼株的嫩茎上,防治叶部的病虫害或直接涂在杂草嫩茎上,防除杂草。
在我国用涂茎法防治棉花害虫较为普遍。一般是在棉花幼株期,用毛笔或端部绑32cm左右长棉絮的竹筷,蘸取加有粘着剂的内吸杀虫剂的药液,涂抹在棉株茎杆下部的一侧,一般是横涂,不必上下涂,更不必绕茎涂一圈。配制涂茎药液用的粘着剂,多为聚乙烯醇,也有用淀粉、面粉、羊毛脂的,药用植物植株也可按此方法进行。
用涂茎法防治天花粉菌核病。当茎发病时,将50%二甲菌核利(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加50倍水调成糊状,涂于患病处,在病情较重时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与喷雾法结合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
涂茎法也可用于除草。有一种手持或杂草抹药器,用T型管作盛药器,在横杆两端插1根绳芯,用螺母拧紧。药液靠自身的重力和毛细管作用,从T型管中流出,浸透绳芯,涂抹杂草顶部,内吸除草剂如草甘磷被吸进杂草体内,输送到各部位,杀死杂草。
2、涂干法 此法仅适用于药用果树树干。在树干基部涂抹一圈触杀性杀虫剂,害虫向树干上爬行触药而中毒死亡。用氧化乐果、久效磷和甲拌磷等内吸剂在树干分叉下涂20cm 药环,防治枸杞、三七、大黄、苍术、牛蒡等药用植物的期害虫,如棉蚜、桃蚜、红花指管蚜等,持效期可达15天。
涂干法防治病害,多为涂抹刮治后的病疤,防止复发或蔓延。例如,酸橙树腐烂病刮治后涂抹腐必清、腐烂敌等杀菌剂;药用果树的流胶病,在刮去流胶后,涂抹石硫合剂;药用果树的膏药病、脚腐病等,刮削病斑后,涂抹石硫合剂等药剂,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涂花器法 此法主要用于果类药用植物。为提高坐果率,用药涂抹花器,保花、保果。例如,栝楼、罗汉果开花的前一天或开花当天,用吡效隆涂果柄一圈;酸橙谢花后3~7天及25~35天,用吡效隆涂果梗蜜盘各1次,防止落果;丝瓜络开花时,用防落素涂抹雌花的柱头,以保花保果等。
四、诱引法
利用具有诱引作用的物质,单用或与杀虫剂混合使用,诱杀害虫。例如,用糖醋、蜂蜜等与杀虫剂混合药液,诱引害虫来取食从而杀之,常用的是1%敌百虫毒水加少量糖诱杀地下害虫等。诱引法可相对集中地用少量药剂,不必全面施药。
在农业上应用较多的是以性诱剂的诱引法。在药用果树园使用桃小食心虫性诱剂,梨大食心虫性诱剂、木蠢蛾性诱剂、小实蝇性诱剂等,一般一个药园仅需设立诱捕器3~5个即可收效。性诱剂主要用于测报害虫发生期和监测种群数量变化,指导害虫的防治;或用于干扰成虫交配的迷向防治;少量可用来直接诱杀,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五、虫孔堵塞法
危害药用果树的天牛、木蠢虫、吉丁虫等害虫,钻蛀树干,蛀食树体,造成若干孔洞。可用脱脂棉蘸农药药液塞入虫孔内,再用泥土封堵洞口,以毒杀害虫。
用毒签堵塞法防治天牛是当前经济、安全、效果好的防治办法。用江苏省淮阴市农科所生产的天牛熏杀棒,堵塞最后一个天牛排粪孔。对受天牛为害严重的药用果树,将树体虫道划开,塞入磷化铝,用粘泥封闭。
六、覆膜法和挂网法
覆膜法是在果实类药用植物生果时,对果实实施一层覆膜药剂,使果面覆包一层薄的药膜,起防止病虫害的作用。可在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对药用果实各喷1次200~300倍液,能使果实表面光洁无病,提高商品质量。
挂网法即用纤维绳编织的网,浸渍较高浓度的药液后,张挂于药用植物植株上,似蜘蛛网,以防治害虫。这种方法用药量少,药效期长,可减少施药次数。
七、条带间隔施药法
在田间施药时,使施药带与不施药带相间隔,这是使用农药的一种新方式,优点如下:
第一,在大面积进行害虫化学防治时,保护天敌,给天敌保留一小片食物或寄主的空间地带。可按地形划分成条带状,一条带施药,另一条带不施药,这样相间隔实施。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施药时,将施药带与不施药带互换,即前次的施药带为这次不施药带,对前次未施药带施药。若在农药中添加引诱剂,还可将未施药带的害虫引诱药带上来。
第二,在未封垄的宽行距药用作物田里植株是条带状的,对地面覆盖率很低。例如,叶期以前的大黄苗对地面覆盖率仅为10%~15%,定植后6~7叶期柴胡幼苗对地面覆盖率也只有25%~30%,可采用适合的方式将药只施在苗条上,而行间空隙不施药,能节省1/2~2/3的农药。
第三,在药用植物生育期施用非选择性除草剂,如甘草、白术、薏苡等药用植物生育期施用百草枯等防除行间杂草,在用果树园施用草甘膦除草等,为防止产生药害,可利用药用植物植株和杂草在地面分布的差异,采用定向喷雾或加保护罩的保护性喷雾,仅喷行间杂草,不让药雾接触药用植物植株。
第四,药用果树园化学除草,沿树盘条带状施药,仅杀灭树盘内杂草,而保留行间杂草,或保护行间套种的作用。
第五,在草原生长的药用植物采用飞机撒施杀鼠剂毒饵(丸),仅在条带间隔撒施,而不需全面撒施。
八、埋瓶法
此法主要用于治疗药用果树缺素症,其操作方法如下,在碱性土矫治酸橙缺铁黄化叶病时,挖开树盘土壤,剪断2~3根直径2~5mm的细根,插入瓶装的柠檬铁或硫酸亚铁的药液中,并用塑料薄膜封瓶口,再将瓶立放埋于土内。
一、 科学规划中药材生产基地
对中药材生产基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主要是对环境质量、土壤利用历史进行研究。环境质量调查包括生产基地周围和上游有无农药生产企业、化工企业及其他会对中药材产生污染的企业,生产基地生物群落的病虫害状况及其与中药材的关系。种植基地土地利用情况调查,主要是对土壤施用农药(尤其高残毒农药)的情况,以及当地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规划以避免环境对中药材的农药污染。
二、 培育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品种
目前,中药材生产品种多数是混杂群体,如川麦冬从叶形、株形分就有4个类型,川芎从茎色上分就可分为3个类型,味连从花、果、叶分可分为3个类型。这些类型的产量特性、抗性都有一定差异,故进行品种培育不但要以质量、产量为重要指标,同时也应重视中药材品种的抗性特征,选择综合效益好的品种作为基地发展的主导品种,并要不断选育新的优良品种,建立起良性的品种体系。
三、 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病虫害发生
田间管理对中药材病虫害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及时除草、清理田间、修剪病虫残株及枯枝落叶,结合深耕细作、冬耕晒土可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和为害程度。同时,通过水分田间管理既可调节中药材生长,减少生理性病害发生,增强药材抵御病源菌的侵袭,又可控制致病微生物繁殖。
此外,施肥是中药材优质高产的保障。但目前中药材的施肥研究技术相当薄弱,根本谈不上科学合理施肥。施肥的盲目性,造成药材营养失去平衡,这是其产生生理病害的主要原因。因缺乏植物营养知识,将生理病害当作是病理性病害,喷施农药进行防治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但未解决生产问题,反而造成了浪费和农药污染。
四、 科学防治中药材病虫害
1、中药材病虫害的生物与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某种有益的生物消灭或抑制某种有害生物的方法,包括改变生物群落,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保护和繁殖有益动物等。如蛴螬是川麦冬的主要虫害,蛴螬的成虫是金龟子,金龟子以麻柳叶等为食物,故在川麦冬产区用其他树种代替麻柳树可以产生较好的生物防治效果。再如将七星瓢虫移植到发生蚜虫的药材生产地,利用瓢虫消灭蚜虫就是一种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是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减少或防治病虫害发生,促进药材生长发育。常用的有合理轮作、合理间套作、调节播种期、合理施肥等。合理轮作使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发生变化,对病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造成影响,从而减少药材的病害与虫害。合理间套作,作物间对害虫的食料产生一定的隔离作用,微环境的差异对有些病菌繁殖条件的形成产生影响,减轻或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冬播或春季早播使红花花期提前,可避开红花实蝇成虫产卵盛期与红花现白期的重叠,可大大减少实蝇产卵于花蕾,降低虫害,这是通过调节播种期防治虫害。
2、药剂防治
首先,要根据病虫害的种类或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找出防治方法,适时防治。如栀子蛀枝虫害的防治应在幼虫出现时实施防治方能取得较好效果。在施用药剂时,要对病害或虫害的发生特性和农药特性进行全面分析,做到对症用药。一是要选用恰当的药剂种类,防治病理性病害选用杀菌剂,防治虫害选用杀虫剂;二是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或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农药,如防治虫害可用马拉硫磷、辛硫磷、敌敌畏、克螨特等,防治病害可用百菌灵、多菌灵、三唑酮等;三是采用恰当的施用方法;四是防止药材的农药残留。农药施用时间除考虑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还应考虑对中药材产品质量的影响,根据农药残留的时间长短,最后一次施药要保证在收获前产品中无残留。如防治菌核病的异菌服,最后一次施用要在收获前60天进行;而三唑酮的最后一次施药离收获的时间比较短,只要5天以上就可以。 5 改进加工与贮藏技术
五、 规范中药材加工技术
目前多数中药材的采收加工都是沿用传统的方法,且是分散在药农一家一户进行,很难保证质量稳定和统一。在加工过程中,常用保鲜剂、防腐剂处理,或用特殊烟熏,如白芷干燥过程要用硫黄烟熏以杀死表面的病原菌,而试验表明白芷若能及时干燥,不用硫黄烟熏也不会发生腐烂。故建议药材基地建立规范的中药材初加工厂,分散种植的中药材,可通过收购鲜药材进行加工。这样既可保证中药材质量,又可通过规模加工、规范的分级包装提高药材附加值。这是中药材产地加工的发展趋势,也是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1、规范中药材贮藏技术
虫蛀、霉变、泛油、变色等是中药材贮藏中的常见问题,传统方法是喷洒防虫药剂、烘晒、烟熏等,这往往会引起中药材质量变化或受到药剂污染,改进传统包装、建立规范的贮藏设施迫在眉睫。如实行真空包装或充入惰性气体保存中药材,破坏了虫害与微生物的繁殖条件,能有效地防治药材虫蛀、霉变和泛油。有研究表明,利用密封材料实行真空低温保存,麦冬可3~5年不出现虫蛀、泛油。在建立中药材仓贮设施时,应具备防鼠、防虫功能、温湿度调节功能及通风避光功能。
由于鱼腥草近年来市场前景好,价格较高,碧城镇种植鱼腥草已小有规模。随着种植年限增加,鱼腥草病虫害发生也加重了,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几乎成了广大种植户的一块心病,因此,在此简要说明一下 鱼腥草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一、病虫害发生原因
1、连作。 鱼腥草选择本地野生驯化品种常年种植,种植期可从10月至翌年4月,且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土地复种指数高,导致病害发生严重。
2、种茎未消毒。鱼腥草采用地下茎分段直播,但我镇95%以上的农户在播种前均不进行浸种消毒。
3、田间管理不善。 虽然鱼腥草种植管理比其他蔬菜粗放,但排水不畅、杂草丛生、肥力不足、不及时摘花、种植密度过大等也可加重病害发生。
4、温湿度管理不当 。鱼腥草多在每年6月初开始发病,湿度高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高温干旱可降低病害发生程度。
二、常见病虫害
(一)病害
1、白绢病:主要危害鱼腥草近地面根茎部,病部表面产生大量绢丝状白色菌丝层。
2 、叶斑病 :发病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或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色,中间灰白色,上生浅灰色霉。后期严重时,几个病斑融合在一起,病斑中心有时穿孔,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
3、 茎腐病 :茎部病斑长椭圆形或梭形,略呈水渍状,褐色至暗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有明显轮纹,上生小黑点。发病后期茎部腐烂枯死。
(二)虫害:主要是螨类(红蜘蛛)为害。症状:成螨、若螨和幼螨刺吸鱼腥草的叶片、嫩枝的汁液。被害叶片呈现许多粉绿色至灰白色小点,失去光泽,严重时枝株变黄,大量落叶和枯梢,以3~6月和9~11月为活动高峰期。
三、防治建议
1、合理轮作。 鱼腥草主要种植于旱地,可与玉米、辣椒、豆科作物等进行轮作。
2、种茎消毒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浸种10~20分钟,晾干后再播种。
3、高畦窄厢 。选用疏松肥沃,保水保肥,透气性好的沙壤土栽培;采用高畦窄厢栽培,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质底肥、增施磷钾肥;注意及时排水;及时拔除病株和杂草。
4、施用生石灰 。收获后及时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并深翻土壤。病重地块667平方米施用生石灰75~ 100kg 调节土壤酸碱度。
5、药剂防治
白绢病:用40%福星乳油6000倍液,43%菌力克悬浮剂8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剂1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80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浇病株根茎和邻近植株及土壤。
叶斑病 :在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400~600倍液喷雾,每隔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茎腐病: 在发病初期,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螨类:可用24%螨危悬浮剂4000~6000倍液, 73%克螨特乳油2000~3000倍液,或5%尼索朗乳油3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 更多详细信息在植物网上面可以找到,还有其他病虫害的防治办法,可以了解一下的。
一、存在的问题:
1、病虫害种类多,为害重、损失大。
由于药材品种多,且一种药用植物品种往往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危害,同一品种种植的区域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要危害病虫,若不采取防治措施,轻则减产,影响药材品质,重则颗粒无收。
2、滥用、误用农药问题时有发现。
一看到有虫就想到打药,对农药的选择标准:一是有效,二是价钱便宜,很少考虑农药毒性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且使用方法不规范,如随意加大用药浓度,施用夫喃丹颗粒等,长期此下去,后果严重。首先是农药在中药材中的残留问题,农残超标,直接损害人体健康,阻碍中药材走向市场;二是环境污染加剧,破坏了生态平衡,三是长期不合理用药,病虫抗性增加,使防治难度加大,防治成本增高,形成恶性循环。
3、专业人员缺乏,投入不足。
近几年来,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做一个试验、示范周期最短也要三、四年,且药材种植品种更换频繁,技术人员的技术更新跟不上企业的步伐,再则栽培药材品种多,投入不足,在生产中管理跟不上。仍需加大投入,壮大科技队伍。
二、对策:
一、中药材和其它农作物相比,科学资料较少,生产实践缺乏经验,因此,应加大投入,加强对中药材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积极指导生产实践,在防治策略中积极推行综合防治。
二、病虫害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a合理轮作和间作。
b选用抗病虫害品种。
2、生物防治:
a利用捕食性昆虫防治害虫,保护害虫天敌如:螳螂、肉食瓢虫,食蚜蝇等。
b以微生物治虫,如利用白僵菌、绿僵菌等防虫。
c昆虫激素的利用等。
3、物理防治
包括用温度、光、电滋波等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如杀虫灯诱杀害虫、利用蚜虫趋于黄色的特性,用黄板诱蚜等。
4、化学防治:其优点是使用方便、见效快、防治效果好,但由于近年来农药用量大,不合理使用农药和滥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和病虫害抗性问题。要考虑以下几点:
a、使用对人、畜、作物安全的农药品种。
b、化学农药使用最低有效浓度,在使用的最适时期用药、减少投入环境中的农药量。
c、防治时应考虑主治兼治对象的综合效果,要考虑对病虫天敌和传粉昆虫的综合影响,合理选择药剂种类、施药时间和方法。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国家大力扶持三农,农业种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中药材行情看涨,不少人都把眼光放在了中药材种植上。再加上一些媒体的不实宣传,让老百姓的种植积极性高涨。人们形成了一个意识,只要种植中药材就能赚钱。这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但如果能根据土壤、气候、地理和自己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和种植技术选好品种,把好质量关,搞药材种植还是可行的。
一、慎选品种,三思而后行
药材种子种苗是丰产的基础,是质量的保证,更是提高效益之前提,究竟选择种植什么品种,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自然环境、品种特性等条件确定,不可因某个品种价高而盲目引种种植,要注重药材道地性。
一、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品种
选择什么品种,要根据市场来决定。欲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首先注意鉴别真假广告,现在广告很多,但假的也不少,最好找内行鉴别,多方比较。其次,可亲自到就近中药材市场了解行情变化,可选择适销对路的品种。如离中药材市场较远,也可到当地的药材公司、中药材科研单位和收购部门及老药农那里了解信息。中药材生产要随时注意市场变化,生产多了,造成产品积压,必然引起此品种的降价,丰产不丰收;生产少了,又满足不了需要。因为中药材大多是配伍使用,缺少那一味药都是不行的。为此,应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多分析了解各品种各阶段的需求规律,有计划地发展生产。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现有库存及在地面积的多少,近几年发展前景较好、价格走势稳定的品种有:以根入药的丹参、桔梗、白芷、防风、黄芪、柴胡、甘草等;以块茎入药的山药、半夏、地黄等;以籽类入药的决明子、苡薏、牛蒡子等;以花类入药的金银花、红花、菊花等。
二、根据地理、地貌、自然条件选择品种
每一种植物都有它最适宜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等条件,中药材更是如此。在分析市场需求后,选好市场前景较好品种的同时,就要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逐步对照,看那一个品种最适合自己本区的条件生长。
1、了解种子、种苗习性:中药材品种繁多,各科属分类较广,各品种有各自的生长习性,有喜光的如决明子、红花,有喜阴的如半夏、柴胡,耐阴的丹参、桔梗、白芷,有喜酸性土壤的,有耐碱性的,既有高大缠绕的多年生木籐本植物,也有矮杆当年生的草本植物,有用种子有性繁殖的,更有用块茎、根段、枝条等无性栽培的。
2、种子特征和发芽率的关系:药材种子的发芽率与该品种种子的特性、新陈优劣、人工处理方法、种子的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如甘草种子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硬壳和蜡质,必经人工进行脱壳处理才能发芽。丹参、桔梗、白芷、柴胡等种子在正常温度下有效发芽时间为5-10月,超过此时间芽率很低甚至不发芽。黄芪种子只有在八成熟时采收,发芽率才高,如采收过于成熟的种子,颜色呈黑色,用牙咬很硬,就不能做种用。
3、注重种子质量:「好种出好药」 要生产质量较好的药材,必须有优质的种子作前提,所谓种子质量要从外观、内在、纯度、发芽率、带病否等各方面综合分析观察比较。如柴胡、桔梗的种子,一年生植株种子发芽率30%,俗称「娃娃籽」,出苗后的植株长势弱,抗病虫害能力差,一般采收2-3年生植株所结种子作种用,才能优质高产。白芷种子宜采收植株分枝上所结的种子,主茎上的种子作种用容易出苔,使根腐烂木质不能入药。还有某些种子在植株生长时就带有某些病菌,如贝母锈腐病、黄芪白粉病、白芷斑枯病、白术根腐病等,用带有这些病的种子进行播种,别说优质高产了,可能还会造成颗粒无收,甚至绝产。
4、怎样选择优良中药材种子:由于中药材种子、种苗多种多样,比较复杂,一般人较难鉴别。所以在选购种子时,最好找可靠的、信誉好的、有专门良种繁育基地的单位或各人购买,必要时向有关的药材专家或科研机构进行请教,自己也可从外观上进行仔细观察其颜色、亮度、大小均匀度、纯度和纯净率等,有可能的话,自作发芽实验,根据发芽率来确定亩播种量,做到万无一失。
二、科学种植,确保质量
由于中药材是用来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其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是否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等,都关系到治病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所以特别提醒广大药农要注意,千万马虎不得。目前,中药材生产管理中的施肥、病虫害防治是取得中药材高产优质的两个重要环节,不能只要对高产有利就什么肥料都施,只要能防治病虫害就超量喷洒农药。这里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有关规定,就怎样确保药材质量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中药材道地性
不同的中药材品种有它各自不同的生长习性,如引种地生态环境和原产地基本相似,该品种就能很快适应,反之若差异悬殊大,则会使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如罗汉果、三七为适宜南方气候生长的药材品种,如引种到长江以北地区,显然是难以成功的。而在北方种植的人参、细辛等喜冷凉气候的品种引种到南方,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科学施肥,减少污染
多施有机肥,配施微生物肥料,合理使用化肥,开发高效、无公害的生物肥料,是生产优质绿色中药材的保障和发展方向。如购不到生物肥,也不能无限度使用化肥,应以当地的农家肥为主,农化肥配合进行科学合理配方使用,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使用化肥,能够取两种肥之长补其短,缓急相济,不断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同时能提高化学肥料的利用率,克服单纯施用化肥的副作用和在土壤中残留的有害重金属,以提高中药材的质量。
三、防虫治病,慎用农药
农药残留问题是影响我国中药材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怎样减少农残,又能防病治虫呢?
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使病菌和害虫的寄生发生变化,对病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造成影响,从而减少药材病虫的危害。科学间作套种可使作物间对害虫的食料产生隔离,微环境的差异对有些病菌繁殖条件的形成可产生影响,减轻或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其它还有冬耕晒垡、调节播种期、播前晒种等。
2、生物防治:利用某些有益的生物消灭或抑制某种有害生物的方法,包括改变生物群落,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保护和繁殖有益动物等。如七星瓢虫消灭蚜虫,就是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
3、药剂防治:首先要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规律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方法。在施用药剂时,要对病虫害的发生特性进行全面分析,做到对症下药。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药剂种类,能用生物类药剂防治的,不用化学药剂。二是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杀菌类农药百菌清、多菌灵、腐霉利等,杀虫类农药辛硫磷、敌百虫、乐果和菊脂类等。三是采用适当的施用方法和施药时间及施用量。四是掌握好施用间隔期和最后一次用药时间。
总之,中药材病虫害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特别是病害,一旦流行起来就很难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平时做到没病防病,无虫治虫,一旦发生病虫害后,要慎重分析原因,能不用化学农药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严格掌握剂量,离采收10-20天最好不使用农药,以确保中药材产品中无农药残留。
三、注重季节,适时采收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采收当柴烧。」此药谚道出了中药材适时收获的重要性。中药材采收期包括生长年限和采收时间,确定采收期需根据品种和栽培地的气候条件而定,如金银花最佳采收时期为花蕾前端膨大,由青变黄,花未开放时最好,再如种植的黄芪,山东、河北生长1~2年可以收获,而东北、内蒙等省份则需生长2~3年采收才能达到标准。不得因为商品短缺,价格上涨,就提前收获,造成药效成分含量低,甚至无效;更不能随意推迟采收期,使药材木质化或腐烂变质,把「药材」变成「木柴」。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