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中药材

张仲景的126个偏方,民间中医治肿瘤奇人的功效与作用-张仲景的126个偏方,民间中医治肿瘤奇人的图片样子

时间: 2023-02-23 17:12:08

云南白药的创始人,因拒绝交出秘方被抓捕,后来怎样了呢?

常言道,医者父母心,人们的身体健康多半需要依靠医生的建议和救治,所以医生无论在什么时期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是受人敬重的。其中有一些医者还曾因为医术和药方遭遇不幸,我国就曾有一个医者,他是云南白药的创始人,因拒绝交出秘方而被抓捕,58岁死于狱中,他所遭遇的不公,让无数人为之愤愤不平。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医者,他们有的研制出了新奇的药物,有的治疗了疑难杂症,有的从深山采药写成药书共后世使用参考,总之各有千秋。比如明代的李时珍,他就不畏艰难险阻,到深山里去采草药,自己亲口尝试,再挑选可用的药材用做药物,一本《本草纲目》为后世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参考,李时珍本人也被后世称为“药圣”。再比如唐朝的孙思邈,他作为唐朝时期顶级的医者,一生都在搜集各种民间秘方,将当时的疑难杂症整治汇集到一起,还掌握了针灸学等重要的临床医学方法,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医学界的集大成者了。

01

这些优秀的医者,他们不仅是谋求一份职业,更是在做一件利民惠民的大事,他们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救死扶伤悬壶济世,这样伟大的医者理应受到人们的赞美和歌颂。其实除了李时珍、张仲景、扁鹊等这些古代名医,其实现当代也有很多优秀的医者,云南白药的创始人曲焕章就是其中之一。

张仲景的126个偏方,民间中医治肿瘤奇人的功效与作用-张仲景的126个偏方,民间中医治肿瘤奇人的图片样子

要说曲焕章,他的一生也是充满坎坷曲折的,他于明末清初出生在云南的一个偏远山村。由于时代混乱,加上家中世代从农,所以曲焕章的家庭非常困难。并且在曲焕章只有7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之后仅过了两年,母亲也去世了,家里就剩下年幼的曲焕章和姐姐,生活困苦程度可想而知。

02

曲焕章靠着和姐姐一起卖土布为生,后来在卖土布的过程中,曲焕章突然疾病发作,当时好在有一个医生向他伸出援手,救治了他,并且没有收钱,让曲焕章很是感动。明·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 曲焕章也正是因为从免医药费的医生那儿感受到了这种品质,所以在那之后慢慢对医生行业有了更深的兴趣。

但曲焕章真正接触医学还是因为他的姐夫,因为他的姐夫就是一个医生,曲焕章跟着姐夫经常外出问诊,慢慢地也学习了许多医学知识。后来他发现许多病人都有伤痛的问题,于是曲焕章便想如果能够研制出一款特效药,让病人自己尽早医治,也能少受一些病痛的折磨。

03

后来曲焕章告别姐夫四处探访各地医生,找寻民间秘方偏方,花费了漫长的时间,终于曲焕章成功研制出了一款用于伤痛的特效药,他将这款药命名为百宝丹,也就是曲氏白药的前身。这种药用于伤痛极为有效,一经问世就一抢而空,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战场上对于百宝丹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曲焕章就专门给部队配药。

后来百宝丹被日军知道了,日军也想要得到配方,就找理由把曲焕章骗了去,让当时日军的制药负责人和他谈,但曲焕章痛恨日军暴行,拒绝交出秘方,日军见状,遂将其抓捕;他们觉得曲焕章既然不能被利用,就干脆杀掉免除后患,就这样,曲焕章就死在了日军的狱中,年仅58岁。曲焕章的去世令人感到愤怒,作为一个医者,又没有直接参与战争,竟然被侵略者杀害,日军的行为简直令人不齿。

《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临患不忘国,忠也。”曲焕章宁愿死也不愿交出秘方,是因为他痛恨日军暴行,只能将其用之于国人身上,这种临危不惧且慷慨大义的精神,是强烈的报国之志,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

华佗,董奉,张仲景号称建安三神医,曹操为什么没让董奉和张仲景去治头痛病?

引自许钰博的博客:曹操为什么不找张仲景看病?

在正史中,有传记载医家的甚少,而华佗为医,就有陈寿《三国志·华佗传》、范晔《后汉书·华佗传》以及《华佗别传》3篇。说明了华佗的历史位置和贡献。(华佗网。华佗研究三题)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二十九》华佗传,“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於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因,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这段文字给人出现三个疑问,第一,华佗和张仲景的关系、生活时代;第二,文中“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后人多为“活人书者必仲景书也”,认为这就是《伤寒杂病论》;第三,曹操儿子曹冲病重时,曹操为什么不找张仲景诊治?

张仲景(约150~219年),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说涅阳故城在今南阳市与邓县之间的稂东镇,地属邓县)人。《三国志》、《后汉书》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张仲景的著作除《伤寒杂病论》外.见于文献著录的尚有《张仲景五脏论》、《张仲景脉经》、《张仲景疗妇人方》、《五脏营卫论》、《疗黄经》、《口齿论》等。张仲景弟子有杜度、卫汛,俱为当时名医。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曾修祠、墓以祀之。明清以来留下的有关文物胜迹较多。河南南阳的“医圣祠”始建于明代,有清代石刻“医圣祠”(1727)、“医圣张仲景故里”(1900),据明代《汉长沙太守张仲景灵应碑》记载:“南阳城东仁济桥西圣庙,十大名医中有仲景像。”清代《南阳县志》记载:“宛郡(南阳)东高阜处,为张家巷,相传有仲景故宅,延曦门东迤北二里,仁济桥西,有仲景墓。”河南南阳的医圣祠经明清以后屡次修葺(其间也有毁坏),保存比较完整。分布各地的十大名医祠中都供有张仲景的塑像,反映了中国民间对张仲景的崇敬与缅怀。医圣祠于本世纪50年代以后经不断扩建增修,已焕然一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世多误认为张仲景稍早与华佗,现在典型代表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如果真是这样,就好解释了,也就是张仲景比华佗死得早,所以,曹操没法找张仲景给曹冲治病。“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伤寒杂病论.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仿安徽省亳县)人,约生于公元二世纪初叶,卒于公元208年前.”,(《中藏经》中国中医药网),所以华佗之死早于张仲景。所以文中“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后人多为“活人书者必仲景书也”,显然是一种误解,另外宋朝也有“活人书”。《类证活人书》原称《伤寒百部》,穴·朱肱撰。成书于宋·元佑四年己巳(1089)至大观二年戊子(1108),20卷,政和八年(1118),经朱肱重加校正,易名《南阳活人书》。年累经刊刻,遂书又有《朱肱活人书》、《无求子活人书》、《增注南阳活人书》、《增注类证活人书》、《伤寒类证活人书》、《类证活人书》等名。卷幅亦多寡不一,常见21卷或22卷本,为伤塞类著作。卷一至卷十一,以问答为体例,论述经络、切脉、表里、阴阳,剖析伤塞的各种相类证候,畅发促景之奥义;卷十二至卷十五,以方类证辨析《伤寒论》112方;卷十六卷十八,采撷各家方论126首;卷十九卷二十一,兼论妇人、小儿伤塞疮疹等杂方;书末补列“伤寒十劝”等。本书禀承肿景学术之旨,海纳后世各家方论,辨病每倡导从经络循行部位释解六经证修,论治侧重表里阴阳辨证,并在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上独到见地,尤其对《伤塞论》整理和阐释贡献颇大。徐灵胎曾赞誉道:“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本书实为中医临证和基础研究的必备参考之书。

是否因为张仲景是汉长沙太守,或者曹操根本不知道张仲景呢?不管张仲景做没做过长沙太守,根据现有资料,曹操不可能不知道张仲景,其一,曹操一直在河北、河南一带(邯郸周围)居南阳非常近,另外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如关公上马赠金,下马送银,三天一大宴,两天一小宴,不至于孤陋寡闻到没听说张仲景的地步;赤壁之战时期曹操曾占领荆州地区包括长沙,他不应该不知道长沙太守张仲景!如果知道即便曹操自己不找张仲景治疗,在曹植生病时也不会不“求”张仲景为其子疗疾的。另外同为南阳的诸葛亮、诸葛瑾(大诸葛亮7岁,在东吴)、诸葛均(跟随曹操) 也不知道就更说不过去了,另外孙权、刘备都求贤若渴也不至于不知道张仲景,难道刘备可以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就不会顺道请张仲景(长机)吗?

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三国时期张仲景的医术、声望远远没有华佗大,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这本书根本与张仲景没有关系,其二,张仲景在华佗、曹操时期根本还没有行医,甚至还没有向同郡张伯祖学医,应该在三国后期,而不是早中期成名的成家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有感而发奋学医,很可能在赤壁之战后到曹呸登基(汉献帝让位)以前,“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此时长沙属荆州管辖,刘备、关羽可能不卖汉献帝的帐,所以,很可能报不了到(就不了任)。所以,《三国志》、《后汉书》都没有记载就不足为奇了,只有这样,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才有可能跟张仲景学习,尔后整理《伤寒论》。

而董奉的名望完全没有他们两个大是原因一,原因二则是董奉一直在福州医病,所以名望并未传达到中国北方。

磐龙缠炉 整理复制,欢迎追问

华佗死后曹操怎么不找张仲景看病

引自许钰博的博客:曹操为什么不找张仲景看病?

在正史中,有传记载医家的甚少,而华佗为医,就有陈寿《三国志·华佗传》、范晔《后汉书·华佗传》以及《华佗别传》3篇。说明了华佗的历史位置和贡献。(华佗网。华佗研究三题)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二十九》华佗传,“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於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因,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这段文字给人出现三个疑问,第一,华佗和张仲景的关系、生活时代;第二,文中“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后人多为“活人书者必仲景书也”,认为这就是《伤寒杂病论》;第三,曹操儿子曹冲病重时,曹操为什么不找张仲景诊治?

张仲景(约150~219年),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说涅阳故城在今南阳市与邓县之间的稂东镇,地属邓县)人。《三国志》、《后汉书》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张仲景的著作除《伤寒杂病论》外.见于文献著录的尚有《张仲景五脏论》、《张仲景脉经》、《张仲景疗妇人方》、《五脏营卫论》、《疗黄经》、《口齿论》等。张仲景弟子有杜度、卫汛,俱为当时名医。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曾修祠、墓以祀之。明清以来留下的有关文物胜迹较多。河南南阳的“医圣祠”始建于明代,有清代石刻“医圣祠”(1727)、“医圣张仲景故里”(1900),据明代《汉长沙太守张仲景灵应碑》记载:“南阳城东仁济桥西圣庙,十大名医中有仲景像。”清代《南阳县志》记载:“宛郡(南阳)东高阜处,为张家巷,相传有仲景故宅,延曦门东迤北二里,仁济桥西,有仲景墓。”河南南阳的医圣祠经明清以后屡次修葺(其间也有毁坏),保存比较完整。分布各地的十大名医祠中都供有张仲景的塑像,反映了中国民间对张仲景的崇敬与缅怀。医圣祠于本世纪50年代以后经不断扩建增修,已焕然一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世多误认为张仲景稍早与华佗,现在典型代表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如果真是这样,就好解释了,也就是张仲景比华佗死得早,所以,曹操没法找张仲景给曹冲治病。“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伤寒杂病论.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仿安徽省亳县)人,约生于公元二世纪初叶,卒于公元208年前.”,(《中藏经》中国中医药网),所以华佗之死早于张仲景。所以文中“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后人多为“活人书者必仲景书也”,显然是一种误解,另外宋朝也有“活人书”。《类证活人书》原称《伤寒百部》,穴·朱肱撰。成书于宋·元佑四年己巳(1089)至大观二年戊子(1108),20卷,政和八年(1118),经朱肱重加校正,易名《南阳活人书》。年累经刊刻,遂书又有《朱肱活人书》、《无求子活人书》、《增注南阳活人书》、《增注类证活人书》、《伤寒类证活人书》、《类证活人书》等名。卷幅亦多寡不一,常见21卷或22卷本,为伤塞类著作。卷一至卷十一,以问答为体例,论述经络、切脉、表里、阴阳,剖析伤塞的各种相类证候,畅发促景之奥义;卷十二至卷十五,以方类证辨析《伤寒论》112方;卷十六卷十八,采撷各家方论126首;卷十九卷二十一,兼论妇人、小儿伤塞疮疹等杂方;书末补列“伤寒十劝”等。本书禀承肿景学术之旨,海纳后世各家方论,辨病每倡导从经络循行部位释解六经证修,论治侧重表里阴阳辨证,并在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上独到见地,尤其对《伤塞论》整理和阐释贡献颇大。徐灵胎曾赞誉道:“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本书实为中医临证和基础研究的必备参考之书。

是否因为张仲景是汉长沙太守,或者曹操根本不知道张仲景呢?不管张仲景做没做过长沙太守,根据现有资料,曹操不可能不知道张仲景,其一,曹操一直在河北、河南一带(邯郸周围)居南阳非常近,另外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如关公上马赠金,下马送银,三天一大宴,两天一小宴,不至于孤陋寡闻到没听说张仲景的地步;赤壁之战时期曹操曾占领荆州地区包括长沙,他不应该不知道长沙太守张仲景!如果知道即便曹操自己不找张仲景治疗,在曹植生病时也不会不“求”张仲景为其子疗疾的。另外同为南阳的诸葛亮、诸葛瑾(大诸葛亮7岁,在东吴)、诸葛均(跟随曹操) 也不知道就更说不过去了,另外孙权、刘备都求贤若渴也不至于不知道张仲景,难道刘备可以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就不会顺道请张仲景(长机)吗?

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三国时期张仲景的医术、声望远远没有华佗大,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这本书根本与张仲景没有关系,其二,张仲景在华佗、曹操时期根本还没有行医,甚至还没有向同郡张伯祖学医,应该在三国后期,而不是早中期成名的成家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有感而发奋学医,很可能在赤壁之战后到曹呸登基(汉献帝让位)以前,“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此时长沙属荆州管辖,刘备、关羽可能不卖汉献帝的帐,所以,很可能报不了到(就不了任)。所以,《三国志》、《后汉书》都没有记载就不足为奇了,只有这样,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才有可能跟张仲景学习,尔后整理《伤寒论》。

我需要 齐恒公小传 陈胜小传 张骞小传 蔡伦小传 张仲景和华佗小传 司马迁小传 曹操小传 诸葛亮小传

让制得到帝位,传说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是子承父位、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玄孙 。通过禅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齐桓公

齐桓公

齐桓公

(?-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幺弟,其母为卫国人。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商鞅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卫鞅之祖为卫国君,故又称公孙鞅。)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变法:

1.编制户口,加强刑法

2.奖励生产

3.奖励军功

4.推行县制

5.承认土地私有

6.统一度量衡

张骞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蔡伦

蔡伦(61?~121)字敬仲,汉族,东汉桂阳郡人。我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自古以来都是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编成册,那种用来写字的丝绸叫做纸。丝绸很贵而竹简又太笨重,并且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张仲景

张仲景,河南南阳人,东汉后期医学家。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华佗

华佗字元化,又名旉,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华佗画像雕像集萃(20张)”。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又称太史公,汉朝著名的史学家,与

司马迁像

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诸葛亮

诸葛亮造像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本姓“拓跋”,名宏。是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六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4年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使吏治贪污腐败现象有所好转,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祖冲之.

祖冲之(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数学成就:他写的《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祖冲之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7位的科学家,创造了中国纪协世界之最。

天文历法

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首次精密测出交点月日数(27.21223),回归年日数(365.2428)等数据,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

机械制造

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英文: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位于黄河中游陕西渭河地区。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女登,一日游华阳,被神龙绕身,感应而孕,生下炎帝。传说炎帝人身牛首,头上有角。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据《史记》等古籍追记,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为有娇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正

邹平一中的吧,我和你一个学校的,o(﹏)o啊!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