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是菖蒲一种别称。
【别名】
昌本、菖蒲、昌阳、昌草、尧时薤、尧韭、木蜡、阳春雪、望见消、水剑草、苦菖蒲、粉菖、剑草、剑叶、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
【药用部位】
为天南里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成份】
根茎和叶中均含挥发油(0.110.42%),其主要成分是β-细辛醚63.281.2%,细辛醚8.813.7%,其次为石竹烯、α-葎草烯、石菖醚等。还含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功能主治】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石菖蒲属于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菖蒲叶、山菖蒲、水剑草等,是功效出色的一味中药材。
这种中草药,生长的季候及其特殊,所以就决定了它的药用价值高,对抑制患者中枢神经和癌细胞方面,都有一定的疗效。
一、开窍、祛痰湿。
石菖蒲气味芳香,具有开窍、祛痰的功效,用于清阳不升而引起的神志不清、耳聋、目昏、神经迟钝等症状。
二、安神定志。
石菖蒲对人体中枢神经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可起到镇静、安神的效果,对失眠症状有一定缓解,是解郁安神的一味良药
对情绪激动的患者、失眠多梦的患者,有安神镇静的作用,能帮助人安神养眠。
一般用完石菖蒲药物后,这种药物会在患者体内,起到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还有就是可以减少患者自发性的四肢和大脑活动,吃完以后,患者的听力方面、感触方面和反应方面,都会大大的减弱,所以这种药可以起到镇静的作用。
三、醒脾开胃,促进消化治疗肠胃异常。
石菖蒲可以让我们体内的消化道,所分泌的消化液体增多,增多后,我们的消化能力就会得到提升,从而可以更好的消化,被我们吃进胃里的食物,食物消化后,有利于被我们充分的吸收,然后排出,也就间接的改善了肠胃功能。
其次含有挥发油,气味芳香,可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胃肠健康水平。
同时能够解痉止痛、醒脾和胃,缓解肠管平滑肌痉挛,并具有一定镇静作用,可用于腹痛症,对急慢性胃炎所致的腹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石菖蒲对人体有不少好处,但也是一味有毒的药物,不可大量食用。
石菖蒲也是有禁忌的,比如肾虚阳亢的病人,或者烦躁、多汗、吐血和滑精的病人要慎服。
如果食用太多会出现幻觉,引起抽搐、惊厥等不良反应,所以一定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调节肠胃功能
石菖蒲对人类的消化系统有明显影响,它可以抑制消化液分泌,也可以减少腐败物质在人体肠胃中发酵,防止胃肠道痉挛,适量服用可以提高人类肠胃消化能力,而且也能减少腹胀腹痛等不良症状出现。
袪湿止痒
石菖蒲是一种味辛而苦,性质温和的中药材,而辛温都能化湿,而苦则能燥湿杀虫,所以石菖蒲入药以后能去湿止痒也能杀虫止痛,平时它可以用于人类湿疮、疥癣以及阴汁湿痒等多种常见病的防治。
失眠健忘
平时石菖蒲可以用于人类失明健忘症的防治,在防治的时候需要准备石菖蒲一两,茯苓二两,远志和人参各四分,把它们分别研成细末以后,放在一起调匀,每次取三到四分直接用温水送服,每天服用一次就可以。
石菖蒲日常用法
日常用量:5克,水煎服,鲜品加倍。也可外用,捣烂外敷。
1、代茶饮
石菖蒲5克,龙齿8克。将石菖蒲和龙齿装入炒布袋中,放入保温杯内,开水冲泡,代茶饮。可安神镇静。
2、治失音
石菖蒲5克,胖大海5枚,薄荷适量。将以上3味中药装入纱布袋中,放入保温杯内,开水冲泡,代茶饮。
3、炖煮
石菖蒲、玉竹各8克,山药12克,老鸭1只,老鸭处理干净,切块。山药、石菖蒲、玉竹分别洗净后,用纱布包好,与老鸭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大火炖煮,至鸭肉熟烂,加调料调味即可。食之可安神益智。
石菖蒲禁忌
石菖蒲入药以后多以煎制服用为主,也可以研成细末以后直接用开水送服它,治疗外伤疾病时还可以直接捣成泥状,外敷在患处上。石菖蒲还可以当保健食材食用,食用时可以把它一起炖制成汤,食用后能起到静心安神的重要作用。不过石菖蒲虽好,却含有一定的毒性,这是它的根部毒性较大,过量服用以后会产生强烈的幻觉,严重时还会出现昏迷和休克。
石菖蒲
药物名称: 石菖蒲
药物别名: 九节菖蒲(古),山菖蒲、石蜈蚣、水剑草。
拼音名称: shichangpu
说明:辛,温。归心,脾经。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小鼠腹腔注射全草的氯仿提出物250-1000mgkg,出现活动减少、肌张力增加、竖尾、眼睑下垂、呼吸深慢、流涎、共济失调、四肢外展、翻正反射消失、瘫痪死亡。
功用作用:
1,开窍宁神:主治痰浊上蒙,闭阻清窍引起的神志昏乱,癫狂,以及精神恍惚,健忘失眠等证。
2,化湿开胃:适于湿阻中焦,胃脘胀满,苔腻不饥;配伍黄连又治噤口痢。
此外,取本品辛散除湿消痰之功,尚可用治风湿痹证以及痰咳失音。
【英文名】 RHIZOMA ACORI TATARINOWII
【别名】菖蒲叶、山菖蒲、水剑草、香菖蒲、药菖蒲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制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石菖蒲
学 名: Acorus gramineus
别 名: 山菖蒲、药菖蒲、金钱蒲
科: 天南星科 属: 菖蒲属
产地分布
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及西藏;日本亦有
形态特征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株高3040厘米,全株具香气。硬质的根状茎横走,多分枝。叶剑状条形,两列状密生于短茎上,全缘,先端惭尖,有光泽,中脉不明显。45月开花,花茎叶状,扁三棱形,肉穗花序,花小而密生,花绿色,无观赏价值。浆果肉质,倒卵圆形。
生长习性
喜阴湿环境,在郁密度较大的树下也能生长,但不耐阳光暴晒,否则叶片会变黄。不耐干旱。稍耐寒,在长江流域可露地生长。
园林用途
石菖蒲常绿而具光泽,性强健,能适应湿润,特别是较阴的条件,宜在较密的林下作地被植物。
繁殖培育
通常在910月进行分株种植,即除去枯黄老叶后,将植株分为510个分蘖的小株,然后种植浇水。株行距30厘米左右,一二年可长成茂密的植株.
【性状】本品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 320cm,直径0. 31cm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0. 20. 8cm,具细纵纹,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鳞状的叶基残余。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气芳香,味苦、微辛。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红棕色物。皮层宽广,散有纤维束及叶迹维管束; 叶迹维管束外韧型,维管束鞘纤维成环,木化;内皮层明显。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维管束鞘纤维较少。纤维束及维管束鞘纤维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薄壁组织中散有类圆形油细胞;并含淀粉粒。
(2)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挥发油,加石油醚(60)制成每1ml含2μ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石菖蒲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醋酸乙酯(8: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放置约1小时,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再以碘蒸气熏至斑点显色清晰,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ml/g)。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心、胃经。
【功能主治】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用法用量】 3 9g。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注:需要指出的是,本品由于辛温,故对阴虚血热者,不宜服用,用量为干品310g,鲜品1015g。石菖蒲属芳香药,挥发油系其有效成分,故入煎剂宜后下,注意不宜入煎,以免降低疗效。
石菖蒲的功效与作用
石菖蒲别名香菖蒲、昌本、菖蒲、昌阳、昌草、尧时薤、尧韭、木蜡、阳春雪、望见消、水剑草、苦菖蒲、粉菖、剑草、剑叶、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
石菖蒲是古代文献称菖蒲以“一寸九节者良”,故亦称九节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每年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晒干即可入药。尚有变种植物细叶菖蒲(又名钱菖蒲)的根茎亦同等入药,如用鲜品,称为鲜菖蒲。
镇静作用。
用菖蒲挥发油的1/6和1/3半数致死量可以减少小白鼠的自发活动,减弱麻黄碱的中枢兴奋作用,并可解除独居小鼠的攻击行为,这些作用显示石菖蒲挥发油具有镇静效果,此外还能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菖蒲内服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并有弛缓肠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除痰开窍。
石菖蒲味辛性温,芳香清爽。辛能开泄,温胜寒湿,芳香开窍。且入心经,则能除痰浊、开心窍、宁神志,故凡痰湿蒙蔽清窍致致的神志昏乱,癫痫呆痴等症,每多常用,乃豁痰开窍、宁心安神佳品。《本草从新》谓其“辛苦丽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利九窍”,故《梅氏验方新编》即以本品配生姜,共捣法灌服,专治痰迷心窍。
聪耳治健忘。
石菖蒲芳香利窍、疏散开达,《名医别录》谓其有“聪耳明目、益心智”之功,故善治迷惑健忘、耳鸣失聪等症。如(《证治准绳》不忘散),即以菖蒲配远志等、专治迷惑善忘;《千金方》开心散,亦以本品配他药,主治健忘。
化湿和胃。
石菖蒲辛苦气香,入胃经则能宣化湿浊、开胃消食,乃化湿和胃良药。《本草备要》谓其“去湿逐风,脘痞不饥者,症见:胃脘胀满闷痛、饮食无味、食欲不振、形瘦体倦、苔腻脉细等,用之多效。皆取其苦燥除湿、辛香宣散、利窍开胃、消积宽中之功也。
散寒除痹。
石菖蒲芳香辛温,温可胜寒,辛香散湿;更走中焦、则可开发脾胃之气雨除风寒湿痹。正如《本草求真》谓:“《本经》首言治风寒湿痹,是取其辛温开发脾气之力。”本品既“主的肢湿痹,不得屈伸”(《名医别录》),亦治邪风冷痹、身体俱痛,如(《圣济总录》菖蒲散),以本品配乌头等,治冷痹身痛。
去湿止痒。
石菖蒲辛苦而温,辛温能化湿;苦燥可杀虫,故本品外用涂敷,有去湿疗疮、杀虫止痒之功。《药性论》亦载,本晶“杀诸虫,治恶疮疥瘙。”对皮肤湿疮、疥癣等疾,皆可应用。如《济急仙方》以菖蒲配蛇床子组方、为末涂搽,主治:阴汗湿痒。
开窍宁神。
用于湿浊蒙蔽清窍之神志昏乱及健忘、耳鸣、耳聋。本品芳香开窍、宁心安神,兼有化湿、豁痰、辟秽之功。本品单用或配伍平肝、安神药同用,又可治癫狂、痴呆等证。
抗惊厥。
本品所含其β-细辛醚有抗惊厥作用。
改善记忆。
其水煎醇沉液具有增智、促进记忆获得、改善记忆障碍的作用。
抗癌。
本品煎剂体外实验有抗癌作用。
抗菌。
高浓度浸出液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健胃。
菖蒲能刺激胃液分泌,并对制止胃肠的异常发酵有一定帮助,常配厚朴、陈皮等同用。此外,治疗噤口痢,用菖蒲解胸膈之热闭,开胸进食,也取其健胃理气作用,配参苓白术散。
通淋。
取其有利尿作用,在治石淋或热淋的方剂中,可用作辅助。
明目。
试治角膜溃疡,配枸杞子、菊花、琥珀等,有名目作用。
其它作用。
挥发油对小白鼠有较强的降温作用。但不能对抗小鼠的扭体反应,提示它没有镇痛作用。对小自鼠的急性中毒主要症状为抽搐,外界刺激可诱发和加剧抽搐,最后死于强直性惊厥,说明中毒主要在兴奋脊髓。对某些真菌在试管内有抑制作用。菖蒲、艾叶、雄黄合剂可作烟熏消毒。石菖蒲煎剂在体外的筛选试验中,初步证明能杀死腹水癌细胞。
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据说,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个恶日,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在五日要插菖蒲、艾蒿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后来的人们插艾蒿和菖蒲也是为了防病。艾蒿,又名家艾,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上等药物。人们在端午节这天洒扫庭院,插艾蒿,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也是为了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二)石菖蒲的性味归经
【性味】 辛,微温。
《本经》:"辛,温。"
《另口录》:"无毒。"
《药性论》:"味苦辛,无毒。"
【归经】 入口、肝、脾经。
《纲目》:"手少阴、足厥阴。"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膀胱三经。"
《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功能主治】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本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别录》:"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聪耳目,益心智。"
《药性论》:"治风湿顽痹,耳鸣,头风,泪下,杀诸虫,治恶疮疥瘙。"
《日华子本草》:"除风下气,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治客风疮疥,涩小便,杀腹藏虫。耳痛:作末、炒,承热裹窨,甚验。"
王好古:"治心积伏粱。"
《滇南本草》:"治九种胃气,止疼痛。"
《纲目》:"治中恶卒死,客忤癫痫,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痈肿。捣汁服,解巴豆、大戟毒。"
《本草备要》:"补肝益心,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风痹惊痫。"
《本草再新》:"止鼻血,散牙痈。"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炎,热病神昏,精神病。"
《广西中草药》:"治癫狂,惊痫,痰厥昏迷,胸腹胀闷或疼痛。"
石菖蒲的食用方法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
2、切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3、炮制:
(1)姜制取石菖蒲片用中火炒热后.均匀加入姜汁炒干,取出,放凉。每100公斤,用生姜12.5公斤。
(2)麸制:取麸皮撒于锅内,待麸皮冒烟时,倒入石菖蒲片,用文火炒至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麦麸,放凉。每石菖蒲100公斤,用麦麸12.5公斤。
石菖蒲别名:山菖蒲、金钱蒲、水剑草、香菖蒲等。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苦,归心、胃经。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为3 9克,煎服,鲜品加倍。
功效主治:石菖蒲具有开窍醒脑、化湿和胃、宁神益志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的神志昏乱;湿浊中阻、脘闷腹胀、痞塞疼痛;以及湿浊、热毒蕴结肠中所致的水谷不纳、里急后重等。阴虚血热者忌用。
治病配方
1、治霍乱吐泻不止:石菖蒲、高良姜、陈皮各50克,白术、炙甘草各25克。将以上5味中药研成粗末。每服15克,水煎,去渣,取汁,温服。(出自《圣济总录》石菖蒲饮)
2、治赤白带下:石菖蒲、补骨脂各等分。将以上中药炒为末。每服10克,温酒送服。(出自《女性良方》) 气芳香。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