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血管粥样硬化是中医痰湿吗

时间: 阅读:7481

血管粥样硬化是中医痰湿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艾灸师小爱

艾灸师小爱

2025-02-01 21:38:33

血管中药硬化是属于出现了一些痰湿体质的,但是如果是产生了一些痰湿体质变化,是也建议您及时进行恢复和调整的那个身体本身如果是出现这种反应是也建议您及时进行治疗来改善目前的身体症状以及变化。但是体质的话呢在饮食方面也是需要你去注意以合理的饮食为主的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蓦山溪
    回复
    2023-08-14 17:17:58

  • 离亭燕
    回复
    2023-08-14 17:17:58

    所谓动脉粥样硬化指的就是动脉血管壁堆积了粥样硬化斑块,极易影响血液流动并干扰器官的血氧情况,继而引发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疾病症状,严重时会累及重要的器官并引发脑梗、心梗等危险,所以一旦有动脉粥样硬化问题就要引起重视才可以!

    在中医眼中,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因有三

    临床的西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长期进食高盐高脂食物、肥胖、慢性疾病等有关系,而近几年来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也不断的深入和全面,并且从三个角度总结了动脉粥样硬化是如何形成的。

    1.饮食失节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喜好肥甘厚味食物或者饥饱无常饮食不规律都属于饮食失节的情况,长期如此很容易损伤脾胃功能并导致运化失司,进食的食物就不能及时的消化吸收且无法生化为气血,会进一步凝聚成湿痰堵塞脉络并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

    2.阴阳失衡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久病以及年老体衰很容易损伤脏器或使阴阳失调,比如阳虚而不能化气行水以及温运血脉,而阴虚则无法及时的滋养血脉或导致瘀痰内滞,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

    3.七情内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中医认为情志也会影响人们的 健康 ,特别是长期郁郁寡欢或者暴怒生气则会导致肝气郁结并使气血不畅,进一步导致水湿运行障碍或使湿痰停滞于体内,此时就会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只是简单的小病,甚至以为只要发病时及时服药就可以了,但其实这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错误理解。

    实际上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疾病,如果不及时的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则会导致动脉壁不断变厚变硬甚至失去弹性,早期可能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症状,后期则会有高血压、心绞痛等不适,甚至会有血管破裂的风险并诱发脑血栓、心肌梗死等问题,据了解有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脑萎缩症状或丧失意志。

    那么,面对面对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有什么好方法吗?

    近几年来中医强调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这一问题也要从“痰浊血瘀”出发,并且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可以从从整体出发,通过不同的角度发挥出抗氧化、保护血管以及调脂等作用,最终使人体阴阳平衡且内环境稳定并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

    一、活血化瘀法

    中医将脂斑、血栓、血管壁受损等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归类于血瘀的范畴,因此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中药材包括三七、川芎以及西红花等,以三七为例,三七性质微苦但性质温和,其散瘀止血以及消肿的功效显著,而临床的西医同样认为三七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拮抗血小板聚集并延缓血小板的形成。

    2.祛痰降脂法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在西医看来是脂质代谢异常的表现,而在中医眼中则属于痰浊证的范畴,此时应当针对性的做出祛痰降脂的治疗。常见中药材包括昆布,此药材性质微寒而味咸,归入人体的肝肾胃经并具备软坚散结以及消痰利水的疗效,临床试验中发现昆布提取物可降低体内有害胆固醇的浓度并可以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3.扶正补虚法

    中医角度认为阴阳失衡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大原因,作为本虚标实之证就要积极的补其不足,比如上了年纪后脾胃功能退化会有痰浊阻于血脉的问题,而肾气衰弱则会影响气血畅行并出现血脉淤堵之症,这个时候一般要采用扶正补虚的治疗方式。

    动脉遍布全身且四通八达,而一旦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则会影响血液的运行且危害甚广,因此千万别小瞧动脉粥样硬化!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 祝由师
    回复
    2023-08-14 17:17:58

    您好:
      您应该湿热型体质,这类体质的人多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病因病机:因长期过食肥甘,贪图安逸,摄入和消耗平衡失调。
      a.肥甘内滞,化生湿热,煎熬成痰,日久成脂积;
      b.阻碍脾之运化导致消化与输布异常,而生内湿热之邪;
      c.脾运化失司,阻碍肝气正常疏泄,而致肝气不舒;
      d.肝气不舒,湿热内生,阻碍气血运行,而成为淤证;
      e.脂积不除,又成化生温热之源,而形成恶性循环;
      f.步入老年,新陈代谢减慢,各脏器功能减退,病情逐步加重,致心脑细胞受损,(变性或纤维化)治疗难度加大,效果差。
      随着年龄增长,运动量减少,工作紧张度增加,性格急躁,长期食用高糖、高盐、高脂饮食,致胆固醇、甘油三脂增高,特别是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吸烟,缺氧,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缺乏,抗原抗体复合物,动脉壁内酶活性降低等因素,损伤血管内壁,脂质及其他物质沉积于血管内壁,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动脉粥样斑块出血、坏死、钙化、破溃、或形成附壁血栓,可能导致心肌梗塞和脑栓塞。
      湿与热是中医的两个致病因素,可分为外感和内生,根据您所述的的情况看应该是湿热内生,有点呼吸不畅,感觉有点胸闷,应该是心脏有问题,属于冠心病,鼻塞,流清涕是外感,应该是诱发冠心病的因素,所以去做一个心电图、和查血脂及胆固醇。
      舌像的问题,包括舌质和舌苔,舌质红,苔黄腻多属湿热,且神疲乏力,口干,却不欲饮水,颈部出汗,汗粘。 舌红,苔黄而干燥,多属实热,口渴多饮。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二陈汤,对寒湿不化有较好的疗效,其性偏热,但对湿热就不太适用了。

  • 祝由师
    回复
    2023-08-14 16:16:47

    虽然不少人对动脉粥样硬化这个词可能还不是非常的熟悉,但是动脉粥样硬化却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的类型,尤其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这种病在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中是比较常见的。下面我们就来和您一起具体的分享下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吧~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影响小动脉壁的内层和中层。动脉粥样硬化仅是动脉硬化的一种类型,因此习惯上简称为“动脉硬化”,而将说明其特点的“粥样”两字简化掉,极不妥当。各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在上述病变过程中,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

    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和钙化。

    预防动脉硬化的方法

    1、劳逸结合与精神调节避免精神紧张、烦恼焦虑,生活要有规律,学会经常用脑,又要避免用脑过度。

    2、早期采取治疗措施一级预防的重点有三个:干预血糖、干预血压、干预血脂。

    力争在早期采取治疗措施。

    3、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饮食原则是限制脂肪摄入量。摄入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不宜过多,应少食肥肉、猪油、奶油或其他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系统有不利的影响,可以促进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并使形成的脂蛋白易于附着在血管壁上,有的还能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液中堆积,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4、积极地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可帮助改善血液回圈,增强体质,并防止肥胖。

    5、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以减低血浆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并能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可多吃一些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鱼类、植物油、豆制品等。另外,少吃甜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钾、钙等,有益于营养素及植物纤维的摄入。摄入适量的盐(5克/天),不吸烟、少饮酒或不饮酒等,这些都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的营养原则

    1、控制总热能摄入,保持理想体重。

    2、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3、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少吃甜食。

    4、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

    5、饮食清淡、少盐。

    6、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少饮酒。

    7、供给充足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适宜食物

    1、主食及豆类的选择各类谷物均可,建议多食粗粮,如燕麦、糙米、粳米、小米、玉米、大豆和大豆制品等。

    2、肉蛋奶类的选择多食用深海鱼类、贝类如干贝、海蛰、海蚌、带鱼等。

    3、蔬菜的选择芹菜、木耳、洋葱、香菇、冬瓜、百合、蚕豆、黄瓜、菠菜、油菜等。

    4、水果的选择猕猴桃、橘子、凤梨、草莓、葡萄等。饮食禁忌忌食猪脑、猪肝等动物内脏、肥肉、油脂、腌制食品。饮酒红葡萄酒每天不宜超过100ml。

五指毛桃去痰湿吗

肾阴虚会导致阳气重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