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阳明经头痛怎么回事

时间: 阅读:6731

阳明经头痛怎么回事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佩兰

佩兰

2025-02-01 21:09:45

你好,这个情况主要是考虑阳明经头痛的问题的,这个需要做头颅CT看看有无异常的,同时建议配合针灸推拿按摩理疗方法改善症状就可以的,这个也需要适当多休息就可以的,不吃辛辣刺激食物就可以的,避免受风就可以的,这个多于湿气重有关系的。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徐长卿
    回复
    2023-08-14 18:18:02

    【答案】:B
    。此属记忆内容。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 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 蓦山溪
    回复
    2023-08-14 18:18:02

    可能你是阳明经头痛……

    治疗阳明头痛(即前额痛)的引经药是白芷、葛根。

    头痛的辩证,除以脏腑、气血辨别之外,还可以从经络来辨别。三阳经和厥阴经都到达头面部。因此,根据头痛的部位,属于何经,而选用相应经脉之俞穴以治之。

    太阳经头痛:多在后脑,下连于项。选取后项、天柱、昆仑。

    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或眉棱。选取上星、头维、合谷。

    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连及耳部。选取率谷、太阳、侠溪。

    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项,或连于目。选取百会、通天、行间。

    上述按部位分经取穴,采取病所与经脉远道相配合的取穴方法,借以疏通经络之气,而达治疗头痛之目的。

    [按语]头痛一症,采用针刺治疗,尤对脑震荡后遗性头痛,头项肌肉收缩性头痛,情绪紧张性头痛,高血压头痛,偏头痛等等,有较好的效果。如取穴得当,刺激适量,往往收效较其他方法为优。但因头痛原因复杂,临床治疗还应标本兼顾。一般常取百会、太阳、头维、上星、阿是穴,调和经气以止痛;合谷为镇痛要穴,临床常用。如因于风者,可配风池、风府以散风;挟寒者,配肺俞、后溪解表散寒;风热者,用大椎、曲池、天柱疏风散热;挟湿者,配足三里健脾化湿;痰浊阻滞、清阳不升者,配脾俞、足三里、阳陵泉、内关健脾和胃、舒肝升阳,丰隆化痰降浊;气血虚者,配气海、三足里健脾益气;脾俞、肝俞、三阴交健脾养血;肾虚者,配肾俞、太溪滋阴补肾;瘀血者,配血海化瘀和血。如针刺后头痛继续加重者,要考虑炎症及肿瘤等病灶的可能。应中西医结合,及时处理原发病,以提高疗效。

    [针灸治疗头痛的作用机制]头痛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涉及内、外、五官、神经科等病患。针灸对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有较明显的效果。现代研究表明,其治疗作用是针刺调节了神经系统的功能,针刺信号与痛觉信号在各种经传递过程中的整合,减弱了疼痛信号的传递,并激活了体内内源性镇痛调制系统(如脑内的类阿片样物质增多等)起到了镇痛作用。针刺调节了脑血管的紧张程度,对血管性头痛产生了治疗效果,针刺可使迷走神经兴奋性提高,血液中的乙酰胆碱含量增多,儿茶酚氨含量减少,使血管扩张,从而降低了血压,缓解了因血压偏高而诱发的头痛。

  • 龙葵
    回复
    2023-08-14 18:18:02

    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其气与肾相通,手足三阳、足厥阴和手少阴之脉皆上于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精气亏虚、髓海不足等导致经气逆乱,邪气上逆于首,阻遏清阳,壅塞空窍,皆可致头痛。
    头痛的病因
    外感病因
    《内经》认为,头痛的外感病因中以风、寒、湿、热邪多见。风邪伤于头部,气血失和,阻遏清阳,故头痛。《素问·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寒邪侵犯骨髓,上逆于脑,则发头痛。《素问·奇病论》云:「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李中梓注曰:「髓以脑为主者,诸髓皆属于脑也。大寒入髓,则脑痛,其邪深,故数岁不已。髓为骨之充,齿者骨之余也,故头痛齿亦痛。」湿为阴邪,易于阻遏阳气,使得清窍不利而致头痛。《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热邪所致头痛,则是由于热邪盛则气血涌于上,头部脉络壅塞不通。《素问·刺热论》具体论述了五脏热病头痛的不同表现,云:「肝热病者……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心热病者……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肺热病者……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肾热病者……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
    内伤病因
    《内经》认为,头痛的内伤病因中以瘀血、肠胃不适为多见。瘀血所致头痛多因外伤堕仆而成,血瘀阻塞络脉。《灵枢·厥病》云:「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张介宾注曰:「头痛因于击堕者,多以恶血在脉络之内。」胃肠不适致头痛者,多因胃之火热上冲或胃肠食滞浊气上逆而成。《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头痛的分类
    真头痛
    真头痛指寒邪深入留连于脑所致之剧烈头痛。其临床特点如《灵枢·厥论》所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真头痛为头痛持久而剧烈,阴寒太甚,真阳衰败,不能达于四末。《难经·六十难》亦云:「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张介宾注云:「盖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本,若头痛甚而遍尽于脑,手足寒至节者,元阳败竭,阴邪直中髓海,故最为凶兆。」
    偏头痛
    偏头痛即头痛偏于一侧,以寒邪侵袭为主,故头寒冷而痛。《灵枢·厥病》云:「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手足少阳经上循行于头侧,手阳明经上颈贯颊,入于齿中,寒邪客于少阳、阳明经脉,经络拘急,气血瘀滞,则发偏头痛。张志聪注曰:「此寒邪客于经脉而为偏头痛也,寒伤营,故为寒痛。手足三阳之脉,上循于头,左者络左,右者络右,伤于左侧左痛,伤于右侧右痛,非若厥气上逆而通应于头也。」
    六经头痛
    太阳头痛 以头部连于项疼痛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灵枢·厥病》云:「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灵枢·经脉》亦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故风寒感受于经,或厥气上逆,则有头痛,及项部脊背部疼痛。
    阳明头痛 以前额、面颊及眉棱等处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曰:「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张介宾注云:「足阳明之脉上行于面,其悍气上冲头者,循眼系入络脑,足太阴支者注心中,故以头痛而兼面肿烦心者,当取足之阳明、太阴也。」外感风寒侵犯阳明经脉,经气厥逆,上冲头面,则可见前额、面颊、眉棱等疼痛,经气郁滞则面肿,烦心,胸满,呼吸不利。
    少阳头痛 以头之两侧及耳之前后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热邪壅滞少阳经脉,经气逆乱,上冲于头,故可见头痛剧烈,可伴有下颔疼痛、目锐眦疼痛。
    太阴头痛 以头痛痛无定处,按之不得,并伴有善忘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脾主运化,脾气虚则清气不升,又脾恶湿,痰湿困清阳,故太阴头痛多有痰湿之象。《证治准绳·杂病》云:「太阴经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
    少阴头痛 多属肾精气虚不能上承,膀胱经气实而上逆而头痛,其痛不移。《灵枢·厥病》曰:「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素问·五脏生成》亦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张介宾注曰:「头痛巅疾,实于上也。上实者因于下虚,其过在肾与膀胱二经。盖足太阳之脉从巅络脑,而肾与膀胱为表里,阴虚阳实,故为是病,甚则府病已而入于脏,则肾独受伤矣。」肾主藏精生髓,而脑为髓海,故少 *** 气虚则亦可致髓海失养而头痛。
    厥阴头痛 以头痛多痛在巅顶,或内连目系,常伴有情绪异常变化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曰:「肝病者……气逆则头痛。」张介宾注曰:「头脉痛者,痛在皮肉血脉之间也。心悲喜泣者,气逆在肝也。故当先视头脉之动而盛者,刺去其血以泄其邪,然后取足厥阴肝经而调补之,以肝脉会于巅也。」故厥阴头痛常与气逆有关,肝经气逆,血随气行,郁于头部,可见头动脉充血而痛。
    头痛的治疗
    头痛为临床常见症状,《内经》对其论述颇详,为后世头痛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外感病因所致头痛多运用祛风、温养散寒、除湿升阳、清热降逆通络法而止痛。内伤病因所致头痛多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清胃泻火或消食导滞降浊而止痛。真头痛多属于临床医学中的脑实质病变,为危重病证,甚为凶险。《证治准绳·杂病》引:「古方云:与黑锡丹,灸百会,猛进参、沉、乌、附或可生。」偏头痛属寒邪所致,故方药治疗当以温养散寒止痛,针刺治疗可取手足少阳经及手足阳明经之主治穴治疗。六经头痛的治疗,《灵枢·厥病》、《灵枢·寒热病》等篇均有相关论述,再结合后世方药的运用,简介如下:太阳头痛以疏风解表,通经和络为法,可选桂枝羌活汤、九味羌活汤之类;或针刺天柱、大杼等本经之腧穴,以散寒祛风。阳明头痛以足阳明经人迎穴为主治,以通其经;方药可选用《卫生宝鉴》石膏散加减,以清热泻火降逆止痛。少阳头痛当泻其血以祛其热,再取本经腧穴以通其经;方药治疗可采用清胆泻火之龙胆泻肝汤加减。太阴头痛当先取头面左右经脉以通其经、祛其邪,再取足太阴脾经腧穴以补脾气;方药可以健脾升麻祛痰湿为法,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少阴头痛当局部取穴,以泻膀胱经之实邪,并取手少阴以泻其热,再取足少阴以壮其水,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补阴泻阳之法;方药可选用杞菊地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厥阴头痛当刺其血脉充盛之处,以泻其标邪,后调足厥阴穴位,以治其本,方药治疗则应详辨其气逆的不同病机,肝郁气逆者,用柴胡舒肝散加减;肝火上炎者,用当归芦荟丸加减;肝阳上亢者,用天麻钩籐饮加减;厥阴寒气上攻头痛,用吴茱萸汤加减等。以上所论治法,可供临床参考。

  • 木槿
    回复
    2023-08-14 17:17:52

    1.辨证要点

    (1)辨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轻急,病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多属实证;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病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病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多属虚证。

    (2)辨头痛的部位:大抵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3)辨头痛的性质:因于痰湿多重坠胀痛,因于肝火多灼痛、跳痛,因于寒邪多掣痛,阳亢多胀痛。若瘀血头痛,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

    2.治疗原则调神利窍,缓急止痛为基本治则,初病多实,治宜祛邪,以祛风散邪为主,久病多虚,治宜固元气,以补虚为主,虚中挟实者,当权衡主次,随证治之。

    3.分证论治

    (1)外感头痛

    ①风寒头痛

    主证: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0g,荆芥10g,防风10g,羌活6g,白芷10g,细辛3g,薄荷6g,甘草6g。

    ②风热头痛

    主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击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散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川芎10g,白芷10g,菊花12g,石膏20g,羌活6g,藁本10g,黄芩10g,连翘10g,牛蒡子10g。

    ③风湿头痛

    主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果有闷,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防风10g,蔓剂子10g,藁本10g,甘草6g,藿香10g。

    (2)内伤头痛

    ①肝阳头痛

    主证: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10g,石决明30g,桑寄生10g,川牛膝10g,杜仲10g,益母草10g,夜交藤15g,黄芩10g,栀子10g。

    ②肾虚头痛

    主证: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畏寒,肢冷,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温肾填精。

    方药:右归饮加减。熟地黄15g,附子10g,肉桂6g,鹿角10g,人参10g,当归10g,山药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

    ③气血虚头痛

    主证: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神疲乏力,自汗气短,畏风,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自,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减。炙黄芪20~30g,熟地黄15g,白术10g,党参20g,当归10g,白芍12g,陈皮6g。川芎6g,白芷6g,升麻6g,柴胡6g。

    ④痰湿头痛

    主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每遇阴天发作或加剧。

    治法:化痰祛湿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茯苓15g,生薏苡仁30g,陈皮6g,白芷6g,白蔻仁6g。

    ⑤瘀血头痛

    主证: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或妇人经期发作并伴痛经,舌质紫,或有瘀斑,脉弦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川芎10g,当归10g,人工麝香0.2g(冲服),川牛膝10g,枳壳10g,柴胡10g。

    4.单验方治顽固性头痛、偏头痛方可选用:

    (1)全蝎、蜈蚣各等份,共为细末,每服2g,3/d。

    (2)制川、草乌各6g,白芷、僵蚕各6g,生甘草9g,研细末,分成6包。每日1包,分3次用绿茶送服。用治顽固性风寒头痛效佳。

    (3)川芎、白芷各15g,大头鱼鱼头1个,文火炖40min,饮汤。对偏头痛疗效尤佳。

    5.针灸疗法

    (1)外感头痛:巅顶部痛者取百会、通天、阿是穴、行间等穴;前头部痛者,取上星、头维、阿是穴、合谷穴;后头部痛者,取后顶、天柱、阿是穴、昆仑穴。

    (2)肝阳头痛:取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穴刺之。

    (3)痰湿头痛:取中脘、内关、丰隆、解溪穴刺之。

    (4)气血亏虚头痛:取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穴刺之。

    6.推拿疗法推三点,首先推神庭穴,用双拇指交替,从头发尖过神庭穴,入发际2寸,用力推10次;然后推太阳,双拇指分别用力按住太阳穴,用力推至耳尖为止;最后推头维穴,方法同上。用此法治疗头痛,绝大部分立即缓解或疼痛暂消失,方法简便可靠。

    【预防】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结合,情志调畅,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肺热寒咳吃什么药

身体和精神状态不是很好,气血不足,怎么补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