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鼻鼽的方法
根据中医身体患有泌尿的临床病变表现情况,主要是通过活血止血保护鼻腔粘膜组织代谢指标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促进身体鼻腔粘膜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和方案,进行调补身体的健康指标。
鼻炎,中医又称为鼻鼽、鼽嚏或鼻窒。鼽即鼻出清涕,嚏乃鼻中因痒而气喷作声,窒是以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鼻窍交替堵塞,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甚至嗅觉失灵为特征的急性或慢性鼻病。
广大父母对于鼻炎并不陌生,其中不乏一些为人父母的,在沟通时这些家长大都提到担心鼻炎影响孩子未来,又担心西药过于 *** ,希望我多分享一些治鼻炎的中医方法,这里就给大家分享一个之前分享给读者朋友后反馈不错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这位家长之前给我沟通说自己的孩子9岁,患有鼻炎有两年,具体鼻炎症状为晨起打喷嚏、一直咳嗽,还会鼻子堵塞,涕黄容易结痂。初步判断孩子为先天肺气不足,肺虚体弱导致风寒入体,寒气郁结的阳虚体质,后给出艾灸方法,不到3天反馈有效,坚持一月后鼻炎症状也渐渐消失:
这个方法主要用到的就是艾草和生姜,在就可以自制艾条,主要因为艾草本身是纯阳之物,具有温通经络、升阳举险、祛风渗湿的作用,而生姜则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咳的作用。中医治鼻炎将求对症治疗,阳虚体弱的鼻患首要做的就是扶阳驱寒故有效,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要准备一些艾绒,一般在农村野外都有,也可以至今去只能中医店铺应该可找到,取新鲜的艾绒做成艾条
然后准备一些新鲜的生姜,老一点辛辣的效果更佳,用前将生姜洗干净,切成一块块的,不要太薄也不要太厚,平常就行,然后再把切成片的生姜拿牙签在上面刺入若干个小洞,将生姜放在印堂穴、肺俞穴,神阙穴、攒竹穴合谷穴这几个地方,如果鼻炎症状严重的话还可以加迎香穴、太阳穴等,将生姜放在这些穴位上后
治疗鼻炎中药方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告诉你带你了解下吧,希望你喜欢!
治疗鼻炎中药方
中药方
根据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典型症状,与中医的?鼻鼽?病相似。中医在治疗方面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具有副作用少,见效快,不易复发的特点。常分成三型辨证施治。
第一, 肺气虚寒,主要症状为:鼻腔奇痒,喷嚏连连,继则流大量清涕,鼻塞不通,嗅觉减退.病者平素恶风怕冷,易感冒,反复不愈。伴见倦怠懒言,气短音低,或有自汗,面色晄白。中成药可选用玉屏风丸、补中益气丸治疗。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生 芪12g 白 术10g 防 风10g 苍耳子10g 辛 荑10g 白 芷10g 薄 荷6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第二, 肺脾气虚,主要症状为:鼻塞而胀,鼻涕清稀或粘白,嗅觉迟钝,双下鼻甲粘膜肿胀,色苍白或灰暗。患病日久,反复发作,可伴头重头昏,气短,四肢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或溏,舌质淡或胖大,苔薄白。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治疗。汤药可用经验方:
党 参15g 茯 苓lOg 白 术10g 生甘草9g 诃 子10g 五味子10g 辛 荑10g 生黄芪10g 苍耳子10g 藿 香10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第三 ,肾虚,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常见此证型,主要症状为: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清涕难敛,早晚较甚,鼻粘膜苍白水肿。常伴有腰膝酸软,四肢乏力。中成药可选用强肾片、六味地黄丸治疗。汤药可选用:
熟 地10g 生 地10g 茯 苓10g 山萸肉10g 泽 泻10g 山 药10g 丹 皮10g 辛 荑l0g 苍耳子10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ml。一般常见的过敏性鼻炎都可以采用以下内服外用法治疗,内服方药: 黄 芪40g 法半夏10g 防 风10g 白 术10g 白 芍12g 茯 苓10g 桂 枝10g 白 芷5g 五味子6g 细 辛2g
首先将药用冷水浸泡20分钟,煎沸20分钟,1天1剂,早、中、晚3次分服,每服150ml。
外用方药:炒苍耳于5g,辛黄5g,白芷30g,薄荷2g,藁本5g。将上药共研成细末,每次o.3至o.6g,吹入鼻腔,1天3次, (吹药可用空的喉风散瓶,放人药末,用时先把鼻涕擤出来,再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洗净鼻腔后,喷药末于鼻腔内)。
对于过敏性鼻炎,早期治疗,预后良好。如晚期合并有鼻窦炎或鼻息肉,治疗效果不佳。本病应注意锻炼身体,无论冬、夏都用凉水洗脸,增强抗寒能力。冬季外出戴口罩,同时预防感冒的发生。平时还应注意少食生冷鱼虾等物。观察、寻找诱因。发现易感因素,应尽量避免。
10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药方剂:
1、白芍15克,生黄茋20克,白术、防风、当归、辛夷子、五味子、石菖蒲各10克。蝉蜕、甘草各6克,细辛3克。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1个月为1疗程。疗效:服药1-2疗程,有用率达97%。
1、酸梅20克,苍耳子15克,黄茋30克,辛夷12克,白芷、防风、荆芥各10克,白术、诃子各9克,柴胡、薄荷各6克,麻黄3克,细辛2克。用法:日1剂,水煎2次,取液混合,分两次服,10天为1疗程。疗效:用药1-3疗程,治愈率达100%。
3、上品龙井茶30克,川黄柏6克,共研细末,以少许药粉嗅入鼻内,每日多次。具备清热泻火、除毒排脓之功效。主要治疗过敏性鼻炎、鼻塞伴脓性分泌物自觉鼻臭等症。
4、白芷30克,薄荷、辛夷各15克,炒苍耳子7.5克。制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6克,饭前用葱汤或者凉开水送服。
5、中药材双黄连、虎杖各20克,鹅不食草60克,麻黄6克,金盆15克,冰片3克。制用法:研细末,凡士林调成药膏,如大豆大。每日2次,每次1个,涂入鼻腔内。
6、薄荷(后下)、石菖蒲各6克,桔梗、牛蒡子、辛夷各9克,荷叶、连翘各12克,细辛3克,元参15克。制用法:水煎服。
7、炮姜10克,炙甘草20克。制法:上面所说的药物加水煎,取汁即可。用法:迟早分服,每日1剂。
8、中药材龙骨粉、白芷粉各20克,辛夷花粉30克,冰片3-5克,扑尔敏80毫克制用法: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历时先用硼酸粉洗净鼻腔,再用消毒棉球蘸此粉末涂鼻腔患部,每日2-3次,鼻炎愈后停药。
9、苍耳子30-40个,轻轻捶破,放入小铝锅内,加入麻油50克,文火煎炸苍耳子,待苍耳子炸枯时,滤取药油装入清洁瓶内备用。历时以消毒小棉球沾药油少许涂于鼻腔内,每日2-3次,两周为一疗程。注:药油涂入鼻腔时,应尽量涂进鼻腔深部。使用该中药方剂应持之以恒,尽量不要间断,治愈鼻炎为止。
10、菊花10克,栀子花10克,薄荷3克,葱白3克,蜂蜜适量。制法:将上面所说的药物用滚水冲泡,取汁加蜂蜜调匀。用法:代茶频饮,每日1剂,连用3-5日。
提示,在使用这些中药方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时候,最好在专门医生指导下进行。
冬去春来,随着季节的转换,过敏性鼻炎又成了高发病症。频频出现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或清或黄)、鼻塞(或单或双侧鼻孔)和鼻痒等。严重者嗅觉减退,头昏头痛、头晕脑胀等,严重影响睡眠、工作和学习。
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中医将鼻炎称之为鼻鼽、鼽嚏、鼽水等。鼻鼽最早见于《素问·脉解篇》:“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鼻部也通过经脉手阳明经、足阳明经、手太阳经、督脉、足太阳、任脉、阳跷脉等与全身的脏腑经络等联系紧密。
故过敏性鼻炎发作时可按摩或针刺经络穴位来治疗。具体如下:
1.上星
位置:在前发际上1寸。上星穴用力按摩5分钟,或向百会方向平刺1寸。鼻塞严重者,需要艾灸。《灵枢·九针论》:“星者人之七窍”,上星穴居面部七窍之上方,故名上星。又近额部,故又称明堂、神堂、鬼堂。可降浊升清,主治鼻塞,鼻出血等病症。
2.印堂
印堂在两眉中间。我们通常所说的“印堂发亮或发暗”就是这个位置。印堂作为穴位,最早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现代教科书将印堂穴归为督脉的穴位。可明目通鼻,治痛,眩晕,鼻炎,鼻渊,鼻衄,目赤肿痛,小儿惊风,失眠等病症。《类经图翼》治疗鼻渊(鼻窦炎之类)常常用印堂,并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等。《针灸大成》治疗流鼻血不止常用印堂配伍合谷、上星、百劳、风府、迎香、人中、京骨等穴。
头晕头胀者可在印堂用力按揉5分钟,用手揪痧,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鼻塞严重者需要艾灸。
3.百会
百会穴,在两耳尖连线中点,前正中线上,头顶凹陷处。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是临床常用穴之一。主治头部病症。
可在百会用艾条回旋灸10分钟,或用力按揉5分钟,头胀头痛者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
4.头维
头维穴在额角,入发际上0.5寸。头维穴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并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三条经脉的交会穴。维,指维系、维护之义。足阳明脉气行与人身胸腔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此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人发际处,维系于头,故名头维。因头维穴通3条经脉(胃经、胆经、阳维脉),故可疏利面部阳明经和侧头部少阳经气血,故可治疗头痛,目眩,口痛,流泪,鼻塞不通等病症。
可在头维穴用力按揉5分钟,头痛头胀、眼睛发红者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或向后方向平刺1寸。
5.迎香
迎香穴在鼻翼旁0.5寸,鼻唇沟内。《灵枢·终始》曰:“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现代腧穴主治规律也说:“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故选择迎香穴。以之疏散风热、通利鼻窍。可以治疗鼻部所有疾病,包括鼻塞、流涕等过敏性鼻炎病症。如《通玄指要赋》曰:“目昏不见,二间宜取; 鼻窒无闻,迎香可引 。”《玉龙赋》云:“ 迎香攻鼻窒为最 ,肩井除臂痛如拿。”
可在迎香穴用艾条回旋灸10分钟,或用力按揉5分钟,向上斜刺或平刺0.3~0.5寸。
6.加减:
1)鼻涕多可艾灸大椎。
2)鼻腔干热或流鼻血者上星、百会、头维可点刺放血。
3)痰多加丰隆、三阴交。
4)平时体质偏弱者,加捏脊,揉足三里、脾俞、肾俞。
疗程:每日1次,连续7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需要1~3个疗程。若用于治疗慢性鼻炎、鼻息肉等则1~3个月以上。本文为范圣华医生治疗经验。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