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丸治肾阴虚吗
可以治疗肾阴虚的如果出现这种症状的时候应该及时的进行治疗的,可以通过口服药物的方式来进行缓解,使身体得到好处的如果得不到改善的话,对性来说也会受到影响的,建议根据目前的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实施你的有效的改善,如果得不到帮助的话就选牙周炎,会受到一个相互尊重的,对于心理来说也是非常不健康的
【辨证施治】
1,肾阴虚 肾阴不足,易生内热,可出现低热,手足心热,颧红,口干,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视力减退,腰腿酸痛,腰膝无力,遗精,夜热盗汗,尿量多,女子经闭,男精少不育,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治法应滋阴补肾(补肾阴)
常用药物补肾药:熟地、元参、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旱莲草、鳖甲,龟板。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等。
凡是结核病,糖尿病、尿崩症、营养不良、久病体虚、恶液质,不孕症等有肾阴虚证候的,都可以采用上述药物,随症加减。
2.肾阳虚 身体削瘦,面黑,四肢腰背发凉,怕冷,腰脊酸痛,阳萎,早泄,性欲减退,或尿少浮肿,或食少便溏,或喘息,五更泻。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应补肾阳或温肾助阳。
用药物补肾阳药:附子、肉桂、杜仲、补骨脂、巴戟天、淫羊霍,肉苁蓉等。中成药有右归丸等。
凡是慢性肾炎,肾上皮质机能减退、甲状腺机能减退,性神经衰弱以及各种虚弱等有肾阳虚证的,都可以采用上药物,随症加减。
要注意到临床上常见一个病人见到两个以上脏腑的证候,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每个脏腑所表现的特殊证侯,才能辨别属于某脏某腑。在复杂脏腑证候中,以毛主席哲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找到主要证侯,才能进行辨证施治。
【中药名】墨旱莲
【药材性状】全体被白色茸毛。茎呈圆柱形,有纵棱,直径2~5毫米,表面绿褐色或墨绿色。叶对生,近无柄,叶片皱缩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披针形,全缘或具浅齿,墨绿色。头状花序直径2~6毫米。瘦果椭圆形而扁,长2~3毫米,棕色或浅褐色。气微,味微咸。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酸。归肾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属止血药下属分类的凉血止血药。
【临床应用】煎汤内服,用量6~12克,或熬膏,或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绒塞鼻,或研末敷。用治肝肾阴虚,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伤出血。
【药理研究】具有抑制细菌生长;对肝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明显的抗诱变作用;具有止血、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的作用;对食管癌109细胞有中等程度的杀伤作用;此外,对小鼠有明显镇痛作用,可明显降低四氯化碳诱导的环己巴比妥睡眠时间的增加和氯苯唑胺麻痹时间的增加。
【化学成分】全草含皂甙1.32%
,烟碱约0.08%,鞣质,维生素A,鳢肠素,多种噻吩化合物,叶含2-(丁二炔基)-5-(乙烯乙炔基)噻吩、蟛蜞菊内酯、去甲基蟛蜞菊内酯、去甲基蟛蜞菊内酯-7-葡萄糖甙,地上部分石油醚提取部分含豆甾醇、植物甾醇A及β-香树脂;乙醇提取物中尚含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植物甾醇A葡萄糖甙和一种三萜酸葡萄糖甙。
【使用禁忌】脾肾虚寒者忌服。
盐知母:取知母片,照盐水炙法(附录)炒干。
【性能功用】苦、甘,寒。归肺经、胃经、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内服:6~12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附注】置通风干燥处贮藏,防潮。
【中药名】远志
【性味归经】性温,味苦、辛。归心经、肾经、肺经。
【功效与作用】安神益智、祛痰、消肿。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养心安神药。
【临床应用】用量3~9克,水煎服。用治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药理研究】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因含皂苷,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因而反射性的支气管分泌物增加而有祛痰作用。提取物给动物狗口服,可促进气管分泌。此外,尚有降压和抑菌、中枢镇静与抗惊厥作用;祛痰;降压;溶血;收缩子宫;抑菌;抗突变等作用。
【化学成分】含多种三萜类皂苷,主要有远志皂苷A、B、C、D、E、F、G,由细叶远志皂苷元等与不同的糖结合而成,皂苷以皮部含量最多。另含细叶远志皂苷、细叶远志素、远志咕吨酮I、远志咕吨酮Ⅱ,1,6-二羟基.3,7-二甲氧基咕吨酮、α-菠固醇、豆固醇、远志皂苷、西伯利亚远志糖、细叶远志定碱、细叶远志素等。
【使用禁忌】阴虚火旺、脾胃虚弱者慎服。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恶心呕吐。
不建议盲目改方,一般熬制的中药大概要服用两至三周才知道有没有效果,再根据实际病情改方。如果你是两周看一次的话,可以建议医生重新对症改方。许多慢性病中医可以治但疗效较慢,如果六周左右的方剂都没有效果,可以考虑换个医生重新看,确实有许多疑难杂症是难治的。
茯苓入药 历史 悠久,早在《诗经》已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记述其功用谓“主胸胁气逆,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谓其“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唐·《药性论》曰“开胃,止呃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日华子本草》则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的记载。宋·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提出“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的观点。金·张元素于《医学启源》论其能“除湿益燥,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元·王好古《汤液本草》总结本品“虽利小便而不走气”的特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确提出“治心悸必用茯神”。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认为“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
【性能】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一、水肿证
本品味甘、淡,入脾肾,甘能补脾,淡能渗泄,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补而不峻,利而不峻,利水而不伤正,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属寒热虚实之各种水肿。用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渴饮水,小便不利者,以之与猪苓、泽泻、桂枝、白术同用,如《伤寒论》五苓散;用治水湿停蓄之水肿,小便不利证,可与郁李仁、白术等同用,如《不知医必要》茯苓汤、《世医得效方》郁李仁散;用治脾阳不运之水肿,常与白术、黄芪等补气健脾之品,如《金匮要略》茯苓戎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又如《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健脾渗湿汤;若身肿腰以下为甚,脘闷腹胀者,以之与白术、附子、厚朴等同用,如《济生方》实脾饮。
用治脾虚湿盛之水肿,以之与白术、苍术、厚朴等同用,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加减胃苓汤;若兼中寒者,以之与党参、山药、干姜等同用,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健脾温运汤;用治脾肾阳虚之水肿,小便不利证,常与附子、干姜、白术等同用,如《伤寒论》真武汤,本品既能增强白术健脾利水之功,又助附子以温阳化气利水;用治阴虚小便不利,水肿证,以之与猪苓、泽泻、阿胶同用,本品配与阿胶有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之功,如《伤寒论》猪苓汤;用于治皮水、四肢肿,以之与防己、黄芪、桂枝同用,如《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本品助防己、黄芪、桂枝以祛四肢肌肤之水湿。
二、淋浊证
本品性平,但赤茯苓性质偏寒,长于渗利湿热而通淋,用于湿热淋浊,用之较宜,可配与栀子、灯心草、冬葵子等利尿通淋之品同用,以加强其清热利湿之功,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淋散;又治小便欲出不出,痛不可忍者,以之与冬葵子、石韦、泽泻、白术同用,如《世医得效方》葵子汤;用治膏淋,以之与萆薢、石韦、黄柏等同用,以清利湿热,分清别浊,如《医学心悟》萆薢饮。
用治血淋,可配伍车前草、小蓟、栀子等同用,以奏利尿通淋,止血之效,如《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茅苓汤;用治劳淋属肾阴虚者,以之与菟丝子、山药、莲肉、枸杞子同用,如《沈氏尊生书》菟丝子丸;属肾阳虚衰者,以之与泽泻、附子、桂枝等同用,如《金匮要略》肾气丸;用治气淋,以之与猪苓、白术、乌药等同用,以共奏通利膀胱,调理气机之功,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五苓加味汤。
三、痰证、饮证
前人认为:“痰饮必用茯苓”,《世补斋医书》谓“茯苓一味,为治痰之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医宗必读·痰饮》谓“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淤于生痰。”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本品既健脾又渗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故本品宜用于痰证及饮证。
1.痰证
本品利水渗湿,健脾补中,药性平和,常与半夏、橘皮、甘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尤宜于湿痰,以助半夏、橘皮燥湿化痰;若配伍清肺化痰药,以之与桑白皮、贝母、瓜蒌仁等同用,可用治热痰,如《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用治寒痰,可与半夏、天南星、细辛等同用。
2.饮证
本品既利湿浊,化痰涎,又能宁心安神,尤宜于水饮停于胸胁,症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等,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若治水饮停于胃,症见呕吐,眩晕、心悸者,以之与半夏、生姜同用,如《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若治痰饮停于下焦,症见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如《金匮要略》五苓散;若治心胸中有停饮宿水,以之与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等同用,如《外台秘要》茯苓饮;用治寒饮咳喘兼脾虚湿停,以之与五味子、干姜、细辛等同用,共奏温脾化饮、止咳平喘之功,如《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若治痰饮,常以本品与五味子、干姜、细辛同用,如《金匮要略》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等。
四、泄泻证
本品既能健脾补中,又能渗利水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若脾虚或有湿,脾运化功能失常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而致泻,常用本品与人参、白术同用以治脾胃虚弱之便溏、泄泻,乃取本品既能增强人参、白术补气健脾之功,又合白术以燥湿止泻之功,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世医得效方》六君子汤(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肉豆蔻、诃子)及参连丸,又如《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温阳扶脾汤;用治脾肾虚之久泻,以之与党参、炒白术、煨肉豆蔻同用,如温肾健脾止泻方、温肾扶脾汤;用治脾虚湿盛泄泻,本品与人参、白扁豆、薏苡仁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
若治肠胃虚受湿之肠鸣泄泻,多与附子、白术同用,如《世医得效方》白术附子汤;若与猪苓、泽泻、白术同用,如《明医指掌》四苓散;以之与白术同用,如《素问·玄机原病式》茯苓汤,均取本品配白术以补脾燥湿而止泻;用治湿盛泄泻,常与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增强其利湿止泻之功,如《丹溪心法》胃苓汤、《世医得效方》通苓散;若用治寒湿泄泻,以之与苍术、厚朴、白术等同用,以奏温中焦,祛寒湿止泻之功,如《证治准绳》胃苓汤;若治湿热泄泻,可用赤茯苓配伍葛根、黄连等同用,以清利湿热止泻;用治伤食夹湿泄泻,以之与焦山楂、车前子、葛根同用,如《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调中止泻汤。
五、脾虚证
本品功能健脾补中,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纳呆、倦怠无力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等补气健脾之品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世医得效方》千金养脾丸。
六、心悸、失眠、健忘证
本品味甘能补,入心脾,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味淡能渗湿,水湿不能上凌于心,故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之心悸、失眠、健忘等证,而以茯神疗效为佳。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常与人参、当归、酸枣仁等同用,如《济生方》归脾汤、《世医得效方》益荣汤,均用本品合人参、当归、酸枣仁以补心脾,益心血安神;用治水气凌心所致心悸眩晕,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以之与桂枝、甘草、生姜同用,如《伤寒论》苓桂术甘汤及茯苓甘草汤,均用茯苓配桂枝以温阳利水,宁心安神;
若脐下悸,欲作奔豚,宜重用本品,与桂枝、甘草、大枣同用,如《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用本品合大枣、甘草以培土制水;用治痰饮蓄于心胃之怔忡不已,以之与半夏、橘皮、沉香等同用,如《世医得效方》茯苓饮子;若治虚证之停饮怔忡,以之与干姜、白术、半夏等同用,如姜术汤;若治心神不安,恍惚健忘及心悸者,则以沉香佐茯神研末为丸,人参汤送服,如《百一选方》朱雀丸;用治情志怫郁所致之不眠、心悸,常与茯神、香附同用,如《沈氏尊生书》交感丹;用治惊悸证,以本品配相应药物,可选用《世医得效方》十味温胆汤(半夏、白茯苓、酸枣仁等)、远志丸(远志、茯神、人参等)、加味四七汤(半夏、茯苓、厚朴、远志等)等。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妇女带下病,如《得配本草》谓“茯苓配黄蜡治浊遗带下。”若治湿毒或湿热所致的带下,可与黄柏、车前子、泽泻等同用,如《世补斋不谢方》之止带方;若带下属脾虚者,可配人参、白术、山药等,以健脾去湿止带;若属脾肾虚者,可与附子、肉桂、山药等同用,以温肾培元,健脾去湿止带。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