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项痹病针刺能根治吗

时间: 阅读:13251

项痹病针刺能根治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祝由师

祝由师

2025-02-23 16:16:04

项痹病行针灸的方法治疗能够解除患者症状,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止痛的作用,但是患者平时也要注意颈部保护,避免复发,避免久坐低头,避免颈部长时间保持一个强制性的体位,休息时尽量枕矮枕,不要枕过高的枕头。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空青
    回复
    2023-08-20 01:01:47

    项痹病宣教错误的是颈椎病。项痹病在中医证型有五种证型,分别是风寒痹阻型、痰湿阻络型、血瘀气滞型和气虚血虚型以及肝肾虚证。颈椎病不是项痹病的症型。项痹,中医病证名,正虚劳损,筋脉失养,或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

  • 芍药
    回复
    2023-08-20 01:01:47

    颈椎病患者可以说是来看中医最多的一类人群了,之前年龄普遍分布在40岁左右,现在年龄段却越来越年轻化,主要是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性质有关,基本主要病因就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那在中医学上并没有颈椎病这一学名的病症,更早的记录便是痹症,项痹,颈筋急等病症,后来便统称为项痹病,那最近治疗的很多颈椎病患者发现他们基本都是由于血瘀气滞,也就是在颈部出现了血脉不通的情况,从而引起了颈部的酸胀疼痛。那这种情况下,除了理疗和针灸,我们应该怎么去用中药的方法去解决项痹的困扰呢,今天就告诉大家两个方子:

    1、加味葛根汤

    组成:葛根,桂枝,酒芍,麻黄,甘草、生姜,大枣,当归,川芎,申姜,狗

    脊,杜仲,牛膝,鹿角胶(捣碎冲服)。

    功效:祛风散寒,养血和血,补肝益肾,强筋壮骨,蠲痹止痛。

    主治: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筋骨止痛酒

    组成:生草乌,细辛,洋金花,冰片。

    主治:颈椎,腰椎,老年骨关炎疼痛等。

    用法:先将前三味药研末,用50%酒精300毫升浸入,冰片另用50%酒精200毫升浸入,每日搅拌1次,约1周全部溶化,滤去渣,将二药液和匀,用有色玻璃贮藏。每次用棉球蘸药液少许涂痛处或放痛处片刻,痛止取下,每天2~3次。

    【医案】姜某某,男,29岁,自诉自己颈肩部疼痛,右上肢出现间歇性疼痛,主要就是自己上班一天或者半天的时候症状比较严重,平常主要是坐在办公室做程序员的,所以基本就跟沾在椅子上差不多,再加上工作时间也比较长,所以可能颈椎出了问题,一听到这我就大致明白了,很明显的就是颈椎,由于长时间的久坐加上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坐在空调屋下,寒气入颈加上血液不流通导致的。且舌苔肥大脉沉细,于是开了上述的加味葛根汤,并且建议平常可以加以活动,先试一周再说。半个月过后再次来诊,告知情况已经好了许多,于是减少狗脊杜仲的剂量,再服半月,前几日微信上给我说已经痊愈,没有再复发,也给我带来了不少他的同事,也算是一波不少的转介绍了。

  • 紫苏
    回复
    2023-08-20 01:01:47

    "靳三针"技术是指每次取穴三处的针刺技术。靳三针是根据临床上确实行之有效的几个穴位,给予一个固定处方而命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

    一、基本操作技术

    (一)常用针具

    以0.30mm;15~50mm的毫针。

    (二)"靳三针"组穴

    (请说明单侧或双侧取穴)

    1.心智类

    (1)智三针;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神穴为第二、三针。

    (2)脑三针;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

    (3)舌三针;上廉泉、廉泉左、廉泉右。

    (4)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

    (5)手智针;内关、神门、劳宫。

    (6)足智针;涌泉穴为第一针,第三趾蹠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连线中点为第二针,平第二针向外旁开一指为第三针。

    (7)痫三针;内关、申脉、照海。

    2.部位类

    (1)颞三针;耳尖直上发际上2寸及左、右旁开1寸三针,患侧取穴。

    (2)手三针;合谷、曲池、外关。患侧取穴。

    (3)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4)眼三针;眼1(在睛明穴上1分)、眼2(在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3(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患侧取穴。

    (5)鼻三针;迎香、鼻通(即上迎香穴: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尽处)、攒竹或印堂。

    (6)耳三针;听宫、听会、完骨。患侧取穴

    (7)肩三针;肩髃穴及其左右旁开2寸。患侧取穴。

    (8)腰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

    (9)颈三针;天柱、百劳、大杼。

    (10)膝三针;膝眼、梁丘、血海,患侧取穴。

    (11)踝三针;解溪、太溪、昆仑,患侧取穴。

    (12)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

    3.六腑类

    (1)胃三针;中脘、内关、足三里。

    (2)肠三针;天枢、关元、上巨虚。

    (3)胆三针;日月、期门、阳陵泉。

    4.急救类

    (1)闭三针;十宣、涌泉、水沟。

    (2)脱三针;百会、神阙、水沟。

    5.其他类

    (1)脂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2)尿三针;关元、中极、三阴交。

    (3)阳三针;关元、气海、肾俞。

    (4)阴三针;关元、归来、三阴交。

    (5)晕痛针;四神针、印堂、太阳。

    (6)牙痛针;合谷、内庭、阿是穴。

    (7)痿三针;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泽,患侧取穴。

    下肢痿: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患侧取穴。

    (三)刺法

    以右手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将针垂直刺入穴位,然后将拇、示二指互相推前退后,捻动针柄,在捻转时适当用力下压,边压边捻边体会手下针感,得气即止。捻转时要求医生集中精神运用腕力和指力到针上,并注意针体垂直,不要弯曲,转动应小于90°;,以免滞针。

    二、常见疾病的靳三针治疗

    (一)小儿脑性瘫痪

    本病临床症见小儿肢体瘫痪或手足不自主运动,智力不足,言语不清等。主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精血不足,脑髓不充;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养,而成亏损之证,属于中医学"五迟"、"五软"、"胎弱"、"胎怯"范畴。本病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通过的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条件及临床分型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醒脑开窍,益精填髓。

    【操作步骤】

    1.取穴:头针四项包括脑三针、颞三针、智三针、四神针。

    2.操作:同刺法,辨证加减:(1)阴急阳缓,在主体症状的基础上有阴经所过拘急,阳经所过相对弛缓的症状.治疗加用阳经穴位手三针、足三里、阳陵泉等,针后动以久留。(2)阳急阴缓,在主体症状的基础上有阳经所过拘急,阴经所过相对弛缓的症状。治疗加用极泉、尺泽、内关、三阴交等阴经穴,补阴泻阳为原则。(3)阴阳俱虚,主体症状为松软无力治宜重调任督,阴阳双补。

    3.刺激量:在患儿能接受的情况下,以强大而集中的刺激。

    (二)项痹病(颈椎病)

    项痹病多因劳累或外力伤害,使局部气血阻滞不通而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颈肩痛,颈部活动不利,可伴头晕,上肢及手指麻木、肢冷,上肢无力、沉重,持物易坠落等症状。本病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法治则】通经活络止痛。

    【操作步骤】取双侧"颈三针";风寒湿痹型加大椎、风池、风门、肩井、外关;痰瘀阻络型加曲池、脾俞、丰隆、膈俞;气滞血瘀型加膈俞、肩髃、曲池、肩中俞、肩外俞;气血不足型加肝俞、脾俞、足三里;肝肾不足型加养老、肝俞、肾俞、太溪。患者取侧卧位,得气后加电针。每天1次,1周为一疗程。

    (三)中风病(脑梗死)

    中风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以口僻、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多因风、火、痰、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发为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中脏腑

    (1)闭证

    【治法治则】涤痰开窍,平肝息风。

    【操作步骤】取闭三针加太冲、合谷、丰隆。针刺行泻法。十二井穴、十宣穴用浅刺出血,不留针;阳闭只针不灸,阴闭可以针后加灸;太冲可透涌泉,用强刺激,行捻转泻法。每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

    (2)脱证

    【治法治则】扶元固脱,回阳复脉。

    【操作步骤】取脱三针加关元。均用灸法。神阙、关元用隔盐灸,艾炷宜稍大,壮数以灸至肢暖、汗收、脉有力为度。水沟平补平泻。灸后可加针合谷、足三里、百会,平补平泻。针百会时,针尖向后沿皮刺入25mm,稍加捻转,使针下有紧涩感,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2.中经络

    【治法治则】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操作步骤】取颞三针。虚证用平补平泻法,实证用捻转泻法。用0.30mm;50mm毫针,针尖与穴位呈15°;~30°;角,向下沿皮平刺40mm左右,使局部产生麻胀酸感或放射至整个头部为度。

    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者加舌三针、手三针、足三针,针用泻法,可灸。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者加足三针、太溪、阳陵泉、内关;常规刺法,太冲、内关、阳陵泉用泻法,太溪用补法。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者加肠三针、大肠俞,针用泻法。气虚血瘀者加胃三针、阳三针,膈俞、血海、三阴交,行补法;关元、气海、中脘用隔姜灸或隔盐灸;加肾俞、内关、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用针刺补法。阴虚风动者加四神针、太溪、太冲,针四神针时,针尖向百会沿皮刺人25mm,平补平泻,太溪行补法,太冲用泻法。

    【特别提示】靳三针取头部穴位时一般选偏瘫对侧。"靳三针"技术主张对侧和患侧交替进行,可以防止机体产生耐受性,本法主要应用于中风病各期。

    三、禁忌症

    同普通针刺禁忌症。

    四、注意事项

    1.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再治疗。

    2.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3.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4.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

    5.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 木槿
    回复
    2023-08-20 00:00:37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软伤疾病之一,主要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骨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肌肉、筋膜等损伤及其继发性改变如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综合征。病理分型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

    颈椎病中医病名为“项痹病”。临床证候分以下4型:寒湿痹阻型,症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痰瘀阻络型,症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气血不足型,症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脾肾亏虚型,症见颈项酸软胀痛,四肢倦怠乏力,或双下肢软弱无力,行走吃力,头晕,耳鸣。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细弱或虚而无力。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要依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瘀则通之,结则散之,寒则热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其具体治法当根据具体辨证结果来确定。寒湿痹阻型,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痰瘀阻络型,治以健脾祛痰,活血通络,疏经止痛。气血不足型,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脾肾亏虚型,治以健脾益肾,温肾壮元。

    针刺通络镇痛法

    针刺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为主,并配合辨证结果而配合相应穴位。各型颈椎病均应选取颈椎棘突旁的压痛点及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并配以风池、大椎、肩井、天宗、列缺、中渚、后溪共为主穴,每次选用3~4穴。再根据颈椎病病理分型、辨证结果、循经部位分别选穴。

    分型针刺

    根据颈椎病的分型,选用不同穴位。神经根型可配患侧大杼、肩髃、天宗、臂臑、三间、外关、养老等穴;椎动脉型可配太阳、头维、百会、四神聪、内关、三阴交、太冲、足三里等穴;交感神经型可配太阳、睛明、球后、翳风、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交信、阴交等穴。

    辨证针刺

    寒湿痹阻型加风府、风池、合谷、曲池;痰瘀阻络加丰隆、血海、膈俞,温灸脾胃俞;气血不足加肺俞,温灸手、足三里、脾俞;肝肾不足加大杼,温灸肾俞。

    循经针刺

    根据症状表现所在经络进行选穴。手阳明经选用三间、曲池;手太阴经选用列缺、尺泽;手太阳经选用养老、小海;手少阴经选用神门、少海;手少阳经选用中渚、天井;手厥阴经选用大陵、曲泽;督脉选用大椎、至阳、后溪。

    针刺方法

    针具选用直径0.3mm无菌性一次性毫针。针刺颈项部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时针尖指向病所,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肩部和上肢腧穴时进针后以得气感向手部放射为佳;实证予以泻法,虚证者予以平补平泻或补法。配合电针密波刺激,以增强和维持针感,留针15~20分钟。当患者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疼痛表现为冷痛或酸痛为主时,在疼痛程度较强的部位加以温针灸,并留针15~20分钟。疼痛症状较严重,辨证为瘀血阻络者,配合循经取穴方法予以刺络治疗。每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天,2~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另外,除针刺禁忌症所规定外,针灸治疗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电针刺激适用于颈项、肢体疼痛麻木症状,温针适用于寒湿阻络或气血不足、肝肾不足的患者,刺络适用于瘀血阻络较明显者。

    推拿整脊法

    在完成针灸治疗后进行。要求在推拿过程中病者入静,全身放松,呼吸调匀,细心体会医生的手法。医者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从丹田运气,催力到双臂通过肘部到双手为患者施以手法。手法治疗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舒筋解痉类手法,其二为整复松粘类矫正手法。

    舒筋解痉类手法

    包括拿揉法、滚推法、点按法、推分法。该类手法以放松类手法为主,适用于除脊髓严重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外的所有类型颈椎病。

    拿揉法 医者站于患者身后或患侧,用双手或单手拿揉患者颈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肩背部及患肢肌肉,力量适度,从上至下做2 3遍。

    滚推法 用手背及小鱼际部位,通过做腕关节内外旋动作,边滚边用力向前推。也可以右(左)手半握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关节,掌指关节为着力点,手腕作屈伸运动,沿颈项部、肩背部及患肢后侧、外侧、内侧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往返滚推3 5遍。操作时要有节奏感、渗透感,频率不宜太快。用此法之目的在于进一步松弛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肌肉,使疼痛得到缓解。

    点按法 分十指点按、单指点按、叠指点按。十指点按适用于头部,其手法是医者用两手五指指端分别置于患者头部的两侧,其中拇指点按风池穴,其余四指点按头两侧胆经腧穴,每次点按10 20秒左右,反复2 3遍,在点按时力量适中,要尽量追求渗透感,并配合震颤法;单指点按是指用拇指指腹桡侧在颈肩部及上肢的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上点按,同时左右拨动数次,力量由轻到重;叠指点按是用食指、中指重叠点按风府、大椎、肩井、肩髃、缺盆、天宗、曲池、手三里、内关、中渚、合谷等穴位,每穴点压10 20秒钟。在点压过程中可适当运用震颤法。要求用力均匀、渗透力强,在点压每一点结束时,适当用力弹拨肌肉、肌腱。

    推分法 双手拇指交叉将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压在颈部对侧的风池穴上,其余4指放在颈部外侧,并适当用力交替沿两侧夹脊穴推至大椎穴,再沿两侧肩部分推至肩井穴后,按揉此穴5 10秒钟。再做第2遍。

    整复松粘矫正类手法

    包括椎间关节推扳松解法、抖动肩关节法、仰卧手牵旋转法、端提旋颈法,可根据病情、年龄、体质而酌情选用。

    椎间关节推扳松解法 医者一手拇指顶患侧颈椎棘突旁,另一手前臂抱住患者头部,作头前屈并向患侧旋转活动的同时,用放于患侧棘突旁的拇指分别从2 7椎作推扳手法。此法适宜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其颈项活动受限明显者。

    抖动肩关节法 医者一手按患肢肩峰部加以固定,另一手握住患肢手指,向下牵直,并轻轻作上下和前后抖动。此法适用于上肢疼痛麻木、肩关节活动受限者。

    仰卧手牵旋转法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头部探出床头,医者坐于患者头前,一手置于枕后部,一手置于颌下,双手用力牵引颈部并轻轻摇晃,使颈肌松弛,然后在牵引力作用下使患者头部左右旋转到最大限度,施法时切忌用力过猛。此法适用于年老体弱者及椎动脉型颈椎病。

    端提旋颈法 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拇指置于枕部,余诸指微展开托于颏颌部,前臂压于患者肩井部作为支撑点,双手同时用力向上端提,当感到患者颈椎小关节微有松动,分别向左右旋转头项至最大角度时,轻轻发力快速扳动颈项,最多不超过3度。

    以上手法在针刺后进行。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2 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中药内服外敷法

    中药内服

    用经验方颈舒汤为基础方(粉葛、当归、桂枝、黄芪、炒白术、白芍、茯苓、狗脊、全蝎、炙甘草)进行随证加减治疗。寒湿痹阻型加羌活、独活、汉防己;痰瘀阻络型加法半夏、陈皮、红花、丹参;气血不足加党参、熟地;肝肾不足加山药、枣皮,偏于阴虚者加龟板、菟丝子、女贞子,偏于阳虚者加鹿角胶、肉桂、肉苁蓉。水煎煮3次,取汁合用,早、中、晚各服1次,日1剂,5 10剂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一般内服2 3个疗程。

    中药外敷

    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用防风、狗脊、土鳖虫、红花、泽兰、木香、三棱等制成活血、消炎止痛膏药,在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疼痛较甚处贴敷12 24小时,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贴敷疗法连续使用不超过10次。对皮肤过敏者禁用。

    牵引治疗法

    患者坐于牵引椅上,套上牵引带,并分别固定于患者枕部和下颌部,头部略前倾15度,首次牵引重量约3 5千克,以后逐渐加重量,最大重量不超过10千克,每次20 30分钟,每日1 2次。如患者感觉在坐位牵引时疼痛加重,或牵引后出现症状反而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停止牵引,而行人工仰卧位牵引。笔者不主张采用持续性牵引,长时间的牵引和超负荷的牵引力极易造成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弹力疲劳,不利于病情恢复。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有30%左右的患者不适应牵引治疗,对接受颈椎牵引的患者,牵引重量应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

    心理疏导疗法

    颈椎病患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心理疏导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十分适用。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素质施以调畅情志的各种疗法,以改善或调整患者的精神 情感 状态,促使心身趋于康复。此疗法可让家属配合进行。

    链接

    颈椎病体疗

    对于颈椎病重在预防。注意平时正确的作息姿势及睡姿的合理性,纠正不良的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应加强颈项部及上肢的功能锻炼。注意平时的保暖,切忌勿贪凉喜冷。而且应将自我体疗始终贯穿于治疗、康复、预防复发的全过程。可根据病情、体质、年龄选择颈部操、自我按摩体疗法,注意要循序渐进。

    颈部操

    可在工作休息期间做,方法是患者坐于椅上,挺直腰背,两眼平视,呼吸调匀,全身放松。

    低头动作 要求头慢慢低下,尽量使下颌贴向胸部,保持10 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

    仰头动作 要求头慢慢向上仰望天空,保持10 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

    头左右偏 要求头慢慢左偏将左耳向左肩贴近,保持10 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再向右作一次同样动作。

    头左右旋 要求头部慢慢向左旋,尽量从左肩上方向后看,保持10 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再向右作一次同样动作。完成以上4式为一遍,休息30秒钟后做第二遍,可以重复5 10遍。

    颈椎病自我按摩

    按摩百会 用中指或食指按于头顶的百会穴,用力由轻到重按揉20 30次。

    对按头部 双手拇指分别放在额部两侧的太阳穴处,其余四指微分开放在两侧头部,双手同时用力做对按揉动20 30次。

    按揉风池 用两手拇指分别按在同侧风池穴,其余手指附在头的两侧,由轻到重地按揉20 30次。

    拿捏颈肌 将左(右)手上举置于颈后,拇指放置于同侧颈外侧,其余四指放在颈肌对侧,双手用力对合,将颈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风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 30遍。

    按揉缺盆 以左(右)手四指置于对侧耳下翳风穴处,沿胸锁乳突肌方向,揉按到缺盆穴10 20次,注意动作不宜太快和过重,两侧交替进行。

    按压肩井 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于对侧肩井穴,然后由轻到重10 20次,两侧交替进行。

    斜摩大椎 用左(右)手四指并拢放于上背部,用力反复斜摩大椎各20 30次,至局部发热为佳,两侧交替进行。

    对按内、外关 用左(右)手拇指尖放在右(左)手内关穴,中指放在对侧的外关穴,同时对合用力按揉0.5 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掐揉合谷 将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右(左)手合谷穴,其余四指放在手背上,拇指用力掐揉合谷穴10 20次,双手交替进行。

    梳摩头顶 双手五指微曲分别放在头顶两侧,稍加压力从前发际沿头顶至脑后做“梳头”状,作20 30次。

    做完以上10种方法为1次,每天早晚或工作休息期间做,一般1日2次。

项痹会引起眼压高吗

肌痹病是因为什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