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脾虚湿盛应该怎样敲打穴位?
治疗脾虚湿盛平时的时候可以敲打足三里或者是阴陵泉穴等,敲打这两个穴位可以有效的缓解脾虚湿盛的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口服中药汤剂的方式或者是中成药的物的方式,也可以治疗脾虚湿盛的现象。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向上进入到腹部,属于脾,联络于胃,最后连舌根部,散布舌下。有一条支脉到心脏。另有一条止于腋下大包穴(见图2-18)。脾经腧穴21个,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下面的介绍都是以针灸为主,专业人士可以参考,非专业人士可以用按摩艾灸也有保健作用。
1.隐白 (SP 1) 井穴
【定位】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见图2-19)。
【主治】 ①月经过多,崩漏;②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③癫狂,多梦,惊风;④腹满,暴泄。
【体会】 浅刺0.1寸。刚才说了井穴的作用就是泄本经的火,还有治疗癫狂等神智疾病,除此之外,隐白有其特殊作用,就是止血。据报道,用三棱针点刺隐白、大墩穴出血2 3滴,每日或隔日1次。可以治疗月经过多。另有报道,艾条温和灸隐白穴,每次15 20min,每日3 5次,有较好疗效。前面学了肺经的穴位可以用于治疗咳血,比如孔最穴,隐白属于脾经,所以治疗的是消化道出血,或者妇科出血较多,主要用于脾不统血、脾气不足引起的出血。
2.太白 (SP 3) 输穴;原穴
【定位】 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见图2-19)。
【主治】 ①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②身体沉重,关节肿痛。
【体会】 直刺0.5 0.8寸。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所以对于脾经本经的疾病作用较强。用于脾虚有湿引起的肠鸣、腹胀、腹泻,由于外湿引起的身体困重疼痛。经常有朋友问我,什么是湿气啊,湿气怎么去啊?可能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总会碰上。我在这里告诉大家,湿有内湿外湿之分,两者又相互影响。在潮湿的地方容易被外湿侵袭,脾虚容易产生内湿。太白可以治疗脾虚引起的内湿,同样也可以治疗由于外湿引起身体困重、关节疼痛。所以湿气重的患者可以自己按摩太白穴,有助于身体 健康 。
3.公孙 ( SP 4)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 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见图2-20)。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
【体会】 直刺0.6 1.2寸。 公孙穴作为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公孙穴常常可以和内关穴合用,用来治疗胃病、心脏不适、胸闷气短等症。
4.三阴交 (SP 6)
【定位】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见图2-20)。
【主治】 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③心悸,失眠,高血压;④下肢痿痹;⑤阴虚诸症。
【体会】 直刺 l 1.5寸。孕妇禁针。三阴交是很常用的穴位,因为它是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所以能治疗三阴经以及相关联的脏腑——肝脾肾三脏的疾病。三阴交用来治疗脾胃虚弱是最常见的,其次就是用于月经不调。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失眠。失眠在现代 社会 很常见,我最喜欢用的三个穴位就是印堂、内关、三阴交。大家自己也可以按摩按摩这三个穴位。三阴交大多用补法,有滋阴的作用,可以治疗一切阴虚病症。但是也有在三阴交穴上用泻法的,最著名的就是《针灸大成》记载的南北朝北齐医家徐文伯的医案,说宋太子喜欢医学,出去玩碰到一个怀孕女人。太子诊之曰:是一女子。令徐文伯诊之。文伯曰: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暴,欲剖腹视之。文伯连忙制止说:“臣请针之”。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其胎应针而落。这个医案不知道真假,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怀孕时合谷和三阴交都是不能针灸的。三阴交穴针感很强,多数可以放射到脚底,所以刺激不要过于强烈,温和传导为佳。
5.阴陵泉 (SP 9) 合穴
【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见图2-20)。
【主治】 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②膝痛。
【体会】 直刺1 2寸。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内经讲“合主逆气而泄”,所以阴陵泉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腹泻、水肿、小便不利。前面讲了胃经的丰隆穴治疗的痰湿,而阴陵泉治疗的是水湿。前段时间治疗一个面瘫患者,是个80岁的老太太,面瘫恢复得不好,已经进入到后遗症期,为了提高疗效我就选择远端的足三里、三阴交来调养气血。暴露出小腿一看,肿的很厉害,问她查过原因没有,她说看过很多科,主要是血管回流不好,没有办法治疗。我就加了阴陵泉,治疗一个月以后,她面瘫虽有好转,还是没有痊愈,但是下肢的水肿明显消退了。阴陵泉还可以用来治疗膝关节疼痛,常常和阳陵泉对刺。
6.血海 (SP 10)
【定位】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见图2-21)。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②瘾疹,湿疹,丹毒。
【体会】 直刺 l 1.5寸。血海是个很常用的穴位,顾名思义,主要用于治疗和“血”相关的疾病,大家一下就想到了月经不调,确实,这是它的第一主治。那么为什么它还治疗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呢?这里就要说到一个中医的原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句话出自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卷三》,说的是治疗各种风证都需要活血。“无风不做痒”像荨麻疹、湿疹之类的瘙痒性疾病都可以用血海来治疗。记得我刚上班没多久,跟着我们科的一个老医生,有个病人是关节痛的患者,当时我们常规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这个病人很快出现浑身瘙痒,出现荨麻疹,当时我也没有经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带我的医生说可能是当归注射液过敏了,立即给针刺了足三里、曲池、合谷、三阴交、血海,神阙穴拔火罐。患者很快痒就止住了,第二天来复诊荨麻疹已经下去了。我此后也经常用这几个穴位治疗过敏、湿疹、慢性荨麻疹、皮炎等,效果良好。
7.大包 (SP 21) 脾之大络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见图2-21)。
【主治】 ①气喘;②胸胁痛;③全身疼痛,急性扭伤,四肢无力。
【体会】 斜刺或向后平刺0.5 0.8寸。大包穴在第6肋间隙,前锯肌中。最常见的是治疗胸胁痛,身体突然扭转时造成岔气,可以使用大包。大包穴虽然为“脾之大络”,但是治疗的主要是局部疾病,和脾胃关系不大。
1、脾胃虚寒湿气重怎么调理:脾胃虚寒、湿盛这种病机的病人,要注意在饮食上避免吃寒凉的食物,包括冰激凌、冰糕,这些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以及水果,因为大部分水果都偏寒凉。多吃水果的人也容易伤及到脾胃的阳气,造成脾胃虚寒的情况。
2、另外,还要注意尽量不要吃甜食,以及肥甘厚腻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增加脾胃的湿气,更加影响脾胃的运化水湿的功能,所以脾胃虚寒和湿盛的人,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饮食。
3、还也可以进行艾灸,艾灸也是比较好的治疗脾胃虚寒、湿盛的方法,可以在中脘和天枢等穴位进行艾灸。
祛湿是很多女性经常要做的,下面的我为你们介绍2个最有效的祛湿穴位,湿气重必备。
最有效的2个祛湿穴位:
祛湿穴1:阴陵泉穴
适当刺激阴陵泉穴可以起到清利湿热、健脾理气、通经活络的作用,还可辅助缓解腹胀、腹泻、水肿、膝痛等。
取穴方法:采用坐位或仰卧姿势,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处于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祛湿穴2:地机穴
地机穴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功效,可用于辅助缓解腹痛、腹泻、水肿、月经失调等状况。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在阴陵泉穴直下3寸,即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经常按摩这2个祛湿穴可改善湿气重的症状,但要想完全去掉湿气,还需要配合其他手段:
1、常喝亦舒堂薏仁茶,茶中含有薏仁和赤小豆,都是祛湿效果非常好的食材;
2、常运动,可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3、拔火罐也是不错的祛湿方法,但一定要选择正规场所,以免对健康不利。
十六种祛湿食物:
绿豆
是最常用的清热、解毒食品,还有降脂、保肝的作用,是湿热体质者的天然良药。
红豆
是利水、消肿、清热佳品,尤其适合夏季食用,能散热燥湿、补心健脾、养肝益肾。
扁豆
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等功效,适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吐、食少便溏、泄泻水肿、赤白带下等病症。
薏仁
是缓和的清热祛湿之品,中医常用其来治疗脾虚腹泻、肌肉酸重、关节疼痛、水肿、脚气等病症。
黄瓜
能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并且富含多种维生素、纤维,是难得的排毒食品。黄瓜还能促进新陈代谢、美白皮肤、抑制脂肪形成。
苦瓜
具有清凉解渴、清热解毒、清心明目、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苦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含有清脂、减肥的特效成分,可以加速排毒。据研究发现,它还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抗病毒和防癌功效。
冬瓜
有利水消痰、清热解毒的功效。湿热体质者若有水肿、胀满、痰多、暑热烦闷、消渴、湿疹、疖肿等均可食用,并可解酒。
玉米
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食欲不振等症。
去体内湿气的食物 祛湿食物 清热祛湿的食物
洋葱
具有和胃下气、化湿祛痰、解毒杀虫等功效,适用于胸闷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症。
水芹
有清热利水的功效,适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带下等病证。
鲫鱼
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虚弱乏力、消渴引饮、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马齿苋
具有清热祛湿、散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尿血、小便热淋、黄疸、牙龈炎等病症。
芹菜
可清肝热、养血。此外,芹菜还有清胃热、通血脉、健齿润喉、明目醒脑、润肺止咳的效果。因此,体内热盛、食欲不佳、疲倦无力的湿热体质者可常食用。
芥蓝
有利水化痰、解毒祛风、消暑解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等功效,能润肠祛热气、下虚火、止牙龈出血,对肠胃热重、熬夜失眠、虚火上升、牙龈肿胀出血等也有辅助治疗效果。
茅根
甘寒,归肺、胃、膀胱经。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的功效。可以用于胃中烦热不适、恶心、肺热咳喘、心中烦躁、口苦、口渴、牙龈出血等,其清热利湿解毒作用较缓和,除湿热体质之人外,也适合普通人群在夏季桑拿天食用。
荷叶
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荷叶也有降血脂作用,所以很多减肥、降脂、祛痘产品中都含有荷叶。
夏季祛湿吃什么
红豆
红豆,性平偏凉,味甘,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族、钾、铁、磷等。红豆能促进心脏血管的活化,利尿;有怕冷、低血压、容易疲倦等现象的人,常吃红豆可改善这些不适的现象。另外,红豆还有健胃生津、祛湿益气的作用,是良好的药用和健康食品。
薏米
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水是不错的排毒方法,直接将薏仁用开水煮烂后,适个人口味添加少许的糖,是肌肤美白的天然保养品。
绿豆
绿豆具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绿豆汤有利于排毒、消肿,不过煮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有机酸、维生素受到破坏而降低作用。
燕麦
燕麦能滑肠通便,促使粪便体积变大、水分增加,配合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发挥通便排毒的作用。将蒸熟的燕麦打成汁当作饮料来喝是不错的选择,搅打时也可加入其它食材,如苹果、葡萄乾,营养又能促进排便!
胡萝卜
胡萝卜对改善便秘很有帮助,也富含β-胡萝卜素,可中和毒素。新鲜的胡萝卜排毒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打成汁再加上蜂蜜、柠檬汁,既好喝又解渴,也有利排毒祛湿。
山药
山药可整顿消化系统,减少皮下脂肪沈积,避免肥胖,且增加免疫功能。以生食排毒效果最好,可将去皮白山药和菠萝切小块,一起打成汁饮用,有健胃整肠的功能。
牛蒡
牛蒡可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并有调整肠道功能的效果,所含的膳食纤维可以保有水分、软化粪便,有助排毒、消除便秘。可作成牛蒡茶随时饮用
身体的内脏都是非常重要的器官,一旦内脏器官出现疾病的症状后,身体就不能很正常的运转。就会发生很多的疾病症状。这样对于身体健康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脾虚的症状就是其中的一种,脾虚的情况发生之后,身体就不能正常的消化和吸收了。那么脾虚按摩哪个穴位才能治好?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
脾虚按摩穴位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平时也要多吃一些补脾的食物,不能只靠按摩穴道。对脾虚有治疗作用的穴位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胫骨处,膝盖下三横指的位置,平时可以多按摩,按摩的时候要稍微用力感觉到胀痛,这个穴位是健脾的穴位。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这个穴位按摩有健脾的作用,可以调节脾虚。该穴位位于足内侧缘,赤白肉际凹陷处,如果找不准,多按摩足底也可以。
脾虚是中医的常见概念,导致脾虚的原因很多,对于男性朋友而言,更多的是肝气郁结导致的脾虚。由于肝火旺脾虚的症状是及时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肝火旺引起的脾虚,患者有消化功能减弱的症状,特别是食欲变差,而且脘腹胀闷,四肢倦怠,肠鸣失气,及胁胀痛等症状时就应引起重视。由于不同类型的脾虚的症状具有相似性,所以在出现有脾虚的症状时就应及时进行治疗,进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脾虚痰湿是身体异常的一种症状,会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脾虚痰湿的症状主要是四肢乏力,脸色苍白,咳嗽,难受,嗓子不舒服,甚至会出现呕吐,腹泻的现象,所以出现脾虚痰湿一定要几及时的进行治疗,脾虚痰湿可以服用香砂六君子丸进行治疗,在生活中要保持每天的睡眠质量,不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还要多喝水,多多的补充水分哦!
脾虚按摩哪个穴位的问题,可以看上面介绍的穴位来进行就可以了。按照上面介绍的穴位进行按摩的话,那么就能有比较好的治疗脾虚的效果。除了可以采用按摩的方法来治疗和环节脾虚的症状外,还要及时的进行有效的治疗才行。这样才能让脾虚的症状好的更快。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