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下焦湿热如何调理

时间: 阅读:11610

下焦湿热如何调理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食养人

食养人

2025-02-01 22:07:46

下焦湿热指湿热侵及下焦大肠或膀胱而出现的病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规律作息,保持积极的心态,轻柔腹部,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清洁。适当进食具有清热利湿效果的食品,比如菠菜、芹菜、茨菇、茭白等。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徐长卿
    回复
    2023-08-21 20:20:38

    脾胃虚寒,肝胆郁火,下焦湿热,到底该怎么调理?。

    脾胃虚寒到底该如何去调理呢?

    脾胃虚寒的人当然需要养胃健脾,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食疗是最好的方式。在饮食习惯上一定要规律,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吃一些生冷刺激的食物;在食疗上要多吃一些鸡肉、羊肉、鲫鱼等等一系列温补的食物;水果的话可以吃一些甘蔗和榴莲,对脾胃虚寒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女孩子在来月经的时候更要保护好自己的肚子,别让他们受凉。

    肝胆郁火的人,到底该如何调理呢?

    肝胆郁火的人需要保持舒畅的心情,调理自己的心智,而且这样的人尽量不要生气,避免精神方面的刺激;如果精神刺激太大,可能会让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肝胆欲火的人可以吃一点养肝护肝的药物,不过也要改正自己的生活习惯,日常辛辣刺激喝酒等等一系列习惯都要改正一下。因为这使我们的肝脏处于微弱期,若再吃一些刺激性食物,会让我们的肝脏排泄不掉这些毒素,更加导致病情的加重。

    下焦湿热到底该如何进行调理呢

    下焦湿热,一般都是有一些饮食不良而引起的,定位一般在大肠部位,一些湿热毒气,囤积在大肠内排不出体外,所以造成了身体的这些病症。可以多食用一些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增加肠胃的蠕动,切忌暴饮暴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更加不要吃;一定一定要少喝酒,喝酒是引起湿热之性最大的诱因;如果有湿热之气的人可以多吃一下绿豆、冬瓜、丝瓜或者赤小豆以绿茶,这些都是可以排除湿热之气的。

    身体的一切病症都不是一蹴而就,有很多都是因为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如果你分析一下身边的病症,可能会发现你的家人也跟你有相同的病症,有人以为是遗传,但其实是因为你们有共同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才造成了病症也相同;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全家人一起研究病症所在,一起进行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改变,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半夏
    回复
    2023-08-21 20:20:38

    下焦湿热常有以下证型
    湿热下注型
    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肝热脾湿,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及任带,约固无力,而成带下病。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纳食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积于下,损伤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色黄,粘稠,臭秽;湿热熏蒸,则胸闷心烦,口苦咽干;湿热内阻,则纳食较差;湿热蕴结,瘀阻胞脉,则小腹或少腹作痛;湿热伤津,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举例: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若肝经湿热下注者,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质粘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伴阴部痒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宜泻肝清热除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苦参、黄连。
    若湿浊偏甚者,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藓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苍术、藿香。
    革藓、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方中萆藓、薏苡仁、赤茯苓、泽泻、滑石、通草清热利湿以化浊;黄柏、丹皮清热凉血;苍术、藿香疏风化浊以止痒。
    湿毒蕴结型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忽视卫生,或房室不禁,或手术损伤,以致感染湿毒,损伤仔带,约固无力,而成带下病。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毒内侵,损伤任带二脉,秽浊下流,故带下量多;热毒蕴蒸,损伤脉络,则色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甚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秽臭难闻;湿毒蕴结,瘀阻胞脉,故小腹疼痛,腰骶酸痛;湿浊毒热上蒸,故口苦咽干;湿热伤津,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毒蕴结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解毒除湿。
    方药举例: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薏苡仁。
    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
    方中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天葵子、土茯苓、薏苡仁清热解毒,利水除湿。全方共奏清热解毒除湿之功。
    若腰骶酸痛,带下恶臭难闻者,酌加半枝莲、穿心莲、鱼腥草、樗根皮清热解毒除秽;若小便淋痛,兼有白浊者,酌加土牛膝、虎杖、甘草梢。

  • 冉冉云
    回复
    2023-08-21 20:20:38

    病情分析:你好,湿热下注是指湿热流注于下焦,主要表现为小便淋涩赤痛,少腹拘急,会阴部胀痛,尿道口摘白浊,身重疲乏等等。意见建议:指导意见:对于湿热下注,可以服用清热利湿的龙胆泻肝丸,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 空青
    回复
    2023-08-21 19:19:28

    中医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一般诊断疾病会根据区域诊断,不同区域的疾病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比如湿热之症也分上中下三焦,下焦湿热一般主要表现为小便短赤等的症状。那么,下焦湿热吃什么食物最好?调理下焦湿热有哪些食疗方剂?
    1、下焦湿热吃什么食物
    (1)玉米
    中医学认为,玉米性平味甘,入肝、肾、膀胱经,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健脾渗湿、调中开胃、益肺宁心、清湿热等功能。
    (2)薏米
    中医称薏米为“薏苡仁”,是祛湿消肿的上品。薏米是清除体内湿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时节阴雨连绵,空气湿黏,很多人都会“伤暑”,这时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的作用。
    (3)萝卜
    萝卜有消食、清热毒的作用,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萝卜汤。适用于肠胃湿热、消化性溃疡和食欲不好者。
    (4)白扁豆
    本草纲目》称白扁豆为“脾之谷”,认为白扁豆能“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中医认为白扁豆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常常用于便溏、腹泻而伴有饮食减少、食欲不佳、疲乏无力等症状的人群食用。
    2、下焦湿热的食疗方
    (1)车前草茶
    车前草100克,加水800毫升,煮沸15分钟,取汁代茶饮用。
    (2)青小豆粥
    通草5克水煎取汁去渣,加入青小豆50克,小麦50克,煮成粥,作早餐食用。能通淋利尿。
    (3)鲤鱼竹笋汤
    鲤鱼1条,鲜竹笋,西瓜皮,眉豆,生姜、红枣各适量。竹笋削去硬壳,再削老皮,横切片,水浸1天;鲤鱼去鳃、内脏、不去鳞,洗净略煎黄;眉豆、西瓜皮、生姜、红枣(去核)洗净。把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堡2小时,加精盐调味供用。功效:祛湿降浊,健脾利水。适用于身重困倦、小便短少、高血压。竹笋是一种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素的食品,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防治便秘之功效,也有防癌的作用。
    (4)绿豆冬瓜汤
    绿豆100克,冬瓜(连皮500克)。将绿豆用凉水浸泡2小时,冬瓜(连皮)切块,放入2片生姜加水煮沸,改用文火继续煲至熟烂为度。食用时除去姜,加入盐调味。
    (5)煲猪肚
    白茅根、玉米须、红枣、猪小肚。特色:祛湿消肿。操作:将猪小肚洗净切块,用盐、生粉拌擦,再冲洗干净。先放入开水锅煮15分钟,取出在清水中冲洗。红枣去核后,与白茅根、玉米须一起洗净,用清水稍浸泡片刻,再与猪小肚一起放入瓦罐内,加入清水8碗左右。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2个小时,可加入适量食盐和少量生油。
    3、肝胆湿热调理
    1、饮食调理
    肝胆湿热的人饮食要讲究卫生,清淡饮食,不要过食辛辣肥甘,不要喝酒类饮料。多吃具有清利肝胆湿热功效的食物如茵陈,蒲公英,苦瓜,黄瓜,冬瓜,芹菜,绿豆,莲藕,鸭肉,鲫鱼等。
    2、起居调理
    肝胆湿热者要注意保肝护肝,肝是人体的造血解毒器官,要保证肝脏足够的休息时间,因此要尽量保持每天晚上11点前入睡,早睡早起,不要长期熬夜,或者过度疲劳。保持二便通畅,每天都要定时的去卫生间,最好是早餐后,时间久了就可以养成按时排便的好习惯,以防湿热郁积。
    3、运动调理
    肝胆湿热的人,可以选择跑步、爬山、打羽毛球、游泳等运动,这些运动既可以让你出汗,又不会太剧烈,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去除体内湿气,从而可以去除肝胆湿热。
    4、情绪调理
    肝胆湿热的人性格比较急躁,经常心烦易怒,这样又反过来影响并加重肝胆湿热症状,因此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乐观,舒缓情志,稳定心态。
    5、经络调理
    肝胆湿热的人平时可以做一些拔罐,刮痧,汗蒸等调理经络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去除体内湿热,改善肝胆湿热症状。
    6、药物治疗
    有基础肝胆疾病而导致肝胆湿热的人应坚持服用药物治疗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疗效好,再加上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理,肝胆湿热自然会慢慢去除。

乳房增生吃山楂玫瑰花红砂糖有效吗

女人经常喝西洋参好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