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丹痧病就是猩红热吗

时间: 阅读:3262

丹痧病就是猩红热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望月砂

望月砂

2025-02-01 21:18:55

丹痧病是猩红热,在西医的叫法叫猩红热,一般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患者会出现咽喉肿痛,会伴有腐烂性,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发热的情况,这种病传染性比较强,会常常发生于儿童比较偏多,建议患者发现病情及时治疗,以免影响病情加重期间,尽量避免接触他人,以免传染给他人。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8-22 18:18:22

  • 云胡不喜
    回复
    2023-08-22 18:18:22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可引起扁桃体炎,丹毒,风湿热,心内膜炎及局部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2—8岁居多。 一、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邪侵肺卫主症 发热骤起,咽部红肿疼痛,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点如锦纹,舌质红苔薄黄。次症 头痛,或伴有呕吐,脉浮数。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阳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卫,肺胃受邪,其气失和,故见发热、头痛、咽喉红肿疼痛等症状;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状如锦纹,为痧毒由里出表的反映。 治疗原则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运用 解肌透痧汤加减:葛根、蝉蜕、浮萍、淡豆豉、荆芥、射干、桔梗、马勃、牛蒡子、甘草、连翘、竹茹、僵蚕。 2.毒在气营 主症 壮热不解,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呈剥脱,舌面光红,舌质紫红有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次症 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检查或培养可见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辨证要点 本证为毒热窜人气营,气血受邪,血热熏蒸,因而形成毒在气营的病理变化。痧毒外达,其热必炽;毒火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痧毒犯营,痧火透达表现为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痧点;舌为心之苗,痧毒火热及心,心热上熏舌体,故见舌刺红肿似“梅”。 治疗原则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方药运用 凉营清气汤加减:生石膏、连翘、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栀子、黄连、石斛、竹叶、玄参、白茅根、芦根。若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方中去黄连、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达;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烂气味秽臭者,方中去石斛、竹叶,加大黄、玄明粉,以通腑泄火。 病程中若见高热、头痛、呕吐、神昏、抽搐,舌苔黄糙、舌质红绛,脉数等症,为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治宜镇惊熄风,药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3. 疹后伤阴 主症 丹痧布齐后1~2天,开始皮肤脱屑,伴有低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次症 咽喉糜烂疼痛减轻,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大便秘结。 理化检查 血象一般正常,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阴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火外达肌肤,阴伤液枯,从而致肌肤失润而枯,随之脱落;肺胃阴伤,故见低热、舌红少津、唇口干燥、食欲不振等症。 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运用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玄参、桔梗、甘草、芦根。若低热不解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欲不振者,加佛手、麦芽;大便干结者,加知母、火麻仁。 若见发热、心悸、胸闷、神疲、多汗、肢节疼痛,舌苔薄、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或结代等症,为毒热伤及心气、血脉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滋阴宁心,药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人参、当归、丹参、生地、麦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8-22 18:18:22

    【答案】:A
    猩红热(亦可称为“丹痧”)是感受猩红热时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病因为猩红热时邪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邪毒循经外窜肌表,则肌肤透发痧疹,色红如丹(A对)。肺、脾为麻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主要的病变脏腑(B错)。脾、胃为泄泻、厌食、积滞、疳证主要的病变脏腑(C错)。肺、大肠为肺系疾病主要的病变脏腑(D错)。心、小肠为心系或者泌尿系主要的病变脏腑(E错)。

  • 半夏
    回复
    2023-08-22 17:17:12

    概 述
      丹痧,近代名之“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为特征。冬春季节为多见。2~8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多流行于温带地区。预后良好,但病后常易并发心、肾疾病,故须注意防治。
      “丹痧”一名初见于清代顾玉峰氏《丹痧阐介》,因本病咽喉肿痛症状较明显,故又称“烂喉痧”或“烂喉丹痧”。《丁甘仁医案》附篇“喉痧症治概要”中亦载有;“雍正癸丑年间以来,有烂喉痧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丹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肿烂,一团火热内炽。”因有明显传染性,故也有“疫喉”、“疫喉痧”及“疫疹”等名称。

    病因病机
      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从口鼻而入,蕴于肺胃,由表入里。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外邪束于表,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上循咽喉,故首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等症。邪毒化火,上攻咽喉,则红肿疼痛,或起白腐糜烂。
      疫毒之邪由气入营,内伏血分,伏热外透于肌肤,则发为痧疹,色红如丹。毒重者,丹疹可融合成片。
      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灼津耗血,故本病常见舌生芒刺,状如杨梅,而有“杨梅舌”之称。
      如邪毒炽盛,内陷心肝,则可出现抽风、昏迷等重危症状。后期常见肺胃阴伤之证。
      本病在病程中或恢复期间,可以出现心悸、骨节痹痛和红肿灼痛、水肿等症。

    临床表现
       起病多急骤,常有发热,咽痛,头痛,呕吐等症状,咽部和扁桃体红肿,扁桃体上可有点片状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可见“黏膜疹”、“杨梅舌”。颈及颌下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
       皮疹一般在发热1~2天内出现,先始于耳后、颈部,布至上胸部,1天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是在全身皮肤弥漫充血发红的基础上的“鸡皮疹”,可见“口周苍白圈”。
       皮疹出现后48小时内达到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2~4天内完全消失。病程第1周末或第2周开始脱皮,在手掌、脚底及四肢处可见大片状脱皮,可呈手套、袜套状。
       并发症:风湿病多在病程3周后发生,表现为关节游走性肿痛。心肌炎、心内膜炎或全心炎症等较少见。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发生于病期第三周。可表现为尿少、浮肿、高血压及血尿,亦可仅表现为尿检查异常。一般预后良好,多能自愈。

    一般护理
       呼吸道隔离:病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咽培养3次阴性。
       居室应寒温适宜,空气流通,充分休息,勿吹风受凉。
       保护皮肤及口腔清洁,常用温淡盐水含漱。
       饮食应清淡,水分应充足,多选水果及青菜,忌食辛辣食品及鱼腥发物。
       详细观察和记录皮疹的透发和分布情况,及时发现并发症。
       已接触本病的健康儿童,应检疫观察7~12天。

    辨证施护

    证 候 症 状 护治法则 代表方 护 理
    邪侵肺卫  发热骤起,畏寒头痛,皮肤潮红,痧疹隐见,灼热无汗,咽部红肿疼痛,乳蛾红肿或伴白腐糜烂,大便干,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有力。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解肌透痧汤加减  邪侵肺卫护理
    毒在气营  壮热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肿痛,全身皮肤密布细小红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布及全身,色红如丹,按之褪色,口唇干红,舌质红绛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凉营清气汤加减  毒在气营护理
    疹后伤阴  痧疹布齐后1至2天,开始皮肤脱屑,身热渐退,可有低热,口唇干燥,或有干咳,食欲减退,舌红少津,脉细数。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沙参麦冬汤加减  疹后伤阴护理

丹痧是怎么造成的

丹痧是什么症状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