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口干无力是肾阴虚吗
经常口干无力,是肾阴虚的症状但不想这些症状的时候,建议口服一些中药来进行改善,但是你出现这些症状如果得不到缓解的话,对身体来说也会受到危害和损伤的,建议根据目前的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改正,是你最大帮助的,如果得不到改善,会使身体受到危害和做账的建议,根据目前的情况来讲。
现实生活中,有一类人群经常会感觉到口干,尤其是到了冬季,随着气候变得干燥,口干的症状甚至会加重,更有甚者还会伴有口苦、口臭、口腔溃疡、便秘等多种症状。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冬季为什么特别容易感觉口干舌燥呢?
其实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气候变得干燥,水分蒸发过快,自然而然就会加重了原先的口干,使症状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冬季燥邪易耗阴,这也是引发口干舌燥等多种感觉不适症状的重要原因。
后者在临床上也称之为阴虚口干。在出现口干舌燥的人群中,事实上,阴虚所引起的口干特别普遍。
祖国医学对疾病的诊治原则中,阴阳辨病是最为关键的原则,中医认为,疾病有阴阳之分,只有阴与阳保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不偏胜,也不偏衰,两者不多不少,人体才能处于平和 健康 的状态。就好比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在过于寒冷环境或者过热的环境中均不能正常生存。
阴虚,顾名思义指的是与“阳”相比,“阴气”不足了,这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肝、肾、肺、脾任何一个脏腑出现阴虚均可导致口干,其中, 临床实践发现,以脾阴虚最为多见。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讲到:“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明确指出,人体内各脏腑均赖脾阴以存,脾阴不足,脏腑就会失其濡润。
清代名医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也提到:“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能熟也。”非常形象地说明脾阴脾阳矛盾统一性的表现在于共同决定人体的运化功能。
简单来说, 如果把脾胃比作煮饭的过程,胃就相当于煮饭的锅,而脾阳则相当于用于煮饭的柴火,脾阴就等同于煮饭的水,要想把饭煮熟煮好,不仅需要柴火,更需要水。
煮好的饭,不仅包含我们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更包含一定的水分,这里的营养物质其实就相当于中医所讲的“气血”,而饭里的水分则可以理解为“津液”,津液是濡润口腔,保持口腔组织湿润的重要物质。脾阴虚,则导致津液不足,故而就会出现口干。
另一方面,脾也有运化的功能,相当于快递公司转运货物,脾出现问题了,自然而然,即便产生了“津液”,可能运输也会出现障碍,导致运送到口腔的津液不足,从而导致口干。诚如祖国医学所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阴不足,胃腐熟水谷功能受限,津液乏源,津少不足上承,故出现口干”。
脾阴虚除了可以引起口干症状外,还可伴有 不思饮食,进食后腹胀(大多患者可能以夜晚食后腹胀更为严重),脘腹灼痛,干呕呃逆,大便干结或溏泄,皮肤干燥,形体消瘦,甚至手足心热 。
需要注意的是,脾胃两者紧密相连,脾阴虚和胃阴虚两者都可能会导致口干,而且两者的症状相似,在中药调理改善时,一定要区分清楚。
乐启生中医团队经大量临床实践发现,脾阴虚和胃阴虚两者都有手足烦热、口干、不思食的症状,但脾阴虚一般手足烦热及口干较轻。 而且脾阴虚形成多在思虑过度、久病虚损、劳伤、久泄及久痢等病之后,胃阴虚多在胃热伤阴之后。两者相比,脾阴虚病程一般较长,而胃阴虚病程一般较短。在舌象表现上,脾阴虚舌质一般多见质淡或稍红或淡白,胃阴虚舌质一般以质红、少苔多见。并且脾阴虚多伴有脾气不足的表现,胃阴虚多兼胃热症状。
脾阴虚证的治疗关键是恢复脾阴的正常功能活动,调整脾脏的阴阳平衡,其基本治则通常遵循《黄帝内经》的甘淡实脾大法。
乐启生中医团队也指出,首先,脾阴虚治疗药味以甘淡、甘平为主,胃阴虚治疗药味以甘寒为主。其次,脾阴虚治疗药物一般多为气阴并补之药,如山药、玉竹、黄精等,还有甘平药物,如茯苓、扁豆等;胃阴虚治疗以甘寒药物为主,如生地、麦冬、元参等。此外,甘寒、甘淡之品配以补气药组方可以补脾阴,如人参配麦冬、甘草,党参配地黄等,一般药量宜小或取其次煎。现代药理学研究也发现增液汤、生脉散等滋阴清热方可明显刺激涎腺功能,减轻口干程度。
另外,阴虚型口干还要结合病位辨治,比如除了口干症状外,还常伴有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胁肋部灼痛的症状表现,多为肝阴虚所致,这种情况临床常用一贯煎加减治疗。而如果平时经常劳累,或者久病,除口干外,还伴有腰膝酸痛、女子月经量少、男子遗精、头晕耳鸣,多为肾阴虚所致,可采用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
总而言之, 只有在中医辨证,明确病机的基础上针对性调理,适宜遣方,一方面使津液充足,另一方面使津液输布的道路通畅,方能获得满意疗效,最终使病症康复。
举个例子,比如前段时间来诊的一位31岁的患者吴女士,自述神疲乏力,胃脘胀而且痛,午后为甚,晨起即减,嗳气频作,口干便结,观其面容和舌象可见面色淡而无华,舌淡红,苔光净。来诊半年前吴女士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根据吴女士的病情,中医辨证为脾阴不足证。
拟方:党参、生白术、茯苓、生甘草、川石斛、生白芍、陈香橼、佛手片、苏梗、延胡、海螵硝。7剂。
二诊:药后胃脘胀痛有减,嗳气消失,口干减轻,大便稍顺畅,守方14剂。
三诊:诸症均明显改善,效不更方,嘱继续服14剂巩固。
在这一案例中,考虑到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留滞中焦故见脘胀,逆行于上故有嗳气;气血生化不足,故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脾阴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见口干便结;胃络失濡,不荣则为脘痛。“虚则补之”,方以四君子汤补益脾气,生白术、石斛、白芍濡养脾阴,且生白术重用尚有润肠通便之功,陈香橼、佛手片、苏梗清轻疏透气机。另以延胡行气、芍药缓急、海螵蛸护膜制酸,合治疼痛之标。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证指导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口渴是什么病
阴阳失衡。阴阳平衡观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口渴属于阳盛而阴衰。可能是肝火过旺或心阳上亢,具体需针对更详细的症状来确认。
如果经常口渴,可判断为阴虚。宜滋阴。
口渴是什么病的症状
您好,您这个问题问的毕竟笼统,症状也没有具体说明,经常口渴从西医和中医上面都有说法的。
中医认为口干多由肝肾阴虚,津不上承引起,或由热盛津伤,煎灼津液所致.总以为区区口干无碍大局,多喝水就能迎刃而解.其实,口干是多种疾病的信号. 指导意见
1)干燥综合征
口干是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之一.其口干往往难以忍受,即使水不离口也不解渴.患者唾液减少,吞咽干的食物十分困难,舌及口角开裂疼痛,易生龋齿.半数左右的患者腮腺肿大,部分患者有颌下腺或附近淋巴结肿大的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关节疼痛,以肘,膝关节多见.严重者可致肾小管受损,造成心律失常等危险后果.患干燥综合征者眼内还常有异物感,烧灼感,且鼻孔干燥,易结痂。祝您健康。
常觉得口渴每天要喝很多水,是什么病的症状?
首先看看是不是糖尿病,建议马上去查血糖值(空腹血糖值),超过6.0就是糖尿病了,糖尿病初期会有极度口渴的现象;
看看是否是上火了,火气过旺也会有这种症状;
看看是不是天气原因,秋冬季节了,天气干燥也可能导致如此;
晚上口渴是什么病的症状
可能是阴虚火旺的原因,建议饮食要清淡,不要吃太咸,忌辛辣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
WeChat Mobile:养生十万个为什么
口渴是什么病的症状
经常口渴,吃完饭很快就饿了,饭后特别想睡觉,还有体重明显下降,可以先去普通门诊测一下血糖,很快就可以测出来,可能是糖尿病。一定要去大点的医院体检。
浑身无力口干口渴是什么病
病情分析:
你的情况应该是属于肝火旺盛导致的症状
指导意见:
药物治疗的话建议可以服用龙胆泻肝丸,另外配合归脾丸来健脾益气,多吃枇杷、梨、薏苡仁、荠菜、菠菜、芹菜可很好的泻肝火
你好 会的。肾阴虚的临床表现:1.腰酸腿软。2.口干、烦躁。3.手心发热。4.爱出汗。用中医调补效果好:熟地,山药,吴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锁阳,枸杞,女贞子,甘草。
祝您健康!
你这属于阴阳俱虚,“口干舌燥,眼睛干涩”属于阴虚,“尿频尿急,尿尿断断续续的,腰酸,容易累,手心容易出汗,怕冷”属于肾阳虚。一般出现这些症状,都属于阴阳互损,治疗起来也比较棘手,要辨清阴阳虚损的程度,分清主次,再行治疗。建议在当地寻找有经验的中医师辨证论治,切记自己擅自进服补药。肾阴虚。有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若无器质性病变(医院可查血检化检等),尝试用该症的更年安片或坤宝丸。肾阴虚。有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若无器质性病变(医院可查血检化检等),尝试用该症的更年安片或坤宝丸。你这属于阴阳俱虚,“口干舌燥,眼睛干涩”属于阴虚,“尿频尿急,尿尿断断续续的,腰酸,容易累,手心容易出汗,怕冷”属于肾阳虚。一般出现这些症状,都属于阴阳互损,治疗起来也比较棘手,要辨清阴阳虚损的程度,分清主次,再行治疗。建议在当地寻找有经验的中医师辨证论治,切记自己擅自进服补药。肾阴虚。有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若无器质性病变(医院可查血检化检等),尝试用该症的更年安片或坤宝丸。肾阴虚。有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若无器质性病变(医院可查血检化检等),尝试用该症的更年安片或坤宝丸。你这属于阴阳俱虚,“口干舌燥,眼睛干涩”属于阴虚,“尿频尿急,尿尿断断续续的,腰酸,容易累,手心容易出汗,怕冷”属于肾阳虚。一般出现这些症状,都属于阴阳互损,治疗起来也比较棘手,要辨清阴阳虚损的程度,分清主次,再行治疗。建议在当地寻找有经验的中医师辨证论治,切记自己擅自进服补药。肾阴虚。有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若无器质性病变(医院可查血检化检等),尝试用该症的更年安片或坤宝丸。肾阴虚。有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若无器质性病变(医院可查血检化检等),尝试用该症的更年安片或坤宝丸。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