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里有治筋瘤的吗
出现筋瘤的情况,建议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一定要适当的注意休息,尽量做到劳逸结合,如果有明显的皮下肿物的话,可以及时的遵医嘱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采用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可能效果并不会特别理想!伤寒论是有提到各类疾病的治疗的!
伤寒论第100条辩: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原文解释:伤寒症,脉浮候滞涩,沉候弦劲,按理当有腹中拘急疼痛的症状,治疗应先用小建中汤;腹痛没有好的,用小柴胡汤主治。
伤寒的时候,病人的脉应该是弦紧,结果病人的脉,阳脉涩,阴脉弦,阳脉是寸口的脉、讲的是表,涩代表虚,所以表是虚的。寸、关、尺又叫做上焦、中焦、下焦。寸又可以叫做表,尺又可以叫做里。阳脉就是寸脉比较浮的时候,就知道病在表;当寸脉比较沉下去的时候,就知道是表虚掉了。
阴脉是指尺的脉,讲的是里,阴脉比较弦的时候,第一、表示里有水;第二、表示病人有痛的感觉。这痛一定是水,最主要是寒,弦的脉,摸的时候感觉很细,像吉他弦,按下去的时候跳的很强,代表里寒了。
里寒代表腹部寒痛,“法当腹中急痛”,应该是腹中急痛,绷得很紧,就象抽筋那样,先与小建中汤。 如果不摸脉,如何知道里寒?像小孩鼻子的山根,就是鼻子的尾巴。山根如果是青色的,代表里寒,里不但寒而且痛。
十个小孩有九个山根是青的,小孩体格很差的话,蚊虫咬到皮肤就肿一块,。没病的小孩,还不喜欢吃东西的话,根据经方,桂枝汤是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桂枝用三钱的话,白芍用六钱,白芍是桂枝的两倍,因为会腹痛。所以小建中汤和桂枝汤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小建中汤重用白芍。
这人本来脾脏的功能就比较差,桂枝汤本来就是健脾阳,张仲景加饴糖在里面,饴糖就是麦芽糖。加饴糖在里面,小孩就会喜欢吃,脾脏本来就主湿主热, 饴糖很黏稠,药一下去,脾阳马上就壮起来,就是靠桂枝汤。
饴糖的功能一是甜,让小孩爱吃外,一是脾的津液不足的时候,靠饴糖在里面把津液补回来;小建中汤一下去的时候,胃口大开,肚子痛就没了。小孩就开始肯吃东西,开始喜欢吃谷类的食物,所以常常小孩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就给他小建中汤。
这个条辨,换个角度讲,当看到病人有伤寒中风表证的时候,可是这人里虚掉了,最轻剂,刚开始用的就小建中汤;吃了小建中汤好了,变成纯表证的时候,再去看证,开桂枝汤或葛根汤。
在经方里面,只有两个专门治疗里虚的方;人如果得到感冒表证的时候,要是里实,才能发表,如果发现病人是里虚,第一个就是小建中汤,第二就是炙甘草汤;一般的人小建中汤就好了,炙甘草汤是注重在“脉结代”的病人。
吃完小建中汤再看病人有没有表证,如果没有就算了,有的话再对证开药,所以先与小建中汤,先把里虚补足,再给他小柴胡汤。如果小柴胡汤吃完,肚子还痛,这就不是里虚,是小肠下方静脉血流不顺畅,就把小柴胡汤里面的黄芩拿掉,改成白芍。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芍药六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呕家不可用建中汤,因为太甜了,桂枝汤里面加炙甘草已经够甜了,再加饴糖更甜国。平常喜呕的人、抽烟的人、喝酒的人,小建中汤喝下去,他不收的,因为肠胃太虚寒了。
? ? ?《伤寒杂病论》共16卷,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流传至宋代,后由林亿等人整理校定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中药方剂方面,《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使用药物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 ? ?《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记载了对疾病的各种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杂病的药方,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该书把病症分成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辨证分析,定为某种病症,最后根据病症提出治法与药方。
?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综合论述传染病、流行病理论与治疗规律的重要部分,共10卷。
? ?《伤寒论》在大量的治疗传染病,流行病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发病的因素,临床症状病候表现,治疗过成与愈后等等共性的问题,分析,从而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学说,即将当时儿乎年年常发的许多热性病,按其发病初期、中期、末期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同治疗的反应与结果,分为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 ? 此即历代所称的“辨伤寒六经病”,由此构成了该书的主体内容。有的学者视六经病为六个征候群以帮助学者学习理解。实际上,太阳病所论基本上是综合论述了许多传染性或流行性疾病初发的症状、征候表现,以及切脉等四诊之要点和治疗之原则方法等。在这些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张仲景以其渊博的学识,以及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依据各种传染病、流行病与不同病人体质等不同反应所表现的千变万化的征候,作出了颇富科学思想的综合、分析、论述和预见性结论。与此同时,张仲景还以“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一说为王叔和整理时所加),集中论述了伤寒的切脉与切脉诊断等问题。
? ? ?《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即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体系。它以六经辨证为纲,方剂辨证为法,对六经传变过程中之征候、脉象等各阶段的审证、辨脉、论治的结果,给予遣方、用药等,进行了有规律性的论述。世称《伤寒论》113方、397法,虽不尽确切,但其逐条评述传染病、流行病不同发展时期不同表现的因素、病理、症状体征以及据以诊断的依据,治疗处方用药的原则与具体方法,无不条分缕析。
? ? 《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专论内科等杂病,共3卷。全书共分25篇,所论述之内科杂病有:痉、湿、暍、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中风,伤疖、血痹、虚劳、肺痛、咳嗽上气、消渴、黄疸、下痢等40多种;外科
恶性肿瘤是多发病和难治病,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公布2000年全球共有恶性肿瘤患者1000万人,死亡620万人,预计到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达到1500万人。我国公布2007年38个肿瘤登记地区共1亿多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6.16/10万,国人癌症年发病率超过300万人。
中医肿瘤学学术渊源与特色
中医肿瘤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类肿瘤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康复保健等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治疗癌瘤的学说分散记载于古医经、内外妇儿杂病各科医著和民间验方中。殷墟甲骨文上已有「瘤」字的记载;《黄帝内经》中记载「昔瘤」、「筋瘤」、「肠覃」、「噎膈」、「积聚」等,将病机概括为「营气不通」、「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正气虚」、「邪气胜之」等。华佗《中藏经》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强调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仲景于《伤寒杂病论》,创立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证方法,奠定了中医肿瘤学临床论治规范,强调治疗肿瘤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历代医家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繁荣了肿瘤学科,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肿瘤的病名、病因、病理、症状作了评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首载肿瘤专方50余首,突出了虫类药、剧毒药、祛痰瘀药的使用;宋代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谓乳癌为「捻之内如山巖,故名之」。金元四大家论治肿瘤各有建树。明清杰出的中医外科学家们著《外科启玄》、《外科大成》、《外科证治全生集》、《外科心法》、《理瀹骈文》等,对肿瘤的病因、病机、症状、内治、外治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杂病等,如原发性肝癌散见于「积聚、症瘕、黄疸」等内科疾病中;食管癌、胃癌类似「噎膈」、「反胃」病。中医外科学肿瘤病包括乳巖(乳癌)、石瘿(甲状腺癌)、骨瘤(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舌菌(舌癌)、茧癌(唇癌)、肾巖( *** 癌)。妇科癌瘤疾病散见于「症瘕」、「崩漏」、「伪胎」、「带下」等中医妇科杂病中。至现代中医肿瘤学不断充实发展,已在中医内科、外科、妇科、杂病等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医学的崭新临床分科。
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着重瘤体的变化,重视「无瘤生存」,手术、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是治癌的常规手段,能抑制肿瘤细胞生成或清除癌块,适于早、中期形体壮实者(部分可能还会复发、转移)。而当前的现症癌患者多数为晚期病人,或癌块巨大或多处转移而身体虚衰,无法耐受手术或放化疗的治疗。中医抗癌治疗着重肿瘤患者的整体状况、辨证论治,在近期抑杀癌细胞方面不及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瘤体缩小慢,但作用和缓持久,能减轻症状,改善体质和提高内环境的调控能力,使病人获得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临床效益,在晚期癌症中通过辨证论治而获得的「带瘤生存」是中医肿瘤学的特色之一,长期「带瘤生存」要比追求短时间「无瘤生存」更具临床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放弃「生命不息、化疗不止」。
《神农本草经》成书及地位
古代以「草」或「草本」作为植物的代称,而中药里又以植物药为主,古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些动植物的医疗功效,这就是药物的起源。由于人类对植物接触最多,认识最早,起初寻找药物时只是在植物中进行,所以最初的药物只有植物。虽然以后又发现了动物药、矿物药,但「草为药之本」的概念一直被保留下来。这就是后世把药物称为「本草」的由来。《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大约成书于西汉至东汉时期。该书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草药的系统总结,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中药理论体系便由此发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现代抗肿瘤中药如人参、灵芝、斑蝥、蚤休等都是出自《本经》。
《本经》原书因为年代久远,约在北宋初年即已散佚。多年来,历代医药学家曾多次重辑,试图恢复其本来面貌。现存的《本经》就有九种辑本。现在见到的各种版本,均为明清以后本草学家根据《本草经集注》残卷、《新修本草》残写本及《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和其他著作中保存的《本经》文字辑复而成。卢复(1573~1619年)是明代万历年间人,号不远,居浙江钱塘,他的辑本名《神农本草经》,书成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共三卷,按上、中、下三品分类。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合计载药365种。为现存最早的《本经》辑佚本。《本经》首创三品分类法是基于当时人们对药物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而得出的,即养命、养性和治病,以及毒性的有无及大小来分类的。凡延年益寿无毒者,列为上品,大多属于滋补之物,因作用柔和而无毒,故可以久服。凡遏病补虚不论有毒或无毒者,列为中品,此类药物可两警其事,即有补益之功,又有遏病之能。凡以驱邪祛病为主,多属于下品,多攻伐带毒,故不可久服。随着本草分支学科的发展,后世医家发展了三品分类法,不断完善本草的分类,较有代表性的有《本草纲目》的纲目分类法,即从植物到动物到人,这个次序,是按自然界进化过程中由低向高级进化的次第排列的。
《本经》对中医肿瘤学和研发抗癌中药的贡献
《本经》共四卷,卷一「序录」提出纲领性的中医及中药经典理论,如「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各随其所宜」。并列举各种内科大证和肿瘤性疾瘤为案例,如「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以下为肿瘤性疾病)坚积、症瘕……鬼疰……痈肿、恶疮……瘿瘤……此皆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依端绪以取之」。后世有关中药辨识、四气五味、脏腑归经,以及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皆沿袭《本经》最早开创的先河。
《本经》卷二至卷四分列上、中、下三品药物,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指出:「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厚,不为仓卒之效……;中品药性,疗疾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为速,而延龄为缓……;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经详细比对剔除无法考证者(如空青、曾青、白青、扁青、肤青、长石、青琅玕、誉石等),属重金属毒副作用较剧者(如水银、铅、锡、锡镜鼻、石硫磺等),以及临床极少应用者(如豚卵、麋脂、雁肪、孔公孽、殷孽、六畜毛蹄甲、燕屎、衣鱼等)。
《本经》所载的药物中抗肿瘤功效确实或值得进一步研发者约有115味(占《本经》常用药三分之一以上),其中上品药物43味,包括人参、北芪、薏苡仁、灵芝、阿胶等,多数在晚期癌症用于扶正补虚、「带瘤生存」的治疗;中品45味,包括海藻、猪苓、当归、鳖甲、苦参等,适于中晚期癌症攻补兼施的治疗;下品27味,包括斑蝥、蟾蜍、甜瓜蒂、蚤休、?虫等,适于早、中期癌症解毒消症的治疗。以上药物按肿瘤常用治法可分为清热解毒(29味)、活血化瘀(12味)、除痰祛湿(22味)、软坚散结(8味)、以毒攻毒(14味)、扶正补虚(30味)6大类,广泛应用于常见10大癌瘤等的临床治疗中。
《本经》中部分抗肿瘤药物经历了临床——实验研究——临床等阶段,明确体内过程和作用机理,提取了有效成分或有效部分,从水煎剂提取为丸、片剂或注射剂,可供静脉注射或动脉灌注等介入性治疗,如从蓝实提取靛玉红片治白血病、甜瓜蒂提葫芦素治肝癌;从斑蝥、蟾蜍提取斑蝥素、华蟾素分别或合用制成片剂或静脉注射剂治疗肝癌或消化系统癌,从苦参(苦参碱)、薏苡仁(薏苡仁酯)、北芪(北芪多糖)、人参(人参皂甙)、灵芝(灵芝多糖)等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软胶囊或注射剂治疗各种癌瘤,为中西医肿瘤科医生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经》药物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通过临床验证总结成书的药物学大成,从《本经》中研发抗肿瘤中药的探讨正方兴未艾,未来的研究将不再停留于药理研究——动物实验——提取单体的模式,而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注重循证医学依据,必将为中药抗肿瘤研究开创新的局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