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能用中草药外敷吗
治疗天疱疮时,可以使用中草药来进行治疗,建议口服中草药配合治疗,不建议用中药外敷或者是外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还有体质来配合一些中草药嫩肤,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参苓白术散治疗,如果患者病情伴有炎症性反应的话,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控制病情,平时以清淡饮食为主,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无名异
(《雷公炮炙论》)
【异名】土子(《盛京通志》),干子(《本草求真》),秃子(《青海药材》),铁砂(《药材学》)。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软锰矿的矿石。
【矿物形态】软锰矿
斜方晶系。晶体完好者很少,一般呈针状或纤维状。通常为致密的晶质或隐晶质的土状块体。颜色为黑色至深钢灰色,条痕黑色。半金属光泽至土状光泽。不透明。解理依柱面。硬度一般为1,其结晶良好者;可达5~6。比重4.7~5。性软。常见于沉积矿床中。
【采集】采得后,拣净杂石即可。
【药材】为不规则球状,凹凸不平或呈瘤状突起,少数光滑,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7~30毫米,细小的直径仅1~3毫米。外表棕色、黑棕色或灰棕色;常覆有黄棕色粉末,大多无光泽;体较轻,质较软,也有坚硬如石者。断面紫棕色,以手摸之,可染成棕黄色,稍有滑腻感。微有土样气味。以粒大、黑棕色、有光泽者为佳。溶于浓盐酸中呈棕黑色溶液,并放出氯气。加入氢氧化钠试液,则生棕色沉淀。用硼砂球沾本品的盐酸溶液,置氧化焰中烧之,熔球呈紫色。
产于广西、广东、四川、山西、湖北、山东、陕西、青海等地。
【性味】甘,平。
①《日华子本草》:"无毒。"
②《开宝本草》:"味甘,平。"
⑧《本草图经》:"味咸,寒。"
【归经】《玉楸药解》:"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功用主治】去瘀止痛,消肿生肌。治跌打损伤,金疮,痈肿。
①《开宝本草》:"主金疮折伤内损,止痛,生肌肉。"
②《本草图经》:"消肿毒痈疣。"
⑧《品汇精要》:"续骨长肉。"
④《本草蒙筌》:"去瘀止痛。"
⑤《纲目》:"收湿气。"
⑥《玉楸药解》:"治痈疽,杨梅,痔瘘,瘰疬,脚气,臁疮。"
⑦《医林纂要》:"能通乳。"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8~1.5钱。外用: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打伤肿痛:无名异为末,酒服。(《姚僧坦集偏方》)
②治损伤接骨:无名果、甜瓜子各一两,乳香、没药各一钱,为末。每服五钱,热洒调服,小儿三钱。服毕,以黄米粥涂纸上,掺左顾牡蛎末裹之,竹篾夹住。(《多能鄙事》)
③治脚气已止,但肿不消,不能行履者:无名异不以多少,一半生用,一半火煅,如煅自然铜法。上生熟拌和,为细末,醋调。先涂于肿痛之上不痛处,用药周围涂之,阔二、三寸若圈然,截住毒气,勿使冲上;次涂下面肿痛者,止留脚趾尖不涂,仍修事脚指甲,以出毒气,时时用醋润湿。(《朱氏集验医方》)
④治脚气痛楚:无名界末化牛皮胶凋涂之,频换。(《卫生易简方》)
⑤治痔漏肿痛:无名异炭火煅红,米醋淬七次,为细末,以温水洗疮,绵裹箸头填末入疮口。(《简便单方》)
⑥治赤瘤丹毒:无名异末,葱汁调涂。(《简便单方》)
⑦治天疱疮:无名异为细末,井花水调敷。(《普济方》)
⑧治臁疮年月深久不愈者:无名异细研,清油凋搽,湿则干敷其上。(《瑞竹堂经偏方》)
⑨治臁疮溃烂:无名异、虢丹。细研,清油调搽,湿则干搽之。(《济急仙方》)
⑩治消渴引饮:无名异一两,黄连二两。为末。蒸饼丸,绿豆大。每服百丸,以茄根、蚕茧煎汤送下。(《圣济总录》)
天疱疮
中药能医好。天疱疮是一种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又称滴脓疮、
黄水疮
。其特点是皮肤表面的
脓疱
和脓痂。传播方式为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在托幼园所或家庭中传播流行。如为此时发病要考虑和水痘相鉴别:天疱疮一般无全身症状,水痘全身症状明显。治疗天疱疮的内服中药:实证用连翘、
天花粉
、赤芍、甘草、滑石、
车前子
、金银花、泽泻、
淡竹叶
、
马齿苋
、藿香,高烧者加
黄连解毒汤
,面目浮肿者加
桑白皮
、
猪苓
、
金钱草
;虚证用
茯苓皮
、白术、
白扁豆
、陈皮、山药、甘草、砂仁、
薏苡仁
、
冬瓜仁
、人参、桔梗、
广藿香
。治疗天疱疮的外用中药:脓液多者用马齿苋、蒲公英、
野菊花
、
千里光
;脓液少者用
三黄洗剂
加入5%
九一丹
混合摇匀外搽;局部糜烂者用
青黛散
油外涂;痂皮多者选用5%
硫磺软膏
或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葡萄科植物狭叶崖爬藤的全株或根·《中医大辞典》·灯笼草 3.1灯笼草的别名3.2来源及产地3.3性味3.4功能主治3.5使用注意 4茄科植物苦蘵的全草·《中医大辞典》·灯笼草 4.1灯笼草的别名4.2来源及产地4.3性味4.4功能主治4.5使用注意4.6化学成分4.7灯笼草的药理作用 5茄科植物酸浆的全草·《中医大辞典》·灯笼草 5.1灯笼草的别名5.2来源及产地5.3性味归经5.4功能主治5.5化学成分5.6灯笼草的药理作用 6茄科灯笼草的全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灯笼草 6.1拼音名6.2灯笼草的别名6.3来源6.4生境分布6.5性味6.6功能主治6.7灯笼草的用法用量6.8摘录 7茄科植物灯笼果的全草·《中华本草》·灯笼草 7.1出处7.2拼音名7.3英文名7.4灯笼草的别名7.5来源7.6原形态7.7生境分布7.8性状7.9化学成份7.10灯笼草的药理作用7.11性味7.12功能主治7.13灯笼草的用法用量7.14各家论述7.15摘录 8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灯笼草的方剂2用到中药灯笼草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灯笼草 1拼音
dēng lóng cǎo
2英文参考peruvian groundcherry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葡萄科植物狭叶崖爬藤的全株或根·《中医大辞典》·灯笼草灯笼草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云南中草药》记载的五爪金龙之别名[1][2]。
3.1灯笼草的别名灯笼草、五爪龙、红葡萄、小五爪龙[1]。
3.2来源及产地葡萄科植物狭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ypoglaucum Planch的全株或根[1]。分布云南、四川等地[1]。
3.3性味苦、涩,平[1]。
3.4功能主治活血祛风,消肿止痛[1]。
1.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闭经[1]。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服[1]。
2.治无名肿毒[1]。捣敷[1]。
3.5使用注意孕妇忌服[1]。
4茄科植物苦蘵的全草·《中医大辞典》·灯笼草灯笼草为中药名,出自《江西民间草药》,为《本草拾遗》记载的苦(音zhi织)之别名[3][2]。
4.1灯笼草的别名灯笼草、野绿灯、天泡草、响铃草[3]。
4.2来源及产地茄科植物苦蘵Physalis angulata L.的全草[3]。分布长江以南各地[3]。
4.3性味苦、酸,寒[3]。
4.4功能主治清热,利尿,解毒,消肿[3]。
1.治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牙龈肿痛,湿热黄疸,痢疾,水肿,热淋[3]。煎服:15~30g[3]。
2.治天疱疮,捣汁涂或焙干研末油调敷;疔疮肿毒,煎服或捣敷[3]。
4.5使用注意孕妇忌服[3]。
4.6化学成分本品含酸浆果红素[3]。又含苦蘵素(Physapubescin)、苦蘵甾醇(Pubescenol)、苦甾内酯(Pubescenolide)等[3]。
4.7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抗癌作用[3]。
5茄科植物酸浆的全草·《中医大辞典》·灯笼草灯笼草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酸浆之别名[4][2]。
5.1灯笼草的别名灯笼草、天泡草、金灯草、红姑娘[4]。
5.2来源及产地茄科植物酸浆 Physalis alkekengi L. var. franchetii (Mast.) Mak.的全草[4]。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4]。
5.3性味归经酸、苦,寒[4]。入肺、脾经[4]。
5.4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利尿[4]。
1.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音哑,黄疸,痢疾,水肿,小便不利[4]。煎服:9~15g[4]。
2.治天疱疮,湿疹,疔疮,丹毒[4]。捣敷或研末调敷[4]。
5.5化学成分本品含酸浆苦素(Physalin)A、B、C,木犀草素及其7葡萄糖苷等[4]。
5.6灯笼草的药理作用酸浆果是高效的抗乙肝病毒抗原的药物[4]。煎剂在试管中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菌作用[4]。据报告,根及果实有催产作用[4]。
6茄科灯笼草的全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灯笼草6.1拼音名Dēnɡ Lonɡ Cǎo
6.2灯笼草的别名灯笼果、打额泡、地灯笼、天泡果、打扑草、苦灯笼草、炮仔草、母炮草
6.3来源茄科灯笼草Physalis peruviana L.,以全草入药。
6.4生境分布福建、广东、广西。
6.5性味苦,凉。
6.6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利水。主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急性肾盂肾炎,睾丸炎,泡疹,疖疮,疝气痛。
6.7灯笼草的用法用量0.5~1两。
6.8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7茄科植物灯笼果的全草·《中华本草》·灯笼草7.1出处出自《陆川本草》
7.2拼音名Dēnɡ Lonɡ Cǎo
7.3英文名Downy Groundcherry Fruitor Herb, Herb of Capegooseberry, Herb of Peruvian Gruondcherry
7.4灯笼草的别名爆卜草、灯笼泡、鬼灯笼、打卜草、水灯笼草、苦灯笼草、荷卜草、打额泡、天泡果、响铃子、地灯笼、母炮草、炮仔草
7.5来源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灯笼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salis peruian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7.6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590cm。具匍匐的根茎,茎直立,具短柔毛。单叶互生,或2片聚生;叶柄长25cm,密生柔毛;叶片卵形圆形至长圆形,长615cm,宽4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对称心脏表,全缘或有少数不明显尖齿,两面密生柔毛。花单生子叶腋,梗长约1.5cm;花萼阔钟状,绿色,5浅裂,裂片披针形,具短茸毛;花冠阔钟状,长1.21.5cm,,黄色,喉部有紫色斑纹,5浅裂,裂片近三角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近基部处,花丝及花药蓝紫色;雌蕊1,子房上位,23室。浆果球状,直径,包围在浆果外面,但与果分离。种子黄色,圆盘状。夏季开花结果。
7.7生境分布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有栽培、或为野生而生于海拔12002100m的路旁或河谷。
7.8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长2560cm。茎略呈扁方柱形,具棱,表面灰黄白色或灰青色,密被白色茸毛。叶皱缩卷曲,展平后呈卵圆形,长25cm,宽23cm,先端尖,基部楔形或微心形,近全缘或有不规则疏粗齿,暗绿色或黄绿色,两面被白色茸毛;齿长叶柄。叶依处具膨大似灯笼状的花萼,有的已压扁,长约2.5cm,宽约2cm,淡黄绿色,薄纸质,半透明,被有柔毛,内有暗黄绿色奖学金果,近圆形,直径约1cm。气微,味甘、基。
以全草幼嫩、色黄绿、带果宿萼多者为佳。
7.9化学成份全草含酸浆双古豆堿(phygrine)[1],古豆堿(hygrine),托品堿(tropine),3β乙酰氧基莨菪烷(3βacetoxytropane),N甲基吡咯烷基古豆堿A(Nmethylpyrrolidinylhygrine A),N甲基吡咯烷基古豆堿A(Nmethylpyrrolidinylhygrine A.)N甲基吡咯烷基古豆堿B(Nmethylpyrrolidinylhygrine B),3α巴豆酸氧基莨菪烷(3αtigloyloxytropane),红古豆堿(cuscohygrine),灯笼草堿(physoperuvine)[2],3β巴豆酰氧基莨菪烷(tigolidine,3βtigloyloxytropane)[3],灯笼草内酯(perulactone)B[4],睡茄灯笼草素(withaperuvin)D[5].叶中含酸浆内酯(physalolactone)[8],酸浆内酯 B[7],C[8],23羟基酸浆内酯(23hydroxyphysalolactone)[9],4去氧酸浆内酯(4deoxlolactone B3OβDglucopyranoside)[11],灯笼草内酯[12],酸浆苦味素(physalin)A,2,3二氢睡茄内酯E(2,3dihydrowithanolede E),4β羟基睡茄内酯E(4βhydroxywithanolide E),睡茄内酯(withanolede)E[13]、S[14],丙种24E22ξ乙酰氧基1α,3β二羟基5,24麦角二烯26酸的酯的甙化合物(glycosidesters of24E22ξacetoxy1α,3βdihydroxyergosta5,24dien26oic acid)[15]。还含多种黄酮甙:山柰酚3芸酚3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山柰酚3刺槐二糖甙(kaempferol3robinobioside),山柰酚3芸香糖甙7葡萄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7glucoside),山柰酚3刺槐二糖甙7葡萄糖甙(kaempferol3robinobioside7glucoside),槲皮素3芸香糖甙(quercetin3rutinolide),槲皮素3刺槐二糖甙(quercetin3robinobioside)槲皮素3芸香糖甙7葡萄糖甙(quercetin3rutinoside7glucoside),槲皮素3刺槐二糖甙7葡萄糖甙(quercietin3robinobioside7glucosde)[16]。
根中含右旋灯笼草堿,消旋灯笼草堿,右旋N,N二甲甘灯笼草堿盐(N、Ndimethylphysoperuvinium salt)[17],睡茄灯笼草素(withaperuvine)[10],睡茄灯笼草素E[18]、F、G[19]、H[20],酸浆双古豆堿[1],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tosterolβDglucoside),酸浆内酯,4β羟基睡茄内酯E,芸香甙(urtin)[21],根中还含3β巴豆酰氧基托烷,3α巴豆酰氧基托烷[7]。
又含挥发性成分:2甲基丁酸甲酯(methyl 2methyl butyrate),2,5二甲基4羟基3(2h)furanone),4辛酸内酯(4octanolide),5辛酸内酯(5octanolide),β紫罗兰酮(βionone),β突劂蔷薇酮(βdanascenone);枸橼酸(citric acid),和少量有机脂肪酸、苯甲酸等[22]。
7.10灯笼草的药理作用抗癌及抗微生物作用:灯笼果叶提取物可使移植艾氏腹水癌的动物存活期延长70%,宿萼提取物能延长60%,茎提取物能延长30%,根提取物能延长10%。这些部位的乙醇提取物体外试验如有抗微生物活性,其中叶提取物作用最强。
7.11性味味苦;性凉
7.1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感冒;喉痛;咳嗽;痄腮;天郊疮
7.13灯笼草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7.14各家论述1.《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治腹胀,睾丸炎,疝气。
2.《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
3.《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外洗治天疱疮。
4.《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
5.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7.15摘录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