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火旺的孩子怎么推拿
对阴虚火旺的孩子可以进行揉二马,补肾脾肺三经,清天河水,调理阴阳,揉涌泉穴,可以引热下行,补肾精,揉足三里,健脾和胃,增进食欲。运内劳宫,调和阴阳,清虚热。但是经过这些手法和穴位的按摩,需要找专业的大夫来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0-6岁的儿童特别容易变得烦躁、嘴唇干裂、嗓子干涩、大便不畅、胃口不好、睡不香,这些现象说明您家的宝宝一定是“上火”了,而这些症状又是如何伤害着您的宝宝的呢?
小儿上火的认识误区
误区1:只有夏秋两季的气候才容易导致“上火”
大多数成年人容易在夏秋两季“火气冲天”,因此年轻妈妈会认为只在容易“上火”的季节才有必要为孩子实施“灭火”。事实上,儿童的脏腑和肌肤娇嫩,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一年四季之中所有温差变化较显著的时候都有可能为孩子的“上火”造成隐患。
春天,孩子容易因为细菌入侵和温差变化而“上火”;在夏季,水分的大量流失是造成人体“上火”的重要原因;秋季昼夜温差尤其明显,空气干燥,孩子一受凉就“上火”;冬季孩子抵抗力降到最低,“上火”更是防不胜防。
误区2:只要注意饮食,宝宝就会防“火”于未“燃”
饮食不正常导致的消化不良和积食只是儿童“上火”的原因之一,它同“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机体”以及“外部环境扰乱导致孩子体内水分流失过多”共同构成了孩子身体的三大“火源”。因此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儿童机体引起发热,以及气温变化引起脱水内热等也会使人体产生“内火”。
误区3:儿童腹泻肯定是着凉了
大部分年轻妈妈发现孩子腹泻,第一反应大都是孩子肠胃着凉了,却忽视了有可能是“上火”引发的症状之一。
之所以“上火”也能引起腹泻,我们需要从“火源”本身的性质来了解。燥热之“火”和湿热之“火”构成了人体之“火”的两大类别,而腹泻主要是由于“湿热之火”扰乱排泄系统所致,孩子身体内热,同时由于湿气作用不能使内热排解畅通,导致内“火”愈旺。因此,在“祛火”的时候,不要一味单攻“燥火”,扑灭“湿热之火”同样重要。
误区4:只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就能“灭火”
由于儿童的“上火”问题从未被作为炎症和病症被年轻妈妈们正确对待,因此,凉开水、水果和蔬菜常用作“以水祛火”。事实上,凉开水、水果和蔬菜只对消化和饮食紊乱造成的旺盛胃火具有效力,对于心火过旺、肝火过旺和脾火过旺的问题便会束手无策。
细分宝宝“上火”种类
“上火”也有不同种类,只有了解“上火”类型才可对症下药。
首先“上火”有外来之火和内生之火之分。
感冒时的发热,嗓子痛都属外生之火。而内生之火在中医上主要分为几种——心火、肺火、胃火、肝火和肾火。
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心烦、口干、盗汗、低热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黄、心烦易怒等。
肺火:主要表现为潮热盗汗、干咳无痰、咽疼音哑等。
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便秘、腹胀、舌红少苔、饮食量少;实火表现为口干、上腹不适、大便干硬。
肝火:表现为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咽疼、尿黄便秘、甚至吐血。
肾火: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等症状。
再从细了划分,这“火”还可分实火和虚火。
实火主要以肝胆、胃肠实火为多见。症状主要表现在烦躁,头痛,高热,目赤,腹胀痛,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干鼻出血等。
而虚火可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两种病状。
阴虚火旺多表现为躁动不安、形体消瘦、口燥咽干、舌红无苔。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
气虚火旺者表现全身燥热、畏寒怕风、身倦无力、舌淡苔薄。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
什么原因让宝宝“上火”
原因1:阴阳不调
中医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阳有余而阴不足,容易出现阴虚火旺、虚火上升的状况。因此,孩子“上火”往往都是“虚火”、“实火”一起上,并且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这就给治疗带来了很大难度。
事实上,宝宝的“火”通常都属于实火,一般由于吃得过多,导致胃火发生,医生提醒广大宝宝的家长们,为预防宝宝“上火”,最好用母乳喂养,因为饮食不正常导致消化不良和积食是儿童“上火”的主要原因之一。倘若母乳不足,建议选用不易“上火”的配方奶粉,也就是最接近母乳的配方奶粉。同时绿豆粥或绿豆水也有不错的解毒清火的功效;水果品种要丰富;合理饮食,保证睡眠也很重要。
原因2:病邪入侵
孩子容易“上火”,有个主要的原因是宝宝自身脏腑娇嫩,免疫系统脆弱,各种病邪如暑、湿、燥等都很容易就能乘机侵入宝宝的身体,一旦病邪滞留在体内,就容易“郁而化火”了。
另外,“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机体”和“外部环境扰乱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过多”也使得宝宝产生“内火”。
宝宝的脏腑肌肤都很娇嫩,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还不够完善,一年四季之中所有温差变化都能成为宝宝“上火”的隐患。春天里,宝宝容易因为细菌入侵和温差变化而“上火”;夏季,水分的大量流失造成人体“上火”;秋季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孩子一旦受到风寒就更容易“上火”;冬季孩子抵抗力弱,易生病,而不少家长怕孩子着凉,给宝宝穿得过多也会使宝宝生热化火。因此如何防治宝宝“上火”成为每个妈妈的必修之课。
原因3:由便秘引发的"上火”
孩子牙齿的咀嚼功能差,喜欢吃精细的食物,摄入的纤维素相对较少。而平时高蛋白、高热量食物进食比较多,如果健身运动和活动又较少的话,就容易导致胃肠消化障碍,积食成滞,郁积于胃肠中发生便秘,从而导致化热、化火。另一方面,孩子本身的肠道蠕动功能弱,消化液的分泌较少,易导致便秘,这是虚火内燥的常见表现。
孩子“上火”如何应对
对策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让孩子坚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宝宝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是预防“上火”,防止病邪侵入的关键。
对策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让宝宝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减少病菌感染的机会,比如不要用手揉眼、抠鼻;注意口腔清洁,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
对策3:饮食宜清淡
容易“上火”的孩子特别喜欢吃油炸的食品。这就需要提醒家长们,一定要给宝宝多吃蔬菜、瓜果;少吃油炸、煎烤、熏制的食物;少吃巧克力、奶油等甜食;夏天,还应少吃桂圆、荔枝等热性水果。食物中应尽量避免过多使用辛辣重味的调味品,如姜、葱、辣椒等等。
对策4:防治便秘
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多给宝宝吃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并每天坚持做腹式呼吸运动或腹部按摩,同时让宝宝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短期食用蜂蜜茶,或服用麻仁丸等润肠通便的中成药。
对策5:多饮水
多喝开水对宝宝去火也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多喝一些清热的饮品,如菊花茶、绿豆汤、百合汤等等。
对策6:选择安全的降火药
如果宝宝“上火”得较为严重的话,家长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到下选择一些安全性高的中成药给宝宝服用。
生活中妈妈要做些什么?
1、让宝宝多喝水:宝宝皮层薄,很容易丧失体内水分,。所以在两餐哺乳或正餐之间给宝宝多补充水分是预防上火的最简便的方法。宝宝每天需要大量的水分,每次喂水量约为每顿奶量的一半。同时能够保持屋内温度22度,湿度60,是最好的。
2、母乳喂养,或者选择接近母乳的配方奶粉。
3、给宝宝吃蔬菜水果:蔬果中的粗纤维对预防宝宝便秘很有帮助。
4、可以给宝宝喝一些绿豆汁或绿豆粥也是清火的好方法。
5、控制宝宝的零食量,不吃辛辣、油炸等易“上火”的食物。
6、帮助宝宝养成有规律的排便习惯。
按摩也能调理阴虚火旺,需要常按哪些穴位呢?
在我们的身边按摩也能调理阴虚火旺,需要常按哪些穴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生活中按摩涌泉穴的方法,患者可以是坐着或者是仰卧、跷足的姿势,用大拇指度涌泉穴进行推搓,推搓的过程中会出现热感,这就是一种良性的刺激,时间一般的是在5分钟左右。二马穴又名二人上马,位于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中。操作时,按揉此穴100~300次。具有滋阴补肾,顺气散结之功效。能滋阴潜阳,使肾水上滋于心。此法为交通心肾,调和阴阳之常法,并能利尿通淋,使水从小便而去。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界处凹陷中。操作时,术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来回推擦此穴100次左右。具有滋阴退热之功效。能引火归元,使亢阳得以潜制。
如果是实火的话,还会表现出口腔溃疡,嘴角烂,鼻子里还会感觉很热,而且鼻腔里面也烂了,这个时候要注意这些都是阴虚火旺的表现。阴虚的人,相火旺盛,手心、脚心、胸中感觉烦闷,不舒服,热热的,像极了更年期。异常的出汗是身体阴阳失衡的表现,白天容易出汗叫自汗,是气虚;晚上容易出汗叫盗汗,是阴虚的表现。阴虚者内火攻心,常感觉胸口烦闷,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容易惊棒失眠。体内津液少则养分疏松不畅,且皆为旺火消耗,从而导致体力衰弱、头晕易累等症。
引起阴虚火旺的原因存在很多种,比如常见的压力太大、经常性的熬夜、忧郁症等等。说得更深入一些就是由于脏腑等部位发生阴分亏虚的现象,没有了足够的滋养,从而导致虚热内生的表现发生,也可以说是因为阴阳失调等。如果身体出现了肝肾亏损严重的情况,那么适当的服用一些枸杞具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一般情况下,肝肾亏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视力也下降了,同时还伴随有腰膝酸软的情况。百合具有很好的养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润肺止咳的功效,非常适合一些大病初愈的患者服用。
阴虚体质的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阴虚火旺对于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应该适量的服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以及水果,同时还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够令身体更加的健康。平时可以多吃蜂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物,具有很好的滋养、润燥的作用,经常服用还能够起到排毒养颜以及通便的功效。大枣这种食物具有很好的补中益气以及补血的作用,服用之后能够起到养血安神的功效。
通过以上大概的了解你都知道怎么一回事了吧。
陈为章小儿敷贴的适应症装及敷贴穴位
一、感冒贴:缓解咽痛,流涕等症状。风寒风热发烧。可不辩证,同样适用。清热解毒,解表散寒。风寒感冒初期使用,可迅速散外寒,阻止病邪入里。病毒感冒可辅助降温,缩短病程。阴虚火旺的宝宝,亦可通过感冒贴贴敷涌泉,引火下行,除虚火。
敷贴穴位:
鼻塞加流鼻涕:大椎穴、迎香穴、印堂
清鼻涕:大椎穴
黄鼻涕:双肺俞
鼻塞:印堂、鼻通穴、迎香(咽扁贴也可以)
发烧:大椎、肚脐(神厥)、双涌泉、双曲池
嗓子疼:天突穴(咽扁贴也可以)、扁桃体穴、双涌泉
晚上哭闹:神门、通里
睡觉不安分:身柱
积食烧:大椎、双涌泉、双曲池+贴肚脐、后背脾胃俞双侧(健胃消食贴)
扁桃体发炎发烧:大椎、双涌泉、双曲池+扁桃体穴和天突穴(咽扁贴)
备注:感冒贴可以哪疼贴那,多喝水,忌口
二、咳喘贴:缓解各种咳嗽,寒咳、热咳可不辩症贴敷。降肺气,和脾胃。症状初期,效果改善明显。对于过敏性咳嗽,顽固反复发作的气管炎,哮喘等,请配合脾胃贴、推拿油,按疗程贴。
敷贴穴位:
膻中、双云门或者膻中、双肺俞 (交替贴)
嗓子红肿咳嗽:孔最穴
咳嗽,干咳嗽:咽扁贴贴嗓子眼天突穴,咳喘贴贴两乳之间的膻中穴
有痰咳嗽,可以咳嗽出痰:咳喘贴贴天突,膻中穴,后背肺腧穴双侧+身柱穴或是云门中府双侧
黄痰肺火重:咳喘贴贴天突,膻中穴,后背肺腧穴双侧+身柱穴或是云门中府双侧+感冒贴贴曲池穴双侧,去肺火。
支气管炎:双涌泉(感冒贴)+肚脐(神厥)(健胃贴)+双肺俞、双云门中府、尺泽穴(咳喘贴)
三、咽扁贴:助治疗和缓解由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所致的咽喉疼痛干涩,喉痒声嘶、咽喉异物感。
敷贴穴位:
阿是穴
咽部喉部的急症实证:天突穴、扁桃体穴、列缺穴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天突穴、合谷
鼻炎:印堂、鼻通穴、迎香
四、脾胃贴:消食止泻贴、健胃消食贴(治疗消化道有关疾病的处理)
1.止泻贴:健脾消积。用于缓解积食,消化不良,脾虚泄,地图舌,脾胃虚寒,不爱吃饭等症状。
敷贴穴位:
急性腹泻:肚脐(神厥)、脾胃俞穴
慢性腹泻:肚脐(神厥)、脾胃俞穴与双天枢、足三里 (进行穴位互换)
积食泻:肚脐(神厥)、脾胃俞穴或者肚脐(神厥)、中脘
(先处理积食再止泻,一般用贴加推拿原则)
盗汗:大椎、肚脐(神厥)
便脓便血:肚脐(神厥)、下巨虚穴
备注:止泻贴可以直接使用,用来治疗一切腹泻(8个月以下的孩子:生理性腹泻、母乳性腹泻、乳糖不耐受除外)
2.健胃贴:消食,健脾胃。适用于挑食,不爱吃饭,便秘,脾胃虚寒弱下,地图舌等(有脾胃问题,大便正常或者便秘者适用)
敷贴穴位:
腹泻以外的所有肠胃问题:肚脐(神厥)、脾胃俞穴与气海、关元、足三里(进行穴位互换)
积食:肚脐(神厥)、脾胃俞穴或者肚脐(神厥)、中脘+忌口
长期不吃饭:肚脐(神厥)、脾胃俞穴或者肚脐(神厥)、中脘
呕吐:肚脐(神厥)、脾胃俞穴或者肚脐(神厥)、中脘
肠系淋巴结发炎:肚脐(神厥)、脾胃俞穴或者肚脐(神厥)、中脘
+感冒贴(贴疼痛部位)
虚、缺乏营养:肚脐(神厥)、脾胃俞穴或者肚脐(神厥)、中脘
(交换穴位使用或者间隔使用)
地图舌:肚脐(神厥)、脾胃俞穴或者肚脐(神厥)、中脘+足三里+忌口(交换穴位使用或者间隔使用)
咳嗽:肚脐(神厥)、脾胃俞穴或者肚脐(神厥)、中脘+云门穴、列缺穴(咳喘贴)
五、便秘贴
便秘贴配穴
第一种,普通的便秘
肚脐眼+大肠腧
第二种,严重的便秘
肚脐眼+大肠腧+天枢穴+足三里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忌口!忌口!忌口!
忌口:生病期间一定要注意忌口,方能尽快康复。病从口入,亦从口复,如果不能很好的忌口,病情很容易出现反复。很多家长问我敷贴期间需不需要忌口,其实很敷贴关系不大,只是生病期间本身就需要忌口,才能加快恢复。
忌口食物:
酸奶(寒凉、难消化、易生痰)
水果、饮料、饮乐多等
鱼,虾等各类海鲜
鸡肉不吃,猪肉少吃。
油炸食物
巧克力,各类甜食。尤其咳嗽期间
假如积食或者高热等急症期,最好清淡饮食,只喝粥,饿了喝厚的,不想吃饭喝稀的。
过敏:如果有过敏现象,分两种情况:1.胶带过敏。比如胶带粘贴处发红,可以停贴,等皮肤恢复后再使用,并把原有的胶带剪掉,用防过敏胶带固定。
2.敷贴过敏。就是在膏药处发红痧或出汗,如果是这种状况,可以考虑是脏腑排毒的反应(体内排垃圾的一种表现)湿气重的会出水,擦掉就行了;内有热毒,会出红痧,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揪一下痧,痧出得多,毒排得快
具体帖敷情况请咨询WX:zjm66286
初期
(1)取坐位,用拇指指腹端开天门100次,用双手拇指指腹端分推坎宫50次,两手拇指桡侧缘自前向后直推两侧太阳穴50次。
(2)取坐位,用双手拇指、示(食)指捏拿两侧肩井100次;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风池2分钟;最后用拇指桡侧端依次清肺经、清脾经、清胃经各100次,用示(食)指、中指指腹面退六腑、清天河水各100次。
(3)取俯卧位,用禅推法推脊柱,反复进行3分钟;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背部两侧肺俞、胃俞穴各2分钟。
后期(1)取坐位,用滚打法打肩关节5分钟;再用拇指、示(食)指、中指拿法从肩部三角肌,经肱三头肌、肱二头肌,直至肘关节向下沿前臂及腕部,往返来回操作10分钟;最后用双手掌对搓整个患肢2分钟,并用拇指指腹端按揉合谷穴2分钟。
(2)取坐位,用拇指指腹端自攒竹向瞳子髎、颊车、下关、地仓推揉,反复操作5遍;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百会、风池穴各1分钟;最后用禅推法自天柱穴至大椎、肩井穴往返操作5分钟,并提拿颈肌2分钟。
(3)取仰卧位,用掌推揉法从腹股沟向下经股四头肌至小腿前外侧,往返操作10分钟,并用拇指指腹端按揉伏兔、足三里、阳陵泉、解溪(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见图3-54)、昆仑等穴各1分钟;最后用掌摩法摩中脘、腹部3分钟。
(4)取俯卧位,用掌推法从腰部起向下经尾骶部、臀部,循大腿后侧至跟腱,往返操作10分钟;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肾俞、肝俞、肺俞、脾俞、胃俞、腰阳关穴各1分钟;最后用拇指、示(食)指、中指拿委中穴2分钟。
其他推拿手法1、上肢瘫痪:
攘法,自大椎、肩井、肩髑、曲池、阳边,往返5分钟;拿法,施于上肢内侧;擦脊柱(颈椎至第五胸椎)5~10分钟。
2、下肢瘫痪:
攘法,自腰部以下攘到下肢前后侧;拿法,自患肢向外侧,直拿到跟腱。
推拿注意事项
1、小儿皮肤娇嫩,小儿推拿时切勿抓破小儿皮肤。小儿推拿一般可使用 *** 油、爽身粉、食用淀粉等介质,以防推拿时皮肤破损。
2、在施行小儿推拿手法时,医生、小儿推拿师或家长要注意小儿的 *** 姿势,原则上以使小儿舒适为宜,并能消除其恐惧感,同时还要便于操作。
3、每次给孩子做小儿推拿最好只针对一个问题,如果保健和治疗目的太多、推拿的穴位太杂,会影响最终效果。
4、做小儿推拿时,应选择避风、避强光、噪音小的场所;室内应保持清静、整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儿童接受小儿推拿后,应注意避风,忌食生冷。
5、小儿推拿的禁忌证有:骨折、创伤性出血;皮肤破损、皮肤溃疡;烧伤、烫伤;急性、烈性传染病;癌症及危重病症等。
小儿麻痹症注意事项1 、饮食注意事项:
患者不宜服用对病情不利的食物和 *** 性强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急性期的病人及阴虚火旺型病人最好忌用。
2、其他注意事项:
注意小儿平时的饮食卫生,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小孩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的良好习惯,平时应注意小儿的衣物、牀单、玩具、用品及餐具的消毒,最好煮沸15分钟或日光曝晒两小时。
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也是切断传染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合理安排小儿的休息和营养,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可以增强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
相关文章
[小儿麻痹症怎么治疗好]
[小儿麻痹症中医怎么治疗]
[小儿麻痹症吃什么食物比较好]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